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周凱揚)隨著大廠持續批量購置高性能GPU資源,目前的云端AI生態已經打好了硬件基礎,也已經輻射到手機這樣的高算力端側設備。然而在數量更為龐大的其他端側設備,比如算力有限的IoT設備上,又該如何引入AI呢?這就不得不提到TinyML了。
小體量的機器學習
為了讓在超低功耗的MCU或傳感器設備上開發和部署AI模型,機器學習衍生出了TinyML這一研究領域。這里指的超低功耗最低可至mW級,從而打破定義智能設備的能耗壁壘,畢竟大部分的MCU主頻不超過1000MHz,內存與存儲資源也有限,沒法用上那些大體量的模型。
且對于TinyML來說,即便其與服務器CPU、GPU等在算力上差距巨大,但所需的AI計算量依然不少。所以廠商往往需要從模型大小、處理器架構效率這類軟硬結合的指標上發力,比如Tensorflow Lite、PyTorch Mobile這類輕量級框架,又或是針對機器學習進行優化的CPU內核或輔助計算的NPU等。
目前常見的TinyML應用主要集中在視覺、音頻和振動這三大感知領域。以視覺而言,物體識別、人體姿態識別和深度識別之類的應用早就在MCU應用上普及了,但TinyML可以進一步加強識別能力和識別效率,且其學習能力也使其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識別目標。
而音頻上TinyML就更加實用了,除去常見的關鍵詞識別、自動通話識別外,還可以不依靠額外的硬件或云端連接,進一步完成降噪、機器翻譯等操作。至于振動相關的TinyML應用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比如人物活動識別、電機控制、預測性維護等等。
TinyML的邊緣生態
作為目前MCU市場的主導架構,Arm早早就邁入了對TinyML的研究,和高通、谷歌等廠商展開了相關領域的合作。同時Arm也開發出了部分處理器,為面積受限的低功耗芯片提供計算輔助,比如Cortex-M55、Ethos-U55/U65等等。
目前不少Arm MCU廠商在這些年的架構和IP內卷中同樣看到了邊緣AI的商機,紛紛深入開展了TinyML的開發,比如意法半導體、瑞薩、兆易創新和澎湃微等廠商。比如瑞薩就基于RA6T2這樣的電機控制MCU,利用TinyML及其Reality AI軟件實現了無需傳感器的預測性維護。在RISC-V架構上,也有博流智能、嘉楠科技等廠商在發力TinyML。
不少廠商為了追趕進度,也選擇了收購一途,比如近期收購了Atlazo的Nordic Semiconductor,前者就是一家專注于TinyML處理器、IP和傳感器接口開發的公司。Nordic也計劃在未來的SoC設計中,集成這些TinyML技術,用于智能健康市場,比如心臟監測、血糖監測等。包括上文中提到的瑞薩Reality AI軟件,其實也是靠收購獲得的。
在相關的軟件開發上,國內也有矽速科技這樣的廠商,在不斷推出開源套件的同時,也提供了MaxiHub這樣一個專門針對邊緣設備的模型在線訓練分享平臺,以及TinyMaix這樣一個面向MCU的超輕量級神經網絡推理庫,支持ARM、RISC-V的多種專用指令優化。
寫在最后
從軟硬件生態上來看,邊緣AI已經變得愈發成熟,也必將是專注于MCU等低功耗半導體的廠商未來的必經之路。但至于邊緣端直接運行大模型這樣的應用還是需要進一步發展的,畢竟手機這類設備有著天生的算力與連接優勢,但不少邊緣設備是不具備的,所以先從小的TinyML開始做起,才是腳踏實地的路線。
小體量的機器學習
為了讓在超低功耗的MCU或傳感器設備上開發和部署AI模型,機器學習衍生出了TinyML這一研究領域。這里指的超低功耗最低可至mW級,從而打破定義智能設備的能耗壁壘,畢竟大部分的MCU主頻不超過1000MHz,內存與存儲資源也有限,沒法用上那些大體量的模型。
且對于TinyML來說,即便其與服務器CPU、GPU等在算力上差距巨大,但所需的AI計算量依然不少。所以廠商往往需要從模型大小、處理器架構效率這類軟硬結合的指標上發力,比如Tensorflow Lite、PyTorch Mobile這類輕量級框架,又或是針對機器學習進行優化的CPU內核或輔助計算的NPU等。
目前常見的TinyML應用主要集中在視覺、音頻和振動這三大感知領域。以視覺而言,物體識別、人體姿態識別和深度識別之類的應用早就在MCU應用上普及了,但TinyML可以進一步加強識別能力和識別效率,且其學習能力也使其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識別目標。
而音頻上TinyML就更加實用了,除去常見的關鍵詞識別、自動通話識別外,還可以不依靠額外的硬件或云端連接,進一步完成降噪、機器翻譯等操作。至于振動相關的TinyML應用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比如人物活動識別、電機控制、預測性維護等等。
TinyML的邊緣生態
作為目前MCU市場的主導架構,Arm早早就邁入了對TinyML的研究,和高通、谷歌等廠商展開了相關領域的合作。同時Arm也開發出了部分處理器,為面積受限的低功耗芯片提供計算輔助,比如Cortex-M55、Ethos-U55/U65等等。
目前不少Arm MCU廠商在這些年的架構和IP內卷中同樣看到了邊緣AI的商機,紛紛深入開展了TinyML的開發,比如意法半導體、瑞薩、兆易創新和澎湃微等廠商。比如瑞薩就基于RA6T2這樣的電機控制MCU,利用TinyML及其Reality AI軟件實現了無需傳感器的預測性維護。在RISC-V架構上,也有博流智能、嘉楠科技等廠商在發力TinyML。
