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鏈斷裂112天后,金立第三輪戰略投資終于有了進展,是否成功將直接決定金立命運。"
5月16日,記者從某債權人處獲悉,金立目前已與一家具有國資背景的企業達成投資意向,雙方計劃于近期簽訂投資框架協議。金立副總裁俞雷向記者證實該消息屬實,該國資背景企業將全面接手金立,公司不日會公布詳細重組事宜。
但俞雷向記者強調,這次投資尚未最終確定意向。
第三輪戰略融資初見曙光
2016年為融資金立曾發售過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因戰略進展順利,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該公司債于5月16日當天停牌。
金立總共欠下接近百億的債務,其中絕大部分為銀行欠債。金立的某債權方告訴記者,大部分銀行仍處于觀望狀態,并未像供應商一樣追討債務。
2016年,該債權方買入金立公司債并非因為手機業務,而是看中了金立名下幾處資產。當時金立持有的微眾銀行股權及前海金立大廈,都頗有升值空間。但2018年初,供應商擠兌事件后,這幾塊資產被反復多輪司法保全,導致資金鏈瞬間斷裂。
事件爆發后,金立立即進入了緊急狀態,金立董事長劉立榮今年1月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表示,第一步是尋找戰略投資。
據記者了解,金立后來至少經歷兩輪戰投談判,不僅包括TCL這樣的硬件廠商,也有佳兆業、寶能一類的地產商。參與第一輪談判的有四家,但卡在了公司的控制權上。
“按照金立的情況,戰投通常會解除劉立榮的控制權,最多保留所有權。”一位接近事件的人士透露,但當時劉立榮很猶豫。而第二輪談判的問題則出在資金對價上。
按照此前披露的信息,金立在4月中旬已啟動重組,開始第三輪談判。但一位接近事件的核心人士分析,如果當時金立和碧桂園融創切割,投身到第三輪談判中,時間上太過局促。
他表示,國企決策流程慢,且擔心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和民企合作非常謹慎。尤其像金立這樣的企業,即便國企接受,也需要摸清楚公司的資產和債權債務情況。而這需要時間。金立僅福田區法院就有300多個案子。
“像孫宏斌那樣幾周內搞定一切的是極少數。國資委旗下的企業,做這樣重大的決策,決策流程會很久,幾個月都很正常。”上述人士分析。但他同時也表示,戰投也許先和金立簽訂框架協議,未來幾個月內滿足了幾項條件后,再簽訂正式合同。
金立一年前曾有望躋身中國手機廠商第一梯隊。但在2017年底爆出了百億級的資金缺口,其中欠供應商40億元,銀行80多億元,缺口之大,波及面之深,讓人始料未及。
2018年1月,向金立提供貸款融資業務的中信銀行東莞分行向法院訴訟,劉立榮所持有的金立通信的41.4%股份被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凍結。由于簽了連帶責任協議,隨后,劉立榮及其妻子的個人財產也盡數被法院凍結。這次事件直接導致金立的資金鏈瞬間斷裂。
金立一直通過銀行信貸的形式融資,除了企業長期信譽,業績也是評估放貸的重要標準。2014年至2016年,出貨量尚可時,借錢容易,但2016年底后出貨量大幅縮水,信貸變得困難。2017年金立手機全年出貨量為2700萬部,2016年是4000萬部。
寶新能源發布的一份名為《關于轉讓廣東南粵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權的公告》披露,金立2016年的總資產為172.37億元,其中負債104.25億元。全年營收總額為271.69億元,凈利潤為13.32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僅為5800萬元,資金鏈已非常緊繃。
2016年8月起,金立多家關聯公司及子公司開始用動產抵押方式融資。東莞市金眾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眾”)通過抵押設備,向遠東國際租賃有限公司借款9256.9萬元。東莞市金銘電子有限公司(下稱“金銘”)于2017年4月也通過動產抵押融資8500萬元。
劉立榮還曾希望通過其控股的金眾公司進行融資。2016年12月,金眾在新三板掛牌,協議轉讓股權。但不到九個月就停牌了。民生銀行信托及家族業務專家賈良嶼對記者說,如果金立的多個子項目出現問題的話,會先保能在市場上融資的項目,金眾公司停牌可以間接證明金立的現金流非常緊張。
2017年,金立申請發行20億元公司債,卻未通過審核。同時債務越滾越大,網易科技報道稱,金立總共欠銀行86億元。
信貸風險最終演化成了供應鏈危機。資金鏈斷裂后,金立的供應鏈也隨之崩潰,20年來累積的行業信譽付諸東流。
此番戰略融資對金立生死意義重大。有熟悉金立融資事宜的人士向記者分析,金立得到救命資金的時間窗口越來越短,否則命運難料。
繼續收縮控制權
一份金立內部任命書表明,今年5月4日,李三保被任命為公司副總裁,代表公司負責金立兩家子公司金銘及金卓的事務,同時處理與當地政府的關系。金眾電子及其金銘及金卓,構成金立工業園的運作主體。
劉立榮極重視對公司的控制權。2013年,金立曾向萬科尋求注資。王石到東莞參觀工業園,上了公司內刊,但合作沒成。一位金立人士分析,一來可能是價格,二來王石的團隊太強,“如果內部配股,老劉怕被架空。”
劉立榮是金立第一大股東,同時擁有一票否決權。2017年金立印度市場滑鐵盧后,劉立榮也一直有意在收攏權力。但到了今天,他的選擇越來越少。
曾為金立貢獻半壁江山的海外業務因虧損,最終被剝離,同年10月原金立總裁盧偉冰離職,金卓的法定代表人變成了劉立榮,企業類型則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成了法人獨資形式的有限責任公司。
金眾的法人代表則在2017年從李三保變成了袁國仁。2002年,劉立榮的大學同學李三保經營主板加工廠,劉立榮買入工廠的股份,兩人展開業務合作,于是有了今天的金立與金眾。李三保一直是工業園的主要運營者。
劉立榮啟用過不少大學同學,這些創業元老要么管理工廠,要么管經營,或者直接去國內某個地區做代理商。少了磨合,信任成本也低,被認為是一種更高效的模式,也符合外界對劉立榮的評價,“講義氣、重情義”。
危機發生后,金立董事會列出過多種解決方案。目前已大幅度縮減運營成本,近半員工將被裁掉,賠償分八個月履行。但記者獲悉,李三保接任副總裁后,金眾電子將分期賠付變成了一次性,這可能也是救火資金即將到位的訊號。
這筆戰投來自何方,是否讓劉立榮出局,目前不得而知。重組完成后,金立是否會如之前傳聞,轉為輕資產模式,也尚不清楚。
不過,金立必須面對的是供應鏈體系及商譽的重建,以及更為嚴峻的競爭環境。2017年起的手機寒冬已讓多家二線品牌不堪重負,寡頭壟斷日益明顯。
無論如何,對金立而言,接下來都將是艱難的一年。
-
TCL
+關注
關注
10文章
1738瀏覽量
88796 -
金立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2瀏覽量
1729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