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中,手機廠商如四大頭部品牌的“華米OV”,小眾的一加、魅族、360手機,紛紛升級或進入IoT領域,并將其視為下一個增量萬億級的市場。在智能手機逐漸進入存量市場的今天,IoT會成為手機廠商的下一個增長引擎嗎?
太多人聽過這樣的場景描繪:早上,你的早飯會自動做好、窗簾自動打開,晚上回家前,空調自動打開,冰箱告訴主人哪些食品需要采購、哪些臨近過期,甚至連洗衣機、油煙機和梳妝鏡,都可以隨時與主人互動。
這就是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生成的未來藍圖。
只是這個未來太過遙遠,以至于在過去數年,聽眾已經厭煩了這樣的想象,對物聯網的注意力,也逐漸轉移至云計算、大數據、AI等更多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上,留下IoT等待更為成熟的時機,再次回歸。
2019年,或許是“回歸”的前夕。
2019年初,小米公司宣布,“未來五年投資100億人民幣All in AloT。”而華為也隨后表態,今年將在IoT領域投入60-70億美元的技術研發費用。一時間,IoT成為了正當紅的“吸金大戶”。
在過去一年,手機、互聯網、家電等多行業公司,紛紛宣布開啟或快速推進IoT戰略,其中,手機廠商的表現尤為搶眼。迄今為止,“華米OV”四大手機廠商,以及聯想、一加、魅族、360手機等小眾手機廠商在內,已全部表示涉足或即將涉足IoT領域;最早布局的小米和華為,更是在2019對IoT戰略進行了重要升級。同時,從2018年起,物聯網行業中的多項指標,例如設備連接數、終端用戶數等,均出現了翻倍式的增長。
從PC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興起,智能手機行業成為過去十年最大增長引擎。但近來許多跡象表明,智能手機已經逐步進入存量市場,即使是5G將帶來的換機潮,也很難持續刺激其增長。
如今,新一輪互聯網時代即將啟幕,手機廠商正集體發力試圖率先占領高地。被視為下一個增量市場的“萬物互聯”,能擔起新增長引擎的大旗嗎?
1、爆發前夜,搶灘布局
對于IoT行業的突然加速,李敏達有直接感受。
他供職于一家智能音箱公司,過去一年,前來合作的客戶需求越來越多,“過去是要我們定制一個音箱產品,現在會要求每個硬件中都有AI功能,并且希望我們提供一整套IoT的解決方案”。他的公司目前已經接入了100多個家電品牌,客戶只要購買IoT方案,就可以實現智能家居的“互聯互通”。
“甚至三年前都還不是這樣,我們在2016年成立的時候,感覺很多企業都還沒有做IoT的想法,或者說在一個觀望狀態。”李敏達透露說,目前,他們的客戶有多家家電公司、電信運營商,其中不乏一些垂直領域的頭部企業。
IoT正在迅速駛入快車道。根據GSMA預測,2018年全球連接數超過90億。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H1,中國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5.65億,同比增長150%,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物聯網連接數累計超過7億,其中中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5.51億,同比增長140%。
諸多從業者和分析人士認為,IoT已迎來爆發前夜。
IoT被視為一次新的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市場容量將超過萬億級,在IDC報告中,2020年全球IoT市場規模甚至有望達到1.7兆美元。
根據云米與IDC聯合發布的家庭與物聯網六大趨勢,目前中國家庭擁有智能設備平均為0.9臺,2022年將增長至2.8臺,到2025年將達到6.8臺。
作為一個肉眼可見的增量市場,IoT對正處于存量市場中的行業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比如智能手機。
2019年初,小米公司CEO雷軍宣布了“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將IoT業務拔高至與手機平起平坐。同時,他表示將在未來5年內,向AIoT領域持續投資超過100億元。
最近8個月中,小米先后進行了5次架構調整,其中3次與IoT有關。3月7日,小米宣布成立AIoT戰略委員會,任命IoT平臺部總經理范典為委員會主席,以促進AIoT相關業務和技術部門的協同,推動戰略落地執行。
“原來AIoT業務總是抱怨拿不到資源,抱怨公司不夠重視,”雷軍在近期采訪中說道,“現在在中國區成立了兩個部門,一個管手機、一個管AIoT,我現在希望AIoT一定要打開局面。”
