? ? 你認為互聯網醫療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好的遠程醫療模式?互聯網醫療如何實現盈利?這些問題是互聯網醫療亟待解決的。
平安好醫生作為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在香港正式掛牌交易,但平安好醫生的商業模式也被質疑是向互聯網金融偏移。現在平安好醫生已經跌破了發行價,互聯網醫療的出路出哪兒?
遠程視界用不到五年時間,2016年營收60億元,成為遠程醫療領域與它模式相近的眾多企業的標桿。遠程視界推向頂峰的“遠程醫療+融資租賃”模式,也在達到頂峰半年中將其拖至深淵。遠程視界的債務危機爆發后,引發了業內對這種遠程醫療模式的激辯。
互聯網醫療是什么?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新應用,其包括了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及遠程治療和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
互聯網醫療,代表了醫療行業新的發展方向,有利于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人們日益增加的健康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是衛生部積極引導和支持的醫療發展模式。
互聯網醫療公司從誕生那天起,就打著顛覆傳統醫療模式,讓更多的患者享受到優質平等的醫療服務。我只能說,愿景很好,能不能實現是另外一回事。
互聯網醫療企業現在很少有人出來說顛覆傳統醫療了,他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盈利,如何活下去,度過資本寒冬。
為什么會有資本寒冬,因為生意不好做,VC們已經不是前幾年那般容易頭昏腦熱了。講個故事給你幾千萬,講個情懷給你一個億。那個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們越來越理智和清醒,怎么去用小錢賺大錢,四兩撥千斤,他們也越來越專業。
互聯網醫療企業如何盈利?
首先要解決的是需求問題?或者大家說爛了的痛點。
專家號賣不成了,網上問診盈利?你別逗我了。
網上問診的醫生層低較低,一般為住院和主治為主,高年資的醫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在網上問診,另外,高年資的醫生在物質方面,也不缺。
你能給高年資醫生,也就是副高及醫生級別醫生帶來什么?
錢,對不起,我有。名氣,對不起,我也有。
所以,互聯網醫療企業目前能做的,不是再開發低年資醫生,也不是開發高年資醫生。而是怎么解決醫生用你的APP和網站的問題,解決他們時間精力有限的問題。
這個矛盾能解決嗎?能,退休沒有返聘的高年資醫生可以作為突破點,另外在醫生中尋找醫術精湛、但名氣不大的年輕醫生,以及尋求國家級專家的支持,以醫生助手或者經紀人的形式出現,或許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一些。
一句話:重點突破,合力收網。
另一方面是患者或使用者,也叫用戶。國人的就醫習慣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互聯網醫療的主要用戶,還是年輕人,也就是16-40之間,會使用互聯網,相信互聯網醫療的人。請注意,兩個字:相信。
人的信任,不是一兩天建立起來的,要么從出生起就在用,要么后天培養。互聯網醫療,明顯屬于后者。
目前國人還沒有習慣使用互聯網就醫,互聯網醫療也無法滿足患者就診后設備檢查的需求和買藥的需求。有人說,簡單啊,網絡視頻,完了開藥,在買藥APP上買藥。問題是,網絡視頻受設備影響太大,開藥后,處方藥目前大多數還無法在網上買到,藥品的質量難以保證。
最重要的是:小病可以上網看,大病慢性病肯定不會在網上看。而小病帶來的利潤,可想而知。
所以,互聯網醫療公司,第二個要解決患者或者用戶局限的問題。線上推廣明顯不是最明智的方式,線下推廣,中老年人也不會用。怎么辦?
