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2015年,CSA聯盟(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連接標準聯盟)發布了Matter標準,該標準也得到了亞馬遜、蘋果、谷歌、三星等一眾跨國巨頭的支持。作為解決物聯網碎片化問題的關鍵,Matter將有助于打破各智能單品之間的聯通壁壘,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
簡而言之,Matter可以認為是智能家居領域中一項正在醞釀的標準,該標準的終極目標便是實現全球智能家居行業標準的“大一統”。
當然,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Matter標準的發布時間一再延后,從2021年8月推遲至今年秋季,至今未有明確時間。
與其他智能家居平臺不同的是,用戶需要在家中選擇一個平臺來運行支持Matter標準的智能家居設備。即便這些智能家居設備是由不同廠商制造的,只要它支持Matter標準,都可以在用戶的智能家居平臺上進行工作,并且不需要開發人員進行任何特殊的平臺特定編程。
這也意味著,用戶可以一次性將智能設備添加到多個平臺,并且使用任何支持Matter標準的控制設備進行控制。當然,如果這一愿景實現,會導致平臺方失去大部分價值,用戶如果認為這一平臺體驗不佳,能夠很輕易地進行切換。這或許也是Matter推進困難的原因之一了。
此外,Matter除了跨平臺之外,還具備一個目前其他行業標準都不具備的特性,那就是跨系統的多元化操作。只要購置一套Matter體系下的智能家居產品,不論是iOS用戶還是Android用戶,都可以實現無縫操作,讓生態壁壘不再存在。
盡管如今,現在也到了Matter即將落地的時刻,為此眾多廠商已經等候多時,更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如近日亞馬遜在其年度Alexa開發者大會上,推出了能幫助開發人員構建支持Matter標準的智能家居設備工具包,覆蓋智能家居免配對配置、設備制造商開發工具等功能或工具。
這些工具可以幫助開發人員構建支持Matter標準的設備,而這些設備也可以適用于Alexa等多個平臺。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方面表示,用戶不需要更換現有設備,Matter標準是建立在用戶和設備制造商已經擁有的產品基礎上的。
不僅是亞馬遜,蘋果在此前的WWDC 2022中正式宣布其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將無縫兼容Matter。而此次蘋果的發言,更是可以認為是蘋果將放棄獨立生態原則的標志性事件。
與此同時,國內如歐瑞博、涂鴉智能、Aqara等都在積極地跟進布局Matter。華為、小米等廠商也在積極參與到Matter協議當中,為后續的推進做準備。
經過一推再推,Matter已到了蓄勢待發的地步。隨著Matter的發布,或許正如Yeelight CEO姜兆寧此前所言,未來IoT的連接性將不再是重要的壁壘,智能硬件的競爭將重新回到產品功能本身和體驗上,如果不做垂直專家,橫著鋪大餅搞平臺,啥都搞的品牌,可能會面臨生死問題。
如今各大廠商都開始為Matter的到來做準備,屆時,智能家居市場也將迎來真正的混戰。消費者也能真正直觀的對比各家智能產品的優劣,或許到那時,整個市場也將迎來洗牌期。
簡而言之,Matter可以認為是智能家居領域中一項正在醞釀的標準,該標準的終極目標便是實現全球智能家居行業標準的“大一統”。
當然,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Matter標準的發布時間一再延后,從2021年8月推遲至今年秋季,至今未有明確時間。
與其他智能家居平臺不同的是,用戶需要在家中選擇一個平臺來運行支持Matter標準的智能家居設備。即便這些智能家居設備是由不同廠商制造的,只要它支持Matter標準,都可以在用戶的智能家居平臺上進行工作,并且不需要開發人員進行任何特殊的平臺特定編程。
這也意味著,用戶可以一次性將智能設備添加到多個平臺,并且使用任何支持Matter標準的控制設備進行控制。當然,如果這一愿景實現,會導致平臺方失去大部分價值,用戶如果認為這一平臺體驗不佳,能夠很輕易地進行切換。這或許也是Matter推進困難的原因之一了。
此外,Matter除了跨平臺之外,還具備一個目前其他行業標準都不具備的特性,那就是跨系統的多元化操作。只要購置一套Matter體系下的智能家居產品,不論是iOS用戶還是Android用戶,都可以實現無縫操作,讓生態壁壘不再存在。
盡管如今,現在也到了Matter即將落地的時刻,為此眾多廠商已經等候多時,更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如近日亞馬遜在其年度Alexa開發者大會上,推出了能幫助開發人員構建支持Matter標準的智能家居設備工具包,覆蓋智能家居免配對配置、設備制造商開發工具等功能或工具。
這些工具可以幫助開發人員構建支持Matter標準的設備,而這些設備也可以適用于Alexa等多個平臺。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方面表示,用戶不需要更換現有設備,Matter標準是建立在用戶和設備制造商已經擁有的產品基礎上的。
