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黯然退場后,醫療行業的大門成功被人工智能攻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20世紀技術迭代現象的真實寫照。對于大多數行業來說,互聯網將生活生產方式過渡到數字化,而人工智能則把數字化生活發揮到極致。但是在醫療這個傳統、巨大、且復雜的行業中,互聯網的革命最后并沒有掀起大浪。
因為眾所周知,醫療資源供不應求、不同質的問題是我國醫療現狀的顯著特點,特別是頂級專家更是鳳毛麟角。據悉,我國3.1萬家醫院中,三甲醫院占5%左右,但他們卻完成了50%的門診人次和36%的住院人次接待。此外,基層醫療機構承擔著常見病和慢性病診療等"六位一體"的服務,但許多基層醫生水平參差不齊。彌補人力資源以及素質,提升效率,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成為了醫療行業的重中之重,而這樣的迫切需求正是人工智能的強項。所以,醫療行業選擇擁抱人工智能。
在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優勢后,政府不斷推出相關政策鼓勵發展人工智能醫療,醫院也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臨床應用。政策的肯定與醫院的開放,催化了人工智能醫療市場。大量有志之士涌入人工智能醫療行業,企圖解決各種癥結。據相關數據顯示,醫療保健領域人工智能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預計將達到43.5%,并且市場額將于2025年達到276億美元。
從市場上的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來說,也具有明顯的發展特點:從技術層面來說,機器視覺和深度學習是該行業中應用較多的技術流,隨后語音技術也成為了重要的技術方式。從場景應用上來看,影像輔助診斷是大多數企業的切入點(且以肺結節為熱門病種),后續問診、病理分析等應用相繼火熱,解決的疾病類型也從最初的肺結節,走向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多元化病種。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變化中,整個醫療市場的人工智能技術探索者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參與者:傳統醫療大企業與新興技術創新企業。
醫療行業的創新非常講究對于行業的細致理解,而該領域專業且復雜,需要常年的累積。傳統醫療大企業如醫療軟件企業、器械企業等,擁有豐富的數據,和與醫院打交道的經驗,這對于需求的理解和產品的設計研發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新興的創新企業主要以技術為導向,在人工智能革命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個市場中的參與者都爭先恐后地創新,那么,他們分別如何在創新的道路上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推動行業探索未知領域?
這個答案也許就藏在世界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以下簡稱AIWIN)中。本次大賽設置了,醫療、金融、交通、工業、機器人5個賽道方向,共有514 個有效項目參與。此外,來自產業、工程、學術、投資、載體 5 個方向的近 50位評審專家,根據專業方向不同,分別針對相應方向的項目進行了閱讀分析和背景調查,開展了討論研判及3 輪投票。最終,大賽會在各方向遴選出 TOP3 的 3 個項目,共組成總數 15 個的 AIWIN 年度獲獎項目,以及綜合各方向情況,額外遴選了 20 個項目,作為入圍的年度榜單項目。榜單將于8月30日公布。
顯然,本次大賽最終角逐榜單的企業或者項目,都在上述兩方面具備顯著特點。那么,這些參賽項目的創新到底有多么別具一格?他們可以給行業帶來哪些新思考?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賽事與項目的一線情況,大賽決定提前推出三篇關于各賽道項目展播的系列新聞稿,旨在將那些人工智能“實干時代”的佼佼者的故事,細致地分享出來。本文則是將長鏡頭引向那些分別來自醫療賽道的大企業和新興企業的創新項目,旨在挖掘出他們是如何撰寫自己的創造故事。
醫療大企業——硬核創新的“代言人”
本次醫療賽道中,有兩個來自大企業內部創新的參賽項目值得矚目:
一: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達信息)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規模人群慢病篩查及管理平臺-上海健康云。本項目為慢病患者人群提供全方位的疾病風險評估、個性化的健康生活指導,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重大慢病危害。
二:上海儀電(集團)中央研究院研發的“匯享福”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本產品是軟硬結合,云+端的綜合解決方案,并形成了醫療輔診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模型。主要從三方面提供產品價值:護士遠程監護;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預測;智能輔助醫生診療。