培養年輕人的使用習慣,先抓小病,培養用戶。等產業鏈完善了,再圖大病慢病的治療或者診斷。推廣不光要有線上,還得有線下。為何不能做一些公益性的講座或者聯誼活動呢?國人對健康常識,醫學知識的嚴重缺乏,可以作為其中一個突破點。
為什么會有醫鬧,因為知識或信息不對稱,因為患者覺得醫生開的藥太貴,因為患者必須讓醫生覺得尊重自己,自己很重要,因為溝通出了問題。
也許互聯網醫療公司,在這塊,也可以大膽做些嘗試。附加值的服務,有時候會帶來更多的獲益。
何以為繼
大多互聯網醫療企業,做的是“搬運工”生意,試圖把線下的流程掛號、問診、診斷、隨訪、健康管理等搬到線上去。遠程醫療,通過影像、視頻等技術,以實現遠程的問診、閱片、診斷等,主要通過診療服務費盈利。
“醫院靠什么掙錢?不是診療,而是靠藥品、靠耗材、靠器械。”韓春善認為,企業的盈利之道也在此,“我與很多創業級大佬探討過,這個(模式)應該是可行的”。
他認為,無論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或者互聯網+健康,其商業邏輯應是雙層結構:平臺+服務+產品,平臺服務免費,增值業務收費。遠程醫療項目可以做其進入醫院的切入點,然后連接上中下游資源,包括大醫院專家、基層醫院等;另一方面,通過賣設備、藥品等增值服務營收。
具體盈利點包括:前端收益,面向會員、病人收取;后端收益,面向醫療機構收取;第三方收益,醫療健康與保險結合,面向第三方收費。
遠程視界計劃的具體實現方式是:從B2B到O2O再到HMO。
B2B,即連接大小醫院,面向縣級市醫院主要靠設備盈利。目前看,遠程視界的危機就是來自于做擔保方,通過租賃公司將設備以租代賣的形式給醫院,當醫院無力償還租金時,遠程視界不得不幫助墊付,致使資金鏈繃緊。
O2O,連接醫生,通過醫共體、互聯網醫院等形式,面向社區衛生中心、衛生室、藥店等,醫生上線在線閱片、會診、咨詢、開電子處方,患者則到定點藥店去買藥,主要通過藥品盈利。實際上已經有互聯網醫療企業在打這個主意。
HMO,面向患者的健康管理,推出醫療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盈利,比如給糖尿病患者提供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以及相應的服務,一套1萬元,“且不用一次交清,按月分期付款”。遠程視界已經在銷售HMO卡。
搭建這樣一個平臺,需要連接全產業鏈,上游專家、設備、耗材、地方醫院、代理商等。這個模式中的角色眾多,不穩定因素太多。
千家公立醫院被騙?
“河南有176家公立醫院受騙。”
“河北省有72家醫院和遠程視界合作。”
“新疆30多家醫院已經聯合起來告遠程視界詐騙。”
8月13日,來自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湖南、陜西等地的十多位縣級醫院院長來到北京遠程視界集團最新的辦公地址益園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幾個月前,這家公司還擁有員工近5000人,子公司63家。
如今,整整一層辦公室只有兩名前臺和零零散散來討薪的離職員工。一位前臺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全部都在這了,就我們倆。”
與此同時,記者還了解到,幾乎每天都有融資租賃公司起訴公立醫院的的民事案件和仲裁在各地開庭。全國因遠程視界模式欠下租賃公司巨額債務的醫院有近千家,絕大部分都是縣級二甲公立醫院,是當地醫療衛生工作的支柱。
四川一家縣人民醫院相關人士稱:“我們欠了7000多萬元設備租賃款,按一年收入1000萬元,要不吃不喝10年才能還清。”
“說好的設備都沒到,我們簽了一個億的設備,一年毛利潤才1000多萬。”黑龍江一家縣中醫院院長李翔(化名)告訴記者。“遠程視界開始承諾的很好,說不用我們掏一分錢,從來沒提融資租賃的事。”
不少醫院至今也沒搞清楚,為什么會突然背上幾百萬到數億元的債務。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裁判文書網公開的判決結果,統計了遠程視界、醫院與租賃公司三方糾紛的31個判例,其中只有一例是醫院勝訴,其他均以醫院敗訴或認賠了結。
記者了解到,許多醫院的基本賬戶都被租賃公司申請凍結,發放工資、采購藥品等正常運營行為受到威脅。
自去年底,已有四川、北京、河南等多地衛計委下達通知,要求排查上報本地醫療機構和遠程視界合作的情況。
來自北京計生委的通知
記者獲得的公安部經偵局向各省級經偵總隊下發的通知顯示,“經初步核查,2015年至2017年間,北京遠程公司及其關聯公司以協同醫療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名義,與多地醫院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合作……因遠程未按約墊付租金,引發大量民事訴訟,醫療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截至目前,公安部對遠程視界案尚未定性,案件仍在核查階段。
快速崛起的互聯網+醫療巨頭
北京遠程視界集團成立于2013年1月,創始人韓春善醫藥銷售出身,根據官網資料,其擔任過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特邀理事、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短短兩三年時間里,遠程視界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醫療設備銷售商。公司從最開始只有眼科業務逐步擴展到心腦血管、腫瘤、婦科、耳鼻喉、呼吸、中醫及護理等等9門學科。2016年就實現年收入60億元,納稅6億元。
遠程視界的官網首頁
“遠程視界剛成立的時候,商業模式很創新。”一位醫療租賃上市公司高管陳萍(化名)對記者表示,“那時候大家都在想怎么讓醫療資源下沉,這事確實很難。”
遠程視界的發展恰逢互聯網創業高潮和分級診療政策出臺。用互聯網技術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看病難看病貴的概念立即吸引了資本的關注。2016年6月,中金公司、漢富資本對遠程視界進行了一輪8.8億元投資。
2017年,上市公司中珠醫療(600568.SH)與銀河生物(000806.SZ)先后拋來橄欖枝。去年4月,中珠醫療停牌,擬100%收購遠程視界的腫瘤和心血管板塊。不過,最后價格沒有談攏。
隨后,銀河生物又計劃以60億元估值收購遠程視界心血管子公司66%的股權,并且向遠程視界打去了3億元訂金。直到今年6月,銀河生物還在更新收購的進展。
遠程視界既不生產設備,也不投入資金,使得醫療設備銷售行業都面臨顛覆。遠程視界是怎么做到的呢?
