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兵法》
璞 | 躍 | 中 | 國
作者:劉江晅
編輯:黃沁
碳中和,當下毋庸置疑的產業、社會熱點,吸引著各行各業、各個國家密集的關注目光。但它的火熱,并不只是關乎降低 CO? 排放量,碳中和還牽涉著能源安全、關稅,甚至地緣政治博弈,其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它將無可避免地成為產業焦點話題。
同樣地,汽車行業作為制造業的明珠,不僅是科技硬實力的綜合體現,更牽動著技術、產業、經濟、民生、政治。由于創造了諸多的就業崗位,在西方國家甚至可以影響領導人選舉……
汽車、碳中和兩大牽涉甚廣的領域,互相交織碰撞,意義非同尋常。
目前汽車行業的碳中和戰略格局、勢力仍未完全確立。局勢未明下,這是彎道超車的賽點,還是巨頭們的游戲?汽車行業中的大小玩家們,應如何抓住時機,集中發力?璞躍中國移動出行團隊結合全球產業風向,特別策劃此篇“洞見”,愿與對此話題感興趣的讀者們一起探討。
汽車碳中和,為什么多個國家都在布局?
碳中和在全球范圍內已從單純的意識主張,轉變為全球的集體行動。璞躍中國移動出行認為,把汽車行業的碳中和放在一個宏大的世界地理、經濟、政治圖景中去討論,才能將其脈絡梳理清晰。
“人類世”, 碳中和的地理大背景。
2000年,諾貝爾獲獎者克魯岑提出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即人類已具備了改變地球系統的能力,可以與小行星、火山噴發這些能夠定義地理時代的因素相提并論,全球氣候變化就是人類世的突出特征[2]。根據2020年《自然》的計算評估,地球人造物的質量首次超過活生物的質量,這也為人類世的界定提供了有力的量化證據[3]。
人類世的明確,提醒著人類——積極地管控全球的氣候,責無旁貸。碳中和的提出便是協同各個國家,一起為應對氣候變化而采取全球規模的措施,以期望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與大自然所吸收的溫室氣體相平衡。
碳中和具有重塑地緣政治的能力。
這個說法并不夸張[1]。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碳中和將大力推動清潔能源,撼動化石能源體系。當今世界格局的重要支撐是化石能源體系,該體系為特定的石油出口國提供了超越實力的地緣影響力;當全球能源體系加速脫碳、清潔能源逐步占據能源體系的主導地位時,部分石油出口國將面臨在地緣政治上被邊緣化的問題,其曾享有的話語權、影響力可能被其他國家所稀釋[4]。積極的觀點認為,由于清潔能源資源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國獲得能源的經濟和安全優勢更加均衡,人類社會將收獲碳中和帶來的和平福利。
顯而易見,清潔能源資源較多的國家、掌握清潔能源開發所需技術的國家、工業能力較強的國家,將在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型競爭中獲取優勢。
目前碳中和仍處于起步階段,為了獲取在新世代下的競爭優勢,在權力格局中成為引領者或保有一席之地,各個國家都紛紛積極布局碳中和。
碳中和,更是一場經濟之爭。
通過碳中和影響政治經濟格局的方式非常多樣,比如“碳干涉”:部分發達國家試圖定義“碳中和”的責任分工與行動標準,并據此對他國的政治決策、產業行動等實施單邊干預[1];亦有加強對清潔能源產業關鍵礦產資源的控制;還有臨近國家間為了優化電力供應,建立電網一體化,從而塑造地緣政治上的依賴關系;更有天然氣作為“過渡性”低碳能源,其貿易地位不斷上升[1]……
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對以上方式詳細展開,而是將重點放在對汽車行業影響更為直接的方式上——
能源貿易方面,氫能的國際貿易格局正在形成,氫能的戰略定位已被拉升到了新的高度。由于具有燃燒時不排放溫室氣體、清潔、來源多樣、用途靈活、適應大規模儲能、可遠距離輸送、能量密度大等優勢,氫能正在被加速建構。
截至2021年3月,已經有占全球GDP 80%以上的30個國家推出了氫能戰略[9]:歐盟、日本、韓國表達了大規模進口氫能的意愿,中國更是在十四五規劃中將氫能列為未來產業,將其戰略定位提到了新的高度。
本文重點關注的汽車交通行業正是氫能應用的重點領域。有主流觀點認為,我國國內自主可控、較為完整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基本成型,液氫在經濟性上具有可行性,但還需要全產業鏈協同降成本[8]。
除了氫能之爭,碳邊境稅,亦“危”中有“機”。
