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調研目的
本文以人工智能這一領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行業背景分析(宏觀經濟、競爭態勢、行業技術***)、市場現狀分析(市場階段、市場規模)以及微觀分析(應用場景、SWOT、競爭策略)深入調查行業的宏微觀背景。
本文的目的是: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市場的盈利前景,為尋找細分領域可能存在的發展機會提供支持。
二、行業背景分析
1.政治因素
1.1 國家政策分析
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及國家戰略支持;2015年以來,人工智能頂層設計逐漸完善,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圖1.人工智能政策階段(德清經略新創,2019)
2015年5月,《中國制造2025》中首次提及智能制造,提出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
2015年7月,***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中將人工智能作為其主要的十一項行動之一,明確提出: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要進一步推進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2016年1月,***發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將智能制造和機器人列為“科技創新 2030 項目”重大工程之一。
201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人工智能概念進入“十三五”重大工程。
2016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發布《“互聯網+”人 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 2018 年國內要形成千億元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
規劃確定了:在六個具體方面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包括資金、系統標準化、知識產權保護、人力資源發展、國際合作和實施安排。
規劃確立了:在 2018 年前建立基礎設施、創新平臺、工業系統、創新服務系統和 AI 基礎工業標準化這一目標。
2016年7月,***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泛在融合、綠色寬帶、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保障網絡空間安全,促進信息技術向各行業廣泛滲透與深度融合。
同時,研發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以及發展自然人機交互技術成首要目標。
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在《國家發展改革 委辦公廳關于請組織申報“互聯網 +”領域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的通知》中,提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問題——為構 建“互聯網+”領域創新網絡,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將人工智能技術納入專項建設內容。
2017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2017輕量級應用極有可能落地。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2017年7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明確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使中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2017年10月,人工智能進入***報告,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017年12月,《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發布,它作為對7月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補充,詳細規劃了人工智能在未來三年的重點發展方向和目標,每個方向的目標都做了非常細致的量化。
2018年1月18日下午,2018人工智能標準化論壇發布了《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版)》。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宣布成立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專家咨詢組,負責全面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我國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并對《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及《人工智能標準化助力產業發展》進行解讀,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
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第一次會議上,2018《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1.2 地方政策分析
地方政府已成為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在省(直轄市)發布這一級別***有26個政策,分布于16個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吉林、貴州、遼寧這八個省份均發布了2個政策。
“強人工智能政策”是指:政策題目中涉及“人工智能”字樣或者文件中人工智能具體內容超過80%
“弱人工智能政策”是指:政策中只涉及到少量人工智能產業內容。
綜合以上分析,從政策強度、預期產業規模、政策投資、人才支持、企業扶持五個能夠量化的維度,來綜合分析未來人工智能發展與投資的熱點區域。
從政策角度看:江蘇、上海、廣東、北京、浙江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與投資的熱點區域。
