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數字化世界中,一切皆源于數據。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和任何環境,組織都需要保護數據免受未經授權的訪問和泄露,確保核心資產和業務的連續性,并獲得客戶的信任和忠誠度。
然而,這些跨領域、相互交叉的數據來自于不同的源頭,并由不同機構和人員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要確保所有數據在不損失安全、隱私和合規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傳播共享以發揮效用,需要從戰略層面對數據進行思考、規劃和治理。本文從零信任安全能力的體系化建設入手,討論數據在收集、使用、傳播及處置過程中的安全保護措施,主要包括數據的識別與分類保護、共享與數據血緣、訪問與泄露防護,以及勒索與數據彈性。
關鍵字:零信任;數據分類分級;數據防泄漏;勒索軟件
一
零信任數據安全
針對網絡的攻擊一般以可用性為攻擊目標(例如DDoS),主要影響業務運行性能和效率,而針對企業數據的攻擊可以同時包含對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攻擊(例如,竊取、破壞、勒索等),對攻擊者具有高額的回報,也更具誘惑力。
此外,數據通常也是零信任實施中最薄弱的環節,它們以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文件、碎片(或元數據)等形式,存在于本地(或虛擬環境)系統、設備、網絡、應用程序、數據庫、基礎設施和備份中。在典型的數據安全事件中,除數據損毀所造成的業務影響外,數據非法跨境、個人信息泄露等違規行為也可能會導致訴訟、罰款和聲譽損害等損失,對組織產生不良影響。
根據IBM Security《2022年數據泄露成本報告》,全球數據泄露的平均總成本為435萬美元,而在受訪的550個組織中,僅有17%的組織是首次遭受數據泄露(參看圖1)。隨著攻擊者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轉向組織的敏感數據,組織迫切需要更強大的數據安全控制和程序。
圖1 2022年數據泄露的平均總成本(來源IBM)
零信任數據安全的總體目標是確保關鍵敏感數據不會暴露和泄露、也不會因數據安全導致組織運營問題,其能力建設不僅要考慮數據的存儲安全(例如空間和性能),還要考慮數據的管理方法、流程和工具,以實施有效的安全管控。通常,數據管理中的典型問題包括:● 如何進行數據發現和標記?●如何處理過期數據?●如何進行數據備份和恢復?●如何在數據存儲、傳輸和使用中加密數據?
數據可見性是建立有效控制的前提。隨著用戶工作方式的變化,復雜而又動態的IT環境將數據置于嚴重的“蔓延”風險下,組織甚至無法了解數據所在的位置,以及哪些實體正在訪問數據。例如,在一個組織中,員工可能使用數十種以不同方式收集、分析和共享數據的SaaS應用,不同應用形成了組織內數據的孤島。這些“數據孤島”阻礙了安全措施的實施,組織不僅要關心傳統安全邊界消失所帶來的風險,更要關注數據本身的安全問題,包括數據的流動方式和去向。
圖2 適用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數據安全控制
控制能力不足是現階段數據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為了實施零信任數據安全,需要數據(業務)所有者理解數據的生命周期,全面規劃數據安全策略和控制,包括完善在數據發現、監控、跟蹤和審計方面的可見性,強化組織內存儲、傳輸和使用中數據的加密保護,控制對進入/離開組織的數據的訪問,并提供快速識別、應對數據安全問題的策略、流程和工具。
二
數據安全的關鍵能力
在零信任安全框架中,數據安全能力需要從宏觀上進行規劃建設,覆蓋數據在生成、存儲、傳輸和處理過程的全生命周期安全,包括對高價值數據的分類分級保護、數據跟蹤控制,敏感數據防泄漏,以及數據彈性能力等。
1
識別與分類保護
數據安全需要將策略控制直接應用于數據對象本身。盡管有些數據看起來更重要一些,但即使是不太關鍵的信息,如果在錯誤的時間丟失或泄露,也可能對組織造成損害,例如,待發布產品的性能參數等。
