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導讀
隨著鋰離子電池(LIB)應用范圍的進一步增大,挑戰也日益增多,尤其是當工作條件偏離室溫時,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雖然研究人員已經對LIB的高溫性能和失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低于0℃的性能受到的關注較少。低溫下LIB的容量損失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電池內部電解液的性質變化。如果能解決電池的低溫性能問題,那在極地、太空等一些極低溫條件的地方都可以不用擔心電池使用問題,這無疑助力了人類探索,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02、成果背景
高能量密度Li||LiCoO2電池體系備受人們的關注,為了在極低溫條件下應用,人們一直在努力提高電解液的低溫性能,包括液化氣電解液、新型助溶劑、稀釋添加劑、高氟溶劑等。但迄今為止的改進結果仍然令人不滿意,特別是在電解液/電極界面方面,而來自哈工大的何偉東團隊通過使用甲酸異丁酯(IF)作為防凍劑,提出了一種基于二氟(草酸)硼酸鋰(LiDFOB)、氟代碳酸亞乙酯(FEC)、亞硫酸二甲酯(DMS)的氟硫電解液體系和IF,實現低溶劑化和高Li+飽和濃度電解液。該電解液具有高去溶劑化能,可實現Li+的高效可逆傳輸,從而形成穩定的富含LiF的SEI和CEI界面,具有較大的Li+電導率和較大的擴散系數。
03、關鍵創新
(1)使用甲酸異丁酯(IF)作為防凍劑,設計了氟硫電解液以實現低配位數、高去溶劑化能量和高Li+飽和濃度電解液,可實現Li+的高效可逆傳輸,并形成豐富的F自由基,以構建穩定的具有大Li+電導率和大擴散系數的富LiF的SEI和CEI層;
(2)在-70℃下,使用該電解液的Li||LCO電池具有良好的循環性能,推動了超低溫LCO電池進一步發展。
04、核心內容解讀
電解液設計和物理特性:在-70°C下,使用碳酸亞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和45% IF電解液的電池工作示意圖如圖1a和1d所示,說明了改性EC+DMC和45% IF電解液界面電化學性能的設計概念。具有富LiF的SEI和CEI層可實現高效的Li+轉移和穩定的電極/電解液界面(圖1d)。相反,貧LiF的SEI和CEI層在EC+DMC電解液中會導致剛性Li+轉移和枝晶生長。作為45% IF電解液的稀釋劑,IF試Li+的CN小,保證Li+在低溫下的高效傳導。因此,與EC+DMC和FEC+DMS電解液相比,IF基混合電解液結合了IF試劑和FEC+DMS電解液的優點,在低溫高壓應用中更穩定。
【圖1】EC+DMC(a)和45% IF(d)電解液的示意圖;EC+DMC(b)和45% IF(e)電解液的Li+溶劑化結構和相應的去溶劑化能;從EC+DMC(c)和45% IF(f)電解液的拓撲分析中確定的遷移路徑;(g)特定溫度下不同電解液的Li+飽和濃度;(h)不同電解液的離子電導率;(i)45% IF電解液與代表性低溫電解液的容量和相應循環次數的比較。
圖1b-c和e-f顯示了Li+溶劑化結構、相應的去溶劑化能量和從拓撲分析確定的遷移路徑。45% IF電解液的去溶劑化能遠高于EC+DMC電解液的去溶劑化能,如圖1b和1e所示。在EC+DMC電解液中,Li+的整體運動路徑基本保持不變,限制了Li+的偏移,提供了較小的擴散系數和離子電導率,而且該區域變得太小而無法進行Li+遷移,如圖1c所示。徑向分布函數(RDF)數據分析表明,EC+DMC電解液顯示出一種特征性的溶劑分離離子對(SSIP)結構,其中Li+配位由EC、DMC和PF6-分子控制(圖4b)。由于EC和DMC溶劑在~39℃和~3℃的凝固點較高,因此Li+的傳輸在-20°C時受到限制。相比之下,Li+的軌跡范圍較大,并且在圖1f中可以看到完全連接的可遷移通道,導致較大的擴散系數和離子電導率。
