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高功耗”煎熬的英特爾這會玩兒真的了。日前,英特爾發布Silvermont低功耗微架構,在理論上拿出了比ARM功耗還低的產品。
英特爾官方介紹,和上一代產品相比,Silvermont新歌能提升3倍,功耗降低5倍,而和目前ARM主流芯片相比,性能提升2倍,功耗降低4.3倍。
如果上述規格能完全被體現在芯片產品上,英特爾將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有著非常大的優勢。不過,這還需要2013年下半年相關Silvermont微架構的產品來證明。
22納米和3D柵極結構是技術關鍵
在關鍵的數據上,Silvermont將功能的電壓降到了1瓦以下的水平。英特爾中國客戶端平臺部經理張健表示,在拿出該架構后,英特爾在實際產品的競爭上將具有優勢。
據相關技術介紹,要實現這樣的能耗比,Silvermont主要依靠的是22納米的制程工藝和3D柵極結構應用到微架構平臺所致。
該架構的最大亮點在全新的亂序執行引擎、支持最高八核的內核、全新的IA指令以及高性能與低狀態的快速切換。
英特爾芯片性能一直不被外界質疑,而功耗上的重點是電壓的高低。功耗和芯片電壓有著平方級的關系,Silvermont架構就是通過3D柵極技術大大降低了最低電壓實現的功耗下降。
移動芯片架構開發提速 英特爾戰略側重
即使上述的技術太過生澀,但英特爾對移動市場的努力依然顯著。這是英特爾首個專門面對移動設備設計的凌動架構,這也是英特爾兩年后再次對微架構的升級。
架構的開發速度也有加快。在過去,英特爾根據鐘擺的節奏每兩年更新一次架構和制程工藝,而英特爾首席產品官浦大衛表宣布,英特爾未來將每年更新一次低功耗架構,以加快技術更新速度。
這也意味著在即將到來的14納米工藝時代,英特爾將發布兩個微架構,下一代的架構已有了命名,即為Airmont。
另一個轉變是最先進的制程工藝部署。在第一款手機芯片發布時,英特爾一直使用著32納米工藝做移動芯片,但現在,英特爾表示將在每一代架構上采用最新的制程工藝。
一家公司抗戰ARM生態系統
向一個生態系統挑戰最欠缺的是什么?不是技術和生產力,而是無孔不在的競爭對手。
雖然英特爾有桌面PC的酷睿,有服務器的至強,有手機端的凌動等各個階段的產品,但面對一個生態系統的時候,產品依然顯得有些單薄。在各個細分領域的各價格段更明顯,英特爾的明星產品策略不變。
但在移動市場受到挑戰后,英特爾開始逆襲,一個策略就是從底層開始。深圳為代表的華強北開始成為英特爾的合作伙伴,英特爾芯片的第一個Android平板正是產生于這里,售價只有1000元人民幣。
面對ARM的生態系統,英特爾也越來越開放,也只有這樣,在移動端才有更強的生命力。
Silvermont微架構大戰ARM
五年前,英特爾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Atom處理器的存在。五年之后,一款“從頭到尾”重新設計的低功耗處理器架構Silvermont問世。
叫板ARM
Silvermont微架構為一切微型服務器及嵌入式處理器打造,它適用于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微型服務器、網絡通信設備。
Silvermont用途良多,在我們看來,英特爾的目標非常簡單,那就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英特爾意在移動領域向ARM發起挑戰。
之前的英特爾Atom芯片因性能不如ARM芯片而頗受非議。ARM由于實現了芯片能效的最大化而廣受贊譽。不過英特爾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近期推出的Atom芯片Medfield在能效方面已趕上了ARM。
英特爾公司首席產品官蒲大衛(Dadi Perlmutter)表示,Silvermont架構的Atom芯片能提供更高的性能/功耗比,打破“ARM處理器能效更高”的神話。
英特爾希望基于Silvermont架構的Bay Trail能吸引新的PC采購者,與ARM展開競爭,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上分一杯羹。
優勢明顯
