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的提出開啟了物聯網行業化發展之路,此后,在多個國家級專項基金、規劃、標準的發布與推動下,支持物聯網發展的傳感器技術、平臺技術逐漸成熟,各行各業出現了物聯網商業化落地的動力。但場景碎片化帶來用戶需求多樣、底層技術分散的情況仍在,定制項目比例或單項目內定制化率過高,仍在掣肘物聯網規模化商用,面對需求側成本高、供給側盈利難的挑戰,中軟國際該怎么辦?
什么導致了行業定制率高
場景碎片化并伴隨強行業屬性。千行百業疊加所處不同數字化階段,令物聯網應用需求千差萬別,導致了技術分散化,產生了設備集成困難、數據孤島繁多、煙囪應用林立、交付效率低下、業務迭代緩慢、運維成本極高等難題,一方面任何物聯網產品/解決方案都難以實現大規模標準化推廣,另一方面甲方政企只能通過定制項目來滿足需求。供應商各有專長但協同不足。物聯網的四層架構: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和應用層,而不同層級中因為使用技術不同,又各有供應商,它們在各自的技術領域深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但對于跨行業、跨場景、跨技術的需求缺少經驗,而行業內又未形成統一的標準與協議,所以相互間協同不足。跨行業跨場景案例實現路徑差異大、復制難。不同行業、不同場景間案例實現路徑差異大,功能需求重疊率較低,模式互不借鑒,難以實現多行業、多場景的覆蓋。
行業定制率高帶來的挑戰
物聯網技術應用交易成本高(需求側)。甲方政企想要在海量供應商中快速搜尋到合適自己需求的,就如同大海撈針,而找到供應商后,澄清自身需求、校驗乙方能力、避免過度銷售、議價與決策、項目過程管理等環節,對自身的專業能力又是極大考驗。物聯網規模化應用成本高(供給側)。供應商以定制項目去做交付,很難做到更深層次的行業經驗沉淀,無法打造出高附加值和持續運營的標桿案例,就無法提升項目模塊復用率、降低自身成本。盈利模式不清晰致虧損呈常態化(平臺商)。眾多物聯網企業開始布局物聯網平臺,據 IDC 預測,中國物聯網平臺支出保持在13%年均復合增長率,2021 年中國物聯網平臺支出在全球地區排名第一。但發展至今,受產業需求復雜多樣、垂直行業壁壘等諸多因素影響,大部分物聯網平臺仍長期處于虧損狀態,預計還需 5 到 10 年才能孕育出成功且能存活的盈利模式。
智聯生態 產業群聚發展之道
甲方政企想要降低物聯網技術應用交易成本,物聯網企業若想在更多垂直行業實現規模化落地應用,必須共同構建便捷、低成本的物聯網平臺生態體系,推動物聯網產業全價值鏈、全要素、全生命周期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實現生產高效協同和資源精準配置,推動物聯網產業自身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推動智聯網生態平臺建設。數字化轉型進入數智階段,作為抓手的物聯網產業,更應該走在前列,打造智聯網生態平臺。基于產業知識圖譜的精準刻畫,將建設者、開發者、用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中小微企業、其他利益相關者連接在一起,匯聚行業知識與工具,形成一個超大規模的創新協作、能力交易、價值共創的雙邊市場。借助生態平臺,圍繞物聯網應用方案跨行業、跨場景的適配和擴散,開發者和甲方政企交互融合,開發者既拉動了需求,又以需求擴張反哺自身成長,形成供需兩側雙向迭代、互促共進的良好格局。加快物聯網產業生態聚集。平臺商通過線下調研、專家咨詢幫助甲方政企開放場景、釋放需求,再攜手開發者、服務商加快開發一批面向已開放場景的解決方案,為甲方政企提供即插即用、低成本、快部署的物聯網應用服務。同時,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精準對接會、示范項目聯合申報等方式,構建區域物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形成以平臺為載體、以甲方場景需求釋放為核心、各類開發者服務商鼎力協同的物聯網產業生態體系。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物聯網雖然不是新生事物,但與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產生出的新平臺、新服務、新方案,從各級政府到企業都需要一個從了解到接受的過程。借助平臺方對區域產業數據的精準掌控,協助政府層面開展培訓會、政策對接會,攜手區域龍頭企業開展場景說明會和需求對接會,聯合區域政產學研用等各方主體開展產業峰會,提升區域物聯網產業影響力。
中軟鴻聯正是以構建智聯網生態平臺為抓手,以加快區域產業生態集聚為己任,希望通過一個以數據服務和技術共享為核心的生態平臺,六個全方位覆蓋技術、數據、人才等多要素的賦能中心,構建出一個以市場化服務與公共服務雙輪驅動為動力,能夠促進各界資源有效對接的自主創新AIoT生態,以良性競爭、共同發展的推進機制,提升行業效率,降低行業成本,為供需雙方提供更加多快好省的服務。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軟件
+關注
關注
69文章
5001瀏覽量
87914 -
中軟國際
+關注
關注
0文章
533瀏覽量
723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