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領域正在發生一場跨界革命,而移動醫療是這場革命的核心推動力。
艾媒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可穿戴便攜移動醫療設備的市場規模為4.2億元,預計到2017年,這一數字將逼近50億元,增長近10倍。
移動醫療產業要求參與者具備醫療資源、IT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等三輪驅動,既會玩轉移動互聯網,又得對醫療行業本身有足夠的經驗。雖然“門檻”較高,但仍吸引了不少公司前來“搶灘”。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移動醫療帶來的無限商機。
不過,由于并沒有成熟的經驗和成功的商業模式可供參考,且醫療領域存在產品認證、技術積累等固有門檻,加之監管政策尚存變數,移動醫療的發展之路必定不平坦。在總結移動醫療行業現狀的基礎上,找到了阻滯行業發展的障礙;通過深入采訪行業先行者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從他的角度對移動醫療的前景和發展路徑進行了梳理。同時,本組稿件還對互聯網企業在移動醫療方面的最新進展、目前移動醫療產業鏈的格局進行了詳細介紹。
“移動醫療這個詞是中國人的一個曲解翻譯?!贝河赆t生CEO張銳告訴記者,mHealth(MobileHealth,即移動健康)的概念源自國外,這種模式以數據為基礎,面向的群體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病人或患者,而是用戶。除了醫療維度的指標檢測與分析,還包括對營養、減肥和睡眠等健康維度的管理。因此,有別于傳統醫療治病救人的根本,mHealth的主要作用是服務用戶、幫助用戶防病。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產業尚未成型,產品和服務存在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相關廠商仍在探索差異化競爭,未來將出現制定產業“游戲規則”的領導者。
盡管業內普遍認為移動醫療產業的市場前景廣闊,但也存在政策層面不確定、盈利方式不明朗、醫療資源不充足、數據采集不豐富等困境。尤其是政策層面,有可能成為制約移動醫療行業的較大障礙。
跨領域競爭激烈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外已有一些移動醫療廠商探索出了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按收費對象劃分,主要有面向用戶(消費者)、醫生、醫院、藥企以及保險公司等收費。
例如,全球范圍內的第一家移動醫療上市公司Epocrates,主要為醫生提供臨床信息參考,并通過提供精準的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向藥企收費。據悉,2013年1月,Epocrates已被美國健康護理技術提供商AthenahealthInc,以約2.9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清科研究中心認為,以美國移動醫療產業的發展進程而言,患者(用戶)的需求指向對醫療和健康兩個維度的管理,其中,醫療維度多針對慢性病管理;醫生的需求則強調提高醫院內外部的溝通效率。眼下,基于雙方需求,該產業機遇與挑戰共存。實體醫療資源長期匱乏,醫療支付面臨壓力和醫改,互聯網內生的滲透力量以及電子、醫療技術的發展都可視作有利因素。即便如此,醫療行業本身較為復雜,用戶對傳統的線下就診模式的依賴等,也給推進移動醫療帶來一些阻礙。
艾媒咨詢預計,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達到125.3億元。
“做早了成為先烈;做晚了,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本虐册t療董事長、iHealth創始人劉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移動醫療產業的各路廠商正從多個方向進行摸索,其中,既有醫療器械領域的上市公司做出試探,也有科技公司巨頭和育有移動互聯網基因的創業型公司爭相搶占先機。
易觀智庫分析師郭陽表示,目前中國移動醫療產業的市場規模正逐年增長,從宏觀環境來看,國內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漸凸顯,醫療資源的供需缺口明顯擴大,各大廠商目前都在拼資源和技術。他指出,國內移動醫療廠商的經營時間都不長,行業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移動醫療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現象嚴重,這也使得各廠商都在探索差異化發展。因此,在產品不斷研發、優化的過程中,業內的跨領域競爭已較激烈。
郭陽評價稱,市場格局過于平均并不利于整合相關標準,但是這樣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推動產品創新。根據市場成長周期的規律,后期移動醫療行業會出現若干領先者,而這些領先者將成為未來智能健康市場規則的制定者。
數據分析服務商前景廣闊
目前,移動醫療產業不論是從硬件、軟件還是服務層面看,都相對傾向于慢性病而非急性病。
對于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糖護科技創始人兼CEO李承志向記者分析稱,急性病多在緊急情況下發病,通常需要使用更多的化驗手段,一般來講,慢性病的病人對自身情況會有所了解,更符合移動醫療解決“輕問診”需求的特征。
