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9 日,2019 微信公開課在廣州開幕,主論壇未露面的騰訊集團高級執(zhí)行副總裁兼微信事業(yè)群總裁張小龍,終于露面,然后一張口就是整整四小時。
提到用戶對微信的吐槽,張小龍開場就表示,“每天有 5 億人吐槽,還有 1 億人教我做產品。”
張小龍還提到為什么要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功能,他這么解釋:
“一般來說用的人是很少的,做產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懶。但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超過 1 億的人把這個開關設置了三天可見,三天可見是一個用戶的強大需求。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的話,重新做一次朋友圈,我可能直接讓相冊變成私密的。朋友圈和個人相冊是可以完全分開的,這是兩個概念。現(xiàn)在同一個照片放在相冊里面可以被當做歷史,也可以在朋友圈作為動態(tài)來展現(xiàn)出來,只不過是當時做的時候一不小心把二者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們鼓勵用戶去設置三天可見,希望這讓他更加勇敢的去發(fā)朋友圈。他不用認為說我發(fā)的每一個都是可以被別的朋友很久以后來翻看。”
現(xiàn)場,張小龍還特意提到了對人工智能的一點看法。張小龍表示,微信內部語音識別團隊在長達好幾年的時間里一直在優(yōu)化語音識別的準確率。
“我們并不會去跟風來做 AI,AI 是要落地到我們實際的一個功能或者是場景里面去的。所以AI 從技術上來說,我們特別認同它。但我們一直認為,好的技術是為產品服務的,AI 應該默默躲在后面幫助用戶來做一些事情,就像語音識別一樣。”
張小龍還指出,自己可能只是對未來對 AI 表示擔憂的人之一。
以下為演講原文:
大家好!我是張小龍。
剛剛我們在下面看了一下這些吐槽,非常好,因為我每天都在聽到這樣的聲音,都已經習慣了。我覺得在中國來說,每天都有 5 億人說我們做得不好,每天還有 1 億人想教我怎么樣做產品,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事情。但是我來這里不是為了教大家怎么做產品的。
每年我們內部問我要不要參加公開課?我總是說我還沒有確定好,我還是要想一想,后來我跟他們提了一個條件,如果我要來的話,能不能把我的時間放到更加晚一點的時間,因為我特別希望我有一個特別好的狀態(tài)跟大家做交流。后來我用了一個理由說服了我自己,今年我要過來參加一下,因為你連續(xù)好幾年來參加,突然中斷了,有一點把一個行為藝術突然中斷的感覺。
特別是今年這樣一個時間點,我覺得很特別,如果是去年的話,大家都會說「七年之癢」,我只能總結怎么樣「癢」的。今年是 8 年,在今年 8 月份的時候,微信的日登錄量超過 10 億,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里程碑,這可能是國內歷史上第一款 APP 有 10 億 DAU 的數(shù)量級,我們也沒有公布過,可能在我們自己看過來,這只是哪天達到的一個問題。但是對于一個做互聯(lián)網產品的人來說,應該還是一個很值得慶祝的一個事情。
特別是最近我們發(fā)布了微信 7.0 版本,當然又有 5 億人吐槽,有 1 億人教我怎樣做產品了,并且還有 8 億人看不懂我們一句話「因你看見,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嗎?看懂了舉一下手讓我看一下。
謝謝這么多知音,有 10% 的人勇敢地舉手了。這一句話可以從很多的層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里面發(fā)了一段王陽明的《心學》,但是并不只是從這一個維度,我覺得是從很多的維度,我不想做一個解釋,我覺得有一個神秘感特別好,每個人有自己的解讀是特別好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會更好一點,就像微信這么多年以來,微信的啟動頁面總是一個人站在地球前面,剛發(fā)布的時候,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是一個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個人站在月球前面,那個時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對于這個點,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為我們沒有標準答案,所以這么多年以來,每次當你看到微信這樣的一個啟動頁面,你可能都會有一個想法:這個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過了一年你的想法會變一點,再過一年又會變一點。正是因為這樣,我覺得才是一個特別好的啟動頁面,因為他把想象空間留給了用戶自己,10 億用戶有 10 個億的理解,他會找到打動它的點。所以看起來很多的 APP 都在把自己的啟動頁變來變去,微信這個不會變,并且我相信將來也不會變。
關于設計原則
有一個朋友說,在互聯(lián)網界,微信就是一個異類。所謂異類,就是和其他的產品都不一樣。我其實很驚訝,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異類是表示你與眾不同,那就是很優(yōu)秀了。驚訝的是,其實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個好產品的底線,居然就與眾不同了。那是因為很多產品不把自己當產品看待,不把用戶當用戶看待。而微信,做到了這兩點。
微信和很多產品不一樣的一些點,會在很多地方體現(xiàn)出來。比如,很多 APP 到了春節(jié)等特定節(jié)日的時候,就把 logo 和界面變成紅的、黃的,變成像番茄炒蛋一樣。但是微信不會這么做。很多人可能會問我們?yōu)槭裁催@么堅持。
這次的公開課我把時間放在晚上,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果認真準備一個東西來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會超時,在晚上這個超時的空間是很大的。
現(xiàn)在,微信到了 10 億的 DAU,在這樣的一個點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時間,從微信的起源、本質這些方面來更加全面的講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們在想什么。
其實有時候我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什么樣的產品是好的產品?是說它有很多的用戶?說它讓人上癮,還是什么樣的?
我記得在很多年前,當我們在用蘋果手機,我們會研究為什么會設計這么好的產品出來?我記得有一位德國的產品設計師 Rams 總結過好的設計的十個原則,這位設計師也曾經是蘋果公司特別推崇的一個人。
我把這十個原則念給大家聽下,大家可以對照微信來思考一下,會很有意思。
第一個原則是好的產品富有創(chuàng)意,必須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東西;
第二個是好的產品是有用的;
第三個是好的產品是美的;
第四個是好的產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個是好的產品是很含蓄不招搖的;
第六個原則是好的產品是誠實的;
第七個是好的產品經久不衰,不會隨著時間而過時;
第八個原則是好的產品不會放過任何細節(jié);
第九個是它是環(huán)保的,不浪費任何資源的;
第十個是盡可能少的設計,或者說少即是多。
其實我在這里偷換了一個概念,將設計替換為通用的產品。很多人會認為這是針對蘋果這樣的硬件產品的設計原則,但其實軟件產品與用戶的交互反而是更加頻繁的,你做出這樣的提示,用戶就會這樣做,那樣的提示就那樣做。并且本質上,不管是硬件產品還是軟件產品,都是工具。對于工具設計的原則,都是適用的。之所以提到這是個好的設計原則,也是因為我認為業(yè)界很多產品并不注重產品設計,或者說不把它作為一個自己追求的目標,還只是一種功能的堆砌或者對用戶價值的榨取。
而微信從來不做節(jié)日運營或者 logo 的變化,很多人會說微信很「克制」。但其實這并不是克制的結果,本質上是因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使得我們不會去做很多影響設計美感的事情。
而我觀察到的很多業(yè)界的產品經理,其實畢業(yè)后就會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誤導。因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變現(xiàn),所以大家的 KPI 就是如何產生流量如何變現(xiàn)。一旦圍繞這個目標,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經不是做最好的產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獲取流量而已。
這并不是我們倡導的原則,我們更多倡導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產品分享用戶。
我很感謝自己的經歷,從 PC 時代自己一個人做 foxmail,到做 QQ 郵箱,到手機時代做微信,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產品,以至于從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產品什么是不好的產品,可能因此能直覺上就遵守一些底線吧。
有一次我問同事一個問題,PC 時代,PV 最大的頁面是什么?答案是 IE 瀏覽器的 404 頁面。我問大家,微軟為什么不在這個頁面放廣告呢?同事們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是啊,為什么微軟不在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廣告呢?為什么微信不在啟動頁放開屏廣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 8 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時間有多少?你花在最親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時間多,還是你花在微信的時間多?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時間給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臉上,貼一個廣告呢?你每次見他,都要先看完廣告才能揭開廣告跟他說話。
很有意思的是,因為遵循原則,很多東西我們又必須堅持去改變。
這里讓我想到微信 7.0 版本的 UI 做了一個特別大的調整,也有很多用戶吐槽,覺得非常不習慣。
其實任何一個大的改版都會帶來用戶的不滿,因為人習慣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覺得是最好的。我們沒辦法讓 10 億人來投票決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來。那怎么才能通過改變尋求設計的優(yōu)化,讓它變得更好呢?這個決策必須遵循好的設計原則。
就像微信 7.0 版本的時候我們內部使用了很長時間,我自己一直在兩個版本不停的切換,當我用了一段時間,我不愿意切換到舊的版本去。也許用戶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們適應以后也會接受。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用我們的產品不停的適應時代,而不是因為害怕用戶的抱怨就不去改變它。
尤其是 UI 上,我們永遠不可能讓所有的人滿意。但是,我們比如讓產品越來越美,符合甚至引導當前用戶的審美,而不是落伍于時代。
關于微信的歷史
說完微信一直以來堅持的設計原則,我想簡單回顧一下微信的一些歷史。
可能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當時我寫了一封郵件給 Pony,開啟了微信這個項目。這個事情是真實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實的傳說,比如去過某某寺廟:)想到那封郵件,我時不時會覺得有點后怕,如果那個晚上我沒有發(fā)這封郵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沒有微信這個產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個團隊做的另一個微信。
我發(fā)現(xiàn)很多想法是突如其來的,或者說,是上帝編好程序,在合適的時候放到你的腦袋中的。
但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在微信上線之前的一年里,我們把 QQ 郵箱做到了國內第一名,然后在郵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嘗試,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折騰的郵箱里面的閱讀空間。
