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汽車產業掉頭往下,那些被盛世所掩蓋的傷疤,倏爾間變得異常鋒利。剛剛實現9年增的日產內部也早已暗流涌動,戈恩最后的余暉灑落,多年激進擴張留下的弊病終于露出兇狠的獠牙。
斯年,日產以552萬輛,同比下滑4.6%的銷售業績,宣告著“擴張”戰略走到生命的盡頭,一同走入歷史的似乎還有象征著光輝與榮耀的“技術日產”標簽。
“技術日產”的墜落
曾幾何時,日產還是技術的狂熱信徒,從RB系列發動機的威風凜凜到VQ系列發動機的無與倫比,日產這一路在發動機技術領域闖出的赫赫威名鋪墊出眾多經典車型。從頂級越野車型途樂,到高端轎車公爵,再到“戰神”GTR,日產用了20年時間將技術的標簽牢牢印刻在消費者心中,成為一代人揮之不去的眷念。
可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日產有關技術的美夢跟隨著日本的泡沫經濟一同破滅了,高額的研發成本將日產的技術情懷逐漸掩埋進上個世紀末的故紙堆中,只留下一個債臺高筑、瀕臨破產的落寞身影。
后來,“拯救者”卡洛斯·戈恩出現了,他幾乎憑借著一己之力將日產從懸崖邊硬生生地拖拽了回來,卻也慢慢帶走了日產與生俱來的技術特性。
戈恩主導之下,幾乎在全價值鏈的各個方面,日產都在竭力地推進整合重組,精簡瘦身。一開始,日產開始將技術研發與雷諾進行融合,共享技術資源,曾經日產的技術底蘊無形當中源源不斷地流向雷諾,可自身卻無力重現昔日的技術輝煌。低成本的運行訴求,壓縮的研發成本,給予了曾經癡迷技術的日產當頭一棒。
“戈恩已經命令減少研發費用了”“再這樣下去,今后大概公司連個會畫圖的技術員都不會有了”的擔憂與牢騷開始在日產內部甚囂塵上。
不僅如此,戈恩又集中日產的核心優勢資源大舉征戰海外市場,將戰略目標從區域市場向全球市場轉移。特別是在2008年,當克萊斯勒瀕臨破產、通用汽車舉步維艱、甚至連豐田也出現虧損……全球汽車行業哀嚎一片之際,日產反其道而行之,整體戰略開始由精簡向擴張迅速轉變。如此一來,本該屬于技術研發的優質資源更是進一步被擠占。
但戈恩明顯錯估了新興市場的需求。除了中美兩大市場之外,日產在印度、印尼、俄羅斯等地區的大規模擴張,最終收獲的卻是品牌間的內耗、過剩的產能以及不斷的技術滑坡。
那些年,當豐田已經開始使用更加輕量化的“8AT”變速箱時,日產依舊以“5AT”為中心;當豐田的THS與本田的I-MMD大行其道時,日產遺憾地丟失掉混合動力的前瞻性,被無情地甩在身后;當豐田TNGA架構席卷全球時,日產CMF平臺孤獨地站在一旁。
漸漸地,曾經“技術的日產,營銷的豐田,進取的本田”的說法調轉了模樣,映照出日產的憂慮與無奈。
技術困頓所造成的鏈式反應,便是禁錮住日產的新車開發與換代。在其產品組合中,皮卡Frontier在2005年之后就再也沒全面更新換代過;2019~2020年連續全新改進的轎車美版軒逸Sentra,距離上一次換代也過去了8年時間。
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碼。在企業的戰略擴張中,研發成為了犧牲品,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術競爭力逐漸缺失。而日產奉行“人人支付得起的移動工具”主張,雖然大力搶占了中低端市場份額,卻也弱化了技術導向,丟失了品牌支撐,使得日產的技術形象轟然倒塌。
沒有了技術形象的品牌背書,盡管曾經的銷量王者Altima換上了全新的可變壓縮比發動機后,可北美市場卻難逃連續兩年大幅下滑近20%的厄運。“日產汽車的技術基礎還沒有強大到足以說服非日本本土的消費者”成為日產現階段最無奈的反思。
日產,請作答
時代正在催促著轉型,困于舊者終將屬于失敗者。凝視深淵的壓力已經將日產逼入歷史的分界點,要么沖破桎梏通向偉大,要么裹足不前滑向深淵,擺在日產汽車與內田誠面前的兩條路現實而殘忍。此時此刻,重塑技術形象無疑是日產重新建立防線最好的辦法。
“日產汽車歷來的核心就是技術,日產汽車將繼續追求這樣的原則與精神。日產汽車要集中所有資源,讓車型展現出魅力與競爭力。”在日產的新中期事業計劃發布會上,內田誠反復強調著對重塑日產技術形象的渴望。
毋庸置疑的是,收攏起擴張與征服的野心,更加精簡與聚焦的發展規劃意味著日產是有可能向技術研發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精力,從而扭轉不利局面的。
剛剛過去的2019財年便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這種可能性。去年,日產深陷困境,可研發投資預算卻已經達到5,500億日元,同比增長了5.1%,日產正試圖用今時坎坷換明日坦途。
事實上,盡管相當狼狽,可日產從未甘愿服輸,它的手中一直都在積蓄著對抗未來的籌碼。在傳統發動機技術上,日產花費20多年時間研發的VC-Turbo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發動機正顯露出令人驚嘆的技術品質;而在新能源技術領域,e-Power技術也在混合動力常規的串聯形式中,展現出自身獨當一面的技術風采。
此外,無論是Pr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還是駕駛員醉酒監控,又或是防污染車身面板之類等仍沒有大面積使用的實用技術,無一不在宣示著日產的技術競爭力,它試圖將自己翻涌成“后浪”,再次奪回“技術日產”的驕傲。
可是,在當下這個以天為單位的技術迭代周期中,一切固有的事物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可怕的是,豐田、大眾、特斯拉等一眾對手的技術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日產的技術研發體系逐漸體力不支,難以跟上節奏。
2010年,作為純電市場的先驅者,聆風無疑為日產的新能源轉型開了一個好頭。可自上市以來,聆風只經歷過一次換代、一次電池升級方案,在一次次的創新不足中,聆風被后來者們不斷趕超,曾經的“帶頭大哥”正在面臨市場失聲的危機。
2016年,Pro PILOT自動駕駛懷揣著日產的自動駕駛夢踏浪而來。四年之后,與VC-Turbo等先進技術面臨的問題相似,產品規劃以及成本控制等因素,使得日產Pro PILOT自動駕駛即便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在落地時也遭遇著相當的市場阻力。
所以,日產眼睜睜看著豐田、福特、特斯拉等車業在自動駕駛的快車道上一路狂奔,卻也只能在它們的身后搖頭嘆息。
所有的籌碼與問題都擺到案頭,所有人都在詢問著回歸“技術日產”的可能性。現在,日產汽車和內田誠,請作答。
-
發動機
+關注
關注
33文章
2495瀏覽量
69558 -
汽車產業
+關注
關注
1文章
193瀏覽量
12853 -
日產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3瀏覽量
15173
原文標題:關注|曾經的“技術日產”,想要找回自己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