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賽靈思高級產品應用工程師,張超。如今各種機器學習框架的普及使得個人搭建和訓練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越來越容易。然而現實中大量的機器學習模型訓練完后需要在邊緣端部署,那么我們看看借助Xilinx Vitis-AI工具,如何僅僅使用10行代碼,就能在ZYNQ MP器件上部署深度學習模型實現圖像分類。
簡介
Xilinx Vitis-AI 是用于 Xilinx 硬件平臺上的 AI 推理的開發堆棧。它由優化的 IP、工具、庫、模型和示例設計組成。
簡單來說,它主要包含:
AI推理加速器IP,即DPU;
支持將AI模型優化 (Optimizer)、量化 (Quantizer)、最后編譯 (Compiler) 成DPU運行指令集的整套工具;
支撐模型運行的運行時庫(Vitis-AI runtime, Vitis-AI library);
更多具體介紹請 訪問如下鏈接至官方文檔:
https://github.com/Xilinx/Vitis-AI
https://www.xilinx.com/support/documentation/sw_manuals/vitis_ai/1_4/ug1414-vitis-ai.pdf
本案例中,我們將使用 Xilinx Kria KV260開發板(包含ZynqMP器件)為目標運行設備。
本文使用的Vitis-AI 版本為1.4, 使用的platform基于Vitis/Vivado 2020.2。為了方便快速部署,我們直接使用官方發布的Linux系統啟動鏡像, 并且使用Vitis-AI library為編程接口。
準備工作
開始工作前我們需要先搭建好運行環境,包括設置host端(X86機器)的交叉編譯環境,以及 target端(KV260)的啟動鏡像燒寫。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闡述 Vitis-AI Library 的使用,故運行環境的搭建不做過多介紹,可以完全參考以下鏈接中的步驟
“Step1: Setup cross-compiler”
“Step2: Setup the Target”
https://github.com/Xilinx/Vitis-AI/tree/master/setup/mpsoc/VART
注意因為KV260 的Vitis-AI 1.4 platform基于Vitis/Vivado 2020.2, 配置交叉編譯環境使用的腳本為host_cross_compiler_setup_2020.2.sh
因為我們使用官方啟動鏡像,Step2中標注為“Optional”的步驟我們都可以省略。
當KV260成功啟動,我們會在console中看到如下提示符:
root@xilinx-k26-starterkit-2020_2:~#
程序編譯
可通過如下方式獲得本案例中的代碼,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lobster1989/Image-classification-on-edge-with-10-lines-of-code.git
主要用到的文件為classification.cpp和Makefile。另外幾個Jpeg文件可用于后續測試輸入。
安裝準備工作章節中配置好交叉編譯環境后,切換到源碼目錄中直接運行make。make完成后文件夾中會生成執行文件“classification”。
運行演示
KV260 連接好串口,從SD卡啟動運行(記得提前把執行文件和測試圖片拷貝到SD下),
切換到執行文件和測試圖片目錄下,運行 ./classification.JPEG
分類結果如下:
代碼分析
Vitis-AI包含了兩組編程接口:VART (Vitis-AI Runtime) 比較底層,提供更大的自由度;Vitis-AI library屬于高層次API,構建于 VART 之上,通過封裝許多高效、高質量的神經網絡,提供更易于使用的統一接口。
Vitis-AI Library的組成如下圖,包含 base libraries, model libraries, library test samples, application demos幾個部分:
base libraries提供底層接口;
model libraries是重要的部分,提供了主流模型(classification, detection, segmentation…) 的調用方法;
library test samples和application demos主要提供library的使用示例;
更多Vitis-AI library的細節可參考官方文檔,
https://www.xilinx.com/support/documentation/sw_manuals/vitis_ai/1_4/ug1354-xilinx-ai-sdk.pdf
再來看本例子,如何用簡單到10行代碼實現圖片分類: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td::string image_name = argv[1];
auto image = cv::imread(image_name);
auto network = vitis::create("resnet50");
auto result = network->run(image);
cout << "Classification result:" << endl;
for (const auto &r : result.scores){
cout << result.lookup(r.index) << ": " << r.score << endl;
}
}
源文件中除去include部分,只有10行代碼,代碼中最重要的有兩句,第一句調用create方法創建了Classification類的一個實例,第二句調用run方法來運行神經網絡獲得推理結果。
auto network = vitis::create("resnet50");
auto result = network->run(image);
vitis::Classification 是 model libraries 中的一個基礎類,其作用是進行圖片分類,這個類中包含如下方法:
其中create方法接受一個模型名稱作為參數,返回一個Classification類的實例。在安裝了Vitis-AI Library的開發板上,已經訓練編譯好的模型文件放在開發板的/usr/share/vitis_ai_library/models/目錄下,Vitis-AI Library會通過傳遞給create方法的模型名稱來調用這些模型文件,比如我們用到的resnet50模型文件位置如下,
如果用戶訓練并編譯好了自己的模型,也可以把自己的模型文件放到對應位置來使用。
run方法接受一個/一組圖片作為輸入,輸出這個/這些圖片的分類結果。其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把模型文件和圖片數據傳送給DPU, DPU運行并輸出推理結果,CPU再讀回結果。
再看下添加了注釋的代碼片段,整個過程實際上非常簡單明了。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td::string image_name = argv[1];
auto image = cv::imread(image_name); // 讀入圖片
auto network = vitis::create("resnet50"); // 用resnet50模型創建Classification類實例
auto result = network->run(image); //運行模型
cout << "Classification result:" << endl;
for (const auto &r : result.scores){
cout << result.lookup(r.index) << ": " << r.score << endl; //輸出模型運行結果
}
}
除了Classification基礎類, Vitis-AI Library包含了非常多的常用機器學習任務(classification, detection, segmentation…)的基礎類。這些類的使用方法基本一致,
首先通過create方法創建基礎類的實例,
通過getInputWidth()/getInputHeight()來獲取模型需要的圖片尺寸,
resize圖片,
運行run方法來運行網絡獲得輸出。
總結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到通過Vitis-AI工具,可以大大縮減模型到部署之間的距離。Vitis-AI包含了常用模型的Model-Zoo, 提供簡單易用的編程接口,甚至可以讓不熟悉機器學習或者FPGA的軟件開發者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在FPGA/SoC器件上部署神經網絡應用。
編輯:jq
-
MP
+關注
關注
0文章
39瀏覽量
36135 -
圖像識別
+關注
關注
9文章
521瀏覽量
38328 -
代碼
+關注
關注
30文章
4821瀏覽量
68886 -
Zynq
+關注
關注
10文章
610瀏覽量
47250
原文標題:開發者分享 | 10行代碼輕松在ZYNQ MP上實現圖像識別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2d1c7e2d540e,微信公眾號:XILINX開發者社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