我們后來的很多產品,都有郵箱階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訂閱號、朋友圈。因為在閱讀空間里面,我們嘗試了各種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閱讀,朋友推薦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來評論。
但是由于閱讀空間在郵箱里只是一個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戶量并不是特別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階段,也覺得這里差不多走到一個盡頭,應該去切換一下方向。
當 kik 出現(xiàn)時,我意識到這里是一個機會,這個機會不是因為 kik 的產品本身,而是我自己當時開始用智能手機,而很多基于 PC 的產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實現(xiàn)很好的溝通體驗。所以當時想法很簡單,希望給我自己或者少數(shù)人做一個溝通的工具。而且我們剛好有一個團隊在做 QQ 郵箱手機客戶端,所以剛好湊了十個人的團隊開始做微信。包括后臺開發(fā),三個手機平臺的前端開發(fā),還有 UI,加我自己帶了一個產品畢業(yè)生,就十個人。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做出了第一個版本。
這就是微信的起源,而今年剛好是微信的第八年,也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標志著一個產品從出生走向成熟。
我們當時堅持了一個原則就是,一個新的產品沒有獲得一個自然的增長曲線,我們就不應該去推廣它,所以在前 5 個月里面,我們基本上沒有自己去推廣它,我們只是想看微信這樣一個產品對于用戶有沒有構成吸引力?用戶是否愿意自發(fā)傳播它,如果用戶不愿意,我們怎么樣去推廣它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記得從微信 2.0 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曲線,有了一個增長,雖然它還不是很快增長,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可以去推它了。我們當時特別慶幸做了幾個很正確的決定,第一我們沒有批量導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過用戶手動一個一個挑選。第二,在一個產品還沒有被驗證只能夠產生自然增長的時候,我們沒有去推廣它,把這兩個事情做對,雖然這個時間會花得長一點,但是這樣使得它真正開始起飛的時候,它是很健康的。
在這里我想提到一個數(shù)據(jù),在今年的八月份,微信的日登陸用戶已經超過了 10 億。
這應該是國內第一個日活超過 10 億的產品吧。
超過 10 億 DAU 的時候,其實我們團隊內部沒有任何的慶祝。大家只是覺得,到 10 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吧。但我自己看到這個數(shù)據(jù)的時候,還是挺多感觸的。
我其實特別慶幸,能伴隨這樣一款產品走過了過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己當作產品經理而非職業(yè)管理者看待,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好的產品需要一定的獨裁,否則它將包含很多不同意見以至于產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所以在微信 8 年這樣一個時間點,跟以往的公開課不一樣,我更愿意從微信的方方面面,來解釋下我們是怎么想的。
我想,這對大家理解微信這樣一個產品會有幫助。
初心與原動力
初心,是用熟了的詞,我換一種說話,叫「原動力」。
原動力其實應該是內心深處的一種認知和期望,它很強大,以至于可以堅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難去達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動力,可以總結為兩點。
第一,堅持做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
由于我對工具產品熱愛,我甚至會親自動手寫代碼來打造出一個 foxmail 這樣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個優(yōu)秀的工具,對我來說是值得癡迷的。微信的基礎點,就是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工具。
雖然我很清楚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商業(yè)環(huán)境下,廣大用戶其實對于糟糕的強迫式體驗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們會以為很多東西是正常的,比如開屏廣告是正常的、系統(tǒng)推送的營銷信息是正常的,誘導你去點擊一些鏈接是正常的,這樣壞的案例特別多。如果回到短信時代,每個人手機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還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會認為這是正常的。
當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產品,你就不能接受一個很爛的功能被加在用戶的身上。
所以微信一直堅持底線,我們要做一個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戶看來,這個工具就像他的一個老朋友。
什么是「與時俱進」的?
對用戶來說,我們不能說,微信就是一個工具,我們要獲得用戶的認可。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 slogan: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為什么是一個而不是一種?當年,當同事問我的時候,我其實解釋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種」的話,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話,起不到一個 slogan 的作用,也不能讓人記下來。它必須是一個生活方式,這只屬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獨特的話。當時其實微信并沒有覆蓋到那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連微信支付都還沒有。但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它確實代表了一個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生活方式,其實腦袋里面是有一個念頭的,微信會介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應該緊隨時代的潮流,甚至引導時代的潮流。當時是有這樣一種感覺,但其實并不知道它會怎么樣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為一個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為一個通訊工具,那就會過于片面,或者讓我們的未來沒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現(xiàn)在想起來,當時是很勇敢的提出了它是一個生活方式。
現(xiàn)在我們看到,微信從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紅包、公眾號、小程序等等。我覺得微信實現(xiàn)了生活方式這個夢想。
第二個原動力是,「讓創(chuàng)造者體現(xiàn)價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們就發(fā)布了公眾平臺。這也是微信的一個創(chuàng)新。當時的思考主要是,微信會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時代的市場需求是,眾多的服務都要通過短信來觸達用戶,我們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應的能力來覆蓋這個需求。
但我知道短信、郵件,因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發(fā)的,這帶來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種基于訂閱的模式,即避免用戶被騷擾和欺詐,也讓服務可以可控地給需要的人發(fā)信息,其實是做一個 C 端和 B 端的橋梁。我還記得當時構思得差不多的時候特別興奮,跟 Pony 發(fā)消息說這樣一個機制會多么多么厲害。Pony 說垃圾信息怎么辦,我說天然沒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從公眾平臺開始,從連接人到連接服務去擴展以后,微信開始體現(xiàn)平臺化的優(yōu)勢,包括后來的小程序。
做平臺,需要有原動力。否則,我們可能淪為當年運營商的 SP 平臺。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 SP 平臺了。
當一個平臺只是追求自身的商業(yè)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我認為它是短視的,不長久的。當一個平臺可以造福人的時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當時做公眾平臺的時候,我們就會想,我們要幫助到人們解決什么問題。當然是通過信息觸達來替換掉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弊端。這是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舉例來說,傳統(tǒng)的商業(yè),依賴于你要在一個人流大的地方租一個商鋪,但利用互聯(lián)網,地理不再是優(yōu)勢,你的服務質量才是優(yōu)勢,那么,我們要幫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務的人和集體,去觸達潛在的用戶讓客戶更容易連接到他們。
當時舉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幫助一個盲人,沒有技能,也能夠找到顧客。他應該有公眾號,他的顧客會在關系鏈里傳播這個公眾號。所以,當時定下來公眾號的 slogan 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眾號,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關注和認可的。
這個時候我們的原動力是讓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體現(xiàn)價值。因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對稱,人們可以獲得更優(yōu)質的服務。那么,人們會更多地想辦法去提供服務的質量和價值,這就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原動力所在。
后來做小程序,也一樣。如果我們不能讓作出優(yōu)秀小程序的人獲得回報,這個生態(tài)即便能起來一點點,又有什么意義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個這樣的真實案例,是一個朋友在朋友圈里面發(fā)的,他發(fā)現(xiàn)有很多個盲人按摩師通過一個小程序找到顧客。看到這個案例我特別開心,因為這和最初我們反復地舉例說的場景是一模一樣的。
微信的很多創(chuàng)新其實都來自這兩個原動力。從專業(yè)的角度來說,大家可能會認為這是對未來的一種洞察。
但是所有專業(yè)洞察的背后,我覺得原動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說,一個好的產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慶幸,這么些年過去了,微信的原動力從來沒有變過。
做最好的工具與停留時長
針對兩個原動力我展開做一些解釋,關于「做最好的工具」。
堅持著這個原則,我去觀察很多業(yè)界的產品,會經常覺得有很多事是違背我自己的常識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兩年業(yè)界的目標變成了所有 APP 應該盡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戶的停留時長,這個是違背我的常識的。
一個用戶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術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提高效率。
