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PU基本工作原理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由運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總線構成。主要功能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
CPU的運作原理可分為四個階段: 提取(Fetch)、解碼(Decode)、執行(Execute)和寫回(Writeback)。CPU從存儲器或高速緩沖存儲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并對指令譯碼,并執行指令。
CPU緩存分為一級和二級緩存。一級緩存,即L1Cache。集成在CPU內部中,用于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由于緩存指令和數據與CPU同頻工作,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越大,存儲的信息越多,可減少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次數,提高CPU的運算效率。一般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二級緩存,即L2 Cache。由于L1級高速緩存容量的限制,為了再次提高CPU的運算速度,在CPU外部放置一高速存儲器,即二級緩存。CPU在讀取數據時,先在L1中尋找,再從L2尋找,然后是內存,再后是外存儲器。
CPU的主要性能參數包括:主頻、倍頻和外頻。CPU的主頻也叫時鐘頻率,CPU 主頻為 CPU 的額定工作頻率,當內核數目和緩存大小一樣時,主頻越高的CPU性能越好,主頻越高CPU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
外頻和倍頻的區分主要和CPU的發展有關的。由于CPU發展太快,而其他硬件無法達到同樣頻率來交互,于是CPU進行妥協,將外頻作為和主板其他部件之間通訊的頻率,而工作頻率靠倍頻來調節提升。
-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CPU Clock Speed)。即為通常所說的CPU是xx MHz。
-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
- 倍頻系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一般情況下,同代(同針腳)的CPU,其外頻往往是一樣的,只是倍頻系數的變化導致主頻不同。
多核處理器把多個CPU(核心)集成到單個集成電路芯片(Integrated Circuit Chip)中。一個雙核的CPU有2個中央處理單元,操作系統可以看到真正的2個核心,所以2個不同的進程可以分別在不同的核心中同時執行,這大大加快了系統的速度。由于2個核心都在一個芯片上,因此它們之間的通信也要更快,系統也會有更小延遲。
超線程(Hyper Threading)其實就是同時多線程技術,是一項允許一個CPU執行多個控制流的技術。它的原理就是把一顆CPU當成兩顆來用,將一顆具有超線程功能的物理CPU變成兩顆邏輯CPU,而邏輯CPU對操作系統來說,跟物理CPU并沒有什么區別。因此,操作系統會把工作線程分派給這兩顆(邏輯)CPU上去執行,讓(多個或單個)應用程序的多個線程,能夠同時在同一顆CPU上被執行。注意:兩顆邏輯CPU共享單顆物理CPU的所有執行資源。實際上,超線程技術就是對CPU的虛擬化。
二、CPU架構的分類
CPU架構是CPU廠商給CPU產品定的一個規范,主要目的是為了區分不同類型的CPU。當前市場上的CPU分類主要分有兩大分類:一個是intel、AMD為首的復雜指令集CPU,另一個是以ARM為首的精簡指令集CPU。那什么是復雜指令集?什么是精簡指令集呢?在講解X86和ARM CPU架構之前,我們先了解CISC復雜指令集和RISC精簡指令集。
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復雜指令系統是為了增強原有指令的功能,設置更為復雜的新指令實現部分大量重復的軟件功能的硬件化。由于早期的電腦主頻低、運行速度慢,為了提高運算速度,不得已將更多的復雜指令加入到指令系統中來提高電腦的處理效率,慢慢形成以桌面電腦為首的復雜指令系統計算機。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簡指令集是從CISC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簡化指令功能,讓指令的平均執行周期減少,達到提升計算機工作主頻的目的,同時引入大量通用寄存器減少不必要的讀寫過程,提高子程序執行速度,從而程序運行時間縮短并且減少了尋址,提高了編譯效率,最終達到高性能目的。
CPU 按指令集的架構區分,分為 CISC復雜指令集和 RISC精簡指令集型兩類 。
而不同品牌的CPU,其產品的架構也不相同,X86架構的主要代表工資是有:Intel、AMD、國產海光等, ARM架構公司有ARM、Ampere、國產飛騰;PowerPC架構的公司有IBM。這里主要看主流的X86架構和ARM架構。
X86架構(The X86 architecture)是Intel首先開發制造的一種微處理器體系結構的泛稱,也標識一套通用的計算機指令集合,X與處理器沒有任何關系,它是一個對所有*86系統的簡單的通配符定義。x86架構是重要的可變指令長度的復雜指令集(CISC)。
ARM架構是一個32位精簡指令集(RISC)處理器架構。ARM處理器由于節能的特點非常適用于行動通訊領域,目標特效為低耗電。和Intel公司不同, ARM公司不制造,不銷售芯片,而是只自己設計IP核,包括指令集架構、微處理器、GPU、互連架構等,然后誰想用就授權賣給誰,再從每顆實際造出來的產品中收取版稅。
ARM的授權分為3種,分別是架構授權、內核授權和使用授權。分別對應大中小公司,貼個牌子就能說是自己的CPU,為ARM處理器的廣泛使用打下堅實基礎。
1)架構授權:是指企業購買了架構級的ARM處理器設計和制造許可。企業獲得架構授權之后,可以從整個架構和指令集方面入手,對ARM架構進行大幅度改造,甚至可以對ARM指令集進行擴展或縮減,以便達到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或更低成本等不同目的。
2)內核授權:內核授權則是指用戶可以將其所購買的ARM核心應用到其自行設計的芯片中。但用戶不得對其購買的ARM核心本身進行修改。
3)使用授權:擁有使用授權的用戶只能購買已經封裝好的ARM處理器核心,而如果想要實現更多功能和特性,則只能通過增加封裝之外的DSP核心的形式來實現。
目前,在移動芯片領域,ARM架構的芯片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服務器CPU市場上,Intel X86處理器占據超過90%市場份額。但兩大CPU處理器指令體系CISC和RISC架構也都在互相取長補短,走向融合。CISC借用RISC的理念優化指令系統效率,RISC引入增強指令提高復雜任務處理效率。CISC復雜指令集特點在于指令多,一條指令執行多個功能。優點體現在特定功能執行效率高,例如多媒體處理;缺點是系統設計復雜,執行效率低。RISC精簡指令集特點是指令少,復雜任務由多個精簡指令組合完成。優點是常用工作執行效率高,功耗低;缺點是部分復雜任務處理效率偏低,例如多媒體處理。
隨著國產服務器芯片快速研發與創新迭代,目前國產服務器芯片也取得一定的顯著成果,在服務器市場上市場占有率顯著上升,主要的CPU研發公司包括:華為鯤鵬(ARM),飛騰(ARM),海光(x86),兆芯(x86),龍芯(MIPS),申威(Alpha)等。主要可代工生產CPU的國產企業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和華力微電子等公司。例如,國內華為和飛騰已獲得永久性Arm V8架構指令層級授權,這是廠商高度自主研發服務器芯片的設計根基。基于Arm架構的服務器CPU芯片(鯤鵬CPU、飛騰CPU)在自主創新、安全可控、產業生態、芯片性能等綜合實力,目前已成為替代Intel等國外CPU芯片的最佳選擇
-
控制器
+關注
關注
112文章
16434瀏覽量
178977 -
寄存器
+關注
關注
31文章
5363瀏覽量
120915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99瀏覽量
212613 -
運算器
+關注
關注
1文章
164瀏覽量
1658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