從城市來看:江蘇的蘇州、上海、廣州、北京、杭州是人工智能發展與投資的熱點城市。
圖2.各省市人工智能政策評分(德清經略新創,2019)
1.3 法律分析
國內目前尚未有人工智能相關的***。盡管人工智能對法律的變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種已經開啟的變革,得到了學界和業界的重視。
1月6日,全國首屆“人工智慧與未來法治”學術研討會在西北政法大學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還不能夠做到拋開人類來提供法律服務,更多的是會協助人們完成一部分輔助工作。
展眼未來,人工智能法律建設將涉及人格權、知識產權、財產權、侵權責任認定、法律主體地位等方面。
2.經濟因素
根據IDC的《全球人工智能白皮書》預計: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支出將達到2758億元人民幣。
***、***對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資,將促使中國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技術支出將達到325億,五年復合增長率32.8%,占全球整體支出的約12%。
根據清華大學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中國已成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規模最大國家。從2013到2018年Q1,投融資占到全球的70%,成為全球最“吸金”的國家。
圖3.全球投融資金額/筆數(全球人工智能白皮書,2019)
圖4.中國人工智能投融資地域分布
3.社會因素
人工智能在近幾年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該行業的迅猛發展已經滲透到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從國家頂層設計到行業應用的快速落地,人工智能正逐步成為引領工業4.0顛覆變革的新引擎。
根據百度人工智能搜索指數:自2016年以來搜索量中樞逐漸上升,顯示網民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度持續上升。
圖5.百度人工智能搜索指數(百度,2019)
根據清華大學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中對3088人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國民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持支持態度,表示反對態度的僅占2.4%。
數據顯示了我國國民心態的包容性——人工智能在我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較少的反對聲音和阻力。
國民對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關注前四如下:金融、交通、教育、醫療。
圖6.國民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展望(清華大學,2018)
圖7.人工智能關注領域排名(清華大學,2018)
在搜索關注人工智能的人群中,百度指數顯示絕大部分來源于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發達東部沿海地區省市。
該數據與目前人工智能落地項目的地域分布基本吻合,顯示了:人工智能在經濟規模較大的城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和規模效應。
圖8.百度人工智能搜索地域分布(百度,2019)
在近一年,關注人工智能的人群出現明顯分化:
30~39歲人群關注度最高,其次是40~49歲的人群。在性別方面,男性關注度顯著高于女性的關注度。
圖9.百度人工智能搜索用戶畫像(百度,2019)
4.技術因素
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水平處于世界第一梯隊。總體而言,中國技術水平略低于美國但追趕速度較快。
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技術有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機器翻譯、中文信息處理等技術方面。
圖10.中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比例(億歐***,2018)
基礎學科方面,中國近二十年來在人工智能論文方面獲得高速增長:發表論文數由1997年的1000余篇上升到2017年的37000多篇,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數量占比也不斷上升。
圖11.中國AI論文發展趨勢(清華大學,2018)
過去二十年間,中國人工智能論文總量和高被引論文總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自20006年在論文發表數超越美國后,在人工智能領域論文的全球占比從1997年4.26%增長至2017年的27.68%,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并且領先優勢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圖12.全球人工智能論文產出(清華大學,2018)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授權最多的國家,數量略微領先于美國和日本,而中美日三國占全球總體專利公開數量的74%。
全球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人以及機器學習等細分方向。
圖13.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授權(清華大學,2018)
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總量居世界第二,但是杰出人才占比偏低。
截至2017年,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擁有量達到18232人,占世界總量的8.9%,僅次于美國(13.9%)?。
圖14.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分布(清華大學,2018)
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共計2617家。美國占據1078家居首,中國以592家企業排名第二,其后分別是英國,以色列,加拿大等國家。
其中,美國1078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約有78700名員工,中國592家公司中約有39200位員工,只有美國的50%。