比如作為一個好的溝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沒有已發(fā)送狀態(tài),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發(fā)完即走。你不用關心這一條消息有沒有發(fā)出去,有沒有發(fā)成功,對方有沒有收到,甚至不用考慮網絡是不是有問題。
如果是一種信息資訊類的工具,那么應該是幫助用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面獲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種娛樂類的內容消費,可能時間長一點是沒有關系的,就像我去看一個連續(xù)劇,要花很多時間。但連續(xù)劇也不能無窮地增加集數(shù),來獲取用戶的時間。
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現(xiàn)在視頻軟件都有兩倍速度播放的功能,很多用戶會選擇用兩倍速看到完整的劇情。這是用戶對強硬希望拖延時間的電視劇的一個用腳投票吧。
停留時長讓我聯(lián)想到 2000 年左右,當時互聯(lián)網剛起來,流行的一個詞叫眼球經濟。所有的網站目標都是要獲取盡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所以大家會看到一篇文章被割成很多頁,看了一點點就要翻下一頁,這樣每頁都可以加一個廣告上去,讓它的 PV 量變高。這種體驗到現(xiàn)在還在延續(xù),以致我們看到一些網頁,還是會有一個點擊展開更多。這個看起來是可以在短期獲得更多用戶的點擊,但我并不認為它是一個好的產品。
關于時長,還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從剛發(fā)布到現(xiàn)在,用戶的每個人的好友可能越來越多,理論上里面的內容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一點是,隨著你的好友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多,每個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時長卻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 30 分鐘左右。當好友少的時候,你會看得更認真一些,更慢一些。當好友多了以后,你會放得更快一些。
用戶其實并不會按照你的內容多少來決定它的時間分配,但我覺得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們非要停留時間更長的話,我們當然有很多辦法來做到這一點。但是這只會讓用戶覺得不爽,因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個小時能完成的事情延續(xù)到一個小時的話,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所以拿一個停留時長衡量一個 APP,這個跟我對互聯(lián)網的初心的認知是背離的。每個人一天只有 24 個小時。互聯(lián)網人的使命不應該是讓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時間都花在看手機上面。
所以幾年以前微信有個版本,讓用戶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現(xiàn)在這個觀點也沒有變過,微信永遠都不會把用戶停留時長作為一個目標。相反微信可能關心的是一個人在這里發(fā)一個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筆支付,找到一個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夠做到最快速最有效,這才是最好的工具。
我們?yōu)榱颂岣哌@種效率可以千方百計想辦法。舉個例子,我突然遇到一個困惑,就是我們要給這個人發(fā)一個信息,但是記不住他的名字,因為有一些一下子想不起名字了,如果我們有一種更聰明的辦法,就是提供一種聯(lián)想能力,讓你通過跟他相關的人聯(lián)想到他,也就是幫助你的腦袋短路的時候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對于這樣的能力,應該是我們要去做的特別重要的事情。
小程序
說完創(chuàng)造價值,我繼續(xù)說說小程序。
現(xiàn)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碼的接口跟我們一樣,但是我并不擔心這里面會跟我們構成很大的威脅。雖然是做同一種東西,除了平臺和團隊不同,其實更重要的一個差別在于,你的原動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這種載體,來做一個流量的生意,我一點都不看好。只讓自己好不讓別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會太長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剛才提到的,讓創(chuàng)造者體現(xiàn)價值和回報。我們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點展開。不能因為擁有流量,我們就要分發(fā)流量,要讓小程序來體現(xiàn)這個流量價值,這跟我們自己的原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人看不懂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話,騰訊自己壟斷了頭部幾個小程序,那就沒有外部的開發(fā)者什么事了。看起來騰訊可以短期獲利,但這個生態(tài)就沒有了。
哪怕是騰訊投資的公司,也應該一樣的遵循平臺的規(guī)則,否則也會破壞平臺的公正性,我們更看重的是平臺的健康。我知道過去大家都認為平臺對于投資的公司似乎有傾斜。我只能說,可能是我們做得不夠好,相信我們團隊今后在這塊會投入更多人力和資源,使得我們可以對所有的公司包括我們投資的公司是一視同仁的。
回顧一下小程序,從最早醞釀到現(xiàn)在三年了,其實看起來挺慢的。我覺得小程序是我們,或者說也是我個人職業(yè)生涯里面最大的一個挑戰(zhàn)。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試過還沒做一個事情,就先宣布出來了。
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壓力,給團隊一個壓力,這個事情我們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還記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開課里面說我們要推出小程序這樣一個服務的時候,當天晚上,我跟我們的團隊就坐在一起討論,討論一個主題,我們小程序會有哪幾種死法會掛掉?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當天晚上我們不是討論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來,而是說它有多難。我們會遇到哪一些障礙是跨不過去的,我們并不是對它樂觀去做的,而是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很難我們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這個事情。
為什么非要做這個事情?因為我認為這就是一個未來必然的趨勢。因為 APP 還要下載安裝,網頁的體驗又太糟糕。這點,在之前的公開課,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不重復了。
其實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網頁的體驗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為什么公眾號的體驗比網頁好一樣。這里,微信其實用了一些限定性的辦法,比如說排版,使得哪怕是一個業(yè)余團隊,做的公眾號或者小程序,在用戶端看起來體驗都還不錯。
對于小程序,我們的決心非常大,但我們并不急著說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為它畢竟是一個生態(tài),不是一個 To C 功能,所以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經過了公眾號的過程,我們也不希望一上來就有一批投機分子來當作一種流量紅利來濫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還不能說完全的成功,但我認為它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對我們來說,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們當時的初衷越來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號。
所以現(xiàn)在看到越來越多的線下行業(yè),已經用小程序來作為它和顧客的一個連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這都是特別好的案例。
因為小程序還不是特別完善,在 19 年我們還有幾個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個是,搜索的直達。
我們希望在線下,小程序是一種掃碼的方式來觸達,在線上,是可以通過社交傳播和搜索觸達。
其實搜索一直應該是小程序的一個主要流量來源,并且小程序和 APP 的一個很大不同,APP 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互相之間沒法交換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統(tǒng)統(tǒng)一檢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內容的。
所以我們做過一些試點,比如說我要查一個航班號,是可以輸入一個航班號就搜到小程序。但這只是一個試點,我們還沒有做到對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夠通過搜索來找到它的內容,直接把用戶連接到小程序去。
這會是我們在未來一年的一個工作重點。
另外一個是,小程序需要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得用戶可以作出選擇。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塊。舉個例子,當你要買一個家鄉(xiāng)的土特產,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個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的一個朋友在土特產小程序里買過并且有好的評價,那你就會很放心,這就是社交評價的作用。
第三個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個問題。比如很多人說小程序為什么不能發(fā)通知或推送?但是我們看到在手機上,每一個 APP 都會把消息推送使用到盡,最終的結果是,用戶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決問題。
即使我們提供了一種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會被濫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騷擾用戶的動機,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對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會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標,通過微信主界面的下拉,來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覺得這里還是不太足夠。
最近微信 7.0 版本有一個功能叫強提醒,大家都沒有怎么用它,他們會覺得這是對大家一個朋友式的強提醒,它會喊你開會了,當你發(fā)一個消息的時候就會時振動起來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做強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蓋到線下的場景,我希望的場景是我將來在一個地方排隊,我不需要關注它的公眾號也不需要掃它的一個小程序,只需要掃一個二維碼就可以獲得一個提醒,一個關于排隊的提醒,我一旦掃了這個二維碼授權給了他獲得后續(xù)的一條或者是幾條提醒的通知,這個是最輕量的,我只是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掃一個碼而已。所以強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線下,甚至包括線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設一個強提醒,用戶可以說當發(fā)生什么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對小程序和用戶之間的粘性,我們會繼續(xù)想辦法來強化這一塊。但未必是大家想的這種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小游戲
