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結VDMOS是一種發展迅速、應用廣泛的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
它在常規縱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VDMOS)基礎上,引入超結(Superjunction)結構,使之既具有VDMOS輸入阻抗高、開關速度快、工作頻率高、電壓控制、熱穩定性好、驅動電路簡單的特性,又克服了VDMOS的導通電阻隨擊穿電壓急劇增大的缺點,提升了系統效率。
目前超結VDMOS已廣泛應用于電腦、手機、照明等消費電子領域、服務器電源、通訊電源等工業電子領域、以及充電樁、車載充電機等汽車電子領域。
一、超結理論
功率器件要得到較高的擊穿電壓,就必須使用較厚的外延層漂移區與較低的摻雜濃度,常規VDMOS的特征導通電阻與擊穿電壓關系如下式所示[1]:
因而特征導通電阻會隨著擊穿電壓的增大而急劇增大,對于常規結構功率器件的導通電阻受此“硅限”的約束而無法進一步降低。在傳統的VDMOS結構中,阻斷狀態時漏端加高電壓,Pdody和N型外延層形成的PN結承受了這一電壓。如下圖左所示外延層的電場近似呈三角形分布,峰值電場出現在上述PN結處,減小漂移區的摻雜濃度和增大外延層厚度,可以增大擊穿電壓,但特征導通電阻與擊穿電壓成2.5次方關系增加。
圖:平面VDMOS結構與超結MOSFET電場分布圖
為了減小功率器件漂移區的導通電阻,1988年飛利浦公司的工程師David J. Coe申請的美國專利[2],首次在橫向高壓MOSFET中提出采用交替的PN結結構代替傳統功率器件中低摻雜漂移層作為耐壓層的方法。
1993年,電子科技大學的陳星弼教授提出了在縱向功率器件[3]中用多個PN結結構作為漂移層的思想,并把這種結構稱之為“復合緩沖層”(Composite Buffer Layer)。
1995年,西門子公司的J. Tihanyi申請的美國專利[4],提出了類似的思路和應用。
1997年日本的學者Tatsuhiko等人對上述概念進行總結,提出了“超結”(Superjunction)理論[5]。
在超結VDMOS中,耐壓層由交替的高摻雜N柱和P柱構成,且N柱和P柱中的摻雜總量相等。在導通狀態下,電流從源區經N柱流到漏區,P柱中不存在導電通道,而在阻斷狀態下,超結VDMOS的漂移區通過P柱的輔助耗盡作用在較低漏電壓下就完全耗盡,由于完全耗盡,P柱與N柱的等量異種電荷相互抵消而實現電荷平衡,如上圖右所示電場在外延層漂移區中近似于處處相等,因而擊穿電壓約等于臨界電場與漂移區長度的乘積,這使得超結VDMOS的特征導通電阻與其擊穿電壓近似呈線性關系,而不是傳統器件的2.5方關系,進而可以減小特征導通電阻[6]。
對于超結VDMOS的比導通電阻與擊穿電壓的關系,可由下式表示[7]:
其中,g為與元胞形狀有關的常數,取值范圍1~2.5;BVDSS為擊穿電壓,單位V;b為單位元胞寬度,單位μm;RDS(on,sp)的單位是mΩ.cm2。
圖:超結MOSFET突破常規VDMOS硅限
二、超結理論的應用
1998年Infineon公司首次將超結器件商業化,推出了超結VDMOS即“CoolMOSTM”,其P柱是采用多次外延和多次離子注入的方式實現的,CoolMOS顯著地降低了導通電阻。目前超結結構主要有兩種工藝實現方式:多次外延及深槽刻蝕加外延填充。
(一)多次外延工藝
該工藝是在N+襯底上采用多次外延方式生長很厚的外延層漂移區,每一次外延工藝均伴隨一次P型離子注入,隨后推結形成連續的P柱。制作一個約40μm深的的外延層漂移區,一般需要進行5到6次外延生長和離子注入。
多次外延與深槽外延方式相比工藝難度較低,但制作超結結構需要多次外延、多次光刻、多次離子注入及推結過程,大大增加了工藝復雜度和制造成本。
圖:多次外延工藝超結VDMOS
采用多次外延工藝的公司有Infineon、ST、Fairchild。
(二)深槽刻蝕加外延填充
該工藝是在N外延層上刻蝕出深溝槽,然后在深溝槽中進行P型外延生長,制作一個約40μm深的P柱,只需進行一次深槽刻蝕及一次深槽外延生長,較多次外延工藝大大簡化了工藝步驟,進而降低了生產成本。
圖:深槽外延工藝超結VDMOS
采用深槽外延工藝方式的公司有上海華虹、Fairchild、Fuji Electric、Toshiba。
三、龍騰超結MOS主推產品列表
審核編輯:湯梓紅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87瀏覽量
221430 -
功率半導體
+關注
關注
22文章
1181瀏覽量
43107 -
工藝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瀏覽量
9533 -
超結器件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瀏覽量
56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