提出用Li+的飽和濃度來分析Li+的溶劑化程度,如圖1g所示。在-70℃時,添加防凍劑IF的45% IF電解液溶劑化度低,Li+飽和濃度高,保證了Li+的高效遷移。圖1h顯示了45% IF、FEC+DMS和EC+DMC電解液的離子電導率。圖1i總結了文獻報道中不同低溫電解液的詳細比較,45% IF電解液在-70℃的容量和循環次數方面表現出最好的綜合性能。
低溫行為:組裝面容量為~0.82 mAh cm-2和~2.74 mAh cm-2的Li||LCO電池,以分別研究實驗和實際條件下的負極穩定性。圖2a表明,與EC+DMC電解液(60℃至-20℃)相比,45% IF電解液具有更寬的工作溫度范圍,從60℃至-70℃。圖2b顯示了與對照組相比,使用45% IF電解液的電池具有更優異的倍率性能。如圖2c所示,在1/3C和-20℃下,采用45% IF電解液的Li||LCO電池具有156 mAh g-1的最高容量和500個循環93.5%的容量保持。在圖2d中,即使在-70℃下,電池在170次循環后也可以實現110 mAh g-1的容量。
【圖2】使用不同電解液的Li‖LCO電池(2.70-4.45V)的電化學性能,LCO載量分別為~3 mg cm-2和~10 mg cm-2。(a)在不同放電倍率下,從60°C到-70°C的溫度性能。(b)倍率性能和(c)在-20°C下使用不同電解液的電池在1/3 C下的循環性能。(d)使用45% IF電解液的電池在1/15 C和-70°C下的循環性能。(e)含EC+DMC和45% IF電解液的電池在1/3 C和-20°C下的循環性能,LCO負載約為10 mg cm-2。(f)使用45% IF電解液的電池在1/15 C和-70°C下的循環性能,LCO載量約為10 mg cm-2。(g)低溫放電曲線。電池在不同溫度下充電,并在-70°C下使用45% IF電解液放電。(h)由Li‖LCO電池和45% IF電解液在-70°C下供電的電動玩具的光學圖像。(i)工作與近期關于低溫電池的相關工作的比較。
對于實際應用,研究了約10 mg cm-2的高負載LCO正極(約2.74 mAh cm-2的面積負載)。如圖2e所,在25個循環內EC+DMC電解液的電池容量衰減很快。如圖2f所示,具有45% IF電解液的電池在1/15 C和-50℃、-60℃和-70℃下具有146 mAh g-1、124 mAh g-1和109.7 mAh g-1的容量。在圖2g中,室溫充電-70℃放電時,45% IF電解液的電池初始庫倫效率為88%,-70℃充放電時為69%。圖2h顯示了在-70℃下使用45% IF電解液的LCO電池。
SEI和CEI層組成:描述Li+在EC+DMC和45% IF電解液中在-20℃下的沉積行為的示意圖如圖3a和3e所示。常規電解液在-20℃以下容易形成枝晶,因為其成核尺寸小,Li+擴散比室溫下慢,導致沉積不均勻。EC+DMC電解液的Li金屬表面呈現出大量苔蘚狀和針狀枝晶分布不均勻,導致Li+電導率和擴散系數較小的多孔微結構,如圖3b所示。相比之下,具有45% IF電解液的鋰金屬表面呈橢圓形,具有密集的無枝晶和平坦的界面結構,如圖3f所示。
光學數字顯微鏡反映了低溫循環后鋰金屬負極表面的粗糙度。圖3d和3h表明Li+沉積相對穩定以及-20℃時平滑的負極/電解液界面。這種形態有利于減少SEI生長的表面積并抑制死鋰的形成,從而改善低溫下的循環性能。
【圖3】通過SEM、光學數字顯微鏡、有限元模擬和原位光學顯微鏡獲得的SEI特性。示意圖描述了Li+在EC+DMC(a)和45% IF(e)電解液中的沉積行為。EC+DMC(b-d)和45% IF(f-h)電解液的頂視圖、橫截面和光學數字顯微鏡的SEM圖像。EC+DMC(i)和45% IF(k)電解液形態演變的有限元模擬。(j,l)用45% IF和EC+DMC電解液制造的對稱Li‖Li電池在-20°C下在0.5 mA cm-2的電流密度和0.5 mAh cm-2的固定容量下的循環性能。在0.5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30、60、90和120分鐘時,EC+DMC(m)和45% IF(n)電解液中鋰沉積物的原位光學顯微鏡圖像。