靠的是一種所謂醫聯體O2O商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遠程視界與醫院和融資租賃公司簽訂了三方合同,融資租賃公司作為出資方,資金到達遠程視界的賬戶上,再由遠程視界去購買設備,發貨給醫院,在這一模式下,醫院需要承擔的租金則全部由遠程視界擔保墊付。醫院不用掏一分錢,只要提供場地,五年后就坐擁昂貴的設備和成熟的科室。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由遠程視界所購買的設備價格往往大幅度高于市場價格。
根據協議,遠程視界還負責去收集患者,甚至報銷醫保之外的治療費用。公司只要求,事成之后跟醫院分成新增的收入。
“他們就占我們一個地方,承諾醫院零風險,我們覺得就算不賺錢也培養了人才,5年以后設備還歸醫院。”陜西寶雞一家縣級醫院院長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說。
“一個病人心臟介入手術要4萬元,跟遠程合作只要花兩萬,能讓我們這里30萬人口受益,當時是很想引進這個項目。”湖南株洲淥口區中醫院蔡院長告訴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遠程視界還承辦和資助了各種頂級醫療行業會議以打消醫院的疑慮,這些會議的最后流程通常是,遠程視界揭牌設立公益基金,或者舉行向醫院捐款的儀式。
據官方網站資料,2015年8月,遠程視界與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下稱“福利基金會”)發起“集善·遠程視界”專項基金,并參與了后者發起的“集善扶貧健康行”公益項目。
打著福利基金會和扶貧辦的旗號,遠程視界在20多個省會城市舉辦巡回活動,邀請國家和當地衛計委領導,同仁醫院、阜外醫院等多家北京三甲醫院代表,以及其他國內頂級醫療專家演講,推介遠程視界的模式和業務。
當地基層醫院和醫藥代理商都會受邀參加這些活動。
“在我們這小地方,這些專家教授就跟神一樣。之前他們(遠程視界)天天給我的電話我都不信,但那次會議之后,我就開始相信了。”遠程視界在河南地區的一位代理商曹先生告訴記者。他在繳納3萬元代理費后,享有遠程視界在本地醫院的代理權。
像曹先生這樣的代理商,全國還有4000多位,按照省、市、縣、院分級,他們向遠程視界繳納的代理費少則數萬元,最多的達400多萬元。
有資料顯示,2017年4月遠程視界被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信用管理中心等機構評為的“行業十大信用品牌”;同年5月,韓春善被中國商業創新大會授予“中國品牌建設優秀人物”;同年6月,公司在中國醫生集團大會上榮獲“2017中國醫療創新團隊獎”……
醫療界神話轟然倒塌
據公司官網資料,2018年1月30日,遠程視界帶著空軍總醫院、航天總醫院的專家在江西省宜黃縣衛計委會議室舉辦了“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培訓會”。這成為了遠程視界最后一次公開活動。
從今年1月開始,公司徹底停發工資,員工成批離職。同時,融資租賃公司、代理商、設備商、醫院蜂擁而至,遠程視界資產被法院強制執行,韓春善個人股權遭凍結,針對公司的訴訟案件鋪天蓋地。
