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數字經濟發展大會于9月3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作為2022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組成活動之一,此次論壇以 “數字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主題。IBM咨詢大中華區合伙人 企業戰略咨詢服務總經理 董海軍先生出席該論壇,并發表演講。
第一次提出“數字化”這三個字,大概是在2012年。當時我正好在廣東做項目,是一個轉型的咨詢。有一天我接到北京的一個客戶的電話,希望我能把信息化發展的歷程總結一下。當時,我就想畫一張圖,講信息化發展到底經歷過幾個階段。一會大家可以看到。那會主要的糾結點,就是當下的階段應該叫什么名字?我糾結了一天多的時間,后來就把它叫數字化。一晃十年過去了。
2012年的那個項目非常有意思。那個企業是做手機的,當時在討論要不要從功能機轉向智能機?,F在我們再回頭看,恰好是智能手機和4G網絡共同拉開數字化的帷幕。我們做了十年的數字化戰略。最大的體會,就是常做常新。實踐中有新的發現,就會有新的體會,新的認識。
這個話題展開講,可以講一個星期。但是今天只有十來分鐘,我就講一些我們最近的一些感受。
要不要做數字化轉型,已經沒有分歧
第一個感受,是對于“數字化轉型”要不要做,大家基本沒有什么分歧了。
差不多所有的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對“數字化轉型”要不要做,都有了共識。就是必須要做。記得在2017年,我們給國內的一家大型航空公司做“互聯網化轉型”的咨詢。那時候,大家還討論它是可選項還是必選項。我們堅持說是必選項。到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這一點了。
數字化轉型之路需要避免的“四多四少”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么做,怎么才能做好。我們把它總結成四多四少。
投資多,收益少
我跟很多董事長在討論“數字化轉型”的時候,他們都反饋了這一點。說沒少花錢,也非常重視,要錢都給,但是好像沒太多的感覺。這個沒有感覺,就是沒有感覺到價值。
很多業務部門也在問,數字化的價值到底怎么衡量呢?這好像我的一個故事。我曾經為了跑步買了一個跑步機。我總覺得就因為缺一個跑步機,才導致了跑步沒有堅持下去。但是大家都知道,大部分跑步機的歸宿,都是用來掛衣服了。因此,我們說在“數字化轉型”這件事情上,不要做裝備黨。數字化的技術都特別貴,數字化的人才更貴。數字化的投入都特別大。所以,更要慎重。
技術多,業務少
怎么能見到效益?要回歸業務的需求,要先判斷業務價值。第二問題就是第一個問題的延續。技術多了,業務少了,就會容易導致單純追求技術先進。好像技術先進,轉型的收益好像自然就會有。很多時候,恰恰相反。
亮點多,體系少
有個更早的故事。在1980年代的時候,美國郵政在探索用新技術做轉型。他們當時剛有了email的這個系統,很開心。就在郵局門口放個牌子,說請大家來郵局發郵件。我們用最快的速度把郵件給你送去。怎么做呢?郵件拿過來,我們把你錄入到電子郵件系統里,一點發送,就到了那邊。那邊再把它打印出來,給你送過去。這是不是亮點?的確是,從操作過程上看,效率一下子高了很多很多。但從整個體系來看,這項業務根本就不需要郵局了。我們會比較專注在一個點上去提高效率,而忽略體系的變化。很多時候,那個改變點的技術,會導致整個體系的改變。最后,這個點都不需要了。
改良多,變革少由于前面三點,很多傳統企業做的比較多,是舊模式下的改良。而沒有從整個商業模式上,考慮新的構造。這是思維慣性。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效率
這里邊反映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我們到底為什么要做數字化轉型?有的時候,走的太遠了,就忘了為什么出發。數字化轉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效率。如果不能實現效率,無論多先進的技術,都發揮不了價值。因此,對于我們每一個數字化投資決定,一定要問一下這個效率到底從什么地方出現。
有個特別有名的“快時尚”品牌,是全球當之無愧的線下“快時尚”的第一品牌。我們很多人都購買過這個品牌的衣服。我們曾經認為這個品牌的效率是“教科書”級別的存在。但我們國內有家“跨境電商品牌”,迅速超越了它。今年4月份,這家中國企業的估值已經接近千億美金。它從正式建立品牌到現在,也就用了短短六年多的時間。目前它在全球擁有19億的會員。大家可以看到它的效率,它的一年的新品SKU數達到100萬。而線下的“快時尚”巨頭的新品SKU數只有1萬多。商品的效率越高,它的盈利能力就越強,它服務的范圍越廣。
數字化經濟的范式
它怎么達成的這個效率?我們把它總結成叫做數字化經濟的范式。就是DTC獨立站、數據驅動的供應鏈、全球消費者運營、云平臺,加在一起的結果。這并不是某一項技術的單純運用,而是商業模式、運營管理、組織建設和技術運用的綜合的結果。他有一個非常龐大的IT團隊。很多企業聽到這個,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們也要有這么大的IT團隊”。
我說不行。你的商業模式不一定支持你有這么大的IT團隊,況且那么貴。
如何打造一個好的數字化的經濟那么我們怎么去做數字化轉型呢?
