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文智)2021年半導體企業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產能,二是人才。產能的事情我們電子發燒友網已經有很多的報道,關于人才方面的介紹目前比較少,剛好周末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小型的半導體企業沙龍,參與的有剛創辦的半導體初創企業創始人,也有經營多年正在走IPO流程的半導體企業,他們在今年都有一個痛點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人才。
比如有企業在分享的時候說,今年校招的時候,知名的電子院校的微電子專業畢業生,如果是本科生的話,沒有20萬一年是不會有人搭理的;如果是碩士研究生的話,沒有40萬一年,他們看到不會看一下。
但就算是這樣高薪招的所謂“人才”到企業后,一般前面3到6個月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因為學校的畢業生主要具備的是理論思維,而企業需要的是工程思維,兩者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另外,還會造成一種企業內的不和諧,因為很多工作多年的員工可能都沒有這些新招的員工工資高。很多公司為了平衡這個事情,頭痛不已。
為何今年的行情這么好?
半導體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其實并沒有多少年,之前這個行業并不受重視,集成電路專業成為一級學科也還是去年才有的事情。此前半導體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優秀的一般都轉行到其他收入更好的行業了,比如互聯網,金融等等。
因為相比那些行業,半導體行業仍然屬于制造業,而國內的半導體技術在全球來看并不算尖端,收入自然也就那樣。因此,30歲左右的IC設計工程師幾乎沒有。也就是說,在國內半導體行業的人才其實是斷層了。
要不是這一次資本的大量涌入,半導體行業的人才斷層現象可能會更加明顯。而正是由于資本的大量涌入,讓很多的半導體企業開始不差錢了,在市面上到處尋找人才,有經驗的,能做事的人才開始在市場上走俏。當這些人才被挖得差不多之后,又開始了高校的新一輪搶人大戰,從而將薪資推得這么高。
中微半導體(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吳新元表示,目前半導體公司找一個對口的優秀人才基本上在20萬~50萬一年,而且還不好招。
另外一個就是需求的增多,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共新增超過2萬家半導體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增速達32%,總量為2019年的1.3倍。同時,隨著5G的普及和汽車行業對上游芯片需求的增長,2021年國內半導體企業數量也將進一步增長。
快速增長的企業數量,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也在同步遞增,據招聘企業公布的信息顯示,集成電路/半導體行業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招聘量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了65.3%和22.2%。
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按當前產業發展態勢及對應人均產值推算,到2022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4.45萬人左右,其中設計業為27.04萬人,制造業為26.43萬人,封裝測試為20.98萬人。
但就目前行業內的普遍共識來看,基本可以滿足的相關人才僅為40萬左右,人才缺口達到了30萬之巨,隨著半導體相關企業數量的增多,這一缺口還會繼續擴大。
半導體企業怎么辦?
更高的薪資,對員工來說意味著收入更高,但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成本更高,特別是對創業企業來說。白澤半導體是一家今年才成立的做定制MCU的半導體企業,其CEO戴峰表示,他們今年的支出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產能,二就是人才。“但我們是一家初創公司,那么高的薪資,我們肯定是比較難負擔的,因此,我們的策略是降低一些薪資,給予一部分的股權。還有就是跟學校合作,定點培養一些新人。”
股權這個東西看起來是很美好,但真正能夠守到能套現那一刻的人并不多,不說公司能不能做到上市,就說員工本人能不能扛住外面的誘惑,堅持在公司做下去,都很難。因此,有的人才并不認股權,只想把能拿到手的拿到再說。
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副總裁劉軍認為,半導體行業的人才問題,想要在短期內解決是不現實的。他們的策略是,一是留住現有的人才,二是放寬思路,擴大人才來源。