從榮譽巔峰到一地雞毛仿佛是一夜之間。
“遠程從頭到尾就是玩資本運作,靠代理商的關系,用公立醫院的名聲,套租賃公司的錢,讓這三方來圍著他轉,這是個很高明的手段。”已從遠程視界離職的前員工方澤(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問題的苗頭早已出現,2017年年初,遠程視界資金鏈驟緊。公司以籌備上市要封賬為理由,不再支付設備租金,不再向北京醫生專家支付報酬,代理商和員工的獎金更是扣住不發。
“頭兩年還不錯,設備也到了,他們(遠程視界)支付了租賃款,承諾設備給免費使用,”2014年起與公司合作的河北承德平泉市醫院的王院長說,“2017年下半年開始不行了,耳鼻喉診療臺遲遲到不了,專家也沒有過來。”
實際上,同仁醫院、安貞醫院、阜外醫院、宣武醫院等多家北京大醫院都在去年先后與遠程視界終止了合作。
“北京專家的報酬開頭還給一些,后來就欠著,可能欠同仁醫院有兩三千萬元。”方澤說,“一些醫院拒絕合作以后,公司又不斷找新的三甲醫院來接手。”
資金吃緊并沒有讓遠程視界放慢腳步,公司反而變本加厲,深入區縣跑馬圈地,加速從融資租賃公司套取資金。
“我們到現在一毛錢設備都沒看到。為了放設備,把一棟樓都裝修好了,還掏錢送醫生到阜外醫院去培訓,結果回來沒有設備,做不了手術。”前述湖南縣級醫院蔡院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該醫院于2017年4月與遠程視界簽約心血管項目,設備總金額約3000萬元。可一個月后,遠程視界就稱資金鏈出現問題,拒絕支付租金和發貨。
前述黑龍江醫院也在去年簽約遠程視界,腦卒中、耳鼻喉兩項設備款一共4930萬元。
“我們按照公司的要求建好了場地,結果只收到了一個聯想牌的低端電腦和里面一些軟件。遠程說資金鏈斷裂了,不給交租金。”院長李翔告訴記者,租賃公司隨之申請凍結了醫院賬戶,要求醫院承擔每個月150萬元的租金。
迫于租賃公司、醫院、代理商的壓力,遠程視界今年頻頻發布澄清公告。
5月25日,遠程視界發布《北京遠程視界集團股東調集資金解決問題》,承認了資金鏈緊張,但表示“出現還款困難的醫院僅約60家,經過磋商,已經解決了八成以上的設備租賃公司和醫院出現的逾期問題。”
7月5日,遠程視界宣布組成臨時股東管委會以清查和處分公司資產。大股東、董事長韓春善出局,副董事長曲明光任管委會主任委員,其他成員除了公司員工持股平臺,還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如杉杉股份(600884.SH)控股的穗甬控股有限公司、國開行旗下的國開科技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等。
與此同時,銀河生物也宣告終止收購遠程視界子公司。根據公司公告,此前銀河生物支付給遠程視界的3億元收購訂金存在退不回來的風險。
把遠程視界從租賃公司套取的資金、代理商代理費、醫院回款、供應商欠款以及中小股東的投資款統統加起來,遠程視界吸納的資金在百億元級,這些錢都去哪了呢?
8月15日,遠程視界因為拖欠租金,于北京益園的最后一處辦公地也被物業關閉。
醫院、租賃誰來背鍋?
