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估值獨角獸遭質疑
在芯片行業干了將近20年的吳健,從未想過有朝一日,因為AI的出現,這個“冷門”的行當,變得跟共享單車一樣火熱,資本和對手都在瘋狂地涌入。
過去幾年,以中科院為中心畫一個圓,方圓20公里,有大小幾十家AI芯片公司,占據了中國AI芯片的大半壁江山。圍繞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動駕駛和云端芯片,互聯網公司、AI算法公司和傳統芯片公司一擁而上,開始AI芯片的瘋狂競賽。
讓吳健捉摸不透的,還有一些初創公司屢創新高的估值。2018年6月,初創企業寒武紀,B輪估值達到25億美元;僅僅過去半年,2019年初,另一家創業公司地平線宣布完成B輪融資,估值達到30億美金,并一舉成為全球最值錢的AI芯片獨角獸。
“我不太理解。因為從落地的情況來看,他們顯然不是做得最好的。”一位AI芯片公司CTO對AI財經社說,“可能有些人說,高估值看的是他們的技術,但對業內來說,都在行業泡過10年20年以上,你說技術上有很大的差距,我覺得是在羞辱人的智商。”這位CTO接著說,總會有人愿意為這個事情買單,那就用時間去驗證吧。
而一位投資人針對寒武紀的估值說:“我認為這是中科院的虛榮心。”這家企業由中科院孵化。另一位投資人則說,估值不是一個科學的過程。“今天我只要找到一個人用25億美金或者40億美金投你,你的估值就是這個了。它不需要市場的充分認可。”據他所知,這些AI芯片獨角獸正在籌劃下一輪40億美元估值的融資。
“如果看收入和盈利,很多AI公司的估值都是虛高的,為什么投資公司愿意給出估值,是因為他們在賭未來,賭的就是寒武紀這樣的頭部企業能賺大錢。”一位AI行業人士說。“外界一般覺得投資圈投一家公司,可能是認定它80%能成功,他們眼中只要有20%的可能性,投資人就敢賭。”
“為什么全世界其他國家做AI芯片的企業估值都不高?為什么這些都出在中國?你要反思的是這個。”吳健說,“這就好像當年滴滴打車這些企業,他們用的是中國互聯網的思維,誰有錢、誰燒錢,就能把其他人給耗死,大家以為誰就會贏。但在一個真正商業化的世界里,這種邏輯是不成立的,還是比拼你能不能給消費者做出合適的產品。”
但一位芯片行業從業者不太認同上述說法,他對AI財經社分析說:“地平線和寒武紀的timing(時機)非常好。地平線是國內第一個推出AI芯片的企業,那是在2017年底;而寒武紀與華為的合作從2016年就開始了,那時市場上的AI芯片公司好多還沒有成立呢。”
他認為,另一個讓投資人能給出高估值的原因是這兩家公司老大的格局和魄力。比如,地平線余凱博士投資研發的車規級芯片,不是一個掙快錢的產品,但余凱有魄力去投。“還有一個細節,地平線從上一輪10億美元估值的融資,到下一輪直接做30億美元估值的融資,當時業內都不太相信,大家認為,你怎么能和寒武紀這樣的國家隊一樣呢?但這恰恰體現了余博士的一個雄心,或者是他的一個眼光。”
02
“寒武紀們”的硬仗
2016年在中關村成立的寒武紀,因為被華為選中,為華為旗艦手機芯片麒麟 970 提供人工智能技術——神經網絡處理器IP,而吸引了無數聚光燈。
寒武紀也一直將和華為的合作高調宣傳。中興事件之后,“無芯之痛”引發的對芯片的巨大關注和新一輪AI投資熱潮中,寒武紀也被蓋上“民族芯片希望”的光環,融資和估值水漲船高。
華為無線終端芯片業務部副總經理王孝斌對AI財經社說,華為在規劃芯片時很早就關注到端側AI的趨勢,當時寒武紀是能滿足華為需求的合作伙伴。為催熟帶AI功能的手機芯片盡快落地,雙方在芯片、軟件、場景多個層面配合,投入了很多艱辛的工作。
但時隔兩年,這段合作就發生了變數。2018年10月,華為宣布了自己的AI芯片,該芯片采用了華為自研架構達芬奇。隨后,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公開回應說:“(達芬奇)是基于我們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我們的需求自然而然產生的。寒武紀的也很好,但是沒法支持我們所需要的全場景。”
一夜之間,媒體上出現了“合作伙伴變競爭對手”、“華為與寒武紀徹底切割”等輿論,一向低調的寒武紀CEO陳天石不得不出面辟謠,稱華為下面還將陸續發布多款集成寒武紀IP的新機型。“根據公開報道,麒麟980(華為新一代手機芯片)仍然采用了寒武紀的技術。