小游戲做到現(xiàn)在,其實如果從商業(yè)的角度,發(fā)展挺好的。但我并不滿意。
就是因為它離我們的期望還有一個差距,我們期望并不是我們要獲得更多的現(xiàn)金的回報,而是現(xiàn)狀是這里面真正高質量原創(chuàng)的游戲還不是特別多。大部分的游戲還是互相拷來拷去的,就在一輪一輪的洗用戶的流量。
小游戲的原動力是什么?不是公司的一個盈利渠道。公司也沒有要求微信要做游戲。一切盈利都是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后的自然而來的副產品。
小游戲的原動力是,它應該是一個關于創(chuàng)意的平臺。并且讓產生創(chuàng)意的人體現(xiàn)價值。
什么是創(chuàng)意的平臺?我覺得我們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戲,和外界對于小游戲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對于小游戲的理解,就是現(xiàn)在那些比較小型化的游戲把它套用一個小程序的殼就變成小游戲了,但是我們并不是這樣來理解小游戲的。小游戲應該是一個體現(xiàn)創(chuàng)意的地方。
所謂創(chuàng)意的平臺是游戲是一個載體或者小游戲是一個載體,它可以承載各式各樣的創(chuàng)意。舉個例子,以前很多人會去看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現(xiàn)在大家不怎么看了。但是這些小說的創(chuàng)意并不會消失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創(chuàng)意,但是他寫小說已經體現(xiàn)不了這樣的創(chuàng)意了,我們希望把他寫小說的創(chuàng)意放在小游戲來實現(xiàn),它只是一個載體。關于創(chuàng)意的載體,我們發(fā)現(xiàn),確實有一些小游戲有這樣的載體,它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有情節(jié),然后用一般的情節(jié)玩這個游戲。
除了小說我們還有很多的領域,它都是關于創(chuàng)意的。哪怕我們經常用一個案例來說,可能一個小學生用很少課外的時間掌握了小游戲的開發(fā),他來開發(fā)一個小游戲給班級的同學來用。這個小游戲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他的同學特別喜歡玩的智力類型或者是好玩類型的。
所以它不應該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那種小塊頭游戲的翻版。
所以我跟我們的團隊一直強調一點說,如果我們再往后一年的話,我們不希望只是看到我們的收入又上漲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后這里面特別多的游戲是一些從來沒有做過游戲的人做的,反而做過游戲的人他們的思維很受局限性,他們會把一些 APP 的游戲照搬過來的,沒有做過游戲的人可能把他的想法融入進來,變成從來一種沒有見過的游戲內容。我希望用這樣的一種維度來衡量小游戲的成功。當我們的游戲里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創(chuàng)意的時候,并且讓這些創(chuàng)意得到它應該有的回報,那么我們這個平臺才能真正變得很有價值。因為最終我們的用戶會在這里使用是最多的,并且給用戶帶來的價值也是最大的。
當然要做到這樣一個目標也是挺難的,我認為任何一個平臺應該要有自己的夢想所在,如果他沒有這種一種夢想的話,很快就會把自己當做一個流量的經營點,很快把流量耗光了,這個游戲就結束了。
這個是關于小游戲從平臺角度我們對它的一個期望。我確實很希望我們將來在小游戲平臺里面看到的小游戲都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體驗,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玩一個小游戲才是正經事。
關于公眾號
我知道大家特別關心公眾號的情況。
因為很多人在做這方面的創(chuàng)業(yè),并且看起來好像經過了幾年,公眾號的流量紅利早就沒有了。當然紅利從來不是我們考慮的一個范圍。在座有多少在從事公眾號的工作?以前說過公眾平臺不是為你們準備的,但確實公眾平臺確實被自媒體用得最好的一個領域。雖然不是為大家準備的,但我們其實真的想要很好的服務大家,所以公眾號最近其實我們做了特別大的一些變化,包括公眾號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個「好看」。
如果我簡單回顧一下公眾號的歷史的話,在剛發(fā)布的時候,確實有很多人利用這樣一個當時的流量口獲得了巨大的粉絲。在當時,公眾號有一個特別好的現(xiàn)象,就是最早的公開課里面分享過一個數(shù)據(jù),當時的公眾號閱讀量其實 70%、80% 來自朋友圈的轉發(fā),只有 20%、30% 是來自于訂閱號的。為什么我覺得它特別好?其實它符合一個二八定律,有 20% 的人去挑選信息,有 80% 的人去獲益,通過 20% 的人挑選去閱讀文章。
幾年下來的話,一個是用戶他可能接觸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個我們在內容的質量上沒有持續(xù)性的話,這里與用戶的聯(lián)系確實會有所降低。我們做了一次改版,發(fā)現(xiàn)效果并沒有很大。有很多公眾號會覺得自己的效果反而變差了,從我們的數(shù)據(jù)來看并沒有變好很多,也沒有變差很多。當然這個是我們自己分析的。
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并不是我們改版怎么改的一個問題。對于改版來說只是幫助用戶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閱讀方式,我們自己認為我們改版的目的只是為了讓用戶覺得閱讀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說當他繼續(xù)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瀏覽更方便了。這是一個本質的問題,不是他看到這個文章效率的問題,而是他對這些內容有沒有吸引力。我們自己盤點畫像,在內容吸引力方面是我們強化的地方。否則的話,我們不管怎么改變版面,用戶不會再這里停留,也不會看它,好的內容才是根本。對于平臺來說,一個好的平臺應該自然會鼓勵更多的內容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好的內容。
相比博客時代,我認為當時好的博主寫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為我們當時在做 QQ 郵箱的閱讀空間,就知道當時有很多博主寫的文章很好,現(xiàn)在公眾號的博主反而沒有當時的博主多了,這也是我們的機會所在,也就是說平臺的責任所在,我們應該有一種機制讓更多人在這里面產生更多優(yōu)質的內容。
最近我們看到,通過一個合議的角度來說打擊洗稿是劣幣驅逐良幣,也會使優(yōu)質內容越來越少。所以關于怎樣鼓勵產生更多優(yōu)質內容是公眾平臺下一步要面臨特別大的內容。
對于內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會做一些嘗試,比如說視頻化展現(xiàn)這些內容。所以在去年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做了一個公眾號的 APP,大家會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它只是一個幫助公眾號的發(fā)布工具而已。
所以對于優(yōu)質內容來說,這里平臺可以做的事情還特別多。對于去年我們發(fā)布的 APP 來說,為什么我們會延遲那么多才發(fā)布?并且發(fā)布看起來沒有起到特別大的效果,當時我們想要發(fā)布一個 APP,做一種改變,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寫文章。也就是說一個普通人他也可以在里面來寫公眾號的文章。只不過我們后來沒有做到這樣一點,并沒有通過一個 APP 帶動起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但我覺得我們的方向仍然是,讓平臺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創(chuàng)造文章。
另外一個點是關于社交傳播,就像我剛才分享的數(shù)據(jù),在微信的早期確實是通過分享來閱讀的人是大多數(shù),而自己主動去看的反而是少部分,我認為那個是一個很好的比例分配。后面我會專門花一個比較長的篇幅來講關于社交的傳播和社交的閱讀。
關于社交
下面一個點是我從來沒有談過的點。對我們微信的本源、微信最基礎的東西沒有聊過,所以我這里準備花一點時間聊一下關于「社交」的話題。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當然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可以自己想象。
我是這樣想象的。
可能在遠古的時候,如果人都是一個一個個體的話,他是沒有社交的,當人類成為一種群居的動物的時候,原始的社交就產生了。
人在一個社區(qū)里面最大的訴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須跟別人說話。說什么好呢?其實就吹牛 B 來體現(xiàn)自己對社區(qū)是有價值的。為了讓別人重視自己說的,必須要一點夸張的色彩。這是我對于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當真。
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須要發(fā)一些很夸張的旅游照片等等,其實就是延續(xù)了這個習慣,不過如此。擔心就被排斥了,所以大家會在朋友圈挑選一些很夸張的東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問過一個問題,「溝通的本質是什么」。這其實是沒有答案的問題。
但后來,我自己想到了一個答案,并不是標準答案啊,我說,「溝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什么意思呢?每個人有自己的人設,希望別人接受,你說的每一句話,有意無意的,都在希望別人接受你對自己人設的認可。表面上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本質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別人認可你傳遞出來的人設信號。當然這個只是我自己一種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種想象,它并不一定是一種科學的研究。
發(fā)朋友圈,其實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帶給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腦袋里面的過程。
比如說你發(fā)的每一個內容,其實你是希望別人認為你是一個這樣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人設,你想推廣自己的人設,是希望別人眼中的你是這樣子的。所以你發(fā)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選設計過的,一定對你自己的人設是有利的。
從遠古開始,你就害怕被社區(qū)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牛逼,你要講一些很夸張的東西,體現(xiàn)你的重要性。在社交里面體現(xiàn)自己特別的地方,特別的地方就是你把你看到的東西拍成照片發(fā)給大家。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夸張,讓大家覺得你看到的風景與眾不同。或者把自己 P 得特別漂亮來推廣自己的漂亮人設。
所以朋友圈是一個表現(xiàn)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為什么鼓勵發(fā)照片,而不鼓勵發(fā)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較曲折一點。這個問題我之前解釋過。因為我覺得,對多數(shù)人來說,寫一段文字,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特別是這段文字還要表現(xiàn)好自己的人設。但發(fā)一張照片,就要輕松很多。
所以為了幫助他表現(xiàn)他的人設,所以讓他選取一個很輕松的工具那就是拍一個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對于少數(shù)很清醒的人,會問自己我要推什么樣的人設?