留住企業現有的人才,重點在于打造公司的企業文化,重視員工和團隊的培養。從硬件方面來說,想要做好人才梯隊的規劃,需要有多少技術牛人;多少熟練工程師;多少應屆畢業生。而且需要根據公司發展需要來規劃,而不是根據融資了多少錢進來進行規劃。
從軟的方面來說,就是內心要真心對員工好。劉軍特別指出,“我始終認為,員工個人的發展,要高于公司利益。就算我培養出來的員工去了競爭對手那里,如果他們能有更好的職業前景,我一樣為他們高興。“
在對員工要好的方面,他還分享了一個細節,“前幾天,我們要搞團建,我就對HR的團隊說,我們的工作要做細,比如說,我們租用的大巴車是多少車齡的,里面有沒有氣味等都需要考慮進去。”
在招新員工方面,劉軍也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可以放寬思路,以前需要從985、211等高校招聘的人才,是不是可以放寬要求,從普通的大學里去招聘,這樣可選擇的范圍就更廣了。
中微半導體的吳新元也分享了他的經驗,中微半導體將人才進行分類,比如分成領軍人才、工程師、熟練工和應屆畢業生。對于應屆畢業生主要招聘那些愛學習、學習能力強、有拼勁的畢業生,至于專業和學校其實并不那么看重。
另外一個就是跟大學合作辦學,一開始就按照公司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這樣,他們一畢業就能在公司創造價值了。
深圳市穩先微電子有限公司CFO兼董秘鄭澤科基本跟吳新元的觀點類似,就是將人才進行分類,他表示,一般的企業,領軍人才,招一個牛人就夠了;經理級的人才,需要去精挑細選,去國內外的大廠去挑,能力和經理也需要對口,一條線一兩個人也就足夠了,多了容易打架,反而不利于企業發展;對于熟練工程師,則可以放寬要求,自己培養或者其他公司挖人都是可取之道。
總結
總的來說,有資本進入半導體行業,讓半導體行業更受關注,半導體企業可以給得出高工資,和股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總是一件好事情。希望國內的半導體行業越來越繁榮,企業收入更高,從業人員的生活更美好。
比如有企業在分享的時候說,今年校招的時候,知名的電子院校的微電子專業畢業生,如果是本科生的話,沒有20萬一年是不會有人搭理的;如果是碩士研究生的話,沒有40萬一年,他們看到不會看一下。
但就算是這樣高薪招的所謂“人才”到企業后,一般前面3到6個月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因為學校的畢業生主要具備的是理論思維,而企業需要的是工程思維,兩者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另外,還會造成一種企業內的不和諧,因為很多工作多年的員工可能都沒有這些新招的員工工資高。很多公司為了平衡這個事情,頭痛不已。
為何今年的行情這么好?
半導體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其實并沒有多少年,之前這個行業并不受重視,集成電路專業成為一級學科也還是去年才有的事情。此前半導體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優秀的一般都轉行到其他收入更好的行業了,比如互聯網,金融等等。
因為相比那些行業,半導體行業仍然屬于制造業,而國內的半導體技術在全球來看并不算尖端,收入自然也就那樣。因此,30歲左右的IC設計工程師幾乎沒有。也就是說,在國內半導體行業的人才其實是斷層了。
要不是這一次資本的大量涌入,半導體行業的人才斷層現象可能會更加明顯。而正是由于資本的大量涌入,讓很多的半導體企業開始不差錢了,在市面上到處尋找人才,有經驗的,能做事的人才開始在市場上走俏。當這些人才被挖得差不多之后,又開始了高校的新一輪搶人大戰,從而將薪資推得這么高。
中微半導體(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吳新元表示,目前半導體公司找一個對口的優秀人才基本上在20萬~50萬一年,而且還不好招。
另外一個就是需求的增多,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共新增超過2萬家半導體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增速達32%,總量為2019年的1.3倍。同時,隨著5G的普及和汽車行業對上游芯片需求的增長,2021年國內半導體企業數量也將進一步增長。
快速增長的企業數量,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也在同步遞增,據招聘企業公布的信息顯示,集成電路/半導體行業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招聘量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了65.3%和22.2%。
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按當前產業發展態勢及對應人均產值推算,到2022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4.45萬人左右,其中設計業為27.04萬人,制造業為26.43萬人,封裝測試為20.98萬人。
但就目前行業內的普遍共識來看,基本可以滿足的相關人才僅為40萬左右,人才缺口達到了30萬之巨,隨著半導體相關企業數量的增多,這一缺口還會繼續擴大。
半導體企業怎么辦?
