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從各大互聯網公司及醫療機構自發上線互聯網醫療服務,到國家衛健委下發通知明確要求利用好互聯網醫療資源,互聯網醫療服務應用在短時間內,快速地走到了大眾的視野中。
互聯網醫療憑借其特有的優勢,極大地滿足了當前防疫工作的緊迫需求。遠程問診的診療方式,在降低輕癥患者交叉感染幾率、實現患者就醫行為“物理隔絕”的同時,也打破了醫療資源地域限制,推動了醫療資源的高效配置,為緩解線下醫療機構的就診壓力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診斷工作之外,互聯網醫療還填補了家庭醫生在疫情防控中的缺位,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病情咨詢、分診分流、情緒安撫、心理疏導等服務。疫情成為互聯網醫療的“催化劑”。
如何看待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趨勢?
該行業正經歷著需求方,服務方和支付方三者同步進階的時代轉點,在三者的協力下必將迎來行業的“春天”。
從需求方來看,患者線上問診的積極性顯著提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線下醫療資源緊張,同時,為避免交叉感染以及響應國家“宅在家”的號召,在線醫療這一便捷且安全的方式成為眾多民眾的問診首選,不少醫院及互聯網平臺的線上問診服務量大幅提升。
到2020年初,尤其是2月疫情之后,互聯網醫療其實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根據易觀千帆的數據統計,2017年以來,對于互聯網醫療的用戶接受度越來越高,線上掛號方面近兩年來的增長達到了187%左右,而整體醫療服務的用戶反饋、用戶活躍度則增加了2.5倍以上。并且,用戶對于互聯網醫療的關注和要求,已經不僅停留在資訊層面的關注,而是更關注醫療效果,要求互聯網服務屬性更加落地。
從支付方來看,近段時間頗得政策青睞。醫保結算是阻礙互聯網醫院發展最大的屏障,也是患者最終是否選擇網上診療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間,多省醫保部門已明確有牌照的互聯網醫院向醫保部門備案后,患者就診和取藥可以臨時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有助于推動“互聯網+”更好地服務患者。
2 月以來,天津、浙江、北京、江蘇、四川、上海、武漢等地相繼出臺互聯網診療醫保支付相關政策,覆蓋包括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在線復診和在線購藥等多方面醫療服務。3月2日,國家醫保局聯合國家衛健委下發《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全國各個省市后續或將出臺類似政策,支付方的態度已經十分明朗。
醫保提速將互聯網醫療納入支付之后,中國的醫院正迎來互聯網醫院建設的高潮。這一方面是源于疫情帶來的影響,醫院不得不加快互聯網工具的開拓,另一方面,醫保將在線支付的納入也讓公立醫院第一次真正有動力去擁抱互聯網。
雖然公立醫院一直有通過互聯網擴大病人來源的需求,但互聯網醫療沒有納入醫保前,病人很難導入,也無法依靠互聯網去拉新和留客,醫院對互聯網的投入產出比很低。隨著支付方的導流,互聯網醫療有望成為醫院發展的新渠道。
根據衛健委數據,截至2019年11月,全國的互聯網醫院數量已經達到269家,近期還有一大批互聯網醫院也陸續開始上線。這次疫情導致線下門診受限,更多的醫院也開始逐步參與到互聯網+服務中。將線上服務納入進來之后,醫院的服務將獲得更有價值的擴張,有助于更好的留住病人和樹立口碑,加快自身的轉型。
特殊時期,互聯網醫療迎來需求井噴,爆發似乎已不可阻擋,然而互聯網醫療拐點與痛點并存,一系列問題仍然難以回避。
冷思考:互聯網醫療中存在的問題
毫無疑問,伴隨著當今社會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以及大眾健康管理意識不斷覺醒,“互聯網+醫療”已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傳統醫療體制的制約、監管體系的滯后、技術穩定性欠佳等原因,互聯網醫療的崛起在優化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同時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01 如何提高優質醫師的積極性?
盡管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使得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如火如荼。但真正走向互聯網醫療的多是小型公立醫院及私立醫院的臨床醫師,他們為吸引更多患源、樹立個人品牌、增加個人收入積極投入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建設與發展。然而,與傳統的線下就醫需求一樣,絕大多數患者希望在互聯網平臺上提供醫療服務的多是擁有過硬專業技術和豐富臨床經驗的良醫、名醫。
眾所周知,我國大多數的優質醫師資源都集中在大型三級醫院,他們每天要忙碌于供職醫院的臨床、科研、教學等事務,閑暇時間本就不多。與此同時,醫院在福利待遇、職業發展等各個方面為醫生提供了較好的保障,也使得他們對互聯網醫療沒有太大的參與動力,即便有也存在活躍度低的問題。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勵更多大醫院的優質醫師參與互聯網醫療發展成了當下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02 在線醫療的安全如何保證?
