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今年以來,受到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影響,多個地區計劃將制造業回遷,加強本地區的制造業實力,而半導體產業則是重中之重。為了加大吸引力度,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開始推出相應優惠政策,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
同時隨著各國相關政策的推出,盡管利好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發展,但隨著限制的增加,尤其是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推出,讓全球半導體競爭力度上升了數個臺階。在這種情況下,半導體行業或許開啟了全球高強度競爭。
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
自中美貿易沖突以來,美國不斷加碼遏制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中國方面也做出了相應措施來鼓勵本土的企業迅速壯大,以應對未來的局勢。
2020年,財政部公布了《關于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公告》,明確了對有關企業所得稅進行減免。
其中包括向集成電路線寬小于28nm(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業所得稅。65nm且經營15年的企業或項目,可以免征5年所得稅,而第六年至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130nm且經營10年以上的企業或項目,免征2年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設計、裝備、材料、封裝、測試企業和軟件企業,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針對國家鼓勵的重點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軟件企業,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業所得稅,接續年度減按1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此外,還有許多針對集成電路相關企業的稅收減免優惠措施,讓相關企業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研發當中,強化自身競爭力。
近日,中國臺灣地區也發布了類似的政策。臺灣當局行政主管機構通過一項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主要面向半導體等產業技術創新型公司提供稅收優惠政策。
據該草案顯示,對于在中國臺灣境內進行技術創新,且處于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之公司,符合一定條件者,將給予25%的前瞻研發支出抵減及5%先進設備抵減,兩項抵減各自上限不得超過當年度營收的30%,兩項合計不超過50%。
對于此項法案,臺積電、日月光等中國臺灣本土企業都表示樂見其成,但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局通過設備投資抵減,照顧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美意,他給予肯定,但硬要冠上“前瞻研發”及“先進制程設備”,似乎只想針對臺積電或少數設備商提供補助。
總的來看,不論是中國大陸抑或中國臺灣地區的芯片產業政策,都是以稅收減免為主,讓企業能夠更好地增強自身實力。日月光集團旗下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天玉也表示,未來十年,半導體產業大環境將會有更大的挑戰,產業在全球高額補助及多重管制之下,競爭將更為艱難。
歐盟
今年2月,歐盟委員會通過《歐洲芯片法案》,旨在加強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統,確保芯片供應鏈彈性和減少國際依賴。法案顯示,擬投入高達430億歐元的資金,力爭歐盟區芯片產能在2030年在全球占比達20%,2020年其產品占比為10%。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筆430億歐元的資金分別來自各成員國中撥付的300億歐元,130億歐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
之所以推出這款法案,其主要目的是幫助歐盟提升芯片研發和創新能力,為公眾支持歐盟首創的生產設施鋪路,提升應對短缺和危機的能力,并支持小型創新型公司。
該法案主要支持芯片生產、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從芯片設計到生產制造再到封裝測試都會涉及,其中生產制造是重點。此前歐盟方面便表示,將加強下一代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的能力,尖端制造瞄準5nm制程,并逐步向2nm技術節點邁進。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芯片計劃主要分為數字歐洲和地平線歐洲計劃,前者主要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確保中小企業獲得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后者的投資重點則在于半導體材料和競爭前期的產學研合作等。