但有行業人士直言,寒武紀完全失去華為這個大單只是早晚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寒武紀一邊與第三方手機芯片企業展銳以及電視芯片企業M-star展開合作,來彌補終端市場出現的滑落,一邊在2018年推出了兩款針對云端的芯片,這些芯片在云平臺上提供加速計算。
但對于AI芯片創業企業來說,無論是終端還是云端,這兩個市場都不好做。
在終端市場,一位芯片人士向AI財經社分析,以視頻監控市場為例,這是一個大家都瞄準的賽道。這兩年,視頻監控攝像頭逐步帶上了AI功能,能直接識別人臉和車輛。但在這個市場上,華為是所有芯片企業都繞不開的檻。
華為去年推出帶AI的攝像頭芯片。不僅如此,其他AI芯片公司要提供視頻監控方案,都要外掛一顆華為的小芯片,名為ISP,“這顆小芯片技術上不難,但需要不停調優,這一過程要幾年時間,華為是因為早年收購了一家ISP公司不斷調優才有了今天的成熟產品。”
如果大家一面跟華為競爭,一面又要從它那里采購一顆配套芯片,方方面面都無法和華為抗衡。
終端市場不好做,云端市場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轉戰互聯網云端市場,AI芯片創業公司面對的是英偉達這樣的國際巨頭,而互聯網公司自己,也在開發云端芯片。
2019年的AI芯片創新峰會上,寒武紀副總錢誠分析云端市場時說,很多(互聯網)企業一年的需求量是1萬塊加速卡,目前成本最便宜也要1億元,需求量處于井噴狀態。寒武紀希望在這一市場“把占有率從0提升到30%”。
他還透露,目前寒武紀正和很多互聯網頭部企業做技術評測。
但一位芯片大廠人士對AI財經社分析:“他們進入BAT的機會基本是零,進入TMD(頭條、美團和滴滴)也很難。”
“這些芯片公司的難點不僅僅是芯片,還有相應的軟件、工具和庫。”該人士說,“無論是tier1還是tier2的互聯網大廠,都強調自主可控,他們都有自己的模型,這些模型都不可能開放給第三方。沒有模型,這些芯片企業就無從提高自己的工具和庫。“
而一位曾在創業AI芯片公司工作的人士對AI財經社道出了創業者的另一種無奈和困境:“巨頭們的策略是先按兵不動,看著這群創業公司在前面趟路填坑。一旦這條路走通了,他們自己就進來了。”
但華興資本新基金執行董事尹弘認為,云端對于AI創業公司的機會比較特殊。云端市場的復雜性相對較低——客戶就那么幾家,只要抓住一個,就能保證公司有收入。同時,有的大廠本身也投資了一些創業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會聯合開發,而且一些典型任務不一定需要開放全部的數據和模型。
一位分析人士也對AI財經社分析了寒武紀們的優勢——互聯網企業是有降成本的需求的,英偉達太貴了。而英偉達的芯片原本是為游戲而生,歪打正著被人工智能采用,它不得不在游戲和人工智能間平衡,這也出了問題。比如,英偉達新一代產品價格提升了近一倍,但性能集中在提升游戲體驗上,AI的用戶花更高的價錢,卻得不到性能提升。這些是AI芯片創業公司的機會。他告訴AI財經社,寒武紀已獲得互聯網公司的訂單。
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場硬仗。一位同樣在做云端AI芯片的人士對AI財經社說,“現在我們是在虎口奪食,因為他們(英偉達)實在是太厲害了。”
03
誰會吃掉誰?
除了近憂,還有遠憂。實際上,AI芯片創業公司與通用芯片大廠之間的爭奪戰已經上演。
2018年,國內AI芯片明星創業公司深鑒科技被美國大廠賽靈思收購。“深鑒科技是懂行的,專用的AI芯片要站起來很困難,最好是融入大的通用計算平臺里去。”一家創業芯片公司CEO對AI財經社評價說。
巨頭收割的故事已在全球范圍內發生。早在2016年,AI芯片初創公司Nervana被英特爾收購,公司創始人向媒體吐露心聲:“作為芯片初創公司要生存下去實在太難了,最終的出路只有投入像英特爾這樣的大公司懷抱。”
在芯片市場上,全世界像英特爾、英偉達、賽靈思那樣做通用計算平臺的巨頭只有10家左右,但做專用AI芯片,也就是為語音、圖像識別等芯片的公司有上百家,而大部分創業公司都屬于后者。
前段時間,賽靈思總裁Victor Peng站出來潑冷水,他認為,很多初創企業沒有資金去開發和量產AI芯片,因為研發成本巨大,它們應當專注于創新算法和架構,而非設計芯片。縱觀芯片發展歷史,“有幾家初創企業是因為做ASIC(專用定制芯片)取得成功的?”
