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為了使電動汽車、電子設備在極端工作條件穩定運行,對于兼具低溫適應性和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LIBs)的開發至關重要。傳統是石墨負極在低溫下形成的SEI界面極不穩定,相反地,Li金屬自身可作為電池的理想負極,而無需任何Li沉積載體,可以保證LiCoO2 (LCO)陰極的低溫運行。但目前Li|| LCO電池常用的電解液體系很難適用于低溫環境,主要問題包括Li+的高度溶劑化結構、低去溶劑化能、電解液中Li+飽和濃度較低以及SEI&CEI的界面阻抗高等。
【成果簡介】
近日,哈工大何偉東教授,劉遠鵬副教授等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發表題為“Reconstruction of LiF-rich interphases through an anti-freezing electrolyte for ultralow-temperature LiCoO2 batteries”的研究論文。作者選用了甲酸異丁酯(IF)作為抗凝固劑,有效拓寬了電解液的液程范圍,同時構建了富含LiF的SEI膜和CEI膜,有效提升了Li||LCO低溫下的循環性能。
【研究亮點】
(1)采用甲酸異丁酯(IF)作為抗凍劑,設計了一種氟硫電解質,實現了低配位數、高去溶劑化能和高Li+飽和濃度的電解質;同時形成了富含LiF的SEI和CEI膜,有效促進Li+傳輸。
(2)該電解液極大地提升了Li || LCO電池的低溫性能,在-70°C下穩定循環超過170次,可逆容量達到110 mAh/g。
【圖文導讀】
圖1 EC+DMC (a)和45% IF (d)電解質示意圖;EC+DMC (b)和45% IF (e)電解質的Li+溶劑化結構和相應的去溶劑化能;利用拓撲分析確定了EC+DMC (c)和45% IF (f)電解質的Li+遷移路徑;(g)特定溫度下不同電解質的Li+飽和濃度;(h)不同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i) 45% IF電解質與其他報道過的低溫電解質的容量及相應循環數的對比。
在-70℃下,使用碳酸乙烯(EC) +碳酸二甲酯(DMC)和45%IF電解質的電池運行示意圖如圖1a和1d所示,這表明調整EC+DMC和45% IF電解質界面相的電化學性能的意義和作用。圖1b-c和e-f顯示了通過拓撲分析確定的Li+溶劑化結構、對應的去溶劑化能和遷移路徑。45% IF電解質的脫溶能為-27.97 eV,遠高于EC+DMC電解質的-50.27 eV,如圖1b和1e所示。由于EC和DMC溶劑凝固點較高,Li+在-20℃的傳輸受到限制。相反,IF體系中Li+的運動軌跡范圍大,如圖1f所示,有完全連通的遷移通道,使得Li+在-20°C的45% IF電解質中具有較大的擴散系數(9.35×10-20 m2 s-1)和離子電導率(4.856 mS cm-1)。
基于此,作者提出了Li+的飽和濃度來分析Li+的溶劑化程度,如圖1g所示。在-70℃時,加入防凍劑IF的45% IF電解質溶劑化程度低,Li+飽和濃度高,保證了Li+的高效遷移(1.40×10-10 mol/s)。EC+DMC電解質具有較強的溶劑化結構和較高的凝固點,極大地阻礙了Li+的傳輸,導致Li+飽和濃度極低(4.99×10-16 mol/s)。如圖1h顯示了45% IF、FEC+DMS和EC+DMC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
圖1i總結了文獻中不同低溫電解質的詳細對比,在-70 ℃條件下,45% IF電解質的容量和循環次數綜合性能最好。
圖2 Li‖LCO電池(2.70-4.45 V)的電化學性能。(a) 60-70°C的倍率性能;(b)在-20℃條件下,不同電解質的電池在1/3 C時的倍率和(c)循環性能;(d)在1/15 C和-70°C條件下,使用45% IF電解質時電池的循環性能;(e) EC+DMC和45% IF電解質在1/3 C和-20℃條件下,LCO負載約10 mg cm-2時,電池的循環性能;(f)在1/15C和-70℃條件下,當LCO負載為~10 mg cm-2時,45% IF電解質對電池的循環性能;(g)低溫放電曲線。 電池在不同溫度下充電,在-70°C放電時使用45% IF電解質;(h)在-70°C條件下,使用45% IF電解質的Li‖LCO電池供電的電動機的數碼照片;(i)本工作與最近有關低溫電池的性能進行比較。
如圖2a所示,45 % IF電解質的工作溫度范圍為60℃~-70℃,較EC+DMC電解質(60℃~ -20℃)更大。圖2b顯示了與對照組相比,使用45 % IF電解質的電池倍率性能更好。如圖2c所示,采用45 % IF電解質的Li || LCO電池在1/3 C和-20℃條件下,在500個循環中,其容量最高為156 mAh g-1,容量保持率為93.5 %。在圖2d中,即使在-70℃,電池也可以在170次循環后提供110mAh g-1。在-20℃時,使用45% IF電解質的電池在1/3C時的初始放電容量為113 mAh g-1,平均CE為99.59%。而EC+DMC電解質的電池在25個循環內容量迅速衰減,如圖2e所示。