毫無疑問,英特爾具有最卓越的芯片制造工藝。當多數處理器制造商還在用28nm工藝打造芯片產品時,它已掌握了22nm技術。
目前,英特爾用被稱為“FinFET元件”的3-D三柵極晶體管制造的芯片產品出貨已超過1億。而同樣的技術芯片制造領域的其它廠家要到2014年底才能投入生產之中,而屆時距英特爾初次生產三柵極芯片已過去3年之久。
更好的處理器技術帶來更快的運行速度、更少能耗和更低成本。英特爾的處理器路線圖如下:今年推出22nm Silvermont Atom,明年則發力14nm Airmont Atom,加快對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處理器領域的擴張。
有競爭力的芯片設計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現有的Atom處理器基于的32nm Saltwell架構,是早前45nm Bonnell架構的衍生版。Silvermont卻不同,它采用的是全新的設計。
Silvermont采用全新的亂序執行引擎,實現了同類最佳的單線程性能,以加快操作。
Silvermont全新的多核架構和系統構造,可擴展至四個模塊,每個模塊擁有兩個CPU核心和1MB共享緩存。也就是說,基于Silvermont架構的Atom處理器最多可擁有8個內核,性能也更高。
有趣的是,Silvermont SoC并未采用Hyper-Threading超線程技術,它能夠在多個CPU、圖形處理器以及芯片內的其他核之間實現能源共享。與此同時,它還支持全新的IA指令,并增強了電源管理能力。
據英特爾介紹,與之前的32nm Saltwell Atom Z2580(Cloverview)相比,新工藝與架構結合下的Silvermont Atom將擁有3倍的峰值性能,或在同等性能下功耗降低約5倍。
而實際測試結果也顯示,Silvermont微架構與ARM相比,同功耗下性能可提升2倍;同性能下功耗可降低4.3倍。
前景
當然,除非搭載Silvermont Atom的設備真正上市,否則我們很難對它與ARM處理器產品的性能好壞做出評論。
根據英特爾的介紹,基于Silvermont架構的首個處理器產品Atom BayTrail,將會出現在今年假日期間推出的Win8和Android平板之中。另外,“BayTrail”同樣也可為“入門級”筆記本電腦或臺式機采用。
與此同時,英特爾還打算推出為Android智能手機打造的“Merrifield”,年底投入生產;為微服務器打造“Avoton”;為路由器、交換機和安全設備打造“Rangeley”。
還一款尚未公布的嵌入式處理器,或許將被用于英特爾電視機頂盒中。
不過,即使Silvermont在性能和功耗上完全能與ARM匹敵,如何將之推銷給設備廠家才是英特爾需要面對的真正難題。
根據統計,2012年基于ARM內核的手機芯片出貨量達到22億個,占據了近90%的市場。除了蘋果和三星用自己的芯片產品外,其它手機廠家常與ARM處理器制造商,如高通、聯發科和展訊合作。對英特爾來說,打破這樣的局面非常困難。
說起來,還是平板市場更有前途。這片市場被新硬件和軟件平臺包圍,一些小型、便宜的Anndroid或其它平板開始慢慢侵襲iPad的統治地位。好像Windows 8和 Windows RT系統,盡管啟動緩慢,但隨著對尺寸和屏幕支持更加廣泛的Windows Blue的發布,相信更多搭載微軟系統的平板電腦會被推出。而這部分產品,對英特爾來說是潛在的市場。
華碩首席執行官沈振來(Jerry Shen)上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說,他非常看好今年晚些時候將要面世的眾多300美元以下Windows 8平板。
而對消費者來說,好消息是,除了iPad及“廉價”Android平板外,今年會有更多的平板電腦供我們選擇。
功耗和商業模式競爭
ARM, IP授權&服務公司,1985年成立,在1985-1995年之間推出6代產品,都不成功,直到ARMv7被TI采用用在NOKIA手機里,終于開啟了商業大門,現在如日中天。
Intel,芯片設計制造ODM,1968年成立,為整個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產業奠定基礎,創始人提出的摩爾定律,至今影響著電子產業。
先談談大家糾結的幾個問題:
1. Intel的X86架構是CISC復雜指令,ARM采用RISC精簡指令,就決定ARM功耗可以做得更低?
首先,功耗由很多因素決定,包括算法,架構,制造工藝,芯片設計水平…很多因素,不能單純來以指令集算法來看。
其次,ARM在設計之初,在代碼里增加了“條件編碼”,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做緊湊高效的處理器,不適合做大型高效的處理器。所以ARM在手機應用上占優勢,但是隨著性能要求越來越高,這個優勢也越來越不明顯,細節后面再講。
再者,功耗與工藝水平也有很大關系,對功耗影響占比最大的應該是工藝,占到45%。高工藝水平對降低功耗提高性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Intel和ARM都在追求高工藝的原因。
功耗=動態功耗*主頻+靜態功耗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靜態功耗是很低的,相對動態,可以忽略的。但實際上,在CPU設計中,自從90nm節點后,靜態功耗越來越明顯,在45nm后,已經完全開始跟動態功耗差不多了。
2.功耗問題是不是真的可以通過工藝來解決?何時Intel的處理器功耗可以與ARM相當?
前面已經提到,工藝確實對功耗影響大,而且是最實際的方法。ARM一直在業內保有功耗低的優勢,包括多核優勢。但是他們從來就沒有在同一級別上作過比較。Intel最近也開始正面反擊,提出性能-功耗比。
有人將單核Atom Z2460與四核A9作過跑分比較,Atom性能差一點,但功耗已經很接近了。也就是說當CPU達到一定規模,二者指令集的影響已經基本無差別,就看誰能把功耗做更低。
大概從Cortex-A15開始。A9的綜合性能功耗比勝過當前的ATOM處理器,但到A15的規模,應該到了一個臨界線。也就是說,到了A15以后,ARM也不得不直面功耗的問題了,而這個時候是不是Intel的機會來了,還很難說。
3.ARM的高明之處
借用一位專家一句有意思的話開始:從學術角度來說,X86架構是CISC里最爛的,ARM是RISC里最爛的,但沒有阻礙他們成功的商業模式。Alpha 處理器是公認最佳架構,MIPS是學術研究用的最多的,前者被Intel收了,后者被ARM收了,這說明技術不是決定市場的主要原因。
ARM目前在市場上至少有5-6套指令集,用在不同產品和領域,而Intel卻一直堅守跨平臺兼容。
Intel完全可以重新做一個移動市場的64位處理器,但它堅持保證兼容性。ARM 64位基本上是無法兼容現在32位,因為它要摒棄前面提及的“條件編碼”的限制。
據說ARM64位基本就是一個MIPS-like的架構。將來ARM 64位產品如果要兼容32位產品,就必須在一個架構中同時集成32位和64位處理器,芯片體積會比較大,而ARM之所以能這么做的原因就是目前處于壟斷地位,有足夠的話語權。
4.移動平臺之爭
單從技術上來看,最快Intel在年底或明年推出的ATOM產品就可以在性能和功耗上與ARM持平。但從策略上看,Intel最掙錢的是服務器市場,PC 是老大,如果大舉進軍移動市場,會不會給PC市場帶來沖擊,從而影響到現有市場。一旦Intel確定要攻克移動市場,那它的策略重心可能就要放在移動端了。Intel后勁很大,畢竟占據制造工藝高地,隨著工藝繼續向22nm,14nm,7nm挺進,Intel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ARM也開始推64位處理器,準備進軍服務器市場,百度、Facebook已經開始采用。初期,ARM處理器主要還是應用于存儲型服務器,冷數據處理。很顯然,ARM在處理器市場也會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未來幾年ARM也會面臨一些挑戰。
5.摩爾定律的終結
又是這幾年老生常談的話題,每年都會有一段時間會提及,但至今還未被推翻,制造工藝向22nm,14nm,7nm演進,制造設備越來越貴,投資越來越大,也就那么2-3家會跟進,是否依然能遵循摩爾定律?
“現在看來能改變摩爾定律的只能是材料上的革命,取代現有的硅材料,而且終結摩爾定律的公司很可能是創造摩爾定律的公司。”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