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彎彎)近年來,智能化發展越來越迅速,服務機器人、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設備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而這些設備都需要跟人交互,需要有很好的感知能力,包括視覺、聽覺、甚至觸覺,而多模態交互將會是類腦技術的一個發展方向。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Yole報告顯示,2020年到2030年的十年里,類腦將會迎來快速發展,預計到2035年類腦智能將占到傳統人工智能的18%,突破200億美元市場規模。而且時識科技創始人兼CEO喬寧認為,類腦智能不只是做AI,還可以用于邏輯運算。
當前研究界和企業界都已經意識到類腦智能的優勢,然而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現在類腦智能離落地還差半步,那么類腦智能現階段在落地應用中遇到的挑戰是什么呢,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未來將會率先在哪個賽道落地?日前多位行業專家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全面探討。
類腦智能落地應用的挑戰是什么?
首先是目前來看成本還很高,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余磊表示,近幾年類腦技術的發展非常快,確實也能解決很多問題,然而存在的問題是,太貴了,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類腦相機,買一臺需要五萬五千元人民幣,買四臺就花費了二十多萬元人民幣。
其次是技術上還有提升空間,中國電子科技南湖研究院先進算法實驗室主任徐庶分析到,類腦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如果這個技術是為了替換現有技術,那就要看它用多大代價解決了主要問題;二是這個技術能不能解決現有技術完全解決不了的問題。
類腦技術應用落地還差那半步體現在哪里呢?類腦技術展現出來很多性能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比如事件相機對動態的捕捉、對隱私的保護性等,確實表現出一些現有人工智能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用非常低的功耗,可以進行高效的動作識別和處理,而目前還差的半步,主要是像素、成像質量、穩定性等問題,致使還不能解決更多場景遇到的問題,因此還沒能廣泛應用,因此在這些方面還需要提升。
第三是對大腦神經網絡的研究還不夠,清華大學博士鄧磊談到,他們在研究的時候,時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真正的類腦智能到底是什么?他們發現在研究中,很多時候只是完成了從數據輸入到輸出的一種映射關系,而他們希望的類腦智能是,能夠在更高的認知層面去體現智能,而這個問題在短期內解決不了。
鄧磊表示,研究神經網絡是希望能夠更多的知道大腦的運作模式,從而解釋人的行為,而現在研究的還只是大腦的冰山一角 ,研究難以應用落地,也在于研究的底層機制還太少,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做類腦智能還比較困難。
未來類腦智能會在哪個賽道率先落地?
如果目前的這些挑戰得以解決,那么未來類腦智能會率先在哪個賽道得到應用呢?徐庶認為,如果能夠把像素、成像質量、芯片計算性能等都提升上來的話,最早會在智能家居落地,因為類腦芯片的關注重點是低功耗,非常適合消費級場景,另外類腦對隱私的保護性非常好,在家居之后,各類智能機器人都是很好的賽道。
類腦智能包括感知層面和處理層面,從感知層面來看,有視覺、聽覺、觸覺等,余磊談到,目前視覺方面已經比較成熟,比如事件相機,反應快,基本是微妙級的,動態范圍也很好,在極端場景,比如運動、強弱光線下都有很好的表現,未來可以應用的場景很大。
如果上述談到的技術上的問題得以解決,那么類腦智能在技術上的瓶頸可能就不再是很大的問題,而困難的將會是生態,就像之前的ANN、NLP網絡等能夠應用起來,都離不開生態的建設,因此科研院所、企業等都需要有這個意識,從而真正推動類腦智能全面應用起來。
另外一位投資人認為,類腦智能作為一個新的技術,其技術的亮點大家都看到了,然而如何推廣應用,其實是有方法論的,常見的方法是找到技術的差異性,再找到足夠細的細分領域,跟差異性相匹配,這樣才會在合適的落地點形成爆發。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604瀏覽量
239531 -
類腦芯片
+關注
關注
2文章
14瀏覽量
491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