與中國的稅收減免不同的是,歐盟主要采用補貼的政策,并且主要針對中小型企業以及上游材料與產學研等領域,總體上可以算良性競爭。
英國
與中國及歐盟主要增強自身半導體產業實力的目的不同,英國這邊開始,目的已經發生了轉變。今年1月份,英國的《國家安全與投資法案》正式生效,也宣告英國對芯片行業的“不干預時代”終結。
該法案確定了幾個領域,包括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當買家在這些領域進行收購相關活動時,必須通知英國政府,由英國政府來確定該項收購協議是否可以達成。
行業游說組織TechUK警告稱,英國政府出于保護國家安全而制定的相關政策,可能會阻礙初創企業的跨境投資交易,目前這項法案的出臺已經讓一些低風險投資項目被歐洲競爭對手搶走。
美國
如果說英國已經開始干預本國半導體行業的收購情況,美國則已經開啟了全球長臂管轄。今年8月份,美國正式簽署了《芯片和科學法案》,通過向企業提供巨額補貼,并要求任何接受美國補貼的公司必須在美國本土制造芯片。
法案中針對半導體行業投入527億美元進行補貼,其中計劃5年內撥款390億美元,用于建設、擴大或更新美國晶圓廠。此外,5年內撥款110億美元用于實施美國證監會授權的項目,包括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國家先進封裝制造計劃、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的微電子研究、美國半導體制造研究所的建設等。
同時還有稅收減免,對半導體制造投資創造25%的投資稅收減免,包括對半導體制造及半導體制造過程中所需的專用工具設備制造的激勵。
如果只是加強自身半導體產業實力還算是良性競爭,但法案中更多的確實限制中國等國家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比如要求相關受益企業從接受資助其10年內,不得在中國等國家及地區開展協議約定的任何重大交易,包括但不限于在相關國家新建或擴張產能。
同時推動與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成立CHIP4聯盟,排斥中國大陸。限制中國企業參與美國網絡制造項目,除非得到特殊許可。升級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包括EDA/ECAD軟件、PGC等在內的四項技術實施新的出口管制;限制對中國出口高性能數據中心GPU等。
各國推出芯片相關法案之后
隨著美國、英國推出帶有管制目的芯片法案之后,也極大地破壞了當前全球半導體競爭格局,讓全球半導體的良性競爭進一步跨越到了惡性競爭上,加劇了行業“內卷”。
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榮譽會長周生明便提到,美國芯片法案的出臺,破壞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重塑產業格局,引發全球競賽。不僅加劇了半導體產業全球地緣政治競爭,同時導致產業鏈成本增加、通貨膨脹加劇,不利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配置和全球芯片供需平衡。
不過美國盡管有大量的芯片設計人才,但相當缺乏芯片制造人才,想要增加國內芯片產量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美國方面是計劃撥款2億美元給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5年內促進半導體勞動力的增長,預計到2025年,半導體行業將再需要9萬名工人。
歐盟方面則是支持教育、培訓、技能和技能再培訓計劃,支持獲得微電子研究生課程、短期培訓課程、工作實習以及高級實驗室的培訓。并提議將這項計劃擴展到整個歐洲,方便尋找實習機會,并支持為碩士和博士提供專門的獎學金。
隨著各國對于半導體的重視,中國目前也面臨著人才短缺的情況,盡管有***、孔雀計劃、創新團隊等相關措施,但周生明認為自己參與的人才培養才是最靠譜的,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留住與引進相結合,鼓勵與獎勵相結合,這樣的人才能待得住,并且人才歸屬感會很強。對當前的企業而言,留住人才比引進人才更重要。
并且隨著美國等國家對中國半導體遏制的加劇,也讓國內意識到不能只鼓勵用創新的角度去發展產業,而是以企業做大做強為主,鼓勵在各個細分領域形成龍頭企業,真正來解決卡脖子問題。此外,構建安全可控的供應鏈體系,加強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都是應對海外尤其是美國相關法案的解決思路。
當年,沃爾夫法案的出臺,讓許多人以為中國航天走到了盡頭,理由是技術無法引進,人才也留不住。但如今來看,不僅航天事業如日中天,中國空間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都已經如期上線。或許當年要是沒有制裁,空間站、北斗等仍遙遙無期。
把時間拉長到十年,回過頭來,或許如今的制裁,不過是未來中國半導體行業騰飛的一壺燃油,這不過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必經的一場磨礪而已。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65瀏覽量
424821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27瀏覽量
219872 -
人才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瀏覽量
533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