很多年前,我每次發(fā)微博,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想表現(xiàn)什么?」,大部分情況下,一問到自己這個問題,我就默默的刪掉了準備發(fā)的文字。當然,大部分人不是這樣的,越是短處越要發(fā)一個朋友圈來來強化它。它往往是這樣的一個過程。說明大家很認可這一點。
但這樣也有一些負面的作用。
如果你多發(fā)幾張旅游的照片,大家會認為你經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發(fā)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認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實上可能并不是這樣子。這只是一個人設推廣,它雖然有作用,但是也會過頭,你很難表達你的真實狀況。
就像我們并不是每一個時刻都是開心或者不開心,但是你只要發(fā)朋友圈說我很開心,大家就認為你每天都很開心。我們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狀態(tài),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狀態(tài)。
但是我們并沒有一個工具來記錄一下我們一天里面真實的狀態(tài)。
所以這是我們?yōu)槭裁匆鲆曨l動態(tài)的原因。以前叫時刻視頻。
關于朋友圈,其實我要多說幾句。很多人都說要逃離朋友圈,或者說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實上這是互聯(lián)網圈子大家看到的一個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圍的人的情況,當作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這樣子的。因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個人怎么可能逃離社交,即使你發(fā)東西少了,你也會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動點贊評論。它本身也是個社交行為。
可以透露一個數(shù)據(jù),從發(fā)布到現(xiàn)在,每天進去朋友圈的人數(shù)一直在增長,沒有停下來的勢頭。到現(xiàn)在每天有 7.5 億人進去朋友圈,平均每個人要看十幾次,所以每天的總量是 100 億次。
我覺得朋友圈承載了中國人的線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國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現(xiàn)在每天有這么多人這么多次的頻繁進入。好像用戶每天要通過做這個功課使得他完成了一個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這一天可能并沒有出門,并不妨礙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發(fā)朋友圈,但是你會去看,你通過點贊評論還是會參與到社交里面,就像完成了一個社交任務。
如果各位在座的產品經理,其實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為什么會這么多人在用?甚至這些年里,這一批人都已經長大了或者是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覺得很多用戶的思維或者社交方式在這么多年以來并沒有變化。本質上來說,就像我杜撰遠古人怎么社交,其實我們人的社交是沒有發(fā)生改變的,或者說社交的需求并沒有發(fā)生改變。我們在線上的社交只是線下的社交的一個映射而已。
在線下在現(xiàn)實里面沒有互聯(lián)網的話,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參加一個飯局,去參加一個聚會,然后可能熟人之間會打打招呼,我說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但是這種線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較低的。因為它要跨越地理和時間才能做到。
朋友圈本質上是一個什么,朋友圈其實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社交的場所,其實它不止是一個時間流。我把它比方成一個廣場。
你每天會花半個小時從廣場走過,然后你看到廣場里面你會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里討論不同的東西,聊不同的東西,有各自的主題,然后你經過每一個人群,這里面都是你認識的人,并且你可以停下來跟他們參與到任何一個小圈子討論里面去,并且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認識的人。
你可以過去打一個招呼,或者參與一下。然后你轉身離開到下一個,再去參與一下,或者不參與,或者只是簡單的打個招呼的去點贊就走了。這樣的話,當你把朋友圈給看完的時候,那時候你從廣場已經逛完了。
這是特別強調的一個設計,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說你看到的每個人或者你參與的一個討論大家兩兩之間是相互認識的一個點,這樣的一個點不是一對一的討論是三個人以上的討論。比如說你在朋友圈看到 A 好友發(fā)的朋友圈,然后 B 好友評論了,你一定同時認識 A 和 B,然后你評論的時候是三個人在討論,他是符合了「三個人以上比單聊更加豐富」的一種社交體驗。
半個小時你已經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們討論的主題,并且也參與了很多個主題的討論。其實你已經完成了當天線上社交的一個任務。這樣高效率的一種工具,你當然會覺得很難離開他。
但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點,也是大家談論的,大家想要逃離他的一個點,正因為它是個廣場,你去點贊或者是評論意味著你在廣場里面公開大聲的說了一句話,意味著廣場很多人都可以聽到,這樣帶來的壓力感是比較強的。而且當你的好友越來越多,可能這一股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實際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剛出來的時候,每天要發(fā)十幾個照片,到現(xiàn)在我可能幾個月發(fā)一次。很多人都會感受到這種發(fā)朋友圈的壓力。
所以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雖然朋友圈確實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達方面會很有壓力。
所以我想我們需要有一種新的方式,讓用戶可以比較勇敢的自我表達。
但是這里很矛盾,因為我們需要一個人表達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沒有壓力,那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但是自己對自己說話是不可能獲得朋友的回饋的,也就是說它是沒有社交上的回報。他跟人說的話被越多人聽到,他的社交回報越大,但是他的壓力也會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為這樣子把朋友圈設成三天可見了,他自己覺得壓力小了。
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設三天可見的東西?朋友之間不會反目?我想簡單解釋一下。
作為一個設置里面的開關一般來說用的人是很少的,做產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懶。但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超過 1 億的人把這個開關設置了三天可見,三天可見是一個用戶的強大需求,他希望是這樣子的。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的話,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話,我可能直接讓相冊變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個人相冊是可以完全分開的,是兩個概念。現(xiàn)在同一個照片放在相冊里面可以被當做歷史性的挖墳,也可以在朋友圈作為一個動態(tài)來展現(xiàn)出來,這只不過是當時做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這兩個東西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們鼓勵用戶去設置三天可見,希望這樣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發(fā)朋友圈。他不用認為說我發(fā)的每一個都是可以被別的朋友很久以后來翻看。
如果一個人非要展現(xiàn)自己的歷史,他應該有別的一個東西來展現(xiàn)自己的。比如說他精心準備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動態(tài)作為個人的歷史展示。朋友圈更多的希望它代表了一種他的動態(tài)。
所以剛才說到這一點,其實也延伸出一個問題出來就是視頻動態(tài),我剛才說這么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別強大,我相信未來幾年大家還是離不開朋友圈的,因為還沒有出現(xiàn)一個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對于朋友圈這樣一種高壓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來的趨勢。未來大家都需要一種更為輕松的一種方式。既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又能夠獲得社交的好處,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工具。這就是我后面要提到的視頻動態(tài)或者是時刻視頻。
其實視頻動態(tài)來說,很多人說微信要大力來做視頻了,我并不認同,微信怎么可能去做某一種技術領域的事情呢?視頻只是一個技術,微信要做的是通訊社交的事情,所以視頻對于微信來說只是一個載體,微信要做的是在這一塊來說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種社交的模式,解決上面說的弊端。
如果說做視頻的話,視頻在微信里面一直都有,并且每天朋友圈里面的視頻量還挺大的,一直在增長。
所以視頻動態(tài)就像前面解釋的,更多的是瞄準一個怎么樣能夠很輕松的去表達自己,并且用輕松的方式參與到社交里面去,視頻只是一個技術的載體。如果沒有視頻,也會考慮用照片。
我接著回到朋友圈這里,我以前提到過 twitter 是一個很偉大的產品,其實影響了很多產品的形態(tài)。比如微博。
我記得在騰訊公司做微博的年代,大家會想,輸入框提示什么。好像是「你在想什么」。
為什么是你在想什么,而不是你在做什么?
那是因為 twitter 誕生于 PC 時代,你用 PC 的時候,你在做什么?你在敲鍵盤。
但是微信誕生在手機時代,所以微信一直是只為移動互聯(lián)網服務。
這是一個很大的一個優(yōu)勢,在于說我可以記錄你在做什么,你可能走在路上,你可以拍一個照,這是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坐在電腦前,只能記錄「我在想什么」。
因為微信是一個手機 APP,它是跟著你走的,它并不是一個電腦放在那里,你只能去看它。所以在電腦上不會有搖一搖,在微信里面會有搖一搖這樣的東西,因為你是搖不動一個電腦的。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手機端的 APP 是可以記錄你在做什么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什么拍了一個照片發(fā)出去了。在電腦面前是我在做什么?我在整理我的照片,把昨天的照片發(fā)到電腦里面去,所以這是有很大的本質的不同。
所以很早以前我說過一句話說,人是環(huán)境的一個反應器,就你遇到什么的環(huán)境,你就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出來。
你坐在電腦前,電腦就是你的環(huán)境,或者說你看到電腦里面的信息內容就是你的環(huán)境,所以你在電腦前輸入的東西是你看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電腦里面別的一些內容,然后你對它做出一個反應,說我認為是什么樣的。
但是你拿著手機,你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環(huán)境是真實的環(huán)境,你的反應會是對真實環(huán)境的一個反應。這個時候你的記錄是真實的,而不是想象出來的,你不是在回憶,而是你在經歷。