大家最終比拼的是“未來計算平臺”。“除非這些AI芯片創業公司自己能進化為一個主芯片廠商。但這很難,就好像猴子變人,通常都是主芯片巨頭吃掉這些芯片創業公司。”
收購還是一種不錯的結局,畢竟變現了。更多芯片創業公司跌倒在巨頭的降維打擊下。當市場需求積累到一定程度,巨頭會把絕大多數AI技術都集成進去,單獨的AI專用芯片企業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這就像當年發生在手機芯片企業身上的故事,GPS定位芯片、鈴聲芯片、攝像頭芯片都被高通這樣的主芯片集成了,逼著那些專用芯片的企業轉型或消失。
上周在深圳舉辦的中國電子消費博覽會上,日本半導體公司瑞薩展示了一種空調等家電上的主控芯片,上面已經集成了語音識別算法,從而讓消費者和家電實現語音交互。AI財經社獲悉,越來越多的通用芯片大廠將在明年底之前推出帶有AI功能的主芯片。
而在另一邊,云知聲、思必馳等AI創業企業已推出了語音專用AI芯片,用在了空調等產品上。
云知聲副總裁李霄寒對AI財經社說,集成的趨勢必然發?,但他認為是AI芯?“吃掉”空調上主控芯片。原因是空調上的這顆主控芯?非常便宜低端,想在上面添加復雜的AI功能比較難。
“兩者會并行一段時間,因為要證明AI芯片的穩定性。但這個并行時間不會很?, 我覺得是兩三年。”李霄寒進一步補充說。
在展臺上,長虹一位工程師說,對于AI這個新事物,究竟誰會“吃掉”誰,肯定要從性價比等綜合因素考量。
華興資本新基金執行董事尹弘說,關于被集成,就現階段的產業來說,還不到下結論的時候。從2016年開始,他們和產業鏈下游廠商接觸,發現大家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合適的AI芯片,很多有好的算法但是沒法跑到終端,或者跑到終端上性能不好,只能用FPGA等通用芯片來替代,但是價格非常昂貴,很難長久持續。“大家現在沒有看到很多應用,恰恰是因為沒有芯片才沒做起來,未來有多大的市場我們都不會吃驚。”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副秘書長趙建忠也認為,大公司開一顆芯片目標至少是得有10億美金的收入。隨著各種智能硬件數量的增多,以家電為主要應用場景的專用AI芯片會起重要的引領作用,“未來不可能只有一家獨大,只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創業公司在小的細分市場里占老大也可以走下去。”
“我們不要談巨頭色變,以物聯網這塊市場為例,大家都是問號,所有團隊都是在摸索。”云知聲CTO梁家恩對AI財經社說,“如果在一個既定市場里,跟巨頭打一般是很難打的,但在一個變化市場,巨頭不見得真的有優勢。同時,在新興市場里,其實不是面對巨頭去打,而是面對巨頭里一個做新興市場的團隊去打,而我們是全部把精力都壓在這個新興的市場上。”
但不少創業AI芯片公司在思考,面對芯片巨頭,如何構建自己的技術壁壘,通過創新來把握自己的命脈。
在去年無芯之痛爭論中,對中國自主處理器為什么一直發展不起來,曾有過很多反思。總結起來,這是一個大生態的問題,并不是一顆單純芯片的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下,大多數人并不相信中國自主指令集的高端芯片(如CPU)能夠有機會做起來。AI財經社在中關村看到創業公司華夏芯用5年時間開發了自主指令集的高端芯片。也就是說,芯片里的CPU、DSP、AI處理器的IP都采用華夏芯自己設計的統一處理器架構。
能否打造中國自己的AI芯片生態呢?一位行業分析人士認為,過去在筆記本電腦、服務器甚至手機等強生態領域,確實ARM具有生態優勢,但今天的形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像現在的人工智能應用,主要的計算任務已經不運行在CPU上面。人工智能的計算生態還在形成當中,這給了像華夏芯這樣的中國芯片公司群體自主創新的機會。據AI財經了解,今年基于華夏芯自主IP的芯片將實現量產。
那么做自主指令集的芯片有什么好處呢?AI財經了解到,想要做一款支持創新的AI應用的芯片,如果采用ARM的授權,需要等到ARM推出這類IP以后才可能去設計,那時可能是紅海了。同時,人工智能未來比拼的已經不是CPU這一種計算架構了,而是多種計算架構的組合。此趨勢在美國特別明顯,即現在大家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了芯片設計架構的創新,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迎頭趕上、換道超越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線展示給外界的形象也不再僅是一家AI芯片公司,2018年,地平線相繼推出自動駕駛平臺和邊緣AI計算平臺,向平臺型公司轉變。
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說,應用創新已經很難有機會,但是計算機框架正在迎來一個黃金時代。“如果簡單去拷貝華為怎么做、高通怎么做或者谷歌的TPU怎么做,我覺得不可能創造機會的。簡單的集成不會創造機會,只有在構架創新上才會創造機會。”
2000年左右,中國曾經出現過芯片創業潮。10多年過去了,誕生了兩個百億元規模的企業——華為海思和展訊。在這波AI芯片創業潮中,未來是否會誕生新的芯片巨頭?
“現在還沒有答案,我們是擅長炒作的,但最終要看用戶的感受。在我的理解里,AI需要時間的積累,不會像現在宣傳的那樣,可能要從底層做起。”一位芯片行業老從業者對AI財經社總結說。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21瀏覽量
426015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24瀏覽量
252528 -
英偉達
+關注
關注
22文章
3833瀏覽量
91644
原文標題:有芯者,事竟成
文章出處:【微信號:aicjnews,微信公眾號:AI財經社】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