春雨醫生副總裁畢磊表示,移動醫療并不能解決全部的線下醫療問題。以春雨醫生為例,該App目前接入了18個科室,這一數量較醫院劃分科室的數量要少很多,原因在于,要考慮到各科室接入網絡使用場景后,哪些能通過遠程診療對用戶進行行為干預,比如放射科這樣的科室接入平臺的意義就不大。
此外,畢磊對記者強調,線下醫療以醫院和醫師的等級來衡量質量不適用于線上應用場景,因為在醫生與患者(用戶)之間,移動醫療重視的是醫生的服務質量。
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徐志鵬看來,移動醫療的最大價值將體現在大數據和健康管理,相關數據分析服務商的前景廣闊。但現階段,由于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設備所采集的數據不統一、樣本量不足,尚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分析,這會對產品的口碑推廣和發展帶來影響。
對于眼下移動醫療產業的盈利模式,徐志鵬表示大致分為幾種:硬件層面,通過銷售智能產品賺取收入;應用程序層面,既可向用戶收費,也可對接資源并提供廣告,向第三方企業、機構收費。長遠而言,向保險公司、醫療機構等收費與合作,將是相對成熟的方式。
畢磊補充稱,目前移動醫療產業出現的各種收費模式可視作商業化的試探行為,成熟的商業模式其實仍在摸索當中,至于智能硬件采集來的數據究竟能發揮多大價值,還要看后期業內的利用和發展。
電信運營商坐收漁利
艾媒咨詢《2012-2013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移動醫療產業供應商主要有五類:電信運營商、醫療器械商、醫院、系統集成商和互聯網公司。該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電信運營商將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和受益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移動醫療廠商已有和傳統的通信運營商及虛擬運營商合作的案例,除此之外,與政府、基因公司、醫院、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等多維度的合作也已存在。
糖護科技雖是一家創業型公司,卻定位從“設備+應用+服務”三維度發展移動醫療。李承志透露,糖護科技正在和中國移動的某個省公司合作,收費鏈條是由運營商付費采購硬件,用戶通過購買套餐獲得相應的硬件和服務。他強調,運營商的實體店分布廣,同時兼有手機經銷商的身份,可預裝App,這樣一來,既能發展用戶還能賣出硬件,一舉兩得。
除了與傳統的通信運營商合作,帶有“IT基因”的虛擬運營商也是移動醫療廠商的合作目標之一。
據了解,今年3月,樂語通訊推出了主打移動健康理念的“妙”品牌。樂語通訊官網信息顯示,用戶選擇其170號卡后,妙健康平臺會利用SIM卡,“把分散在各設備終端的數據匯總到統一的云平臺”,實現運動、體重、血壓和血糖等數據的跨平臺共享。記者獲知,糖護科技和春雨醫生目前均與該平臺有合作。
畢磊透露,樂語通訊妙健康App中會嵌入春雨醫生的服務,春雨醫生則會引入樂語通訊的付費方式。
應該說,該模式可幫助移動醫療廠商拓寬實體店的銷售渠道以及服務的付費渠道,一旦有更多的虛擬運營商搭建智能健康平臺,或具備推廣復制的可能。
接受記者采訪時,張銳稱,移動醫療圍繞大數據展開的采集、解讀和干預是全新的市場,處處充滿商機。他表示,春雨醫生作為數據解讀和服務提供商,產品會在后臺為用戶建立“數字化鏡像”,除了涉及性別、年齡、運動情況及飲食情況等基礎內容,還包括基因數據,目前已同基因檢測機構華大基因有合作。畢磊補充說,基因檢測需進行基因組序列的解讀,專業性較強,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此外,聚焦于糖尿病業務的糖護科技還把合作對象擴展到了“糖尿病門特按人頭付費”的試點醫院。
據悉,今年1月1日起,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三潭醫院啟動了“糖尿病門特按人頭付費”試點工作,糖尿病患者與該醫院簽訂協議后,1年內只能到協議醫院就診該病,醫保部門會按人頭付費方法與試點醫院結算醫療費用。
李承志介紹稱,按此方式,如有結余經費將歸醫院和科室所有,“醫院和醫生就有較大的動力來管理病人盡可能不要出問題”。他指出,三潭醫院是家社區醫院,啟動“糖尿病門特按人頭付費”試點工作,其“承載了慢性病管理下沉的重任”,勢必需要借助軟、硬件等新工具進行遠程醫療。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對于與上述試點醫院簽約的患者而言,較為明顯的變化是,患者在1年內購買降血糖藥品的費用超過1萬元后,不再需要自行墊付,可繼續實行聯網報銷。同時,所用的降血糖藥品突破了以往規定的18種西藥和6種中成藥的限制,取藥間隔和劑量也能根據病情需要適量增加。
不管是與通信運營商、基因公司還是醫院合作,都是移動醫療廠商在產業發展初期,借勢擴大用戶群并整合資源的一種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互聯網巨頭百度近期也為其智能健康平臺dulife找到助推方,加速O2O落地。7月23日,由北京市政府倡導、百度牽頭的“北京健康云”平臺發布。
記者近日瀏覽dulife官網時發現,網站左上角的Logo已經替換成了“北京健康云”。合作咨詢頁面顯示,“北京健康云分為三個層面,底層是感知設備層,中間是健康云平臺層,上面是健康服務層?!?/p>