3月14日,華為召開HiLink大會,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親自為IoT業務站臺,提出“全場景智慧化戰略”,將華為IoT的連接層面,從智能家居上升至“全場景”,并提出“入口、連接和生態”的IoT三要素。“未來5-1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唯一的核心戰略,就是華為全場景智慧化戰略,”余承東為華為IoT戰略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在未來三年內,連接中國三分之一的家電設備。
在德勤高級研究經理鐘昀泰看來,布局IoT,對于手機廠商是至關重要的一步,“IoT生態的擴大,除了本身是個增量市場,也在鞏固用戶對手機的使用黏性,促進手機單品的銷量,反過來說,如果別人都做你不做,用戶黏性不足,手機也容易做不好。”
從2018年下半年起,此前從未涉足IoT的Vivo和OPPO也先后宣布了在該領域的布局。時年7月,Vivo召開IoT開放聯盟成員大會,宣布與美的、OPPO、TCL、大華樂橙、科沃斯、陽光照明和極米科技等多家廠商組成聯盟,希望實現不同品牌設備的相互連接。除了加入Vivo聯盟,OPPO也正落地自己的IoT業務。今年1月,OPPO宣布成立移動終端事業部,并推出“智美心品”的智能家居品牌。
不僅是頭部手機廠商們對IoT虎視眈眈,對于正在艱難生存的小眾手機品牌,IoT也成了未來的希望。2018年11月,當360手機被傳出裁撤在西安的手機研發團隊時,公司也對媒體回應表示,360手機業務會依然維持,但接下來將準備IoT業務以提高競爭力。
無獨有偶,在此前五個月,當魅族宣布“精簡人員”時,公司的內部信中寫道:“接下來,5G和IoT時代即將到來,我們的組織要以足夠精簡高效的狀態去抓住機會。”
2、五年探索,初步成型
事實上,在這次快速增長以前,IoT已經度過了漫長的瓶頸期,一些手機廠商對IoT領域的試水,也經歷了數年的探索。
“智能家居的概念一直發展緩慢,”鐘昀泰告訴全天候科技,“過去的想法是,單純把不同物品連接起來,可是連起來之后做什么呢?這個場景的使用范圍很窄。”
2013年,雷軍看中了“萬物互聯”的未來前景,希望抓住下一個風口,因此開始布局小米生態鏈,搶先投資、孵化大量硬件企業。這比小米正式推出IoT戰略提前了4年,彼時,小米已經開始了智能家居的探索。
從智能家居到現在更廣泛的IoT平臺,一個始終在爭議和討論的關鍵問題是,誰是IoT場景中的“入口和控制中心”。在2014年,小米的回答是“路由器”,時年3月,在公司內部一套兩室一廳的展示空間中,小米首次公開了對智能家居的設想:展廳內的電視、燈泡、落地燈和無線插座,都可以由路由器進行控制。
當時的分析是,路由器具有家庭必備和24小時工作兩種屬性,是最為合適的控制設備。“智能路由器”此后也迎來了一個風口期,據不完全統計,小米、華為、百度、海爾、極路由等公司都曾推出過智能路由器產品。
然而,由于路由器bug多、速度慢、沒有交互頁面、廣告過多等問題,使得這個“首代控制中心”僅僅發展了兩年,就逐漸被智能音箱所取代。相比路由器,后來者智能音箱甫一出世,即搭載了時下流行的AI語音助手,將智能家居的想象和操作空間,提升至另一層面。同時,亞馬遜echo音箱在2015、2016年連續兩年銷量翻倍增長的情況,也給予了這一單品充足的市場前景。
“過去幾年,小米把主要精力放在路由器上,當AI時代來臨后,我們發現自己錯了。”在2017年的互聯網大會上,雷軍承認,小米將會以智能音箱作為新的“入口產品”。
“AI給了IoT更多想象,AI加入之后,可以做決策、提供建議,這就是把IoT的連接激活了。”鐘昀泰認為。李敏達也有類似看法,他認為正是將AI具象化的智能音箱快速普及,才使得行業內對智能家居、對IoT有了新的認識。
在智能音箱也已經過2、3年發展后,行業對IoT入口的認知,如今又有了新的變化。2018年,華為提出了“1+8+X”思路,認為在IoT場景中,手機為IoT的核心入口;而音箱、電視、耳機、平板、手機等8項硬件產品,共同組成“輔入口”;此外,其他所有可連接的產品均屬“X”。
除了“入口之爭”,另一個被持續修正的問題是“連接方式”。
2014年6月,在眾多手機廠商中,蘋果率先推出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以今天的眼光看,這個系統的“進入門檻”高得驚人——必須要植入蘋果價格不菲的Homekit芯片,才能成為系統中的一員。由于授權成本高、過程復雜,整整一年之后,蘋果才公布了首批支持HomeKit系統的五款產品,分屬于4家品牌,再過一年后,蘋果也僅僅將這一數字提升至16家。
HomeKit保守策略導致的增長緩慢,為行業敲響了警鐘,在IoT協議連接層面,近3、4年,正在走向更開放的模式。2017年6月,蘋果將HomeKit的進入規則從硬件認證改為軟件認證,不僅新上市的產品不再需要特定芯片,已上市的產品也可以通過軟件升級接入系統。
