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許多領域(比如自動駕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相比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真正潛力,這些進步還只是九牛一毛。也許在未來的重大技術突破之后,人工智能將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夠感知周遭的環境并且根據外界情況實時做出反應。未來,人們可以將人工智能送入太空,或者派往戰場,讓它們代替人類來執行危險的任務。除了給人類開車以外,人工智能還可以洗衣做飯、打掃衛生。而且,它們還可以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完成這些工作。
將來,某種極其先進的機器或許能夠代替人類完成一切工作。這固然可以將人類從許多單調乏味的差事中解放出來,但也有可能使整個社會的基礎發生動搖——一個沒有工作、只有玩樂的社會也許會使作家臆想中的“反烏托邦”成為現實。
此外,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還有可能引起一系列法律及道德倫理問題。從法律角度來說,一個產生了自我意識的機器能否被稱為“人”呢?如果它的行為對人類造成傷害或者引發什么差錯,我們又該怎么判定它的責任呢?而在更糟糕的情況下,這些機器人甚至有可能發動叛亂將全人類消滅殆盡,成為全世界的主宰。
作為一名在機器學習和量子理論領域耕耘的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教授,筆者認為目前學術界對于此類能夠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的發展前景仍然存在分歧。另外,對于“機器是否能跟人類(以及部分動物)擁有相同種類的「意識」”這一問題,科學家們也尚無定論。這些問題的解決部分關乎于科技的發展水平,另一部分則在于人類對「意識」這個詞的真正定義。
僅僅是“感知”就足夠了嗎?
大多數計算機科學家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意識」會作為計算機系統的一種“特性”自然地顯現出來。有人認為「意識」包含一系列行為,這些行為包括接受新信息、儲存與檢索信息、對信息進行處理并將其轉化成為自己的認知與行動。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么將來某天機器的確能夠產生出“終極的”自我意識——機器收集信息的能力遠遠超過人類,能夠存儲的信息量超過許多圖書館的總和。機器還能在幾毫秒時間內訪問自身龐大的數據庫,并且通過這些信息做出極其復雜、卻又極具邏輯性的決策,任何人類都無法與之匹敵。
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物理學家與哲學家認為,人類的一些行為是機器所永遠不能企及的。例如,人類的「創造力」以及無拘無束的「自由觀念」是機器永遠無法通過邏輯和計算獲得的。
當然,這些并不是針對機器的自我意識問題的全部觀點,學術界不同的看法還有很多。
意識與量子力學
我們還可以從當今物理學中最深奧的一門理論——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待意識問題。在量子力學經典的“哥本哈根詮釋”當中,「意識」與「物質(physical world)」是同一事物互補兩個方面。當一個人在現實中從某個角度進行觀察或者開展實驗時,他(推動自己做出觀察)的「意識」會使「物質」發生明顯的變化。在“哥本哈根詮釋”中,這種觀點被稱為意識的“大C(big-C)”論,其具體含義為:「意識」并非「物質」的衍生物,而是獨立于物質之外的一種存在(盡管意識需要大腦才能維持)。這種觀點得到了部分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如玻爾、薛定諤和海森堡)的廣泛認可。
意識與物質相互之間的關系會導致一系列悖論的產生,其中的一些問題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懸而未決。「薛定諤的貓」悖論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一只貓被被放入一個密閉的環境中,在此之中它生存或死亡的概率都是50%,只有在對貓進行觀察以后,人們才能真正確定它的生死。
而另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意識是生物學上的產物——正如生物學本身來源于化學,而化學又來源于物理學那樣。這種較為狹義的觀點被稱為意識的“小C(little-C)”論。這一理論與神經學家的觀點相符,他們認為意識得活動與大腦的狀態及活動過程相一致。同時,這一觀點也與量子力學中解釋悖論的一種理論——「多世界詮釋」相符合。(「多世界詮釋」提出的時間更晚,認為觀察者是物質世界“數學意義上”的一部分。)
科學思想家們還認為,現代量子力學中的意識觀與古時候的哲學思想有著相似之處。“大C”論與印度哲學派別「吠檀多派」的觀點相似,它們都認為物質(現實世界)是意識的基礎。
相反,“小C”論則十分類似于佛教思想。盡管釋迦牟尼最初并沒有對意識的本質做出解釋,然而他的信徒們卻宣稱,精神是從虛無中憑空顯現的。
“大C”與科學發明
此外,意識是否總是作為一個嚴密的“計算過程”而存在也是科學家們目前正在探討的一個問題。部分學者認為,一些具有創造性的發明似乎并不是發明者深思熟慮的“計算”產物。比如,1845年美國人伊萊亞斯·豪(Elias Howe)從夢境中得到了發明現代縫紉機的靈感。而1862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睡覺時夢見一幅蛇咬住自己尾巴的畫面,因此而發現了苯環的結構。
印度數學家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的經歷是“大C”意識論最為有力的一個證據。拉馬努金一生中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學習數學。他于1920年逝世,年僅32歲。50多年后,他的一本研究筆記在塵封多年后被重新發掘出來,筆記中記滿了數千條方程式,涵蓋了各種數學領域,這些公式都極大地超越了他當時所處的時代。拉馬努金得出這些方程式的方法至今仍然是一個謎,而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他是從睡夢中的一名“女神”那里獲得的靈感。
“大C”意識觀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意識如何與物質產生聯系呢?物質和精神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呢——意識本身不能為世界帶來物質上的變化,但是卻可能改變量子過程演進的概率。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中,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家證明人類的「觀察」能夠“凍結”原子,甚至改變原子的行為。這似乎是對物質與精神相互間作用關系的一種解釋。
意識與自組織系統
意識的活動過程也許需要一個「自組織系統」(self-organizing system,例如大腦的物理結構)作為基礎,而目前的機器還無法滿足這樣的要求。
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能否設計出如同人腦一般復雜的“自組織”機器,學術界對有關理論的數學建模分析還十分欠缺。或許,只有生物機器(biological machine,指能像機器一樣生產產品的生物體)才能夠掌握足夠的創造力與靈活性。而這也許意味著我們應該著手(或許很快就會)構建一種新型的生物結構,才能真正地為機器賦予“自我意識”。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604瀏覽量
239524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會產生自我意識嗎?
文章出處:【微信號:drc_iite,微信公眾號:全球技術地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