也就是說你同樣發(fā)一個信息,如果你發(fā)到電腦里面類似于微博類的東西,你可能在回憶,你在記錄或者這只是一個想法,但是你在手機里面發(fā),你可能是實時的,是在親身經歷的一個東西。
所以微信的視頻其實是希望能夠記錄下來自己和真實的世界,對真實世界的反應。這是在電腦前做不到的。坐在電腦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來再發(fā)出來。所以很多從 PC 時代過來的應用,遷移到手機時代,基本的邏輯就會出現(xiàn)問題。
但是說到記錄的話,記錄真實世界,我認為這一個理想特別好,但是他很不現(xiàn)實。因為記錄或者拍一個視頻,并不是一個用戶真正的需求。不信大家看一下自己手機上有多少個視頻就知道了。如果沒有分享的目的,你是不會去拍一個視頻的,即使你拍了很多照片,其實你也不會再看了。而往往是有了微信之后,你要分享給別人你才會拍這樣一個東西。所以記錄或者是拍攝本身并不是一個需求。
所以假設我們要做一個 APP,這個 APP 的目的是說記錄我的人生或者是記錄真實的世界,這個 APP 是做不起來的。拍攝不管是照片還是其他,首先是因為你會去分享而有意義而有需要。微信是有分享的能力的,所以微信不會做一個視頻記錄,每個人來記錄自己的視頻,然后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會做一個視頻相冊放在那個地方讓別人來看到,因為那樣的話,你只會一年里面挑最好看的三個視頻放在那里,那是用來裝飾你的,它不是一個記錄。我們要做的是,能夠讓一個人真正的去記錄他正在經歷的東西,然后讓他的好友來看到。并且這個過程是不應該類似于朋友圈的,如果類似于朋友圈的話,我們就不用這個東西了。
當然現(xiàn)在的視頻動態(tài)是第一個版本或者我們叫做 0.1 版本,大家可能還體會不到這一點,沒有關系,我覺得我們就像對待小程序一樣,特別有耐心去培育用戶的這個習慣。因為大部分用戶是沒有拍視頻來記錄世界的習慣。
我們也沒有能力去培育用戶或者是改變用戶的習慣,我們有的能力是通過一種社交化的設計,使得他拍這些視頻的時候能夠獲得他參與社交的好處或者是回報。
我們希望這里的視頻動態(tài)是朋友圈的反面,這里提倡的是真實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細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個視頻動態(tài)底下的按鈕不叫「完成」、不叫「發(fā)表」,不叫發(fā)表,而是「就這樣」。
就這樣包含了一個含義是,這個視頻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這樣了,我就發(fā)了。這就是很真實的。然后我們?yōu)榱俗屇隳軌蛴赂野l(fā)的,故意讓別人看不到你的這個視頻,必須要點你的頭像進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來減少你發(fā)一下「就這樣」視頻的壓力。然后跟他說了,他就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子的,前面我發(fā)現(xiàn)他真的亂七八糟拍了,一點也不裝飾自己,很真實拍出了很多,我看得也會覺得很爽。因為我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但是我不可能跟每個用戶去說你要這樣來拍,所以對于產品來說,最終的走向是會讓一個用戶在壓力最大的情況底下能夠很自由去拍一些東西去記錄他自己或者他周圍的世界。同時它有足夠的動力去做這個事情。就目前來說動力是不太足夠的,所以我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怎么頻繁去拍,但是讓大家有動力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一個難的事情。比如說我們給大家發(fā)一個紅包大家就會拍了,但這不是我們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們要讓朋友看到你會拍了,這是可能的。
所以后續(xù)我們會在這里一點一點做版本的升級,我們會嘗試不同的路徑,以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經變成了一個很傳統(tǒng)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們每個人在里面展現(xiàn)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來獲得他人的認可。當然這里我希望每個人是展現(xiàn)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也同樣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可。所以在這一點我們也有足夠的耐心,通過后續(xù)的版本迭代,不斷去打磨它,因為這樣一個拍攝記錄世界,這樣一個動機對用戶來說并不是一個習慣,這里是需要花一些時間耐心地去慢慢推進的。
但是我們對此為什么會有耐心?就像小程序一樣,小程序我們會給它兩三年的時間里面讓它變成一個生態(tài),對這樣一個功能當然不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我們仍然可能會花好幾個月的時間不斷去打磨它,去嘗試。因為我們確實覺得雖然用戶現(xiàn)在沒有這個習慣,將來視頻的交流一定會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發(fā)送,變成更多被采用的載體。因為很簡單,因為視頻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的多。我知道這一點確實很不容易。我舉了這個例子,我前天給另外一個同事的視頻點贊了,然后他就截屏發(fā)到朋友圈說小龍居然給我這樣的視頻點贊了,他只是拍了一個十字路口的燈光隧道,我通過他的視頻看到他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你就會有一種看電影的感覺。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可能會為了讓我給他點贊拍更多更美麗的視頻,說明我們的產品這一點還沒有做到位。這里面的引導我們會繼續(xù)嘗試去引導用戶真的能夠某一天很輕松自如拿起手機來就可以記錄周邊真實的世界。
我覺得一個好的產品不需要費口舌解釋,我解釋了這么多,說明我們做得不夠好。
關于閱讀
接下來我想講一下閱讀。很多年以前我在飯否寫過一句話,因為當年剛花了好長時間在 QQ 郵箱的閱讀空間里面,「要做大眾都能用的閱讀產品。」
因為閱讀要大眾其實挺困難的。
比如之前我們在郵箱那里嘗試的一個并沒有獲得大眾化的閱讀產品。只有一小撮人在那里用得很好。
當時大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下頭一天的運營數(shù)據(jù)。第二件事情就是打開閱讀空間,開始看文章,看朋友推薦的那些文章。后來這些想法其實是用在朋友圈里面了。朋友圈里面從第一個版本開始就可以推薦文章進來。
但是朋友圈本質上還是一個社交化的環(huán)境,是一個對自我人設進行強化的一個地方。而閱讀只是朋友圈的一個輔助性的副產品。
人們在朋友圈里面推薦文章,其實更多是推一些符合自己的觀點或者人設的文章,而不是說這個文章的內容有多好。更多是通過一個文章來展示自己是屬于哪一種人。
但是對于朋友圈來說,我們更加希望大家分享的是生活本身。比如說拍照片,朋友圈一直以來都是默認就是個拍照按鈕,而不是寫文字或者發(fā)文章這樣的按鈕。
事實上這幾年下來,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閱讀率確實在下降。因為當一個人的好友越來越多,他的朋友圈內容越來越多,他反而會跳過那些文章,去關注一下朋友們真實生活里面的照片。他其實并不太愿意從朋友圈里面中斷,花幾分鐘閱讀一篇文章,然后再回到朋友圈。
用戶其實是需要有一個固定的相對長的時間,他才會沉下心來花時間去完成一個閱讀動作。這個時候,另外一個閱讀氛圍更強的入口,對用戶來說是更必要的。
就像在訂閱號里面,我們其實在不停地改版。但是這里面始終有一個矛盾,我們推了一個文章,這個時候他如果看到這個推送但并沒有有時間去看這些文章,那么他只能繼續(xù)把紅點消掉,然后就退出來了。
這樣就給我們留下一個機會:我們應該在朋友圈之外,另外開辟一個閱讀的一個圈子,一個不是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這就是看一看。
對于看一看,里面有兩個板塊,一個是好看,一個是精選。前者是社交推薦,后者是機器推薦。
我們團隊同時在做兩個方向的嘗試。
機器推薦我們嘗試了很長時間,效果不太好。我跟團隊說,要么你們降低內容的底線,要么你們認命做一個小眾的嚴肅閱讀產品。
并且,我不希望機器推薦是用戶想看什么就給他什么。如果這樣,用戶迷信保健品,我們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從 KPI 的角度,這樣是最容易完成 KPI 的。但是如果我們推薦給用戶新的知識,用戶會離開的。因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沒有人愿意主動去學習新知識,去傷腦筋啊。
而人類進化而來的社交體系,其實是一個具有糾錯功能的復雜體系。如果你走偏了,會有人把你拉回來。
我一直很相信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為在現(xiàn)實里面,我們其實接納新的信息,并不是我們主動到圖書館或者到網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況都是聽到周邊的人的推薦而獲得的。
我自己這些年來看的書,沒有一本書是主動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的影響。我也經常給一些朋友推薦書,推薦的效果往往會比他們自己去找書要好很多倍。就像如果很多人都說一個電影好,你一般都會想去看。這就是從眾心理。因為你不去看可能就會落伍了。
所以本質上,很難說什么內容是更好的。比如電影,你可能對這一類題材不感興趣,但是因為朋友推薦你就會去看。
所以我認為要做一個讓所有人閱讀的大眾化閱讀產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薦,才有機會。
但本質上其實我們并不是在做閱讀,而是每一個人在幫助其他人閱讀,它是一種社交性的閱讀。我們的好看功能上線,跟之前看一看的機器推薦比起來,數(shù)據(jù)增長得特別快,明顯看到用戶對這個功能的興趣更大。
這里也會有一些我們要去跨越的障礙。既然它是一個社交閱讀,它就不可避免的會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會推薦一些強化你的人設的東西,而不是一些單純從內容的角度來看你認為特別好的東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個區(qū)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個好友轉了,你會看到十條信息。很重復,也沒法大家一起來討論。好看里面就可以。這里面可優(yōu)化空間特別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還是一個很粗糙的一個式樣。
有些人會擔心會不會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興趣不一樣的好友等等。
我并不擔心這樣的問題。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組。
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這個人的內容,跟你的興趣不一樣,你也會關注這個人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會留著,你不會去屏蔽他。也許我不贊同他的觀點,但是我只想知道他們在看什么。特別是對于微信這樣一個產品來說,關系鏈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這是一個你觀察社會各個階層,他們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一個特別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認為這樣的興趣的差異化會帶來困擾,相反,反而有豐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因為朋友的興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樣。有些東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來推薦,你可能永遠不會去接觸它。因為朋友推薦了,也許你會看一下,也許會引起你的興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復雜,這個面是越廣泛。其實是打破信息繭房的一個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們下一年的發(fā)力重點。我們希望卷入幾億用戶,通過社交推薦這種模式,將閱讀變成一個日常的事情。
關于信息流
信息流,我記得上一次的公開課,我講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之后,很多人又會產生一些誤會。
好像我每一次公開課都要來解釋上一次公開課的意思?