美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主要以1~10人和10~50人的團隊為主,這種小型團隊共759個,占據全美的70.41%,是美國AI初創公司的主力軍。
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主要是10~50人的團隊,總量384個,占據全國的64.86%。
可以說,美國的小型創業團隊規模比中國小。在需要同等技術的情況下,美國團隊的平均能力和可創造價值高于中國團隊。
圖15.全球AI企業分布(騰訊研究院,2017)
5.競爭態勢分析
5.1 購買者
人工智能行業從產業鏈可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
這里的“購買者”主要指:人工智能在應用層的購買者。
目前應用廣泛的領域有:金融、醫療、教育、安防等。
我們可以從行業解決方案(“AI+”)和典型產品(機器人、智能音箱、智能汽車、無人機等)兩個角度來看。
AI+的購買者主要是企業用戶,傳統的購買者主要是大型的企業。
以金融行業為例:國有大型銀行成了人工智能領域應用的先行者。他們具有廣大的客戶群體,因此,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
由于應用層的供應端競爭逐漸同質化,目前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有所上升。
在智能硬件設備上,人工智能企業的購買者是廣大自然人消費者。目前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細分龍頭企業產品,比如:大疆的無人機與小米的小愛音箱。
在這些具有特色的生態鏈中,購買者的議價能力較弱,而在競爭激烈尚未形成壟斷格局的行業,比如:智能汽車,購買者的議價能力較強。
圖16.國內AI產業鏈(易觀,2018)
5.2 競爭者
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中,由于先發優勢,基礎層主要掌握在少數巨頭手中。
技術層領域競爭逐漸加劇,這是由于人工智能行業迭代快,難以累積比較優勢,各廠商算法差異較小導致的。
應用層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參與企業眾多,但競爭仍集中在少數細分領域。
圖17.中國77家人工智能企業圖譜(億歐***,2019)
5.3 替代品
人工智能的發展逐步顯現基礎設施化的趨勢,與信息、數據一道,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設施之一。
作為一項類基礎設施的底層技術,人工智能包含了多種不同的信息科技,將難以被取代。
圖18.中國各行業人工智能分布情況(億歐***,2019)
5.4 潛在進入者
中國AI企業成立時間主要集中在2014~2016年。2018年以后競爭格局逐步確定,新進者技術優勢小,商業模式單一,因此成立企業數大大減少。
圖19.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成立時間及行業分布(億歐***,2019)
6.行業技術***
6.1 基礎層
領先企業加快了人工智能芯片的布局研發。
現階段人工智能芯片類型主要涵蓋包含:GPU、FPGA、ASIC、類腦芯片等。
隨著深度神經網絡(DNN)的發展和應用,其多層級特點的計算需求已不能通過傳統的 CPU 來滿足;而 GPU 具有適合深度學習所需的并行計算能力,關注度日益提高。
除此之外,TPU 以及 FPGA 芯片也成為目前發展較快的人工智能芯片。在芯片上布局的廠商以英偉達、英特爾、高通、ARM、蘋果、華為等廠商為主。
另外,廠商積極布局基礎開發框架——基礎開發框架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中占據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Android 系統通過 GMS 與下游云服務松耦合,通過版本控制與上游芯片、整機廠商緊耦合,實現以 Android 操作系統 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閉環生態。
在人工智能時代,開發框架也具備媲 美 Android 操作系統的核心地位,具有統領產業進步節奏、帶動硬件配置、終端場景與云端服務協同發展的核心作用,占據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
以 Google 深度學習開發框架 TensorFlow 為例:
TensorFlow 向上與谷歌云緊密綁定,以云平臺模式提供云機器學習服務,向下與芯片和硬件廠商緊密耦合做定制優化,谷歌TPU專用于TensorFlow。
6.2 技術層
圖20.AI技術層發展趨勢
平臺崛起,技術、硬件、內容多方面資源進一步整合。
人工智能覆蓋的行業及場景巨大,單一企業無法涉及到人工智能產業的方方面面。
廠商基于自身優勢切入產業鏈條,并與其他廠商進行合作,技術、硬件、內容多方面資源進行整合,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落地。在技術、內容及硬件的發展下,平臺進一步崛起,生態化布局日益重要。
人工智能技術繼續向垂直行業下沉。
通用型人工智能技術已不能滿足各行業的需求,不同行業在應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數據資源也同樣不同,需要市場從業者針對行業特點,設計不同的行業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技術將繼續從場景出發實現技術落地,在垂直行業中,醫療、金融、安防、教育、家居等行業已初具規模,未來發展前景巨大。
6.3 應用層
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各環節能效初顯。
近年來,隨著醫療數據數字化深入,深度神經網絡學習算法突破以及芯片計算能力提升,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掀起第二次浪潮——已滲透到疾病風險***、醫療影像、輔助診療、虛擬助手、健康管理、醫藥研發、醫院管理、醫保控費等各個環節,并取得初步成效。
智能教育加速推進教育教學創新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迅猛發展,教育智能化成為教育領域發展的方向。
智能教育正改變現有教學方式,解放教師資源,對教育理念與教育生態引發深刻變革。當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均加速推進教育教學創新,積極探索教育新模式,開發教育新產品。
智能交通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隨著全球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機動車保有數量增長,道路交通運輸量不斷增加,各種交通問題凸顯。發展智能交通可完善政府管理,改善用戶體驗,促進城市發展。
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人工智能已應用在:社會治安、反暴反恐、災害預警、災后搜救、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務領域。