不僅是亞馬遜,蘋果在此前的WWDC 2022中正式宣布其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將無縫兼容Matter。而此次蘋果的發言,更是可以認為是蘋果將放棄獨立生態原則的標志性事件。
與此同時,國內如歐瑞博、涂鴉智能、Aqara等都在積極地跟進布局Matter。華為、小米等廠商也在積極參與到Matter協議當中,為后續的推進做準備。
經過一推再推,Matter已到了蓄勢待發的地步。隨著Matter的發布,或許正如Yeelight CEO姜兆寧此前所言,未來IoT的連接性將不再是重要的壁壘,智能硬件的競爭將重新回到產品功能本身和體驗上,如果不做垂直專家,橫著鋪大餅搞平臺,啥都搞的品牌,可能會面臨生死問題。
如今各大廠商都開始為Matter的到來做準備,屆時,智能家居市場也將迎來真正的混戰。消費者也能真正直觀的對比各家智能產品的優劣,或許到那時,整個市場也將迎來洗牌期。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Matter
+關注
關注
1文章
228瀏覽量
577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2025年全球半導體八大趨勢,萬年芯蓄勢待發
的推動下,半導體行業正迎來新的繁榮景象。萬年芯作為業內芯片封裝測試知名企業,正蓄勢待發,以科技產品推動國產替代,以減少對外依賴,增強國內產業的自主可控能力。八大趨勢
新松移動機器人批量進軍歐洲新能源市場
近日,新松智慧園內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百余臺移動機器人整齊地排列在車間內,它們蓄勢待發,即將踏上前往歐洲的旅程。這批機器人代表著新松移動機器人大規模進軍歐洲本土新能源市場的重要里程碑。
芯科科技Matter智能家居參考設計演示
劉俊在介紹Matter標準的現況時提到,芯科科技作為Matter標準的發起者之一,重度參與了標準在整個行業的推廣和發展。目前
數字時代:Matter打破全球智能家居生態壁壘,加速企業產品融合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數字時代的到來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智能家居領域,這一變革尤為顯著。而Matter協議作為一個統一的智能家居開放標準,它的落地有利于解決當前智能家居
泰凌微電子&連接標準聯盟共探Matter標準新紀元
隨著智能家居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正站在一個全新時代的門檻上。Matter標準的推出,標志著一個全新的統一標準正逐漸成為現實,預示著全屋智能互聯的新時代
低功耗再下一城!泰凌深耕Matter,降低客戶開發門檻、加速產品迭代
今年5月,Matter發布1.3版本。Matter 1.4版本將在今年到來,屆時將擴大對新品類的支持,增加新的功能。在2024 Matter中國區開發者大會上,連接標準聯盟透露截至5月
如何通過Matter 1.3新標準塑造物聯網的未來
SiliconLabs(亦稱“芯科科技”)高級產品營銷經理SamiKaislasuo近期轉寫一篇趨勢應用文章來探討如何通過Matter 1.3新標準塑造物聯網的未來。隨著物聯網的整合,從智能建筑到
華為純血鴻蒙系統蓄勢待發,Mate60、Pura70有望成為首批體驗者
在科技界風起云涌的當下,華為又一次站在了技術革新的前沿。6月18日,國內媒體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華為純血鴻蒙系統已經完成最后的準備,蓄勢待發。據知情人士透露,備受期待的Mate60和Pura70兩款旗艦手機,有望成為首批搭載這一全新系統的智能手機。
技嘉科技蓄勢待發,引領AI PC市場新潮流
COMPUTEX 2024科技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此。作為電腦硬件領域的佼佼者,技嘉科技(GIGABYTE)已準備好展現其在AI領域的最新成果。
Matter網關是什么?Matter網關的功能作用
Alliance(前身為Zigbee聯盟)推動的一項行業標準。該標準旨在為智能家居設備創建一個統一的、基于互聯網協議(IP)的連接標準,使得不同品牌和平臺的智能設備能夠無縫互操作。 Matt
廣和通成功入選2024人形機器人供應鏈優質企業
近日,上海舉辦了盛大的“智造新銳·蓄勢待發”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應用峰會,該峰會由高工移動機器人和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聯合主辦。此次峰會聚焦于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的前沿技術、商業前景以及產業鏈的整體布局。
CANXL標準發布 | (1)一文讀懂CANXL數據鏈路層總線,通信再進化!
2048Byte的CANXL列車已蓄勢待發,決心突破10M的高速通道。Autosar、英飛凌、ST、Vector和NXP等行業風向標早已準備迎接CANXL高速通道給整車SoA架構帶來新的變革。
Matter標準助力智慧家居,廣和通推出創新解決方案
在智慧家居領域,新興標準Matter正以其強大的互聯互通能力引領行業發展。該標準旨在實現家庭中不同設備和生態系統的無縫連接,從而極大地降低了智慧家居設備的開發難度和成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