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因其成分復雜,量效毒關系不明確,因而其藥物毒性尤其是心臟毒性在日常給藥和新藥研發過程中一直備受關注。目前,中藥的臨床前研究較普遍使用的有動物實驗和體外細胞實驗。然而動物實驗有實驗周期過長、耗資巨大、存在著倫理爭議等問題;體外細胞實驗因受傳統孔板模型的限制,難以模擬出體內器官組織復雜的微環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對于潛在毒性的篩查效果。而器官芯片能夠模擬人體特定器官(如心臟、肺和肝等)的結構和復雜生理功能,提供比二維靜態細胞培養和動物模型更準確的藥物測試數據,在藥物篩選和個性化醫療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據麥姆斯咨詢報道,近期,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羅勇教授團隊的王帥等人構建了一款模擬心臟心肌搏動和毛細血管屏障功能的心臟芯片,用于雷公藤甲素、氯化兩面針堿、莨菪堿3種藥物化學成分心臟毒性的臨床前評價,并以論文形式發表于《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如圖1所示,該心臟芯片為上下對齊的兩腔室結構,上層結構為血管屏障模塊,將原代血管內皮細胞種植多孔膜A上;下層為心臟模塊,將心肌細胞種植下層腔室最上層的多孔膜B上,兩層多孔膜背靠背在芯片內緊貼。每層有獨立的液體流動通道,可以實現每種細胞所需培養液的獨立供給。原代血管內皮細胞與原代心肌細胞通過多孔膜實現物質交流,在真實心臟中心肌細胞通過遍布心臟內部的血管來進行物質代謝,心肌細胞并沒有直接暴露在血液中,所以在器官芯片中于心肌細胞上層加一層血管模塊從仿生性角度具有現實根據。
圖1 心臟芯片設計圖
該心臟芯片制造組裝完成后,將兩個出液口與裝有細胞培養液的5ml注射器相連,使用注射泵實現注射器穩定向芯片內灌注培養液,芯片內液體流向如圖2所示。其中,血管內皮細胞層的α-MEM培養液流速為2μl/min;由于心肌細胞在體內不直接接觸血液,心肌細胞層的α-MEM培養液流速設置為注射泵最低流速1μl/min,用5ml離心管收集芯片流出的培養液。
圖2 心臟芯片內液體流向
實驗采用檢測細胞上清液中乳酸脫氫酶(LDH)、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的表達水平作為評價藥物心臟毒性指標。藥物作用后培養液內的LDH、cTnⅠ濃度變化都呈現出劑量依賴性。在低濃度下,心臟芯片中的LDH、cTnⅠ檢測值均低于孔板實驗,在較高濃度下,因為血管內皮細胞大量死亡導致其屏障功能被破壞,芯片和孔板的心肌細胞受損情況更為接近。研究結果表明,與孔板模型相比,藥物經過血管內皮細胞層后運輸至心肌細胞這一結構可以顯著提高心肌細胞藥物毒性的耐受性,驗證了心臟芯片的仿生性優勢,證明本芯片有潛力成為未來檢測藥物心臟毒性的體外模型。
原文鏈接:
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41-1021696842.htm
審核編輯 :李倩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4瀏覽量
426259
原文標題:基于自主構建的心臟芯片用于中藥成分毒性檢測
文章出處:【微信號:Micro-Fluidics,微信公眾號:微流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