兩個項目均脫胎與醫療大企業,在數據和應用場景方面均具有巨大的先發優勢。萬達信息是國內最大的醫療衛生信息化軟件企業之一,其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覆蓋全國4億人口電子健康檔案。 海量的數據對于人工智能模型訓練來說則是肥沃的土壤。而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是上海國資委下屬的大型國企,作為上海人工智能發展聯盟發起單位,其與微軟,商湯等人工智能巨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結合自身的軟硬件實力和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可以保證產品的領先性。
基于自身的實力積累,上述兩個大企業也將創新發揮得淋漓盡致,并且對行業造成了一定的積極影響。據萬達信息健康云事業部總經理潘錚介紹:我們基于“上海健康云”平臺為16個區提供糖尿病早發現和并發癥篩查信息化服務,通過相關AI技術輔助糖尿病風險評估已經達到72.8萬人,單次篩查規模位居全球第一。他表示,之所以以糖尿病切入是因為,通過慢性病(糖尿病及并發癥、腦卒中等)的早篩,可以提前發現高危人群的疾病隱患,實現早發現早治療,降低患病風險,大大降低醫療費用支出,具備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而上海儀電(集團)中央研究院的高級技術經理陳廣怡,則表示,“匯享福”智慧醫療解決方案以護理切入,打造智慧護理工具。“護理是醫療行業的重要板塊,近年來面臨著醫護人員壓力大、院內感染事件頻發、患者需求難以滿足等痛點。”他表示,本次參賽項目針對相關痛點,研發了6大護理子系統和2大AI輔診應用,有效降低院內感染事件發生率、藥試劑風險、褥瘡發生等,大幅降低查房數據差錯。
醫療類大企業的內部創新項目在資金、場景、數據等方面有豐富的資源,所以,其戰略往往比較宏大。
新興企業——不可阻擋的“思考者”
作為新興力量,技術創業公司的市場策略更垂直,更創新大膽,此外在應用上更偏深度。如本次大賽醫療賽道中的兩個項目:
一:上海數創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心電圖人工智能及產業化項目。 本項目通過心電可穿戴監測設備,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在心電圖智能診斷領域的應用,實現對心臟的實時監護,并以房顫為切入點,解決房顫中心建設過程中,篩查手段缺失的痛點。 其房顫AI診斷的陽性篩查準確率達到了98.5%。
二:奕診(上海)醫療咨詢有限公司研發的奕診人工智能全專科輔助診療系統。該系統在患者就診的各個環節輔助醫生精確診斷, 并協助醫生排查危重疾病及轉診。對慢病管理則依指南推薦治療方案,幫助基層醫生有效管理慢病。 該系統已直接對三十余萬人次的患者進行全方位的鑒別診斷,首診命中率高達98.6%。
許多新興的人工智能醫療企業都是由技術人才創立的,對于醫療行業的認識相對較欠缺。所以,一家完全新興的企業在進入行業時,會遇到對需求認識不足的問題。但是上海數創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事業部總監陳廣怡表示:“我們一直在心電診斷細分領域深耕細作,所以當新技術出現時,就很自然地考慮到產品的創新升級。”他認為,在產品中所遇到的難點是如何讓醫生迅速地接受全新概念的AI產品。
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引入了醫學專家指導,這樣就會保證順利落地。“醫療領域有很多痛點,所以有大量機會。新興公司需要找準一個細分領域的切入點,耐得住寂寞,把必要的基礎工作做扎實了,就有做大做強的機會。”陳廣怡基于實踐,分享了對于新興企業的建議。
而說到“做大做強”,奕診(上海)醫療咨詢有限公司的CEO戈家霖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大小企業都需要更多的創造力。“面對以前從來未走過的世界,我們需要不斷地創造和迭代。也許做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多如牛毛,但我們在不斷循序漸進地往前走。”他總結了奕診的理念。事實上,該公司也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巨大突破性、創造性的新興企業。其研發的診斷系統是一個全專科的人工智能診斷系統,這是AI領域的巨大挑戰。要知道,市面上的產品多是針對單病種,因為多病種應用的研發成本非常高,且難度大。不過經過14年的積累,奕診的系統一共覆蓋了4000個病種,涵蓋12個科室。此外,考慮到具體的科室場景不同,思路也不同,該公司還在落地方面做精、做細。
盡管看起來,新興企業不像大企業內部的創新項目那樣家大業大,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新興企業是應時而生的新勢力,他們在技術上有造詣,適應性、學習能力、創造能力都非常強。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80瀏覽量
20691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183瀏覽量
238264 -
互聯網醫療
+關注
關注
0文章
68瀏覽量
2145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