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養成的習慣是,每天早晚都會進行比較大量的閱讀,主要的方向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趨勢、企業管理思想、大企業的動向。本身每天的重要工作也是與產業鏈里面的朋友頻繁的交換信息、看法、探討技術、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接上下游產業鏈的各種資源,一直圍繞技術、商業模式、產業和戰略四個維度進行思考,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記得上次看到有篇文章講到,回顧公司的發展,每次失敗都歸于技術,每次成功都歸于商業模式。我覺得講得很經典,很好的點出了技術和商業模式重要性、局限性和相互依賴性。技術本身并沒有什么,技術是要植入到產品和服務上才有價值。而一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是要銷售給客戶的,必須放到商業模式這個交易結構里產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是指公司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在當前這個交易結構里是最舒服的狀態,各利益相關方都希望與公司的業務發生真實的交易。
技術本身是保羅萬象的,就拿電子信息產業來說,包含了材料、傳感器、芯片、軟件、終端/硬件、算法、系統、云平臺等,每一個子領域內都有新的發展,都值得去深入研究。但是對于技術的載體產品或服務來說,到底把哪些技術裝進去,裝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產品或服務的定義,取決于公司產品策略、整體戰略。比如拿嵌入式算法的優化來說,你可以拿性能最強的芯片做出效果最好的產品,但是經濟上未必可行。所以最佳的技術,是針對特定的應用場景,做出相比競爭對手更可體驗或客戶更可感知的產品,而且商業上也是可行的。這點說起來容易,但是要真正定義好產品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考量技術的可行性、競品的比較、到底要切入到哪個細分領域里是最有效果的,需要對市場反饋與前瞻性的預測。所以好的產品經理,是要能用技術規劃出客戶內心需要產品的人,有時候往往客戶自己都不是很清楚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比如蘋果在研發出Iphone之前。對于直接面對2C的公司來說,研發的產品要占領用戶的心智,而對于面對2B的處于產業鏈上游的企業來說,則需要穿透下游的好幾層鏈條,來理解下游的需求,特別是對于新興的產業來說,需求上實在有太多不明確的地方,產品經理的角色更為重要。對企業來說,在技術儲備上的能力也是同等重要的,一代拳王發生在很多創業公司的身上,因為很多的創業公司核心團隊通過在原來公司的積累,快速開發出一款產品,但如何沿著公司的產品Roadmap,能一直保持技術的研發,始終推出領先市場的產品或服務,才能保持競爭的優勢地位,這樣的公司才是有持續價值的。
商業模式是企業實現產品或服務價值轉換的運作系統,如上文所說是個交易結構,通過幾個要素的分析,以及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相互博弈后各方話語權的比重,以及各方是否都能受益,受益程度如何,來判斷整個交易結構是否處于動態的平衡狀態。拿客戶來說,你的客戶是哪類客戶,是大客戶還是小客戶,是區域性的還是全國性的,前幾大客戶的營收比例如何,客戶本身的市場是壟斷的還是分散的,客戶的付款周期如何,這些客戶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復制客戶是否容易,能復制到什么程度(決定了市場空間),能幫助客戶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是否幫客戶提高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改變客戶的競爭格局,以及考慮客戶的客戶會是什么樣的狀態,以及面對客戶的溢價能力如何等。對價值主張來說,提供的是零部件還是整體解決方案,是產品還是服務,比如做芯片的公司,為什么有時候只提供芯片,而有時候同時要提供模組、算法、甚至解決方案,哪些是由合作伙伴來提供,哪些是必須由企業自己提供。從核心資源來說,哪些東西是企業自身要投入研發的,哪些是可以外包出去的,這是公司的短期策略還是長期策略。我一直認為好的商業模式,是企業身處其中,處于很舒服的狀態,與各方利益關系博弈中能夠維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同時公司自身能處于良性的經營狀態(成本、受益等內部經營)。
產業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有些產業處于成長期,而有些處于成熟期甚至衰退期。但是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等ICT技術的突破,不斷滲透進傳統企業中,也將深遠的改變著產業的原有格局。所以要時刻關注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對產業鏈條上原有的各利益方意味著什么,哪些利益方會被淘汰,哪些利益方會受益,哪些會是阻撓因素,阻撓的力量有多大,哪些是支持的因素,支持因素有多大。除了原有產業鏈條上的各利益方,由于跨界越來越成為流行的公司策略,所以需要時刻警惕潛在新進入者。波特五力模型雖然老,但能很好的分析產業的各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只有變動中才有新的機會。在2B的領域,產業鏈條一般都比較長,上下游中一般都有大的企業存在,時刻跟蹤大企業的動態,有利于理解行業格局的變化。但大公司也會經常發PR,做各種信息的發布,但未必是其真實的意圖,需要客觀的看待。
戰略是企業在商業競爭中的經營策略。波特的理論中,通過戰略分析,包括競爭戰略的分析,企業會對自身做定位的理解,會選擇總成本領先、高差異化、專門聚焦的不同的選擇,然后相應做戰略執行。但我始終覺得這過于抽象,任何專業的咨詢機構都可以基于現有的框架體系,做出很難反駁的戰略計劃,但對企業來說,特別是對戰略轉型的企業來說,真正能很好執行的不多。我覺得應該把戰略和商業模式結合起來,企業做出戰略定位和選擇后,應該把自身放到商業模式的交易結構中去檢驗,確定新的戰略決策對商業模式中各利益方來說,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企業來說是否可以去個調整,從而使整個商業模式達到新的平衡。如果所選擇的戰略,放到商業模式的交易結構中,被認為是無法平衡的,那么就應該對戰略進行調整。當然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人,戰略的選擇,商業模式的選擇無所謂對錯,關鍵還是取決于企業中的人,組織是否與之相匹配,或者說公司對人事做出調整之后,戰略、商業模式、產品、技術等要素之間是否協調。本公眾號發布電子信息領域產業研究的個人原創文章,與相關人士探討產業發展之道,迎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382瀏覽量
755909 -
電子信息
+關注
關注
4文章
361瀏覽量
26431
原文標題:技術、商業模式、產業和戰略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0cdc890e93ea,微信公眾號:電子信息產業洞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