在國內市場中,IoT協議的開放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華為在2015年推出IoT平臺HUAWEI HiLink,華為消費者業務IoT產品線總裁支浩告訴全天候科技,從2015年到2018年,是華為在IoT領域的“能力儲備階段”,“這段時間,我們在技術、框架上都在積累,最重要的是,明確了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商業模式。”
今年3月,華為宣布升級IoT戰略時,在原有協議的連接基礎上,推出一種能夠兼容更多生態的連接方式——云云對接,意為其他生態的廠商可以將云平臺與華為云打通,之后,這些廠商的產品可以通過WiFi連接到云,從而接受華為應用和語音的控制,不需要集成華為IoT協議。
在支浩看來,經過2015年以前的籌備階段和過去三年的“能力儲備階段”,2019年,隨著IoT技術的成熟和消費者對IoT認可度的提高,華為IoT將迎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一個快速商業化的階段”。
3、IoT布局的“三種派別”
從產業鏈上看,物聯網涉及領域大致可分為三層,包括上游的芯片、傳感器等基礎硬件,中間的網絡協議和操作系統,以及下游的智能終端設備、應用服務。而在這三層中,由于不同手機廠商實力不一,其滲透程度也不盡相同。
從目前已經落地IoT業務的華米OV四家看,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其中最“輕資產”的當屬Vivo。在去年7月成立IoT開放聯盟時,Vivo宣布與TCL、美的等多個行業聯合,共同大家了一套技術協議,這一思路與華為的“云云對接”類似,目的都是解決當下因為各家協議、標準不同,導致的智能家居“信息孤島”現象。
在Vivo的思路中,搭載于Vivo手機上的IoT應用Jovi,是這個聯盟生態中的“控制中樞”,這是其手機產品在IoT生態中扮演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角色。在宣布聯盟成立時,Vivo曾表示將不會入局家電制造行業,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跡象表明,Vivo將額外生產其他IoT硬件,甚至是被視為“第二入口”的智能音箱。
華為則屬于“輕重結合”的中間模式,除了與Vivo類似的高兼容性方案“云云對接”外,在華為的IoT生態中,還有Works with HUAWEI HiLink和“華為智選”兩種模式,前者是指家電產品接入華為的IoT協議,后者則意味著更深層的合作,嘗試打造最高連接度的產品。
“華為智選一般會選擇智能家居各個細分領域的前三名廠商,”銳吉魔鏡CEO金飛介紹說,以他的公司為例,大約從2017年開始與華為合作,雙方各自投入約20位員工,聯合開發7個月后,才正式將產品納入華為IoT系統。“投入會比較高,接入之后的效果也會更好,我們的產品入網后,不僅可以跟路由器互聯,也可以連接周邊其他華為IoT協議的智能家居。”
此外,盡管在近期舉辦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余承東表示,“華為只做產業的賦能者,不做掠奪者”,并承諾說,進入智能家居領域,只為行業做服務和連接,承諾永遠不做家電智能硬件。不過,華為仍然在逐步推出多項與“輔入口”相關的產品,如智能音箱、智能手表手環等,最新消息顯示,華為或將在4月推出一款類似于“智能顯示屏”的產品。
小米的IoT布局則偏向“重資產”,除了IoT平臺,更重要的是“智能終端設備”的研發制造。這源于小米的生態鏈基因,可以說,從2013年小米開始投資智能硬件領域,就已初步奠定了小米今天的IoT模式。
2016年,在小米生態鏈已經投資了55家創業公司后,小米成立了新品牌“米家”,將所有生態鏈企業產品歸屬該品牌下,“當產品越來越多的時候,大家就會對品牌模糊,所以我們推出一個米家品牌,主打年輕人居家生活的全部周邊,”劉德這樣解釋“米家”成立的原因,當時,小米生態鏈已經發布共37款智能產品,設備接入量近4000萬。
某種程度上,小米的IoT戰略,是在硬件的步步積累上成立的。在《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中曾記下這樣一個故事,在2013年,純米創始人試圖向美的、海爾等公司推銷自己的智能電飯煲與智能家居系統時,屢遭拒絕,他最后總結為,智能家居在當時仍然是個“偽概念”,只有先做好智能單品,等技術成熟時,或許“突然家里就實現了智能化”。
曾有報道寫到,小米的IoT平臺,最初也是因為生態鏈公司的需求而產生的,因為生態鏈中的部分公司對智能和軟件端體驗不熟悉,小米為其提供技術支持的IoT平臺團隊,正是日后的IoT平臺部。
直到最近兩年,小米才逐漸從生態鏈、智能家居等概念中,升級出MIOT戰略、并進一步改為AIoT戰略,小米的IoT平臺,也開始對外開放,先后接入宜家照明、TCL等品牌;不過迄今為止,小米尚未推出類似Vivo和華為的“通用性協議方案”。
