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青青的海子,因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以青海湖為中心,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命名為海東、海南、海西、海北,朗朗上口又便于記憶。
隨著2020年11月海南和海西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宣告建成,青海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我們這次要去的,是位于青海湖東南60公里的塔拉灘,一片以青海湖之名、再造一片藍色光伏海的地方。——題記
從西寧到共和,道路兩岸陡峻的山體逐漸退去,視野漸漸遼闊起來:藍天、白云、碧草,牛羊點綴其間,一派祥和寧靜。只有遠山上隱隱閃耀著的白雪,向來人昭示著昨晚風雪駐足過的痕跡。
這是全國范圍內唯一以“共和”命名的縣城。
在2011年之前,共和縣還不像現在這樣全球知名。因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落戶于此,共和縣迎來史上最熱鬧的時刻:
這個人口不足5萬的小縣城,光伏電站建設高峰期,大吊車“一車難求”;餐飲、住宿、汽修、五金、建材被迅速帶動起來,共和縣城所在地恰卜恰鎮人滿為患。
這樣的盛景,還只在上個世紀80年代修建龍羊峽水電站時出現過。
黃河“龍頭”電站——龍羊峽水電站
隨著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逐漸成型,當地開始流傳一句話,“青海有三海:青海湖、龍羊峽、光伏海。”
而這一切,都與一家以“黃河”冠名的企業有關——國家電投集團黃河水電公司(以下簡稱“黃河公司”)。
十年逆變
2020年9月26日,對黃河公司和華為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這一天傍晚17時18分,由黃河公司投資建設的青海共和2.2GW光伏電站最后一個標段并網發電,標志著支撐全球首條100%輸送清潔能源的特高壓輸電工程(青豫直流)配套電源點正式通電。
同時,該項目也成為全球最大單體光伏電站、全球最短時間內建成的新能源發電項目(從中標到全部并網歷時一年)。
與之配套的“青豫直流”,作為全球首條100%輸送清潔能源的特高壓輸電線路,西起青海海南州、東至河南駐馬店,全程跨越1563公里,源源不斷地將來自西北高原的清潔能源送往中原大地,高原之光點亮中原萬家燈火。
隨著青海共和2.2GW光伏電站的全面并網以及青海省“十三五”存量風電項目的陸續并網,海南州、海西州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分別達到1543.6萬千瓦和1012萬千瓦,兩個基地全部躍上千萬千瓦級臺階,青海省“十三五”能源發展目標得以提前實現。
青豫直流特高壓,跨越1563公里,高原之光點亮中原萬家燈火
然而對華為人來說,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是用270個日夜與黃河公司并肩奮戰交出的完美答卷,更是十年堅守與精進鑄就的勛章。
十年前,中國的逆變器市場還是集中式的天下。
2013年,華為攜手黃河公司,在青海格爾木光伏電站中首開組串式逆變器應用于大型地面電站先河。此舉不僅打破了原先集中式一統天下的局面,更引領了后來的光伏行業發展進程。
2014年,雙方首次扛起智能光伏大旗,推出基于組串式逆變器的智能光伏解決方案,對電站進行全面的數字化改造。
一年后,“智能光伏聯合創新中心”在黃河公司成立。該中心孵化出的諸多行業首創技術,為全球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發揮了前瞻性、戰略性的科技支撐和示范引領作用。
例如現在重構運維體驗的智能IV診斷技術,作為該中心的創新成果之一,不僅大幅提升了運維效率,該技術更為深遠的影響,是貢獻于光伏度電成本(LCOE)的大幅下降。
華為智能光伏服務塔拉灘現場,累計故障率控制在0.6‰
很快,組串式逆變器在2017年反超集中式,成為光伏逆變器主流。今天,智能IV診斷技術已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大規模應用,用于替代原先繁雜低效的人工運維巡檢,全球范圍內的光伏平價得以提前到來。
星火燎原。智能光伏從中國黃河發軔,由于雙方的不斷嘗試、突破與進取,占地609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光伏發電基地,連同百兆瓦實證基地一起,托舉黃河發展成為真正的全球光伏產業與技術高地。
按照黃河公司董事長謝小平的話說,雙方通過資源對接、優勢互補,實現了“1+1>2”。
十年時間,依托一條大河、一片荒漠,這片土地創造了六個“世界之最”:
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球最大光伏發電運營商、全球最大單體光伏電站、全球首條100%清潔能源特高壓、全球最大水光互補電站、全球最大百兆瓦實證基地。
依托一條大河、一片荒漠,這片土地創下六個“世界之最”
百兆瓦實證基地一隅
得益于華為貢獻的數字信息技術、5G網絡應用和智能手持終端,黃河公司同步建成中國最大的新能源集控中心,34座光伏場站接入、2000多萬數據測點,實現光伏電站集中監控、大數據分析、遠程診斷與實時維護。
根據規劃,這里最終將建成609.6平方公里的光伏園區(接近新加坡國土面積)和2400平方公里的風電場。
截至2020年底,海南州可再生能源總裝機1865萬千瓦,其中光伏900萬千瓦、水電550萬千瓦、風電410萬千瓦、光熱發電5萬千瓦,已壯大成為名副其實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高地。
塔拉牧歌