互聯網醫療依賴載體所具有的虛擬性,導致其提供的健康訊息或問診服務存在一定的準確性、安全性問題。此外,由于在線問診終究缺少傳統醫療實踐中的“面診”環節,醫生無法對患者的精神面貌、形態體征、行為動作等健康狀態進行觀察,故而難以作出全面、確切的咨詢建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醫療安全風險。
討論到互聯網引發患者醫療安全風險增加的問題時,隨之帶來的法律安全問題同樣值得重視。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中一旦有醫療爭議產生,責任應該如何認定?出現問題后,患者應該向誰討責也成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03 如何保護患者信息和隱私?
“互聯網+”醫療服務不僅要實現醫院內部的信息互聯互通,還要依托互聯網平臺,與其他醫療機構、行業主管部門、居民之間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做好信息安全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環境來說,在隱私保護、數據訪問控制和認證、信息安全防護等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互聯網醫療的強勢介入在營造開放大數據環境的同時,也使得患者信息與隱私泄露的風險大大增加。與一般的個人信息不同,若患者的醫療信息,尤其是當中的隱私信息未能得到恰當保護,一旦遭到披露將產生無法估量的后果。
04 如何拓展“互聯網+”醫療服務?
“互聯網+”醫療服務目前初步實現了醫療機構與互聯網的融合,但醫藥企業、藥店、醫藥配送公司等相關單位缺乏探索相關延伸服務的主動性,尚未積極參與到健全“互聯網+”醫療服務體系的探索中來。
推進互聯網醫療良性發展的建議
01 多點執業,提高優質醫生積極性
要想激活優質醫師資源在互聯網醫療中的普遍參與度,須打破傳統格局,將醫師從現有醫療體制中適度解放出來。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本身具有的跨地域、跨人群、跨時間等優勢,讓其為醫師多點執業的執業地點提供更多元的渠道,促使更多名醫、良醫參與線上醫療,為互聯網時代全新的醫療服務模式注入強心劑。
其次,兼顧醫師利益訴求,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如將醫師在互聯網醫療平臺上科普醫學知識、發布健康貼士等工作時間折算成醫師參與繼續教育的時間,與其職稱評定、業務考核等掛鉤,以此來推動優質醫師對互聯網醫療的全力支持。
02 加強法律監管,確保網絡醫療服務安全
首先,構建合理的互聯網醫療行業準入機制,使每一個醫療健康類網絡平臺經過嚴格的專業測評后再投入上線,從根本上確保在線醫療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
其次,就互聯網醫療可能引發的醫療爭議問題,筆者認為應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及政策規章將醫療事故的責任界定、醫療糾紛的處理機制移步到互聯網醫療平臺,對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下的醫療糾紛處理程序、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行政刑事處罰以及賠償等懸而未決的問題予以明確的法律支撐和保護,使醫患雙方在發生醫療爭議時有法可據、有法可依。
03 多方聯動,建立健全患者隱私保護機制
隨著醫療服務由傳統的醫生—醫院—患者模式向醫生—互聯網—患者模式轉變,醫療數據泄露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患者方面,應增強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謹慎對待醫療訊息網絡及線上醫療服務平臺中填寫個人資料及醫療信息等相關事宜;醫務人員方面,應堅守職業道德,明確患者信息僅限于提供醫療服務使用,對隨意使用、透漏患者的私人信息的醫務人員應予以嚴格處罰;互聯網方面,所有與醫療健康服務相關的互聯網平臺都必須構建強大的技術安全保障體系禁止其他未經授權的網絡運營主體通過互聯網訪問患者信息挪作他用。
04 鼓勵相關單位拓展“互聯網+”醫療服務
首先,要完善“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探索醫療衛生機構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促進藥品網絡銷售和醫療物流配送等規范發展,鼓勵藥品經營企業、配送機構等參與到“互聯網+”醫療服務的藥品銷售和配送環節。
其次,要創新“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推動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在線查詢和規范使用,實現居民公共衛生健康檔案互聯互通;鼓勵疾控機構探索運用大數據技術,預測疾病流行趨勢,加強對傳染病等疾病的智能監測等。
盡管互聯網醫療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長期來看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互聯網醫療若要不止步于在疫情期間曇花一現的繁榮,就必須盡力克服影響長期發展的種種障礙。其核心在于努力促成醫療機構、醫生、互聯網公司等多方聯動的發展環境,形成完整且規范的醫療服務閉環,實現真正的“數字健康”。
責任編輯:wv
-
互聯網醫療
+關注
關注
0文章
68瀏覽量
2146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