我之所以這樣說當然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說的我所說的信息流是什么東西,而是我不喜歡業(yè)界很多人把很多東西貼一個標簽。只要是一些內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歡這樣的一個標簽化。
在手機里面看東西,手機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說這樣的東西貼一個標簽就是信息流。這樣的一種認知是特別簡單的一種認知。
如果籠統(tǒng)來說,朋友圈也是一個信息流,我之所以說它是一個信息流是因為它是一種展示方式。就像一個郵箱里面有收件箱、發(fā)件箱、已發(fā)送、垃圾箱等等,這樣就是一個信息流的話,沒有本質的變化,而它只是把幾個文件夾里面的信息放到一個文件里面顯示而已。
而我們的訂閱號,我之所以說它不是一個信息流,是因為它是一種按照訂閱的順序展現(xiàn)的一種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個展示而已。
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標簽來定義這是什么東西。因為標簽只是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已。就像我們現(xiàn)在做一個視頻動態(tài),我們并不是說我們做了一個視頻功能,而是我們做了一種讓用戶去拍攝和展現(xiàn)自己的一種功能,這個功能是什么樣的載體?所以我們并不考慮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個什么樣合理的方式來展現(xiàn)信息。
關于 AI
關于 AI,想來講一點我的看法,AI 在過去幾年特別火。我們也特別重視 AI 這一項技術,就像大家現(xiàn)在在視頻動態(tài)里面拍一個視頻,你會看到有 AI 匹配的一些配樂,有很多人都覺得這個配樂挺智能的,因為確實跟它拍的東西能夠識別出來并且是比較吻合的。
我并不覺得這種 AI 識別的吻合是特別好的,所以我也跟團隊說我們這里要出現(xiàn)隨機的東西。當你拍一個東西的時候,比如你拍一條馬路,你并不是非要一條關于馬路的歌曲,不然就很死板了。人是有想象力的,當你看到這個景象的時候就會想象到另外一種意象。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來做 AI。大家以為微信里面的語音識別是第三方來做的,其實它是微信內部語音識別的團隊在長達好幾年的時間里面一直在做的工作,并且每天在優(yōu)化它識別的準確率。所以到今天,大家會覺得這里面識別率越來越高了。當我們投入在做語音識別的時候,其實業(yè)界對 AI 這一塊還并沒有特別大的關注。所以說,我們并不會去跟風來做一個 AI,而是說,AI 是要落地到我們實際的一個功能或者是場景里面去的。
所以對于 AI 來說,其實從技術上來說,我們是特別認同它。但是我們一直認為,好的技術是為產品服務的,AI 應該默默躲在后面幫助用戶來做一些事情,就像語音識別一樣。
在我大學的時候,我們的人工智能的老師還跟我說,我們的有生之年看不到 AI 戰(zhàn)勝人類。因為當時上一門課,叫模式識別,自己還寫程序來識別圖像上的物體是什么物體。覺得這是很難的事情。所以當 AlphaGO 戰(zhàn)勝了人類棋手,我當時也特別震驚。當 AI 被用到我們產品里面的時候,我就在思考 AI 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我看過一篇文章我覺得里面有一個總結特別好,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舉個例子,將來醫(yī)生會被 AI「醫(yī)生」取代掉。為什么會取代掉?因為 AI 的「醫(yī)生」連到云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數(shù)據(jù),所以他對于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這一件事情,一定會比人類的醫(yī)生厲害很多。確實是這樣,一個人類的醫(yī)生,不管他讀過多少年書或者治過多少病人,他沒有辦法跟云端巨大的數(shù)據(jù)對比的。
并且就像下圍棋一樣,阿爾法狗下圍棋不會告訴你為什么這樣下或者他為什么這樣下,AI「醫(yī)生」建議你要吃什么藥,你是沒有辦法挑戰(zhàn)它的,你只能遵守它,它讓你吃什么藥你就吃什么藥品。這個時候我們對它的做的事情其實并不知道,或者說你認為它是我們的工具,相反我們可能變成一個它的工具。如果它是壞的話,或者機器突然出了一個故障的話,某一天云端里面下一個指令,讓所有 AI「醫(yī)生」給所有人吃某一種很致命的藥,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利用這樣一種 AI 來做某一些工具,這種工具他可以指揮人的話,那么它超出了之前傳統(tǒng)的工具的含義。我們會思考,傳統(tǒng)說的工具,是人來駕馭工具。但是當 AI 很強大以后,AI 可能是可以駕馭人的。就像 AI「醫(yī)生」一樣。AI「醫(yī)生」決定你要吃什么藥,那么別的 AI「導師」會告訴你要看什么書,要做什么運動,甚至要跟誰交朋友,跟誰結婚等等。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個報道很有意思,說蘋果是怎么看待工具的?報道是說,喬布斯跟別人介紹什么是電腦的時候說了一番話,他說因為當時很多人不知道 PC 電腦是什么?他說就像自己的車一樣,以前人們覺得某一種動物是跑得最快的,比如是獵豹,當我們有了自行車,自行車可以比那種動物跑得更快。這種工具擴展了人類的某一種能力,使我們通過這個工具變得更強大,PC 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也是一個工具,它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強大一些。這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具,人去駕馭工具然后讓會變得更強大。
但是對于 AI 帶來的工具或者是 AI 工具本身,就像我們說的 AI「醫(yī)生」一樣,它可以決定你要吃什么樣的藥,甚至可以讓你說要做什么樣的運動才會對身體更健康。如果這個 AI「醫(yī)生」支持面更大一點,甚至可以告訴你要交什么樣的朋友等等東西是很有可能的。這個時候你會想,這種工具超出了傳統(tǒng)工具的范圍,它變成了一種可以駕馭人的工具。
今年發(fā)生過這樣一個事情,可能有一些人知道,我們都知道谷歌的 AI 技術特別厲害,但是他的員工聯(lián)名來反對用這一項技術用到軍方的項目,最終谷歌妥協(xié)了,不會把這樣一個 AI 的技術用到軍方的項目。作為谷歌的員工來說,他也會思考這一項技術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作為駕馭人的工具來說,我們會對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這個看起來跟我們實際工作沒有關系,我只是分享關于 AI 未來的趨勢發(fā)展,這里面有很多人在預測,我可能只是對未來對 AI 表示擔憂的人之一。
當我在內部提這些的時候,有同事問我,我們的目標難道不是盡可能的獲取用戶的點擊嗎?我們?yōu)槭裁匆肽敲炊喈a品之外的東西?就像谷歌的員工為什么要反對公司把這一項技術應用在軍方項目一樣,我認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意義所在的。
所以我們總是認為用戶怎么怎么樣,似乎用戶是一個陌生的我們不認識的一個人群,然后我們控制他們,施加他們。但是,在微信,我們要時刻提醒我們自己的是,我們自己就是用戶,我們施加于用戶身上的,最終也會施加到我們自己身上,有點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戶身上是一個什么東西?這個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關于善良
這里就提到關于上次在內部年會里面說的一句話。就是關于善良的,其實我特別害怕一句話被斷章取義變成一個句子去傳播,這個對于我來說是不太理性的。
但其實每一句話都是有一定的場景的。我只想強調的是我們對于用戶的態(tài)度上必須是一種善良的態(tài)度,而不是一種套路的態(tài)度。所以這種善良是一種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這是一種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認為它是一種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認為善良本質上是一種能力。
我說的這種善良并不是一種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種道德潔癖,只有我們對待用戶有一種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會使用戶更長久的使用我們的產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為一種道德高地,我強調的善良是理性的。而且,我們的同事,能進到公司,說明大家都已經很聰明了,大家缺的已經不是聰明了。
關于支付
有很多同事說我在公開課里面很少提到微信支付,之所以很少提到,是因為不需要提到,不需要提到往往意味著這一塊已經做得特別好了。
因為只有用戶意識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務,你都不會想到有這個東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時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掃一下二維碼,潤物細無聲的才是一個最好的用戶產品體驗。
這里要提到了兩個大家不知道的點。一個是紅包,我們在今年春節(jié)期間會上線的一個能力,企業(yè)微信的用戶或者是企業(yè)可以在企業(yè)微信里面申請紅包封皮,就像傳統(tǒng)里面企業(yè)會給大家一些紅包封面,然后大家可以用來包紅包出去送給朋友。在微信里面我們其實一直沒有這樣的一種紅包封面,這里如果有使用企業(yè)微信的企業(yè)可以留意一下,在企業(yè)微信里面去申請。
第二個小變化我們正在做。雖然說微信的紅包特別特別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意味著沒有改進的空間了。所以我們也意識到一個問題,發(fā)紅包越來越變成一種赤裸裸金錢的交易,只是一個發(fā)錢而已,脫離了他情感化的一面,你發(fā)一個紅包只能憑金額,你發(fā)得越大就越有心,這是不對的,這個世界怎么能用金錢來衡量,對吧?