如圖2f所示,在1/15C和-50℃、-60℃和-70℃條件下,使用45% IF電解質的電池的容量分別為146 mAh g-1、124 mAh g-1和109.7 mAh g-1。在圖2g中,室溫充電-70℃放電,45% IF電解質的電池初始CE為88%,在-70℃充電放電時為69%。如圖2h所示,在-70℃條件下,由Li || LCO電池和45% IF電解質供電的電風扇可持續工作。圖2i和總結了文獻中不同低溫電解質的詳細對比。
圖3 Li+在EC+DMC (a)和45% IF (e)電解質中的沉積行為的示意圖;EC+DMC (b-d)和45% IF (f-h)電解質的俯視圖、剖面圖和SEM圖像。 EC+DMC (i)和45% IF (k)電解質形貌演變的有限元模擬;(j, l)用45% IF和EC+DMC電解質制備的對稱Li‖Li電池在電流密度為0.5 mA cm-2、固定容量為0.5 mA h cm-2時的循環性能;在電流密度為0.5 mA cm-2的條件下,在30、60、90和120 min的EC+DMC (m)和45% IF (n)電解質中的鋰沉積的原位光學圖像。
圖3a和圖3e描述了在-20℃條件下,Li+在EC+DMC和45% IF電解質中的沉積行為。在EC+DMC電解液中,Li金屬表面出現大量分布不均的苔狀針狀枝晶,如圖3b所示。相比之下,45% IF電解液的Li金屬表面呈橢圓形,無枝晶密集,界面結構平坦,如圖3f。從圖3d和圖3h可以看出,EC+DMC電解液的Li負極表面在6 μm~8 μm范圍內波動較大,而45% IF電解液的負極表面深度約為4 μm,說明在-20℃時,鋰離子沉積較為穩定,界面較為平滑。
采用相場模擬對Li金屬/電解質界面的電場分布進行了數值研究。如圖3i和3k所示。Li||Li對稱電池在-20 ℃下如圖3j所示,使用45% IF電解液的Li||Li電池在4000小時內循環穩定,而使用EC+DMC電解液的Li||Li電池在500小時后失效,如圖3l所示。組裝Li||Cu電池,在-20℃下通過原位光學顯微鏡研究不同電解質在Cu表面的沉積剖面形貌,不同時間記錄的圖像如圖3m, n所示。
圖4 在-20℃下,從MD模擬和拉曼光譜(c, f)中獲得45% IF (a-c)和EC+DMC (d-f)電解質的快照(a, d)和RDF (b, e);(g) Li+與不同電解質組分之間的CNs;(h)加入45% IF電解質的LCO電池首次充放電時的原位拉曼光譜;(i-k)第50個循環后,45% IF電解液殘留的7Li, 13C和19F液相NMR譜。
作者用計算模擬、拉曼光譜和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對溶劑化結構進行了研究。分子動力學(MD)模擬和RDF數據也分別用于分析EC+DMC和45% IF電解質中的SSIP和CIP結構。圖4g為Li+與不同電解質組分之間的CNs。圖4h給出了充放電過程,對應的時間分辨拉曼圖像為300 cm-1-500 cm-1。
利用核磁共振(NMR)對反應后的商用電解液和45% IF電解液殘留物的組成進行了研究,結果如圖4i和4k所示,這與F和Li的XPS分析結果一致。在-20℃回收的電解液中發現LiF成分,說明45% IF的電解液在充放電反應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LiF,構成了穩定的富含LiF的SEI和CEI層。
【總結和展望】
本工作通過在LiDFOB/FEC/DMS氟硫電解質體系中引入IF抗凍劑,研制了一種具有優良物理化學性能的低溶劑化(CN = 0.07)、高去溶劑化能(-27.97 eV)和Li+飽和濃度(1.40×10-10 mol/s)的電解質。該電解質形成了穩定的富含LiF的SEI(10.48%)和CEI(17.91%)層,具有較大的Li+電導率和擴散系數以及較寬的溫度窗口(-70℃~ 60℃)。原位光學顯微鏡結合MD模擬和相場模擬表明,新型電解質使鋰離子在鋰金屬陽極的沉積均勻,有助于在-20℃條件下形成長壽命可逆對稱鋰||鋰電池(》4300小時)。此外,在-70℃條件下,經過170次循環后,電池的放電容量達到了空前的110mAh/g。該工作為鈷酸鋰電池體系低溫下的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借鑒。
審核編輯:郭婷
-
鋰離子電池
+關注
關注
85文章
3254瀏覽量
77871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673瀏覽量
130890
原文標題:哈工大何偉東、劉遠鵬EES:零下70℃!富LiF界面重構助力超低溫鋰電池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