碳邊境稅最初的提出是為了防止“碳泄漏“,簡而言之,企業為了規避嚴格的碳減排措施和降低碳減排成本,而將生產轉移到碳排放管制較松的地區,最終導致雖然實施嚴格管控的地區(如歐盟)加速了碳中和,但實際上并未減少全球的碳排放規模。
歐洲和美國都不同程度的對本國征收碳排放稅,但他們均擔心這將降低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并進一步影響就業和產業投資。
于是目前歐洲和美國都在積極推進碳關稅的實施:2021年7月歐洲正式頒布《歐盟關于建立碳邊境調節機制的立法提案》;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均是碳邊境稅的支持者,2021年3月美國發布貿易年度報告表示把碳邊境稅納入考慮。
碳邊境稅無疑是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綠色貿易壁壘,遭到新興市場國家集體抵制。歐盟初期階段僅對電力、鋼鐵、鋁、水泥、化肥征收碳稅,目前對中國而言主要是鋼鐵和鋁相關的企業將面臨成本優勢的下降。
碳邊境稅雄踞一頭、虎視眈眈,中國汽車行業的出口,面臨著不小的潛在風險挑戰。后期歐盟可能進一步擴大對碳排放的核算范圍,將成品商品及上下游的排放也計入其中[11],那么汽車及其零部件的碳排放量將相當可觀,如不采取措施將可能面臨不菲的碳邊境稅。
那機會在哪里呢?雖然歐洲等發達國家征收碳邊境稅目前看來對我國是不利的,但如果我國相關行業廣泛采取低碳轉型措施,出口產品所包含的碳排放量小于其它國家的同類產品,則將提高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汽車行業碳中和,已秣馬厲兵箭在弦上。
汽車行業作為制造業的明珠,它的碳中和從來就不是其自身一個行業的事情。若中國汽車行業不能贏得碳中和帶來的挑戰,中國工業可能被負面影響全面波及。
一組數據,可協助大家更直觀地了解汽車行業對工業體系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應。現今汽車行業帶動著能源、機械、電子、材料、金融等30多個相關產業,每1元的增值,可以帶動上下游產業增加3.28元。汽車產業也是新科技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應用領域,新科技不在汽車產業應用就不能充分彰顯其價值。從就業帶動效果看,汽車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則達到4000萬人,約占全國城鎮就業總人數的13%以上;而汽車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就業比例是1∶7,這樣的成效鮮有其它產業可比[11]。
北美和歐洲均是整車銷售的第二和第三大市場,其汽車工業依然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中國近年一直力爭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領域實現汽車工業的彎道超車,但面對歐洲和美國用碳中和豎起的貿易壁壘仍然準備不足。去年中國碳中和戰略的提出,不僅是為了氣候變化,也是為了積極主動地開始修煉內功,以應未來碳貿易上的挑戰。
汽車碳中和,企業該怎么做?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歐洲最大的車企是如何布局碳中和的。
碳中和是歐洲牽頭發起的一套敘事和規則,碳中和的標桿是歐洲,大眾(Volkswagen)作為作為歐洲最大的汽車集團,無疑可以體現歐洲的意志。璞躍中國移動出行認為,它的戰略也可以作為汽車行業碳中和的“最高綱領“來進行分析:
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計劃于2030年底前,在歐洲實現每車二氧化碳排放量與2018年相比減少40%。平均每輛大眾汽車將減少約17噸二氧化碳排放。
2025年之前,在歐洲多個地區建造太陽能、風能工廠。從2030年開始,除中國外所有地區使用綠電(即可再生能源發電,例如太陽能和風能)
在大眾的產品和供應鏈端進行去碳化,將把碳排放量作為對供應商的重點考核指標。
大眾是全球第一家支持電動化的車企。計劃到2030年,70%在歐洲銷售的汽車為純電汽車。
電池90%以上的原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作為對碳減排的貢獻[12]。
在璞躍中國移動出行團隊分析看來,大眾戰略的發布具有指標性意義,對整車廠而言,意味著如果碳排放標準低于如上標準,那么在出口到歐洲時就有可能被征收碳邊境稅;對汽車零配件廠而言,需要達到大眾等德國OEM的標準才能繼續保持在供應鏈中的地位。
奪取汽車碳中和先機,車企該怎么做?
