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實力的關鍵??v觀近現代科技史與經濟史,16-18世紀,英國首先憑借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與瓦特的蒸汽機發明成為世界科技中心;而后隨著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普朗克奠定量子力學,德國一舉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頭號科技強國;二戰前后,愛因斯坦移民美國、1945年世界上首顆原子彈在美國爆炸、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研究小組成功研制出晶體管,美國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并保持至今。
科技是歷史的杠桿。從日不落帝國到美元霸權,從機械革命到信息革命,兩次科學革命、三次技術與工業革命,不論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無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關鍵的產業革命機遇而成功崛起,最終成為世界的科技與經濟中心。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也被稱為“湯淺現象”。日本科學史學家湯淺光朝提出當一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量占世界科學成果總量的25%,就可以稱之為世界科學中心,并依此將歷史上的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分為5個階段:意大利(1540-1610年)、英國(1660-1730年)、法國(1770-1830年)、德國(1810-1920年)、美國(1920年之后),平均維持時間為80年。按照這一總結預測,2000年前后美國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將受到新興勢力的挑戰,這一角色正是中國。
美國已經清晰地意識到這一威脅。此次中美貿易戰,實質是美國打著貿易的旗號試圖對“中國制造2025”為代表的高科技領域進行打壓與遏制。那么,中國科技實力在過去幾十年中到底取得了怎樣的發展?美國為何對中國的科技進步如此警惕?中美兩國目前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地位和優劣究竟如何?
1 全球視角之一:研發經費與人力投入
當今世界的前沿科技研究,越來越離不開科研基礎設施與高端精密設備的大量投入,以物理學研究為例,如果沒有造價近3億美元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2016年引力波的成功探測也就成了“無米之炊”。國家在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是科研成果的前提保證。
2016年美國R&D國內支出達到5103億美元,位于世界第一;中國R&D國內支出達到2378億美元,位于第二,但不及美國的一半;其次為日本、德國、韓國等。2000年至2016年,中國R&D國內支出增長超過20倍,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1.3%,同期美國R&D國內支出增長不到2倍,年均復合增速僅為4.1%。按照2010年以來中美R&D國內支出的復合增速測算,到2024年前后中國在研發的整體資金投入就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從研發強度(R&D支出/GDP)來看,2016年R&D支出排名靠前國家的研發強度普遍維持在3%左右,其中韓國(4.24%)、日本(3.14%)、德國(2.94%)、美國(2.74%)處于前列。中國2016年研發強度達到2.12%,相較于2000年0.89%的強度水平明顯提升,目前已經接近法國(2.25%)并且超過英國(1.69%)等發達國家,但距離美日德韓等國仍有一定差距。
從R&D支出的投向結構來看,中國目前的R&D活動主要側重于試驗發展(Experimental Development)階段(2015年占比達到84%),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和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投入比例合計僅16%。而美國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合計占比達到36%。尤其在聯邦政府層面,除了國防部外其他部門(包括能源部、NASA等)基本以資助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主,即使國防部資助的試驗發展也是以先進技術與重要系統開發為導向,并且孕育了ARPANET(阿帕網,因特網的前身)、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重要發明。
除了研發經費的支持,各類科研成果離不開一支強大的工程師與科學家隊伍。2014年自然科學與工程學學士學位獲得人數排名靠前的國家與地區分別為中國(145萬)、歐盟8國(57萬)、美國(38萬)、日本(12萬)、韓國(11萬),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而博士學位獲得人數的國家與地區排名為歐盟8國(4.92萬)、中國(3.18萬)、美國(2.98萬)、日本(0.59萬)、韓國(0.55萬)。可見在高學歷人才供給方面,相對歐美來說中國并沒有顯著的人數優勢。