后續(xù)我們通過在紅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來強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動的趣味。比如說,你可以自定義一個表情放進去,這樣的話你的紅包更多體現(xiàn)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錢來衡量。其實對于支付的話,我們一直嘗了一個特別好的功能,很多人沒有試過,叫親屬卡,知道親屬卡的朋友舉手一下,用過親屬卡的舉手一下。5% 的人,還不錯,大部分人應該是我們內部的同事。
建議大家去試一下,反正我給我的父母開了親屬卡,體驗特別好. 不僅僅是他們的體驗,我的體驗也特別好,當你看到他們每一筆消費的時候,你都會覺得你在盡一份孝心,所以告訴大家有這樣一個東西。但我們有很多好東西藏得實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戶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的一些東西存在。這是一些小的東西。
但是我們在微信里面有一些特別大的東西,就是一直我們做得不夠好的,就是我們卡包的能力。我們卡包做了好幾年了,一直認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類,是日常要用到一個東西。我們一直想改變一個現(xiàn)狀,就是你出門的時候錢包里面還要放那么多卡,當然現(xiàn)在銀行卡不需要怎么帶的。但是一些線下的店的卡還是要帶著,我們的卡包想承載這一塊,但是老實說一直還沒有做好,所以最近大家在這一塊會躍躍欲試,想做新的改變。改變的結果是希望通過消費的行為和電子智能做一種自動的關聯(lián),變成人與線下消費連接的通道,實現(xiàn)更好的連接。
關于企業(yè)微信
關于企業(yè)微信,企業(yè)微信如果定位為公司內部的一個溝通工具的話,我認為它的場景和意義會小很多,只有當它延伸到企業(yè)外部的時候它會產生更大的價值。企業(yè)微信后續(xù)新的變化是基于一個新的理念——希望讓每一個企業(yè)員工都成為企業(yè)服務的窗口。人就是服務,而且是認證的服務。
舉個例子,我們可能都會加一些快遞員的微信,但可能每次來新來一個快遞員,你就加一個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發(fā)朋友圈了。而且當你真的需要找快遞員,要寄快遞,可能這個人又已經離職了。
所以這里會出現(xiàn)一個場景。現(xiàn)實中,我們更希望有個人來幫你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開一個 APP 或者小程序,因為人更有靈活性,并且服務是更到位的。舉個例子,你可以到網上訂一個酒店,但如果你要改變日期或者要退訂,往往通過 app 就會很麻煩,你需要聯(lián)系人工客服,這個時候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人的界面也是最友好的。
這里給我們一個機會,如果一個 4S 店的一個員工,他用企業(yè)微信加了你,你可以認為這個人就是你的小程序。當你點進與他的對話界面,因為對方是企業(yè)微信的用戶,你會看到他的對話界面下是 4S 店的服務菜單,你可以直接在這里使用服務。有點像公眾號底下的菜單,但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說話,消息是能及時得到回復的。
這樣的話,下次你要找 4S 店,你可能第一選擇是打開跟這個人的對話,而不是要找 4S 店的小程序。這里其實給企業(yè)一個機會,企業(yè)可以讓所有的員工變成一個對外服務的窗口,帶著你的小程序到處跑。
所以這是企業(yè)微信將來要做的一個方向,相信對企業(yè)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可以讓每個員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務。而在這樣的方式中,顧客的忠誠度是很高的。
關于人口紅利
微信到了 10 億用戶的關口,其實我們一直不覺得用戶有多少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或者說人口多少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總是會拿人口作為一個指標來看自己的空間。但我并不覺得是這樣子的。
微信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說我們的目標是要擴大用戶數(shù),如果要擴大用戶數(shù),我們過去幾年早去推廣,早一點把 10 億人都覆蓋到就好了。但并不是這樣的,我們用戶數(shù)的增長是自然而然增長的過程,對我們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對我們已有的用戶提供什么服務,這個更重要的問題。
因為人口總是有限的,服務才是層出不窮的。在過去可能 10 年算一個時代,但我覺得自從互聯(lián)網或者是移動互聯(lián)網出來的時候,我有一個感覺,三五年就是一個時代了,也就是說時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來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這個時代下,創(chuàng)新才是應對未來的唯一辦法。
所以圍繞這種快速變化,事實上我們根本用不著去顧及還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說我們怎么樣能夠應對未來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對未來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 10 億用戶這個關口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在廣州的用戶,我們最近給廣州的用戶開通了附近的餐廳入口,是灰度的,在發(fā)現(xiàn)里面,可能很多人沒有看到。因為去年我在公開課說了微信的一部分是要探索線下的生活,但是這一點有一點曲折,到現(xiàn)在只是灰度的一個現(xiàn)狀,目前團隊只是拿廣州的用戶做了一個試點。
但是類似這樣的嘗試,我覺得會越來越多。因為我們自己也發(fā)現(xiàn),微信作為一個 APP 來說,它已經承載了很多很多的東西,并且在承載這么多情況下看起來還那么簡單。但是畢竟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個階段,我覺得微信更多的是圍繞微信通過不同的 APP,嘗試跟微信有某一種關聯(lián)的其他一些服務形態(tài)。就像微信讀書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微信讀書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來也可以,但是它作為一個獨立 APP,能夠獨立地去進步,這樣反而是更合適的。
總結
所以關于很多人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我覺得今天花了特別多的時間就是圍繞微信的出發(fā)點來說清楚了微信過去是怎么做的。
對于未來,我覺得其實這也是一個時間點來面對微信的未來,因為剛好是 8 年,并且剛好用戶已經到達了 10 億,這個時候我們對于團隊來說我們就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微信要開始面對下一個 8 年新的挑戰(zhàn)。但這個新的挑戰(zhàn)不是來自于競爭對手,而是來自于在用戶層面,用戶也過去了幾年之后,每年用戶也在變化,就像剛才我說的三五年就是一個時代,我們要面對新的用戶時代新的用戶產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樣面對這樣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風格的話,如果我們始終像過去的微信一樣,我們始終瞄準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讓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體現(xiàn)價值這樣一個原動力做,我覺得我們再怎么走也不會走得太偏。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經常有時候會回顧一下,如果我們自己看一下微信這些年改變了什么?其實我們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的時候,很多人問我們,你們跟別人有什么不一樣?我覺得有一個不一樣是這樣的,我們在思考問題或者是思考做什么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做這個事情的意義是什么?
我當然知道很多團隊做這個事情他是不問這個意義的,他只問我們的 KPI 是什么?但是說老實話微信團隊從開始成立到現(xiàn)在從來沒有瞄準 KPI 去奮斗過,但是并不妨礙團隊能夠越做越好。因為就像小程序,如果圍繞 KPI 去做,我們不知道怎么制定 KPI,因為它沒有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制訂它的 KPI 如果圍繞一個 KPI,大家可能不會做這個事情。
我剛才說對于團隊來說大家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是我們自己做每個功能每個服務背后的意義或者說一個夢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個功能純粹是為了一個流量來做的,而想不出它給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價值,這個功能一定是有問題的,或者是它的不長遠的。我認為正是這樣的,每一塊都去想它背后一絲一毫的意義,這是支撐起我們整個團隊走到今天一個很強的理由,并且?guī)椭覀冏龀鲆粋€正確的選擇。這是產品和功能我們背后所思考的意義。
總結一下,剛才說了微信的夢想是什么?
從個人用戶的角度來說,它希望成為每個人最好的朋友,雖然它是一個工具,但是它是工具型的朋友,從平臺來說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市場,這個市場要讓創(chuàng)造者體現(xiàn)價值的市場。就像一句話說的在墻和蛋之間,我們選擇的是一個蛋,因為對于一個市場來說如果做大了我們要限制你,如果你剛起步,我們會扶持你,所以我們希望在這個市場反而是一個非常活躍非常競爭的市場。所以即使面對未來,我們認為我們的威脅不是來自競爭對象,相反微信來自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組織上有沒有很好的優(yōu)化能力,即使有這種能力,我們能不能繼續(xù)保持一種創(chuàng)新,并且不斷突破的一種能力。
我今天講了特別多,我其實想作為一個總結,因為在之前每次都是講某一個業(yè)務,今天我其實更多的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自己其實能夠帶領一個團隊做出一個 10 億級的產品,我當然覺得很有成就感覺對于我來說更加幸運的是可以在這個過程里面把我自己對于世界的認知體現(xiàn)在產品里面,并且成為一個產品的價值觀。我覺得這是一個更加難得的一個事情。當然內部有很多同事說我是很獨裁,我就認了我就很獨裁的,有很多產品是很民主的,但是有很多領導給他施加意見,最后這個產品是沒有靈魂的,最后這個產品會支離破碎。
一個產品要有很強的認知,這樣才能造出一個東西它的內在是一致的。所以在這里要特別感謝一下我們團隊,因為平常在工作里面以批評為主,所以今天要借這個公開場合來感謝一下我們這個團隊。
并且我們也為我們團隊的每個人感到驕傲,因為就像剛才我們說的,我們獲得了「微信團隊」這樣一個名稱非常驕傲,因為很少有團隊以他的產品來命名,大家稱呼我們?yōu)槲⑿艌F隊。不管我們在職的同事以及離職的。最近微信很多人離職,特別感謝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參與并且?guī)椭⑿乓宦纷叩浇裉臁Vv到這里基本上差不多了,我也特別感謝在座的各位能夠花這么多時間在這里聽我一個人講這么多東西。在我自己看過來,這些都是一些常識,在大家看過來可能也是一些常識。
作為結尾我想到一句話,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它是一句電影的臺詞,叫「萬物之中,希望至美」。有很多人知道這一句話,我經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給用戶帶來哪怕多一點點希望,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判斷我們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它也是我們衡量的準則。
-
語音識別
+關注
關注
38文章
1742瀏覽量
112833 -
微信
+關注
關注
6文章
512瀏覽量
26707
原文標題:微信之父張小龍:超1億人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
文章出處:【微信號:rgznai100,微信公眾號:rgznai100】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