相場模擬用于數值研究鋰金屬/電解液界面處的電場分布,如圖3i和3k。如圖3b-c所示,在使用EC+DMC電解液的鋰金屬負極上可以看到許多苔蘚狀和針狀的枝晶。而具有45% IF電解液的鋰金屬負極沉積形態顯示出一個厚實且低曲折的表面,如通過相場模擬和低溫FIB所示。此外,對稱Li||Li電池也在-20℃下進行研究,如圖3j所示。具有45% IF電解液的對稱Li||Li電池顯示出超過4000小時的穩定循環,而具有EC+DMC電解液的對稱Li||Li電池在500小時后失效,如圖3l所示。
此外,將Li||Cu電池制備成比色杯型裝置,以在-20℃下通過原位光學顯微鏡研究具有不同電解液的Cu表面的橫截面形態。在不同時間記錄的圖像如圖3m。在20℃的45% IF電解液下會形成均勻致密的Li沉積,從而形成沒有樹枝狀結構的光滑表面。
低溶劑化電解液和原位驗證:通過計算模擬、拉曼光譜和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研究了溶劑化結構。還使用經典分子動力學(MD)模擬和RDF數據,以分別分析EC+DMC和45% IF電解液中的SSIP和CIP結構。圖4g顯示了不同電解液成分之間的Li+的CN。與FEC和IF相比,Li+更傾向于與具有更大CN的DMS配位。
【圖4】電解液結構和轉變的理論和實驗證據。快照(a,d)和RDF(b,e)從45% IF(a-c)和EC+DMC(d-f)電解液的MD模擬和拉曼光譜(c,f)在-20℃獲得。(g)Li+與不同電解液組分之間的CNs。(h)在第一次充電/放電中使用45% IF電解液的LCO電池的原位拉曼光譜。(i-k)在-20℃下進行第50次循環后,45% IF電解液殘留物的7Li、13C和19F液態NMR譜。
圖4h用300 cm-1-500 cm-1時間分辨拉曼圖像說明了充電/放電過程。如圖4g所示,在充電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LiF,并在整個放電過程中存在于電解液中,這歸因于豐富的F-的裂解FEC和LiDFOB以及Li+強大的離子親和力。
核磁共振(NMR)用于研究商業電解液和反應后45% IF電解液殘留物的組成,如圖4i-4k。在-20℃的循環后的電解液中發現了重要的LiF成分,表明在充放電反應過程中,45% IF電解液中形成了大量的LiF,構成了穩定的富含LiF的SEI和CEI層。結合45% IF電解液的13C位移結果,表明FEC分子在循環過程中被還原,F自由基與Li+結合通過單電子反應形成豐富的LiF基團。
05、成果啟示
通過在LiDFOB/FEC/DMS氟硫電解液體系中引入IF抗凍劑,開發了低溶劑化、高去溶劑能和高Li+飽和濃度電解液,具有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該電解液可實現富LiF穩定的SEI和CEI層,具有高Li+電導率和大擴散系數、可逆工作溫度窗口寬等優點。原位光學顯微鏡結合MD模擬和相場模擬表明,新型電解液使鋰金屬負極上的Li+沉積均勻,有助于實現在-20℃下的長壽命可逆對稱Li||Li電池(>4300小時)。此外,使用該電解液的電池在-70℃下循環170次后,放電容量高達110 mAh g-1。調制電解液與鋰金屬負極和商用4.45V LCO正極的相容性為開發具有寬工作溫度范圍的高能LCO電池提供了一條有前景的途徑。這項工作代表了在開發基于高效電解液設計的實用低溫LCO電池方面的重大進步。
審核編輯:郭婷
-
鋰離子電池
+關注
關注
85文章
3254瀏覽量
77871 -
電解液
+關注
關注
10文章
851瀏覽量
23190
原文標題:EES:超低溫LiCoO2電池用防凍電解液重建富含LiF的界面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