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全球半導體需求在去年迎來了幾乎是史上最大幅度的增長,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達到5559億美元(約3514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高達26.2%。
而中國繼續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2021年的總銷售額為1925億美元(約1217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7.1%。
半導體市場又可細分為集成電路、傳感器、光電器件以及分立器件等。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10458.3億元,同比增長18.2%,這也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首次年銷售額突破萬億元。
其中,設計業銷售額為4519億元,同比增長19.6%;制造業銷售額為3176.3億元;同比增長24.1%;封裝測試業銷售額2763億元,同比增長10.1%。
半導體銷售額總體漲幅大,從進出口數據上也能相應反映出來。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產品6354.8億塊,同比增長16.9%;進口金額4325.5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出口集成電路產品3107億塊,同比增長19.6%;出口金額為1537.9億美元,同比增長32%。
這些數據的增長,意味著國內集成電路市場的需求持續在提高。其實自2005年以來,中國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在這十多年間,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的同時,集成電路貿易逆差數字也在不斷被拉大。
缺芯之下,集成電路貿易逆差繼續擴大
國產替代,是目前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無論是自從華為、中芯國際等公司進入實體清單,還是疫情后全球范圍的缺芯,都成為了集成電路國產替代發展的推動力。
不過,從去年的國內集成電路進出口數據中能夠發現,即便去年海外芯片供應嚴重短缺,實際上,集成電路貿易逆差依然在繼續被擴大。
電子發燒友網統計了2017年-2021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出口的數量數據,盡管近5年里,進出口數量都保持著增長的態勢,但顯然進口數量增速較快,僅從進出口產品數量來看,集成電路行業的貿易逆差是在被不斷拉大的。2017到2021年間,中國集成電路進口數量增幅為68.8%,但出口數量僅增長52.1%。
集成電路進出口金額方面,近5年出口金額保持穩定增幅,進口金額雖在2019年有同比下滑,但在去年迎來了大幅增長。2017到2021年間,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增幅為66.3%,盡管逆差數字仍在增長,但出口金額卻在5年間增長超過一倍,達到130%。
另一方面,目前主流的國產替代思路是,從無到有,從低端開始用低價打入市場,這種現象可以從集成電路產品單價上能夠體現出來。
以2021年的集成電路進出口數據為例,2021年全年進口集成電路產品數量約為6355億個,金額為4326億美元,也就是進口集成電路產品平均單價為0.68美元(約4.3元人民幣);出口集成電路數量為3107億個,金額為1538億美元,即平均單價只有0.495美元(約3.1元人民幣),出口產品平均單價為進口產品的72.1%。
同樣的計算方式去統計近5年的數據,2017-2021年間,出口產品平均單價分別為進口產品的47.5%、52.1%、67.7%、69.7%、72.1%。這說明,在近5年間,中國集成電路進出口產品的單價差正在逐步縮小。
所以樂觀地看,集成電路本土化正在展現出初步的成果,出口產品價值在不斷提高。但國產替代的成果從出口產品單價中并不能完全體現,因為,首先在去年的集成電路銷售額中,設計公司占到45%以上,制造僅占32%左右。無論是考慮到產能還是先進制程,目前很多國內芯片設計公司依然需要將生產制造部分交給大陸以外的晶圓代工廠,而這部分依然會算入進口產品的數據中。同時,在出口產品中,也有不少是海外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大陸設立的工廠所制造。
因此,這里只能說本土集成電路產業正在不斷提高自身的產品價值。另一個現實問題是,進出口貿易逆差依然在不斷擴大,顯然現階段而言,中國大陸在集成電路產業上還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國產替代,依賴于進口的狀況沒有逆轉的跡象。
相比于芯片設計,半導體設備更急需突破
近幾年海外針對我國高科技行業的制裁、出口管制等層出不窮,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點就是半導體設備。自2000年以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由于政策支持、市場發展前景大、創業環境等優勢,吸引眾多海外人才回國,誕生了不少優秀的Fabless芯片設計公司。因此,中國目前并不缺芯片設計的能力,盡管可能與國際頂尖企業有不小差距,但相比之下,上游材料、設備、EDA軟件等對外的嚴重依賴,情況更為嚴峻。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12月我國半導體制造設備進口量為490563臺,而在海關總署的分類中,這些半導體設備被分為三類,分別是:制造單晶柱或晶圓用的機器及裝置、制造半導體器件或集成電路用的機器及裝置、制造平板顯示器用的機器及裝置。
來源:海關總署
其中制造平板顯示器用的機器及裝置采購量最大,達到409706臺,占比超過80%,但平均單價僅9萬元。而進口金額最高的“制造半導體器件或集成電路用的機器及裝置”,進口數量15844臺,總金額高達1369億元,平均單價864萬,是單價最高的類別。
SEMI的報告指出,預計2021年原始設備制造商的半導體制造設備全球銷售總額將達到1030億美元的新高,比2020年的710億美元的歷史記錄增長44.7%,并預計2022年半導體設備市場總額將擴大到1140億美元。而中國大陸在2021年前三季度半導體設備銷售額達到214.5億美元,同比增長56.5%,顯著高于全球增速,占據全球約30%的市場份額,依然占據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的位置。
但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卻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從細分產品來看,光刻機、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為半導體設備主要核心設備,分別占比24%、20%、20%。其次為測試設備和封裝設備,分別占比9%、6%。
目前,我國在刻蝕、清洗等領域國產替代率超20%,然而光刻/薄膜沉積等占比較高的核心設備仍被國外廠商壟斷,高度依賴進口。
在光刻機方面,上海微電子量產 SSA600 系列光刻機可滿足IC前道90nm關鍵層與非關鍵層光刻工藝需求;屹唐股份干法去膠設備全球市占率31.3%;凱世通首臺低能大束流離子注入機在國內12英寸主流IC芯片廠完成驗證,并已確認銷售收入。
整個半導體產業鏈是高度垂直分工的,因此整體發展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上游材料和設備等發展,需要下游制造企業的支持。隨著國際制裁的頻繁干擾,下游晶圓廠對國產設備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高,這也是國產設備廠商的重要發展機會。
小結:
此前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政策,其中提到了要在2025年將中國的芯片自給率提高到70%。但從如今集成電路產業的貿易逆差來看,這個目標幾乎難以實現。但另一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市場足夠大就是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最大優勢之一。只要有持續的投入,相信會在未來幾年里陸續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獲得更多新突破。
-
顯示器
+關注
關注
21文章
5003瀏覽量
140262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52瀏覽量
221278 -
中國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656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