汽車企業碳中的實施是一套復雜而龐大的工作,文章由于篇幅有限,在這里我們簡略地提出一些要點。
如果志在歐美市場,需要對上下游的碳排放早做布局。
碳中和有三個核算范圍,高度概述一下就是范圍一:直接排放;范圍二:外購電力和供熱等;范圍三:上下游的碳排放[13]。中國目前對范圍三的核算要求是由企業自主選擇的。但結合我們之前對碳中和政治經濟影響以及大眾碳中和戰略的分析,如果汽車企業需要在歐美市場布局,或者需要給歐美企業在中國地區供應零件,那么主動提高自我要求,在范圍三上早做布局才是明智之選。
新能源,兵家必爭之地。
由于汽車尾氣排放占整個汽車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的80%,所以目前汽車行業的碳中和高度聚焦在新能源汽車上。除了電動化,我們上文也提到過氫燃料將在未來發揮更重要的角色。
環保材料和回收利用,兩個被忽視的艱難賽場。
根據璞躍中國對全球大企業和初創企業的創新觀察,相比于新能源,環保材料,整車及零部件的回收利用這兩個方向關注度要低很多。
根據預測,到2040年60%的汽車碳排放足跡都將來自于材料的排放[14]。如果未來明確將回收納入碳排放體系的核算,可以大幅降低碳排放量。但這兩個方向的實施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對技術和管理體系均作出了很高的要求。
總之,碳中和無疑是人類對地球和自身的一個美麗的承諾,但由此構建起的政治經濟格局并不簡單。汽車行業必當肩負起它所應承擔的責任,披荊斬棘走向碳中和的未來。
歡迎聯系作者,與璞躍中國共建汽車碳中和創新生態。
1.張銳,相均泳,“碳中和”與世界地緣政治重構,國際展望[J],2021(4),
2.Paul Crutzen, Eugene Stoermer, “The Anthropocene,” Global Change Newsletter,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J], No. 41, 2000, pp. 17-18.
3.Emily Elhacham, Liad Ben-Uri, Jonathan Grozovski, et al., “Global Human-made Mass Exceeds All Living Biomass,” Nature[J], No. 588, pp. 442-444.
4.王震,油氣價格低迷下的阿拉伯油氣生產國改革及其前景,國際關系研究[J], 2017(2)
5.Indra Overland, “The Geopolitics of Renewable Energy: Debunking Four Emerging Myths,” 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2019
6.“How Hydrogen can Deliver Climate Solutions and Clean Energy Competitiveness for Canada,” Clean Energy Canada, 2020(10)
7.王建建 胡辰樹 吳志新等,碳中和目標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中國車用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21
8.Hydrogen Insights,Hydrogen Council, 2021(02),
9.周杰俁,崔瑩,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碳邊境稅及對我國的影響,經濟縱橫,2021
10.張彥,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及對策建議探析,環球瞭望,2021(12),
11.樂啟清,歐陽波儀,章智群,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21
12.Way to Zero: Volkswagen presents roadmap for climate-neutral mobility,https://www.volkswagenag.com/,2021(04)
13.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2015,.
14.Forging Ahead A materials roadmap for the zero-carbon car,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12)
關于Plug and Play China 璞躍中國
2006年成立于硅谷的璞躍(Plug and Play)是全球科技創新平臺引領者,曾先后成功早期投資孵化了Google、PayPal、Dropbox 等多家互聯網行業科技巨頭公司,業務涵蓋:早期投資、企業創新服務、創新生態空間運營等。經過10余年的發展和超過20年的長期積累,目前在全球設立40多個創新生態空間和區域辦公室;累計投資超過1600家初創企業,為超過17000家初創企業進行孵化加速,為超過500家全球領先大企業提供聯合創新服務,年平均舉行初創企業和大企業間的對接交流活動1000余場。
2015年,在中國雙創浪潮下,璞躍入華,2016年“璞躍中國(Plug and Play China)”成立。
璞躍中國立足北京——中國總部,布局上海、深圳兩大區域創新中心,聯動南京、武漢、無錫等城市創新合作伙伴開展中國創新業務。
璞躍中國現開設有企業創新服務、城市創新服務、科技投資、創新空間四大業務板塊,構建了中國領軍的線上線下創新平臺,并為之配套構建了包括大企業、初創公司、城市伙伴、風險投資機構、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導師等多維度的創新生態伙伴體系。
迄今璞躍中國已服務100余家行業領軍企業,累計孵化加速1700余家創業公司,并投資了包括ApplyBoard、AutoX、非夕科技、縱行科技、銀基安全、大界機器人、海飛科、Authing、優時科技等超過150家科技創新企業。
-
碳中和
+關注
關注
0文章
205瀏覽量
13710 -
汽車
+關注
關注
13文章
3587瀏覽量
3753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