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8年進入大學學習半導體專業……見證了半導體40年來如何改變了人類社會,形成數字時代,但這40年來我老覺得有一個幽靈在徘徊——摩爾定律,它是什么意思?這個魔法什么時候失效?”
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2科學峰會在北京舉行,元禾華創投委會主席陳大同在“摩爾定律的終結”研討會上作了如上開場白。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一個至今仍對集成電路產業影響深遠的定律,也就是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如今這一定律似乎離終點越來越近,集成電路產業未來將循著什么規律發展?“摩爾定律不會終結。”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即使現有規律將走向終點,但“變通”的摩爾定律將持續發展,比如目前業界形成共識的三維化疊加,以及未來材料上帶來的可能性。
有科學家指出,摩爾定律并非物理學定律,是基于經濟學基礎的預測,而無論摩爾定律是否終結,都不意味著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停滯。“對摩爾定律來講,下一個突破點是如何建立更多的性能,尤其是單位成本下的功能提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異質集成與性能進化中心主任Subramanian S.lyer表示。
芯片性能提升效率已越來越低
預測摩爾定律的終結已經不是第一次。陳大同介紹,早在32年前,業界公認摩爾定律頂多到0.1微米就會終止,但如今已經走到10納米以下。
“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具有經濟學基礎的一個定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Jason C.S.Woo介紹,當一個公司有效地整合資金和資源的時候,就會將其競爭對手甩在后面,加速尺寸的收縮,“英特爾就是這么做的,在2000年早期的時候,有很多做集成電路的,但很多人趕不上英特爾的速度”。
是什么在推動器件數量的增加,使得晶體管變得越來越復雜?Jason C.S.Woo表示是需求,“半導體或者消費行業對于晶體管產品的需求非常大,從銷售量來看是一直攀升,以指數級的數量在增長。”而高營收與高研發投入則實現了良性循環,推動了技術的進步。
但摩爾定律的腳步正在放慢。Jason C.S.Woo介紹,自2010年起,器件數量的增長速度在放緩,至少功能放大的速度在放緩。
根據摩爾定律,在一定面積上增加器件數量,意味著器件需要不斷收縮,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幾十年后,器件的收縮以及收縮后的控制越來越難以做到。“我們用增加晶體管的方式來使芯片增加性能,這個效率已經越來越低,或者最終停止。”俄亥俄州立大學Robert M.Critchfield講席教授張曉東表示。
對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Jason C.S.Woo認為,除了尺寸的極限外,也可以尋找其他的極限,比如可以尋找耗電量更低的技術。Subramanian S.lyer則提出,對于解決大數據時代電子產品的高性能與高效能之間的問題,一個是可以使用先進的封裝技術,另一個是可以使用新穎的計算架構。
“大家經常開玩笑說,相對于半導體整體行業全部的投資,封裝領域的投資比例很小,所以封裝投資需要繼續跟上,我們希望情況有所改變。”Subramanian S.lyer表示。
業界呼吁跨領域協同創新
“摩爾定律在過去50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共同的旋律,整個行業在共同的旋律下一起進步。我們如果喜歡跳舞,沒有音樂就不跳了嗎?我們可以跳啊。要么找到共同的旋律,要么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分成小撥。”中科院院士劉明表示。
“現在摩爾定律的腳步在放慢,但在下一代的演進(目標)是多樣化和豐富化。如果芯片的摩爾定律往后退一步,要求更多的智能設計和系統設計,也要推動下一步的發展。”Jason C.S.Woo介紹。
對于摩爾定律是否會終結,業界從不同的角度仍有諸多討論,但已達成共識的是,摩爾定律的終結并不意味著集成電路不再發展。
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指出,單位面積內增加更多的晶體管,一方面可以不斷的縮小器件的大小,另一方面可以將晶體管做三維集成,另外,材料的進步對于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也非常重要。
除了從集成電路產業本身尋找突破點,科學家們還呼吁“不要把全部壓力放在集成電路上”。“集成電路的性能以達到如此高密度的集成度,但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就是說,我們芯片的集成度進度放緩,計算機領域更應該找到新的創新路徑。”葉甜春表示。
葉甜春認為,如果摩爾定律可以不斷地縮小芯片的尺寸,計算機從業者能不能把代碼做得更簡單一點?這樣集成做起來就沒有那么吃力,“我覺得未來有可能走到這一條路上。這是需要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創新。”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1文章
11617瀏覽量
362848 -
摩爾定律
+關注
關注
4文章
636瀏覽量
7918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