4、你好,未來戰場
“萬物互聯是未來的趨勢,手機廠商本來就都是大企業,又有智能手機這個最早成熟的智能產品,所以順應潮流去做IoT,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支浩看來,手機廠商正在從單一產品走向多產品、甚至全產品。
在過去一年中,先后5、6家手機廠商“搶灘”IoT,也正印證了這一觀點。“這是一個很大的池塘,有很多條魚在生存,我們原來將這個市場稱為萬億級,現在不止,它跨界了,變成一個包容性更大的產業,物聯網行業會極大地擴容。”在最近一次采訪中,云米CEO陳小平這樣評價IoT的前景。
在許多觀點中,IoT被稱為手機廠商的“第二個戰場”,或者是“新戰場”。
然而,也正是這個新戰場的“跨界”屬性和“未來”屬性,使參與者對未來方向的把握,以及彼此之間的競合關系,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
大多數觀點認為,當下最亟待解決、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正是前文所提的“信息孤島”。“打通信息孤島的最大難度不是在于技術,而是在于標準的不統一,而且各個參與者,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
在一位華為IoT供應商看來,“手機做IoT平臺是比較合適的”,目前,他的公司同時為手機和家電廠商等多個生態同時提供產品,但他更看好前者,“手機有一定的中立性,家電廠商比較尷尬,他們自己有很多產品,所以其他設備商考慮到競爭,就不是很認同他們的平臺。”
不過,在不同的利益訴求下,即使是“合作”、“打通”,體驗是否一致?“現在很多人說能夠連接多少家,看上去是打通了,實際上,很多合作就只是一個接口連接上而已,后面的服務和深度都沒有跟上,”李敏達透露說,“看起來數量挺多,其實,不同合作程度的體驗相差很多。”
一個更遙遠的問題是,IoT時代來臨后,智能手機將扮演哪一種角色?
經過多次“入口之爭”后,手機似乎已成為當下IoT的“首要入口和控制器”,余承東在HiLink生態大會上也表示,“華為做IoT也有私心,我們的目的是提高智能終端用戶的黏性,因此華為IoT和華為手機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未來,你們的家居硬件,都能通過華為手機控制。”
盡管如此,在IoT行業內,“入口之爭”仍未結束,對于更多IoT終端設備上來說,他們傾向泛入口、甚至無入口的理論。
“所有人都想搶占入口,其實我認為入口是不存在的,應該是去中心化、多入口化。在IoT場景中,你跟設備之間的交流時自由的,哪一個設備離你最近,你就跟哪一個設備交流,”陳小平這樣分析,他舉例說,“比如有人按門鈴時,你在洗衣服,你可以讓洗衣機去把門打開,為什么一定要有一個核心控制中心呢?”在這次采訪后的5個小時,陳小平主持了云米新品發布會,推出了同樣具有“入口”功能的柔性屏油煙機和世界上首臺5G冰箱。
金飛的觀點與陳小平類似,在他看來,消費者現在隨時隨地手握手機,是因為智能手機是當下唯一成熟的智能產品,但“萬物互通互聯”實現后,家庭中遍布智能設備,并不需要隨時把控手機,“你沒必要拿著手機去刷牙洗臉,也可以在洗手間和鏡子做交互。”多位IoT終端制造者對全天候科技表示,IoT是一個“泛入口時代”,場景中的多個智能設備會形成交互分工,從而弱化智能手機的重要性。
某種程度上,手機廠商也并非完全否定這類觀點。不僅是小米將智能音箱、電視、小米手環等高潛力入口掌握在自己手中,華為也正在推出“輔入口”的多款產品。在OPPO對全天候科技的回復中提到,“根據我們對入口級產品的理解,移動終端事業部將率先瞄準智能手表和智能耳機的打造。”
無論是信息孤島、還是“入口之爭”,都是進入IoT領域的手機廠商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正如許多人所說,現在是IoT時代來臨的前夕,同時也意味著,這個“未來時代”的真正模樣,也還只存在于討論和探索中。
“整個行業都在琢磨未來最好的用戶場景、用戶體驗是什么,這尚沒有唯一定論,”在小米業績會上,CFO周受資這樣說。
“IoT還沒有成熟,市場就已經變成了紅海,”一位分析人士這樣感慨,“IoT真正成為手機廠商的增長引擎,應該還需要幾年,站在當下,很多人也還想象不出來真正的IoT時代是什么樣,但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做,一定會被淘汰。”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2文章
44882瀏覽量
375725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29瀏覽量
197304
原文標題:傳感器專業微信群,趕緊加入吧!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