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宣布已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采用2nm規格技術的芯片,最多可容納500億個晶體管,同時其能耗相比7nm芯片大幅提升,性能提升了45%,功耗減少了75%。全球首顆2nm芯是位于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半導體研究機構設計和生產的。
臺積電是半導體的龍頭老大,臺積電對外稱,今年下半年將推進量產3nm芯片。
除了臺積電,英特爾、三星也紛紛向外放話,2025年實現2nm芯片的量產!
據日經新聞報道,日本美國計劃攜手在2025年生產2nm芯片,日本將與美國合作,最早在2025財年啟動本土2nm半導體制造基地。
當然,日本聯合美國研發2nm工藝的目標本身也是減少對臺積電的依賴,所以臺積電的可能性也可以排除。
臺積電,英特爾,三星都花了大把研發成本。國企控制的中芯國際最近也有動作了,這可能就是進軍2nm的信號!
文章綜合金十新媒體、中關村在線、科技浪子
編輯:黃飛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90瀏覽量
425967 -
2nm
+關注
關注
1文章
207瀏覽量
452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臺積電設立2nm試產線
臺積電設立2nm試產線 臺積電已開始在新竹寶山晶圓廠(Fab 20)設立2nm(N2)試產線,計劃月產能約3000至3500片。臺積電目前在臺灣本土建立了兩個 2 納米晶圓
2025年半導體行業競爭白熱化:2nm制程工藝成焦點
據外媒最新報道,半導體行業即將在2025年迎來一場激烈的競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各大晶圓代工廠將紛紛開始批量生產采用2nm制程工藝的芯片,并努力降低3nm制程工藝
臺積電2nm芯片試產良率達60%以上,有望明年量產
了業界的普遍預期。 據悉,臺積電一直致力于在半導體制造技術的前沿進行探索和創新,此次2nm芯片的成功試產,再次證明了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臺積電表示,這一成果得益于其先進的制程技術和卓越的生產管理能力。 隨著良率的不斷提升,臺積
聯發科攜手臺積電、新思科技邁向2nm芯片時代
近日,聯發科在AI相關領域的持續發力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據悉,聯發科正采用新思科技以AI驅動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流程,用于2nm制程上的先進芯片設計,這一舉措標志著聯發科正朝著2nm芯
Rapidus計劃2027年量產2nm芯片
Rapidus,一家致力于半導體制造的先鋒企業,正緊鑼密鼓地推進其2027年量產2nm芯片的計劃。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背后,是高達5萬億日元(約合336億美元)的資金需求。
消息稱三星電子再獲2nm訂單
三星電子在半導體代工領域再下一城,成功獲得美國知名半導體企業安霸的青睞,承接其2nm制程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芯片代工項目。
日本Rapidus 2nm原型生產線明年4月運營
日本芯片產業迎來重要里程碑,Rapidus公司位于北海道的2nm原型生產線預計將于明年4月正式投入運營。這一消息標志著日本在半導體技術領域的雄心壯志正逐步變為現實,也預示著北海道有望成為全球芯
臺積電2nm芯片助力 蘋果把大招留給了iPhone18
有媒體爆料稱;蘋果公司的iPhone 17系列手機極大可能將無法搭載臺積電2nm前沿制程技術芯片,iPhone 17系列手機的處理器預計將沿用當前的3nm工藝。2nm技術
三星奪得首個2nm芯片代工大單,加速AI芯片制造競賽
在半導體行業的激烈競爭中,三星電子于7月9日宣布了一項重大突破,成功贏得了日本人工智能(AI)企業Preferred Networks(PFN)的訂單,為其生產基于尖端2nm工藝和先進封裝技術的AI
臺積電2nm芯片研發迎新突破
臺積電已經明確了2nm工藝的量產時間表。預計試生產將于2024年下半年正式啟動,而小規模生產則將在2025年第二季度逐步展開。
臺積電2nm芯片研發工作已步入正軌
據悉,臺積電已明確其2nm工藝的量產時間表,計劃在2024年下半年進行試產,并在2025年第二季度逐步實現大規模生產。此外,臺積電位于亞利桑那州的新廠亦將參與2納米制程的生產。
今日看點丨臺積電獲美66億美元補貼生產2nm芯片;消息稱豐田與華為共推智駕方案
1. 臺積電獲美國 66 億美元補貼 將在美生產 2nm 芯片 ? 美國聯邦將為臺積電提供66億美元撥款補貼,在這一支持下臺積電同意將其在美國的投資由400億美元增加60%以上,達到650億美元以上
發表于 04-09 11:23
?593次閱讀
蘋果欲優先獲取臺積電2nm產能,預計2024年安裝設備生產
有消息人士稱,蘋果期望能夠提前獲得臺積電1.4nm(A14)以及1nm(A10)兩種更為先進的工藝的首次產能供應。據了解,臺積電2nm技術開發進展順利,預期采用GAA(全柵極環繞)技術生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