從科學與技術領域全職研究人員數量來看,2015年排名分別為中國(162萬)、美國(138萬)、日本(66萬)、德國(38萬)、韓國(36萬)。盡管在總量上已經超過美國,中國每千人勞動力中研究人員比重僅2.02,遠低于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
2 全球視角之二:高等教育
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古代教育機構最主要的理念在于“培養人”,側重于精神層面的提升。近代以來,大學的研究職能與社會服務職能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進入20世紀后,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崛起為代表,大學實際上成為人類科技創新的橋頭堡。
當前國際四大權威的大學排名(QS/US News/THE/ARWU)中,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和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更偏重教學與研究能力。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100榜單中,美國大學占到43所,其次為英國12所、德國10所,中國共5所上榜。其中排名前10的大學基本都來自美國和英國,中國排名最靠前的清華北大仍在20名開外。2011年以來,美國前100名大學數量有所下降,但仍占到總數的近一半;中國前100名大學數量略有提升,但相比美國差距較大。
另一份更加注重科研與學術的ARWU榜單中,2017年排名前100大學美國仍然以48所占到近一半,中國僅清華北大兩所上榜。榜單排名前10的大學中,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大學占據了8位,而清華北大則排到了40名之外。
3 全球視角之三:論文與期刊發表
論文是基礎研究成果的精華,最頂尖的論文往往能夠改變甚至開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例如圖靈在《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中首次提出“圖靈機”的設想并由此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香農的《通信的數學原理》直接創建了信息論并成為現代通信技術的基石。因此,高質量的論文實質上代表了對人類知識邊界的探索能力,更代表國家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實力。
從科學與工程(S&E)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來看,2016年排名靠前的國家或地區分別為歐盟(61.4萬)、中國(42.6萬)、美國(40.9萬)、印度(11萬)、日本(9.7萬),中國首次在數量上超過美國。當然,論文的質量比數量更加重要。2016年科學與工程領域發表的引用率位于前1%的高質量論文中,美國相對比例指數為1.9、歐盟為1.28、中國為1.01,中國近幾年高引用率論文的比例有所提升,但相對美國、歐盟來說差距仍然不小。(注:相對比例指數=某國前1%引用率論文數量/論文總數)
能否發表于頂級刊物是檢驗論文質量的另一有力證據。為了衡量基礎科研產出,《自然》的發行者自然出版集團挑選了82本自然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數量不到總體的1%但引用率占總引文數30%),并基于文章合作者的情況計算出了自然指數,考慮文章作者的所屬國家與機構情況后得到的自然指數稱之為分數計數(FC)。從2017年各國分數計數FC的排名來看,美國(19579)超出第二名中國(9088)兩倍多,其次為德國(4363)、英國(3608)、日本(3053)。與S&E論文指標得出的結論類似,中國近年來在基礎科研領域的進步較快,但距離美國仍有較大差距。
諾貝爾獎是對最頂尖基礎科研成果的肯定。從各國諾貝爾獎的獲得情況來看,二戰前德國、英國、美國處于第一方陣,二戰后美國實力大幅提升,不論在物理、化學及醫學領域,美國的獲獎數量都占到全球總數的半壁江山。而中國目前除了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外,在物理學與化學領域尚未實現零的突破。
4 全球視角之四:發明專利
