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本周四公布的報告[PDF],表明未來終有一天人類會被機器人所取代。調查結果顯示由于機械自動化在未來幾十年內快速發展,報告稱25%的美國人存在被機器人取代的“高度風險”,這相當于3600萬個工作崗位;此外還有36%約5200萬美國人存在“中度風險”。
報告中寫道:“自動計劃未來的發展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但它們并不會造就人類理想中的烏托邦也不會成為人類的世界末日,它們只是會帶來好處和壓力。”在報告中還強調,沒有任何一個領域會沒有受到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影響。
英國《每日郵報》此前從就業與養老金部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2030年,英國8820545個就業崗位將由以自動化技術為基礎的機器人取代。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自動化將使多個領域使用機器人的成本低于雇用人類員工。數據顯示,受沖擊最大的將是零售業從業者,其次是制造業和企業行政管理及其支持服務的從業者;創意產業從業者所受威脅最小。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797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小米開源2024年度報告發布
近日,小米公司正式發布了其《小米開源2024年度報告》,該報告詳細闡述了小米在開源領域所取得的顯著進展。在2024年這一關鍵年份里,小米在開源技術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推出了兩項具有里
協作機器人TM25S:高效人機協作改變傳統作業方式
歐姆龍協作機器人改變了傳統工廠的工作方式,不再需要安全隔離柵,專為多品種、小批量生產而設計,速度可與工人相媲美,實現高效人機協作。 ? 兼顧工人的安全和工廠的生產效率 TM25S協作
Lucid CEO:自動駕駛汽車預計到2030年才會普及
10月25日訊,Benzinga周三援引美國新興汽車制造商Lucid的CEO彼得·羅林森的觀點,他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未來發展持謹慎態度,預計關鍵性突破需待2030至2040年間方能實現。
預測2030年5G RedCap連接數或達近10億
近日,市場調研機構Omdia發布了關于5G技術的最新研究報告。該報告預測,到2030年,5G RedCap(能力縮減)的連接數將以驚人的66%年
人型機器人迎來爆發式增長,預計2030年出貨量將達38,000臺
根據Omdia最新發布的《2021-30年機器人硬件市場預測》報告,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正步入快速增長軌道。該報告預測,到2027
隨著5G技術加速亞太地區的數字化轉型,其移動經濟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1萬億美元
新加坡2024年7月25日 /美通社/ -- 根據GSMA今日發布的 《2024年亞太地區移動經濟》 報告 ,預計到2030
機構預測2030年七成蜂窩通信設備支持eSIM/iSIM,相關芯片和模組迎巨大機遇
和軟SIM。Counterpoint報告中提到,到2030年支持xSIM的消費類設備的安裝基數預計將超過25億臺。iSIM能力的設備增長最
2024-2030 全球及中國晶體和振蕩器行業研究及十五五規劃分析報告(總)
報告摘要QYResearch調研顯示,2023年全球晶體和振蕩器市場規模大約為35.76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73.26億美元,2024-20
2030 年2030 年關于人工智能的五點預測
本文由半導體產業縱橫(ID:ICVIEWS)編譯自semiengineering以下是關于2030年人工智能世界將會呈現出的五個大膽預測。2030年,人工智能領域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2030年美國芯片在全球市場份額提高到20%
2 月 27 日消息,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昨日(2 月 26 日)在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演講,宣布加大對原材料供應到封裝的完整生產線補貼,計劃 2030 年
美國目標到2030年將生產20%的尖端芯片 該計劃是否可靠?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Raimondo)的目標是,通過對芯片技術和制造業投資,到 2030 年美國將生產 20% 的尖端芯片。考慮到美國
美國加大芯片補貼,目標2030年實現美國芯片出貨量占比
雷蒙多誓言,由政府帶頭推動,結合半導體行業意愿強烈的參與,有望于2030年前把美國在全球先進光刻技術芯片生產服務市場份額提升至20%。要實現此里程碑式目標,聯邦政府將全方位支持及發展從半導體開發到硅晶片加工再到封裝測試的整個產業
2030年,美國將成全球邏輯芯片制造強國
雷蒙多指出,若美國繼續極度依賴少數亞洲國家提供高端芯片,那么將很難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特別是面臨AI技術即將成為全球主導技術的現狀。針對這種情形,雷蒙多表示美國將依靠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中的那筆高達390億美元的激勵經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