宏觀來看,數據安全策略不應僅限于保護最有價值的數據,但也并非所有數據都需要進行平等的保護。組織需要了解持有的數據,識別不同數據的安全風險,以便能夠確定重點保護的區域和對象。通常,組織的高價值數據資產可能包括:●組織數據資產,例如CRM數據庫中的信息;●業務關鍵文件,例如戰略計劃和協議;●合規監管數據,例如未經審計的財務報表;●知識產權文檔,例如產品設計和技術規格;●個人隱私信息,例如員工的詳細信息。
數據分類是根據數據的類型、敏感性和業務價值對數據進行標記的過程,以便可以在組織內部和外部就如何管理、保護和共享數據做出策略選擇。通常,大多數組織需要采用自定義的分類(例如表1)和粒度,以匹配其數據安全解決方案的分類保護和控制能力。
表1 按敏感級別的數據分類示例
數據標簽可以作為可視化標記附加在數據上,并嵌入文件的元數據中。通過與數據安全解決方案結合,元數據標簽有助于為數據實施基于規則的安全控制或使用。
2
共享與數據血緣
在現代企業的IT環境中,數據不斷積累,并高速流入和流出組織,如何清理、組織、存儲和維護這些數據對組織至關重要。數據血緣是數據管理領域的重要概念,最早起源于數據倉庫和ETL(提取、轉換、加載)過程,用于跟蹤數據記錄從創建、使用和處置的完整過程。
在數據血緣技術中,數據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每個操作步驟的元數據都會被收集、存儲起來(如圖3),并通過血緣分析來構建數據映射框架,幫助組織確認數據來自可信來源、并進行了安全轉換和存儲。
圖3數據血緣在數據操作后的更新方式
在使用數據血緣時,不同的組織角色通常有不同的需求,管理層希望理解數據在整個業務流程中的作用,比較關注數據的準確性,而IT和安全團隊則更關注數據的血緣關系,以滿足運營、合規和流程的要求。
雖然詳細記錄每個數據的來源非常繁瑣,但這些信息使組織能夠識別潛在的安全漏洞,并實施適當的保護措施來保護敏感數據,確保遵守數據安全法規。
以數據銷毀為例,作為數據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通常組織更擅長(或樂意)創建和聚合數據,而不是刪除數據。數據血緣可以使組織了解數據生命周期,提供敏感數據在整個組織中如何處理、存儲和訪問的精細可見性,有助于提高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能力,例如,識別并確定必須進行數據備份或銷毀的時間點。
3
訪問與泄露防護
訪問控制是安全策略實施的重要組成,細粒度訪問控制需要將數據敏感等級納入決策條件中。可見,數據分類是在零信任中實施細粒度訪問控制的先決條件。
在零信任體系化能力建設中,請求者(人類用戶或NPE)的身份安全能力主要通過“身份”支柱建設。在實施訪問控制時,訪問策略引擎需要將“身份”和“設備”信息映射、關聯到“數據”支柱所建設的數據清單上,以便限制它們對目標數據的訪問,從而降低可疑用戶或失陷設備所帶來的數據安全風險。
通過加密技術保護存儲、傳輸中的數據是安全團隊的通用做法,但有些組織可能會忽視對動態數據的加密(即通信加密)。實際上,即使在部署VLAN、分段或其他隔離措施的網絡中,攻擊者也可以通過對路由器或網關的攻擊,來窺探網絡流量,獲取敏感信息。因此,對數據(包括傳輸中的數據)進行加密,是建設零信任數據安全的重要內容。
數據防泄露(DLP)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數據安全技術,組織在設計實施DLP時,需要考慮因素主要包括:●數據安全策略和合規監管需求的復雜程度;●持續運營DLP所需要依賴的資源,及其來源;●DLP覆蓋的通信渠道,例如,電子郵件、Web、FTP、內容協作平臺、云存儲等;●數據的多樣性和類型情況,例如,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例如表單數據);●數據存儲的方式,例如,云存儲、本地文件服務器等。
DLP的關鍵能力(例如,數據可見性及與訪問位置的關聯)對零信任整體數據安全建設非常重要,通過協調零信任策略與DLP策略的一致性,可以集成DLP的產品能力,并根據DLP的輸出(例如,敏感數據泄露警告),實現與數據移動上下文相關的安全策略。
4
勒索與數據彈性
無論對組織還是個人,勒索軟件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巨大危害。根據Statista的報告,自2018年以來,全球組織遭受勒索軟件攻擊的比例每年持續上升,并于2021年達到峰值68.5%。