專利可以分為發明專利(patent for invention)、實用新型專利(utility model)、外觀設計專利(industrial design)。其中,發明專利最能代表科技創新水平,并在全球范圍內都被認作是衡量創新行為的有用指標。美國專利密集度居前的幾大行業——計算機、通信設備、半導體均是典型的高科技行業,美國無線通信巨頭高通更是憑借在CDMA領域的研發布局在3G/4G時代大發橫財,高通依靠核心專利授權收取的費用甚至被稱為“高通稅”。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統計,截止2016年底全球共有972萬件有效發明專利,其中保有量排名前五分別為日本(266萬)、美國(219萬)、中國(124萬)、韓國(95萬)、德國(60萬)。從增量角度,2016年各國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分別為中國(126萬)、美國(52萬)、日本(46萬)、韓國(23萬)、德國(18萬),而專利授權量排名分別為中國(32萬)、日本(29萬)、美國(28萬)、韓國(12萬)、德國(10萬)。中國近年來在專利方面發力明顯,在申請數量上已經大幅超越美國、日本,授權數量略超美、日,在專利的授權率與實際轉化方面中國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從2013-2015年主要國家已公示專利申請(published patent applications)的行業分布情況來看,美國和日本在通信、計算機技術與半導體領域布局了大量專利,其中美國(18.82萬)、日本(16.71萬)接近中國的兩倍(9.58萬)。日本在機床、發動機、機械零件、光學以及測量等領域布局的專利數量顯著多于美國和中國;美國除了在ICT領域布局了大量專利,在生物技術、醫學技術與藥物領域更是一枝獨秀,公示階段專利申請數量超過日本與中國之和;相對來說,中國在基礎材料化學、精細材料化學、食品化學等領域布局更多。(注:專利申請18個月后進入公示階段,通過實質審查后才會被授予專利)
5 全球視角之五:經濟活動
5.1 高科技領域的國際貿易活動
高科技領域的國際貿易活動可以從一定程度反映一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相對位置與實力。在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方法(SITC)四位數分組標準下,當前國際貿易金額較大的高科技商品包括集成電路、通訊設備、飛機與航天器等。
電子集成電路領域,2016年中國是最大的凈進口國(出口608.8億美元、進口2269.3億美元),目前電子集成電路已經超過原油成為中國進口金額最大的商品。韓國凈出口221.9億美元(出口520.6億美元、進口298.6億美元),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美國、日本則保持小額順差,德國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商品貿易并不能反映產業競爭力的全貌,對于集成電路這類高科技行業,上游的專利授權等高附加值活動屬于服務貿易并不包含在商品進出口數據中,因此結合更具體的價值鏈構成進行分析是必要的,對于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比較我們將在第二章作進一步探討。
通信設備領域,2016年中國是最大的凈出口國(出口2013.6億美元,進口459億美元),除了韓國保持小幅順差外,美國、日本、德國均存在逆差。中國在通信設備領域的順差金額基本與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逆差金額接近,作為全球電子設備產業鏈的“組裝工廠”,中國每年看似出口金額巨大,實際上由于核心的集成電路大量依賴進口,利潤十分單薄。盡管美國在通訊設備領域存在巨額逆差,但是以移動通訊設備領域為例,單單一家蘋果每年的凈利潤就超過其余所有手機廠商之和。中國在通訊設備領域的貿易順差難掩不均衡的產業鏈利潤分配。
飛機、航天器及相關設備領域,2016年美國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出口1347億美元、進口310億美元),傳統工業強國德國也存在較大順差(出口444億美元、進口197億美元)。中國在此領域存在較大逆差(出口34億美元、進口228億美元)。相比于2010年,2016年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逆差金額接近增長一倍,美國的順差同時大幅增加。航空航天及集成電路已經成為中國邁向科技強國急需提升的技術領域。
風險投資(VC)是初創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之一,風險投資的活躍程度可以側面反映新經濟的活力。風險投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種子期、早期與后期。根據PitchBook的統計,2016年全球種子期VC規模達58億美元、早期與后期規模總計達1250億美元。
2016年全球種子期VC規模中,美國達33億美元、占比超過一半,歐盟(9億美元)和以色列(7億美元)其次。美國種子輪VC投向的新興領域中,機器人與無人機、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駕駛受到熱捧,從絕對金額來看,人工智能成為當下VC最看好的方向。
2016全球早期與后期VC規模中,美國達650億美元仍然占到一半份額,其次為中國(340億美元)、歐盟(110億美元)。中國早期與后期VC活動顯然比種子期VC活動更加活躍,近幾年來規模由2013年30億美元快速上升至2016年340億美元,發展速度也遠超過其他國家??傮w來看,美國和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新經濟最具活力的國家。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90瀏覽量
221645
原文標題:【財經專欄】中美科技實力對比,半導體是重點考察領域 !
文章出處:【微信號:Anxin-360ic,微信公眾號:芯師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