不少廠商為了追趕進度,也選擇了收購一途,比如近期收購了Atlazo的Nordic Semiconductor,前者就是一家專注于TinyML處理器、IP和傳感器接口開發的公司。Nordic也計劃在未來的SoC設計中,集成這些TinyML技術,用于智能健康市場,比如心臟監測、血糖監測等。包括上文中提到的瑞薩Reality AI軟件,其實也是靠收購獲得的。
在相關的軟件開發上,國內也有矽速科技這樣的廠商,在不斷推出開源套件的同時,也提供了MaxiHub這樣一個專門針對邊緣設備的模型在線訓練分享平臺,以及TinyMaix這樣一個面向MCU的超輕量級神經網絡推理庫,支持ARM、RISC-V的多種專用指令優化。
寫在最后
從軟硬件生態上來看,邊緣AI已經變得愈發成熟,也必將是專注于MCU等低功耗半導體的廠商未來的必經之路。但至于邊緣端直接運行大模型這樣的應用還是需要進一步發展的,畢竟手機這類設備有著天生的算力與連接優勢,但不少邊緣設備是不具備的,所以先從小的TinyML開始做起,才是腳踏實地的路線。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307瀏覽量
352167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29瀏覽量
269826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37瀏覽量
13289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邊緣AI來襲:安富利助力工業設備 “獨立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邊緣AI小模型”的崛起,正引領著這一變革走向更廣闊的應用領域,開啟了設備自主“思考”的新時代。 邊緣計算:讓機器“大腦”變得
AI行業大咖云集 2024邊緣智能開發者生態大會圓滿落幕
12月5日,2024邊緣智能開發者生態大會暨2024高通邊緣智能創新應用大賽頒獎典禮隆重舉行。全球眾多邊緣智能行業專家、開發者齊聚四川成都,探討生態
瑞薩電子邊緣AI技術研討會亮點一覽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邊緣AI已經成為推動各行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引擎。瑞薩電子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解決方案供應商,一直致力于推動邊緣AI
研華科技攜手森云智能助力邊緣AI應用落地
研華深知產業數智化不是“單機游戲”,更需要“生態合作”,基于此,研華集結生態伙伴,共榮物聯產業生態圈。今天小A君將為您介紹研華在邊緣AI重要
邊緣AI放大招!AI模型支持虛擬數智人和機械臂,英特爾邊緣平臺助力伙伴加速創新
7月25日,在第17屆英特爾網絡與邊緣計算行業大會上,英特爾和超過400位生態伙伴和客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邊緣AI的未來發展趨勢,并介紹
智能邊緣放大招!英特爾舉辦2024網絡與邊緣計算行業大會,邊緣AI創新助力多元化應用
今日,第十七屆英特爾網絡與邊緣計算行業大會在天津舉行,超過400位生態伙伴和客戶代表齊聚一堂,與英特爾共同探討邊緣AI的未來發展趨勢,并介紹
瑞薩電子推出Reality AI Explorer Tier,用于開發AI與TinyML解決方案
全球半導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瑞薩電子(TSE:6723)宣布推出Reality AI Explorer Tier——作為Reality AI Tools軟件的免費版本,可用于開發工業、汽車和商業應用中的AI與
讓邊緣AI實現性能和功耗的平衡,英飛凌新一代PSOC? Edge MCU如何做到?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傳統AI的使用場景有一定局限性,難以面對實際應用場景的多樣化,基于云端算力的AI大模型對特定場景的適配性較差,因而算力下沉、數據下沉的邊緣
邊緣AI需求爆發,邊緣計算網關亟待革新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根據《全球與中國邊緣AI芯片市場競爭建議及發展狀況調研報告2024-2030》,2023年全球邊緣AI芯片市場規模大約為2563.6百萬美元,預計未來六年
耐能推出最新的邊緣AI服務器及內置耐能AI芯片的PC設備
- 耐能的邊緣 AI 服務器 KNEO 330 為中小企業帶來 30-40% 的成本節省,同兼顧隱私和安全性。- 耐能的邊緣 GPT AI
什么是AI邊緣計算,AI邊緣計算的特點和優勢介紹
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AI邊緣計算成為了熱門話題。那么什么是AI邊緣計算呢?簡單來說,它是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邊緣計算的新興領域,旨在將計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