通過人工智能可準確地感知,和***社會安全運行的重大態勢,提高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從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來看,全球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領域還處在探索期。
三、市場現狀分析
1. 市場階段
市場階段分為:導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衰落期。
根據Gartner公司的出版的2018新興科技周期顯示:人工智能有關的科技,仍處于炒作的上升期;也就是發展期的前至中部階段,絕大部分AI新興科技將在2年內落地應用。
圖21. Gartner2018技術周期(Garter,2018)
2. 市場規模
2018年全球AI市場規模預計為1.2萬億美元,到2022年有望達到3.9萬億美元。
而中國人工智能產業亦處在快速發展階段——2017年中國AI市場規模為216.9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52.8%,預計2018年將延續這一增速,到2020年有望超過700億元。
更甚者,根據17年7月***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三步走戰略目標——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2025年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2030年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可謂空間巨大。
其中以生物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為核心的計算器視覺市場規模巨大,占比34.9%。
圖22. 中國AI市場規模(中國產業信息網,2018)
圖23.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結構(清華大學,2018)
四、微觀分析
1. 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給各行各業帶來了變革與重構。
一方面,將新技術應用到現有的產品中,創新產品,發展新的應用場景。
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也對傳統行業造成顛覆,人工智能對人工的替代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尤其在工業、金融、農業等簡單重復可程序化強的環節中。而在國防、醫療、駕駛等行業中,人工智能提供能夠適應復雜環境、更為精準、高效的專業化服務,從而取代或者強化傳統的人工服務,服務形式在未來將趨于個性化和系統化。
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來說:技術平臺、產業應用環境、市場、用戶等因素都對人工智能的產業化應用市場有很大的影響。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包括但不限于:安防、制造業、服務業、金融、教育、傳媒、法律、醫療、家居、農業、汽車等。
“如何實現人工智能產業自身的創新?”,以及“如何將其應用到具體場景中?”,將會是各行業發展的關鍵點。
2. 競爭策略
在人工智能平臺化的趨勢下,未來人工智能將呈現:若干主導平臺加廣泛場景應用的競爭格局,生態構建者將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類模式。
模式一:生態構建者——全產業鏈生態+場景應用作為突破口。
以互聯網公司為主,長期投資基礎設施和技術,同時以場景應用作為流量入口,積累應用,成為主導的應用平臺,將成為人工智能生態構建者(如Google、Amazon、Facebook、阿里云等)。
關鍵成功因素:大量計算能力投入,積累海量優質多維度數據,建立算法平臺、通用技術平臺和應用平臺,以場景應用為入口,積累用戶。
模式二:技術算法驅動者——技術層+場景應用作為突破口。
以軟件公司為主,深耕算法平臺和通用技術平臺,同時以場景應用作為流量入口,逐漸建立應用平臺(如Microsoft、IBMWatson等)。
關鍵成功因素:深耕算法和通用技術,建立技術優勢,同時以場景應用為入口,積累用戶。
模式三:應用聚焦者——場景應用。
以創業公司和傳統行業公司為主,基于場景或行業數據,開發大量細分場景應用。
關鍵成功因素:掌握細分市場數據,選擇合適的場景構建應用,建立大量多維度的場景應用,抓住用戶;同時,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有效結合傳統商業模式和人工智能。
模式四:垂直領域先行者——殺手級應用+逐漸構建垂直領域生態。
以垂直領域先行者為主,在垂直領域依靠殺手級應用(如出行場景應用、面部識別應用等)積累大量用戶和數據,并深耕該領域的通用技術和算法,成為垂直領域的顛覆者(如滴滴出行、曠視科技等)。
關鍵成功因素:在應用較廣泛且有海量數據的場景能率先推出殺手級應用,從而積累用戶,成為該垂直行業的主導者;通過積累海量數據,逐步向應用平臺、通用技術、基礎算法拓展。
模式五:基礎設施提供者——從基礎設施切入,并向產業鏈下游拓展。
以芯片或硬件等基礎設施公司為主,從基礎設施切入,提高技術能力,向數據、算法等產業鏈上游拓展。
關鍵成功因素:開發具有智能計算能力的新型芯片,如:圖像、語音識別芯片等拓展芯片的應用場景,在移動智能設備、大型服務器、無人機(車),機器人等設備、設施上廣泛集成運用,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運算能力、服務,與相關行業進行深度整合。(波士頓咨詢,2019)
目前,互聯網公司和軟件公司巨頭都在產業鏈的技術層和應用層著手布局。
五、結論
人工智能產業仍處于快速增長期。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國家,在部分指標上已經領先世界。在未來五年,人工智能產業仍將以高速增長。
目前仍有一些細分垂直領域亟待開發,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人工智能的基礎層和技術層逐漸被巨頭控制,應用層的落地仍處于萌芽階段。因此初創公司若無較大比較優勢,應集中開發應用層的處女地。
隨著各種新興技術蓬勃發展,公司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和不斷發展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語音識別、畫像識別等先進技術,賦能產品。
根據資本偏好,當前領域所屬市場階段,充分利用先行者優勢,提前布局迅速提高產品知名度,提前搶占市場。
根據競爭態勢隨時監控、處理可能的風險。
國內外人工智能法律逐漸完善,應提前布局規避法律風險。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