塔拉,蒙古語意為“灘地草原”。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干旱少雨和過度放牧,這里是一片戈壁沙丘,是黃河上游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從2011年開始,得益于光伏電站的建設,太陽能電池板的鋪設減弱了地表蒸發量,提高了土壤水分,這里的植被逐漸得到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板上發電、板下牧羊,現代科技與傳統自然和諧共生的巨幅畫卷在青藏高原鋪陳開來。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十年之后,塔拉灘也完成逆變,恢復了她“灘地草原”的本來面貌。
塔拉牧歌:板上發電、板下牧羊
“光伏羊”奔向光伏園
光伏園里牧羊的消息,幾乎在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多年不聞的塔拉牧歌再次響徹高原。
在去往基地的途中,黃河公司光伏維檢公司生產技術部副主任宦興勝告訴我們,現在塔拉灘光伏羊已經成為這片土地上又一張響亮的名片,正在注冊商標。
宦興勝在基地
多茍杰,今年50歲,家在鐵蓋鄉,他家的牧羊點就在13區附近。由于家里養了550多只小尾寒羊,需要優質牧草,多茍杰和老婆平時就在這里放牧。
“以前這里沒有這么好的草,都是沙子,長出來的嘛,一叢一叢的,就像你們在路邊看到的那種,硬,羊不吃的。”見到我們,多茍杰笑著說。
牧民多茍杰和老婆在自家羊圈門口
從塔拉灘光伏項目規劃伊始,黃河公司就在思索,如何在工程建設的同時修復當地生態,“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改善”,實現光伏與生態的雙贏。
一開始,為了減少荒漠風沙對太陽能光伏板的影響,他們就在園區周圍撒下牧草種子。沒想到的是,光伏園區內的草很快就比外面高出一大截。
“我們觀察到,光伏板的遮擋減少了地表水分的蒸發,另外清洗光伏板的水滲透到地里,草也會長得快一些。”宦興勝說。
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牧草長得過高,會對光伏板形成遮擋,影響發電量;冬天牧草干枯,還容易引發火災。
從2015年開始,黃河公司試著在園區投入600只羊,效果不錯:既方便了牧民,又讓園區的草得以控制在一定的高度不至影響發電。
圍繞國家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求,從2015年起,黃河公司開展了大型荒漠光伏電站生態環境效應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光伏電站建設對區域土壤水分條件的改善和植被恢復產生了良好影響,平均風速降低41.2%,空氣溫度日均減溫0.5℃,空氣濕度日均增濕2.1%,20厘米深度土壤增濕32%。
從此后,黃河公司調整了園區光伏支架設計,從原先離地50公分,升高到1.2米。
盡管由此帶來了建設成本的增加,但通過與周邊牧民簽訂園區放牧協議,加上光伏園區建設與運維給周邊村民帶來就業機會,以及在光伏電站內套種昆侖雪菊、透骨草等經濟作物,黃河公司逐漸摸索出一套“光伏+生態+惠民”模式,發展光伏經濟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交通、城鎮建設和旅游業的發展,加速了黃河上游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繁榮與穩定。
基于黃河公司在塔拉灘的生態修復實踐,2018年,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實驗室在黃河公司成立,專門致力于以青海為代表的西北干旱荒漠化地區生態治理研究。
如今,5000多只光伏羊在園區里吃草、休憩,牧羊人的歌聲從草原深處傳來,空氣里洋溢著幸福快樂的味道。
鐵蓋鄉的小姑娘——多杰鬧措
有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作為支撐,青海電網作為中國清潔能源占比最高的區域電網,自2017年以來陸續開展了“綠電7日、9日、15日、30日”活動并大獲成功。
2021年8月16日,這一紀錄再次被刷新至百日。
十年滄海桑田,塔拉荒漠重現綠洲。
站在30米高的巡檢塔里向外望去,一汪藍色的光伏海洋與不遠處的青海湖相映成趣,“大美青海”的盛名大概是不負的。
原文標題:以“青海湖”之名,再造青海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看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如何給出答案?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華為數字能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pj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586瀏覽量
107774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24瀏覽量
252528 -
智能光伏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1瀏覽量
9287
原文標題:以“青海湖”之名,再造青海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看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如何給出答案?
文章出處:【微信號:HWDigitalPower,微信公眾號:華為數字能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