遠程視界關門大吉了,卻留下一片狼藉。
究竟有多少家醫院卷入其中還沒有準確的數據。遠程視界方面稱,共與全國700余家醫院合作融資租賃項目。方澤估計在1200家以上,而另一位前遠程視界員工湯哲(化名)則認為有900多家。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遠程視界在每個地區運營時,通常會選擇幾家醫院進行試點,保證設備、專家供應,然后將周邊醫院帶來參觀考察,因此,與其合作的醫院往往是連群成片。
多位醫院院長向記者提供了一份表格,統計了442家與遠程視界簽了三方設備采購合同但設備未到位的醫院,涉及六個科室,總金額高達63.1億元。
他們絕大部分是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等縣級公立醫院,也有少數地市級醫院。2014、2015年簽約的醫院大部分能收到設備,但是從2016年開始,形勢突然扭轉。442家醫院中,沒有設備或者設備不到位的占85%。
由于公司未按承諾向租賃公司支付租金,公司合作的38家租賃公司紛紛來到醫院索債。大量醫院的基本賬戶被凍結,幾乎每天都有租賃公司起訴醫院的案例發生。
按照租賃合同,醫院是承租人,租賃公司是出租人,遠程視界是設備供應方。租賃公司將設備款打到遠程視界賬上,遠程視界采購設備送到醫院。雖然遠程視界承擔無限連帶擔保責任,但表面上,醫院仍是第一還款責任人。
“我們現在天天忙著訴訟保全,把遠程和醫院都訴了。”華北一家租賃公司醫療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醫院吃啞巴虧,但醫院有還款實力,現在只能通過醫院解決。”
記者梳理公開判例顯示,多數裁定都沒有采納醫院提供的遠程視界承諾墊付的證據和理由,僅以租賃合同判醫院敗訴。根據合同約定,這類案件都是在租賃公司所在地審理或仲裁。
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楊舒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法院支持了租賃公司的訴求,因為租賃公司擬定的格式合同內容對醫院非常不利,很多醫院在沒有收到設備的情況下,都被要求簽了收貨確認書。如果只是民事訴訟和仲裁,醫院基本上會是敗訴方。”
她認為,如果遠程視界不能被定性為詐騙,就只能按照民事裁決硬著頭皮執行,這將給國有資產帶來很大的損失。
目前,警方尚未對遠程視界公司相關人員采取強制措施。7月6日,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在接受遠程視界合同詐騙報案后,認為沒有犯罪事實發生,決定不予立案。
“遠程視界在簽署合同之初就沒有履約的誠意,根本沒有為設備購買做任何準備。雖然前期鋪墊階段有過成功案例,但這類似于龐氏騙局,欺詐的成分更多。”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維強認為。
而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某地警方調查結果顯示,供貨廠家并沒有收到遠程視界發來的供貨合同,既沒有收到定金,也沒有訂單。
一家被遠程視界拖欠了數百萬元設備款的眼科設備廠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般而言,只有設備到達醫院并調試好能夠運行以后,設備商才能收第一筆錢,尾款之后再結清。
然而,所有醫院都是在合同簽署的當天就開始計算設備租金,即使是在設備沒有到位、沒有產生收入的情況下。在多個案件的庭審中,遠程視界和租賃公司都無法提供設備的唯一序列號、發票,以及進口設備的報關單。
“醫院都是做業務,對怎么搞金融不太懂,被蒙騙以后,就一步一步套進去了。”寧夏青銅峽市人民醫院杜院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記者調查發現,遠程視界模式即使在租賃行業里都屬于創新業務。這種創新中,風險控制環節大大削弱。有了公立醫院信用和明星企業的光環,租賃公司的盡職調查流程形同虛設,放款十分輕率。
前述租賃公司人士介紹,租賃公司都是跨地做業務,業務人員在醫院可能就待一個多小時,很難真正掌握醫院的運營情況。
“都知道遠程在玩資本運作,沒想到有一天就玩不動了。”該租賃公司人士表示,“我們主要是看遠程的資質,他體量很大,覺得跟他玩十個億肯定沒問題,終端又是公立醫院。”
遠程視界前員工湯哲告訴記者:“我們任務是把租賃公司業務員吃吃喝喝伺候好了,然后送上飛機走,完全沒有做調研,只是走過場。如果病床很空,租賃公司會建議把其他病床病人集中起來,方便拍照。實際上遠程的項目90%都是不合格的。”
來自多方采訪對象都向記者透露,遠程視界為了盡可能從租賃公司套取更多資金,會修改醫院的財務報表,虛增收入。
按照融資租賃行業的要求,放款額度一般是在醫院年收入的20%-35%。但實際上,絕大部分醫院都超過這個比例,并且存在多頭借款的情形。
對于租賃公司和遠程視界之間是否存在私下合作,浙江康安租賃(835319.OC)總經理范衛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租賃公司是真正的損失方,沒有動機跟遠程勾結套自己的錢。如果設備沒到,醫院挺冤,但也很無奈。”
范衛強介紹,遠程視界模式非常創新,公司2016年底發現公司在替醫院墊付租金的情況后,及時停止了與遠程視界合作。目前,康安租賃涉及的案件大部分是和醫院進行司法調解,有的會根據醫院的還款能力將3年租賃期展期至5年。
當運營跟不上夢想的時候,“互聯網+醫療”就必將演變成一個金融游戲,成為風險故事。這些公立醫院究竟為何被套?這一切是經營不善還是蓄謀騙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