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相對成熟和穩定的行業,然而近兩年,「車聯網」概念正逐漸成為熱門,巨頭們紛紛加入這場必然的潮流中,以期在未來占據一席有利之地。
但是,如此火熱的「車聯網」對普通消費者又意味著什么呢?是華而不實還是無盡便利?它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趨勢呢?
1
到底什么是“車聯網”?
現在各種販賣汽車電子用品的電商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是「車聯網」,可以實現車內上網、撥打電話、在線聽歌看視頻的功能,因此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車聯網」,就是讓車連上互聯網,實現各種娛樂需求,或是車與車之間進行連接,達成相互溝通的需求。
但真正意義上的車聯網,絕不僅僅只是局限在車+網或者車+車,它包含至少四個維度的定義:汽車到汽車、汽車到基礎設施、汽車到行人、汽車到網絡。也就是說,車內是個局域網,車與車組成一個車際網,基于統一的協議,實現人、車、路、云之間數據互通,并最終實現智能交通、智能汽車、智能駕駛等功能。
車聯網涉及到的領域可以分為七大功能:道路管理、信息管理、車輛管理、影音娛樂、健康與人身安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而不僅僅是車內的那些娛樂服務。
2
國內車聯網現狀
看文章的你我,每一個人都是「車聯網」的潛在客戶,你我對車聯網的認知,構成了車聯網現狀的一部分。如果將車聯網的發展歷程劃分階段,可以參考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第一階段,手機在2000年前進入國內,那時只能滿足高端人群的需求?!?/p>
“進入到第二階段后,手機平民化,價格降低、產能提升、品牌增多,并逐漸覆蓋了每個家庭。但此時,手機滿足的依舊是打電話、發短信點對點的溝通需求。”
“接下來到了第三階段,諾基亞、Moto、多普達等智能手機誕生,有了WAP、移動夢網和Java應用。此時移動互聯網露出水面?!?/p>
“最后到了第四階段,也就是現在,伴隨科研能力的提升、基礎設施的完善、傳感器進一步變小以及工業制造水平的快速發展,蘋果安卓智能手機所帶來的觸屏交互體驗橫空出世,移動互聯網真正到來,并洶涌的席卷一切。”
目前,國內車聯網剛剛進入第三階段,即已經完成了基本普及,并初具聯網能力,但還未達到大規模爆發的時代。以蘋果、谷歌、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以及無數家伴隨智能硬件大潮而起的新創公司,甚至包括像大眾、通用、PSA集團之類的整車廠也開始逐漸轉型。
可以看出,車聯網是個值得關注的潛力股。
3
車聯網對我們的實際好處
就目前來說,車聯網的功能大多集中在娛樂功能和輔助駕駛。但是在未來,供車聯網可發揮的想象有很多。
比如,每天下班回家的時候,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到家。當車聯網時代到來以后,在下班前你只要將到家時間預設在手機app中,通過云端大數據的計算,分析出你可能經過的每條道路、及各個時間段的車流量,結合周邊道路環境變化,為你推薦出最合適最快的回家路線。
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駕駛習慣,和家人共用一輛車時,你每次上車都要重新調整座椅角度等,很不方便,車聯網時代到來以后,車輛會識別駕駛員,自動調整到你在云端同步的駕駛習慣——座椅位置,方向盤位置,甚至懸掛硬度,油門反饋,車載導航也能同步你的常去地點……
比如,自己所在的車道被堵得一動不動,旁邊車道上的汽車一輛又一輛的快速駛過,而這都是因為你不知道前方發生了事故,沒有提前變道。當車聯網時代到來以后,每輛汽車都具備高精度GPS定位,像一只“眼睛”,可以將發現的異常情況上報云端。當你即將駛過事發路段時,就會收到預警,提醒你變更行駛路線,躲避擁堵和事故。
比如,車聯網時代到來以后,因為云端數據的上傳,道路上的每一輛車都變成“電子警察”,交通違法率會大大下降。
無論是自動駕駛、道路管理、智能駕駛艙還是車輛管理,車聯網的最終目的都將落腳于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無論是抬頭顯示系統(HUD)、面部和手勢識別系統、傳感器技術還是HMI設計,種種高新技術最開始的出發點也是來自于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4
車聯網離你我都不遙遠
據羅蘭貝格的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用戶中,中國有96%的用戶對智能駕駛功能感興趣,而美國和德國的接受度則為58%。而從年齡上來說,德國和美國用戶隨著年齡增長,不再會傾向于智能駕駛功能,而中國從25歲以下至56歲以上的人群,90%以上都表示接受智能駕駛功能。中國消費者對于新科技、高科技的追求,已成為汽車行業最重要的競爭地帶。
車聯網是一個必然的科技趨勢。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例,人們對新科技新事物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普及度也越來越快。先接受者先把握先機,車聯網已經離你我并不遙遠,甚至在未來幾年,會越來越近。你做好準備了嗎?
-
智能交通
+關注
關注
12文章
806瀏覽量
43520 -
車聯網
+關注
關注
76文章
2604瀏覽量
91721 -
智能駕駛
+關注
關注
3文章
2574瀏覽量
48848 -
智能汽車
+關注
關注
30文章
2885瀏覽量
107445
原文標題:行業|也許你還不知道,車聯網與你息息相關
文章出處:【微信號:THundersoft,微信公眾號:ThunderSoft中科創達】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