在如此普遍的勒索軟件攻擊趨勢之下,組織關心的問題已經從“是否會受到攻擊”,轉為“何時遭到攻擊”。更糟糕的是,勒索軟件攻擊的重點是備份系統,在傳統采用溫/熱備進行災難恢復的方法中,由于備份數據已被勒索軟件加密,導致最終的恢復失敗。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從冷備份中進行復雜、耗時的恢復之外,組織別無選擇。
按照Gartner的觀點,為了應對勒索軟件攻擊,用于災難恢復的隔離恢復環境(IRE)應具備寫保護、勒索軟件檢測、即時自動化恢復和隔離部署等能力。在IRE技術成熟之前,用戶在運行獨立的備份系統時,則應通過實施3-2-1備份規則(每個數據必須至少有3個副本,其中2個副本必須存儲在不同位置的系統中,并且至少1個與生產環境隔離),提高數據的可恢復能力。
備份不能阻止勒索軟件攻擊,但對于事件發生后的恢復至關重要,可以提供一定的數據彈性,使組織在發生數據意外時確保業務連續性。不管組織使用私有化部署的數據災備系統,還是云原生的數據彈性平臺,數據安全建設都需要關注數據的災難恢復能力,對恢復點目標(RPO)和恢復時間目標(RTO)負責,并將數據備份和恢復連接融入零信任安全能力框架。
三
數據安全的最佳實踐
通過保持零信任數據安全策略與業務目標的一致,組織能夠安全地生成、處理和存儲更有價值的數據,從而使企業改進決策獲得競爭優勢,并提高業務敏捷性,同時防御日益復雜的安全威脅。
1
自動化分類標記
伴隨數據量和產生速度的不斷增加,數據可見性對組織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通過利用自動化的數據分類標記工具,可以使數據識別以更快的速度、覆蓋更廣泛的范圍,最重要的是能實現對數據映射的持續更新和維護,以跟上業務、技術和威脅的發展。
自動化的敏感數據發現可以識別數據的位置,并根據預定的敏感度級別對數據進行分類,然后將適當的元數據應用于每個文檔(包括電子郵件和文檔),為下游的安全生態系統(例如DLP、CASB)提供決策控制信息,包括數據清單、敏感等級、結構類型、數據來源和交換記錄等。
2
增量式逐步推進
在面對復雜業務的數據安全場景時,用戶可能會因試圖發現、分類和保護組織的所有數據,而感到無從下手,特別是在一些數據管理能力不足和技術手段落后的環境中,實施零信任數據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
解決該問題的最佳方法是采用循序漸進的實施策略,客觀地規劃能力目標與進度,將與業務相關的最終產出結果,分解為可實現的里程碑,并在推進過程中,確保能按時間表獲得相應的資源或調整時間表。另外,在實施過程中,保持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保證他們了解當前的進度狀態和新變化。
在實施方面,從小事做起,逐步提高。例如,考慮首先保護電子郵件和文件,然后轉向SaaS應用和云。安全計劃的實施也從基礎級別開始,將精細的策略控制應用于電子郵件和非結構化數據,然后從逐步開始擴展到流入和流出企業的數據。
3
持續性審查治理
成功的數據安全計劃需要能夠循環反饋和定期審查。數據永遠存在并持續變化,控制措施也需要緊跟技術發展進行演進,以適應威脅變化。除了定期(例如每年)審查數據安全的實施和計劃外,也可以在以下情況下觸發審查:●組織管理層發生重大變動;●法律或監管發生重大變化;●內部或外部發生了重大事件或違規;●出現了重大的技術變革。
四
結語
通過將零信任原則應用于數據安全能力建設,組織可以實現更全面、細粒度的數據保護和訪問控制,增強對敏感數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減少數據泄露和損失的風險,提高整體的安全防御能力。但數據安全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組織需要綜合考慮技術實現、用戶體驗和文化變革等方面的挑戰和因素,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合的計劃和策略。同時,也需要確保與合規要求和業務需求的一致性,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數據安全性和保護組織的利益。
審核編輯 黃宇
-
數據安全
+關注
關注
2文章
684瀏覽量
299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