更高的薪資,對員工來說意味著收入更高,但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成本更高,特別是對創業企業來說。白澤半導體是一家今年才成立的做定制MCU的半導體企業,其CEO戴峰表示,他們今年的支出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產能,二就是人才。“但我們是一家初創公司,那么高的薪資,我們肯定是比較難負擔的,因此,我們的策略是降低一些薪資,給予一部分的股權。還有就是跟學校合作,定點培養一些新人。”
股權這個東西看起來是很美好,但真正能夠守到能套現那一刻的人并不多,不說公司能不能做到上市,就說員工本人能不能扛住外面的誘惑,堅持在公司做下去,都很難。因此,有的人才并不認股權,只想把能拿到手的拿到再說。
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副總裁劉軍認為,半導體行業的人才問題,想要在短期內解決是不現實的。他們的策略是,一是留住現有的人才,二是放寬思路,擴大人才來源。
留住企業現有的人才,重點在于打造公司的企業文化,重視員工和團隊的培養。從硬件方面來說,想要做好人才梯隊的規劃,需要有多少技術牛人;多少熟練工程師;多少應屆畢業生。而且需要根據公司發展需要來規劃,而不是根據融資了多少錢進來進行規劃。
從軟的方面來說,就是內心要真心對員工好。劉軍特別指出,“我始終認為,員工個人的發展,要高于公司利益。就算我培養出來的員工去了競爭對手那里,如果他們能有更好的職業前景,我一樣為他們高興。“
在對員工要好的方面,他還分享了一個細節,“前幾天,我們要搞團建,我就對HR的團隊說,我們的工作要做細,比如說,我們租用的大巴車是多少車齡的,里面有沒有氣味等都需要考慮進去。”
在招新員工方面,劉軍也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可以放寬思路,以前需要從985、211等高校招聘的人才,是不是可以放寬要求,從普通的大學里去招聘,這樣可選擇的范圍就更廣了。
中微半導體的吳新元也分享了他的經驗,中微半導體將人才進行分類,比如分成領軍人才、工程師、熟練工和應屆畢業生。對于應屆畢業生主要招聘那些愛學習、學習能力強、有拼勁的畢業生,至于專業和學校其實并不那么看重。
另外一個就是跟大學合作辦學,一開始就按照公司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這樣,他們一畢業就能在公司創造價值了。
深圳市穩先微電子有限公司CFO兼董秘鄭澤科基本跟吳新元的觀點類似,就是將人才進行分類,他表示,一般的企業,領軍人才,招一個牛人就夠了;經理級的人才,需要去精挑細選,去國內外的大廠去挑,能力和經理也需要對口,一條線一兩個人也就足夠了,多了容易打架,反而不利于企業發展;對于熟練工程師,則可以放寬要求,自己培養或者其他公司挖人都是可取之道。
總結
總的來說,有資本進入半導體行業,讓半導體行業更受關注,半導體企業可以給得出高工資,和股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總是一件好事情。希望國內的半導體行業越來越繁榮,企業收入更高,從業人員的生活更美好。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54瀏覽量
22131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Qorvo榮獲2024年最受尊敬半導體上市公司獎
Qorvo再次榮獲全球半導體聯盟(GSA)頒發的 “最受尊敬的半導體上市公司 ”獎。這標志著Qorvo在過去三年中第二次獲此殊榮,此前Qorvo曾于2022
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預測
近日,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最新發布的市場預測報告,全球半導體市場在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健增長態勢。 具體而言,預計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
半導體計量和檢測市場規模將達到 133 億美元
來源:Silicon Semiconductor ? 數字設備制造和5G連接的興起提供了增長機會。 半導體計量檢測市場在保證半導體制造過程的效率和質量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美國聯合市場研究公司
中國半導體的鏡鑒之路
見。
另外一個案子,在20世紀70年代,摩托羅拉、德州儀器是比英特爾規模龐大得多的美國企業,摩托羅拉其實是半導體的鼻祖之一,摩托羅拉為了進入日本市場,花了20年的努力,現在看有點不可思
發表于 11-04 12:00
領泰 / LEADTECK領泰半導體(深圳)有限公司由一級代理提供技術支持
領泰 / LEADTECK領泰半導體(深圳)有限公司由一級代理提供技術支持領泰 / LEADTECK領泰半導體(深圳)有
關于領泰 / LEADTECK
領泰是一家專業的功率器件設計公司
發表于 11-03 14:20
英偉達從三星挖走超500名半導體人才
近日,科技界傳來了一則引人關注的消息:圖形處理巨頭英偉達成功從韓國半導體巨頭三星電子“挖角”,吸引了超過500名半導體領域的優秀人才加入其團隊。這一舉動不僅凸顯了英偉達在半導體
功率半導體市場迎飛躍,預測2035年市場規模將增4.7倍
近日,日本市場研究公司富士經濟發布了一份備受關注的行業研究報告《功率器件晶圓市場的最新趨勢和技術趨勢》。該報告深入分析了功率半導體市場的發展趨勢,并預測2024年功率半導體市場將比上年
英飛凌2023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長16.5%,首次實現領跑
英飛凌科技在2023年持續擴大其在汽車半導體市場的領先優勢。TechInsights的最新研究顯示,2023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長16
半導體發展的四個時代
或有足夠資金資助 IDM 進行大規模開發的公司。隨著后來,當我們開始進入第二個半導體時代時,這一切都改變了。
第二個半導體時代——ASIC
LSI Logic 和 VLSI Te
發表于 03-27 16:17
臺灣地區借東南亞之力吸引國際學生填補半導體人才缺口
據報道,位于新竹縣新豐鄉的明新科技大學半導體學院的半導體人才培訓中心現已投入使用,配備有半導體真實設備用以教學,學生還有機會去臺灣最大的幾家半導體
半導體發展的四個時代
足夠資金資助 IDM 進行大規模開發的公司。隨著后來,當我們開始進入第二個半導體時代時,這一切都改變了。
第二個半導體時代——ASIC
LSI Logic 和 VLSI Tec
發表于 03-13 16:52
2023年的半導體并購,慘不忍睹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謝謝 編輯:感知芯視界 Link 據TechInsights統計,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半導體公司之間的并購合同價值為32億美元,由于此后沒有發生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