多家媒體此前報道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已與百度等企業制訂了健康云平臺的戰略目標,計劃在明年建成10個市民體驗中心,并預計第一個體驗中心將在今年8月底建設落成。
另一個案例是,今年5月,九安醫療旗下的iHealth全資子公司宣布與醫療公司CareInnovations合作。劉毅透露,iHealth負責收集美國65歲以上老人的健康數據,之后會把相關數據提供給保險公司。
四重困境待破
多位受訪者對記者表示,移動醫療行業本身還未成型,目前產業鏈上各參與者的行動較為分散。因此,眼下移動醫療廠商多以積累用戶為主要目標,通過售出相關產品、服務產生的利潤支持運營。
“大家體量都不大的情況下,結合起來也沒有太大價值?!碑吚诜治龇Q,產業鏈結合不緊密,是因企業進入該市場都不久,未來將逐漸進入產業鏈整合階段。在合作模式上,有可能出現與日用消費品和手機廠商等的“異業結合”。
對于尚在探索中的商業模式,李承志表示,現在對行業定性的意義不大,“當用戶數越來越多的時候,一些商業模式就會隨之產生?!?/p>
盡管業內普遍認為移動醫療產業的市場前景廣闊,但就國內的情況而言,該行業已存在不少發展瓶頸。
徐志鵬向記者表示,移動醫療首先面臨的困境是醫療資源對接和利用不足的問題,數據沒積累到足夠量,該產業難以在醫院和醫療機構得到認可和重視,反過來,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移動醫療行業也很難進一步擴展用戶量;第二,數據層面,相關智能硬件采集數據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旦出現較大誤差,給用戶造成壓力的同時,產品本身的推廣也會受阻;第三,從政策層面出發,移動醫療行業如何監管?出現醫療事故由誰來負責?目前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國內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第四,盈利方式上,雖然出現了不同的合作方向,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徐志鵬指出,未來政策會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較大因素,美國市場對移動醫療行業的監管已愈加嚴格。
對于政策因素,郭陽有著類似的觀點。他表示,醫療是相對敏感且專業化程度高的領域。由于政府對醫療資源的控制較嚴格,當相關廠商發展到一定程度、用戶積累成規模時,一定會面臨如何與相關法規相適應的困境。比方說,“國家政策不允許患者私自購買處方藥,只有官方建立的預約掛號渠道才具有合法性?!?/p>
記者留意到,2013年9月23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正式發布了對移動醫療App的最終指南。該指南明確規定,FDA重點監管兩類App,一種是擬用作某種受監管醫療器械的附件,如可以讓專業醫護人員通過觀察智能手機、移動平板電腦及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上的醫學圖像,做出明確診斷的程序;一種是把移動平臺轉變為受監管的醫療器械,比方把智能手機變為心電圖機以檢測心律失常,或以此確定患者當前是否心臟病發作的程序。
此外,郭陽還指出,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現有的移動醫療服務和功能可滿足用戶的問診需求,但通過監測數據進行行為干預,進而預防疾病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相關廠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產品功能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階段,用戶粘性難有較大提升。
談及解決之道,徐志鵬稱,技術和資源上的不足會隨著行業發展而逐步得到解決。比如國內有些大型央企、國企,下屬有多家醫院,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可投入研發。另外如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如果肯投入足夠的研發經費和精力,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可能得到解決。至于監管問題,醫療行業帶有部分公益屬性,未來必須由政府相關部門出面進行規范和監管。
李承志認為,對于涉及醫療管理的智能硬件產品,如果得不到相關權威機構的認證,會直接影響用戶對產品的接受度,問題在于,權威機構是否愿意出面為這些醫療器械智能硬件做證明。
他補充說,如果能從國家層面認可移動醫療對于慢性病治療以及給醫院層面帶來的益處,移動醫療發展得當的話,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同時,甚至能幫助國家縮減醫保支出、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因此,不僅政府應考慮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行業發展,大型醫療機構也可協助引導、推進這一產業。
劉毅表示,目前國內移動醫療產業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從業者的勝負尚難以預料,一旦“殺手級”產品誕生,將推進整個行業的發展進程。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