我們認為還要回到這圖上三個階段。從有計算機開始,到今年差不多是72年,每30年一個階段?,F在是第三個階段的第12年,每個階段解決的問題,產生的價值也不一樣。但是每個階段指向的都是一個目標,效率。如果說第一個階段主要解決硬件問題,解決的就是單點效率問題。第二個階段有了網絡和軟件,就開始解決了什么組織內部的協作的效率問題。
現在是第三個階段,是以數據為主的,就是構造新的更有效率的模式。新的效率模式是向下覆蓋,包括了單點的效率、組織的協同效率、新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企業級的效率,以及再分工后的社會效率。
我們這樣表述:數字化轉型就是,從新技術轉變為新工具、引起新的分工、重新進行分配的完整過程。這是一個進化過程。每個技術都有機會走這樣的過程,只是它影響分配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反過來講,新的技術就一定要馬上去用它嗎?不一定,我們說技術的可行性不等于經濟的可行性。
數字化的必由之路當年有一家最大的零售企業,曾經試圖在所有的商品里裝上RFID。通過這樣的技術,就可以追蹤整個商品的供應鏈或過程,包括物流和銷售情況。但是做到三分之一就做不下去了。為什么呢?因為RFID運營太貴了。甚至很多商品還沒RFID貴。但今天,很多領先的服裝企業的商品上都有RFID。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某個服裝品牌。在結賬的時候,把衣服放在一個金屬的凹槽里邊,馬上會出現總價。那就是通過RFID技術的自動計算。幾秒鐘之內就完成了。經濟的可行性夠了,技術的可行性才能真正的創造價值。
我們面對的困難,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是技術的困難。而是我們如何在技術已經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去配套商業模式,運營管理和組織體系。大體上,我們都會經過這樣的三個轉型階段。
很多企業的管理體系,其實還是在指令驅動的階段。人管人必須要讓位于流程管理。而流程管理也會進一步轉化為數據驅動。
模式顯化
2016年,我曾經給中國領先的民企做數字化轉型戰略。當時就是要從“流程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就是通過數據,把原有的一千幾百個流程變成上萬個場景。產生更大的效率,同時不顯著的增加成本。只有這樣,才真的具備經濟性。任何一個數字化轉型一定是通過顯化實現的。我們把它叫六個模式的顯化。只有顯化了,才可以讓效率從一個單點走到一個部門,從一個部門走到一個企業,從一個企業走向全社會。
所有的模式清晰了,流程清晰了,數據清晰了,才能真正的變成大數據、變成算法、變成人工智能、變成機器人,變成沒有人參與的高效率的節點。這就是基本邏輯。但很多企業其實還在人管人,解決單點效率的階段。這時候試圖在數據上去找亮點,都很難開展總體模式的變革。
圍繞效率
總結一下,如果說體驗是表達效率的一種形式。從體驗出發,重新構造業務,重新塑造流程。構造業務的時候一定要業務主導,而不是技術主導。重新塑造流程,就是讓數據和流程變成企業運營的核心要素。重新考慮組織內部的分工,以及我們跟生態伙伴的分工重塑重建組織,最后才是技術賦能。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效率今天我的講演題目是從原子到比特。我現在給大家再總結一下數字化轉型的過程:無非就是把各種原子的東西轉化成比特的形式,在這個轉化或過程中獲得新的效率。這個控制方法或者實現的方法就是我們說的從體驗和效率出發,重構業務,重塑運營,重建組織技術賦能。
-
計算機
+關注
關注
19文章
7530瀏覽量
88417 -
數據驅動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8瀏覽量
12370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35瀏覽量
62025
原文標題:從原子到比特,數字化賦能產業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文章出處:【微信號:IBMGCG,微信公眾號:IBM中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