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業在碳中和目標之下的定位及作用是什么?應如何引導科技企業進入碳市場?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工業大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球第一。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30.34%,其中約70%的排放來自發電行業與工業燃燒。
自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的全球目標后,我國領導人于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講話上正式提出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又將“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列為重點工作之一。
至此,中國開啟了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制定目標以來,國家對于碳密集型產業也發布了相關政策,如針對于發電行業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及覆蓋八大行業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對于低排放、高技術水平的科技企業,國家目前并未有詳細的政策引導其實現碳中和目標,但其對于實現碳中和目標、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科技企業在碳中和目標之下的定位及作用是什么?應如何引導科技企業進入碳市場?近日,在北拓資本與億歐EqualOcean舉辦的在線研討會上,碳領域的各位專家跟我們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在致力于全球“影響力投資”運作,特別是綠色碳交易領域的良之零碳創始人李思超看來,科技企業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起到宣導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貢獻技術支持;
深耕碳交易市場15年之久,美國Freepoint公司亞洲區碳市場總監何曉松Peter He鼓勵科技企業在碳市場上盡快定位,并為節能減排領域的科技企業進入碳交易市場的路徑建言獻策;
專注于碳管理解決方案多年,碳阻跡的創始人晏路輝認為,中國低碳與互聯網的結合是最具創新力的探索,通過科技企業的力量可以撬動更多利益相關方參與到碳中和事業中;
作為深耕農業數字化領域的科技企業,數溪科技聯合創始人馮欣欣認為借助碳交易市場可以為農業生產錦上添花,并呼吁大家關注中國最大的碳源——土壤。
科技企業之于碳中和:
賦能其他行業發展,自身減排亦有捷徑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科技企業作為革命的主體,也將成為碳中和的重要參與者。那么,在當前碳中和的全球目標下,科技企業將扮演什么角色?又將為碳中和做出哪些貢獻?
良之零碳創始人李思超提出,首先,相對于其他行業,科技企業具備天然的發聲傳播優勢,影響力也更為廣泛,對“碳中和、碳達峰”等熱門概念的宣傳,對民眾端以及產業端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海外科技巨頭每年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以此方式影響國內外科技企業的低碳發展。
其次,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僅靠碳交易、節能減排、森林碳匯是不夠的,還要依賴于碳捕捉、碳封存等新技術,尤其要重視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而科技企業具備開發新技術的優勢;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應將更多精力、資金放在尋找、輔助新低碳技術開發中;總之,科技企業不僅要完成自身的節能減排任務,還要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賦能其他行業實現低碳零碳發展。
數溪科技聯合創始人馮欣欣認為,科技的本職就是改善社會生產效率,這本身就能減少碳排放。
對于數字農業企業,其業務核心就是為農業生產降本增效,通過科技手段提高生產效率,精進生產流程,讓農業少施肥少打農藥,雖然這些都是小動作,但卻能實現降低碳排放,保護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提高碳的固定。“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計劃”的實現意味著全球碳中和的實現。中國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到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3%),將科技賦能農業各環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于碳之平衡是最大的貢獻。
碳阻跡創始人晏路輝表示,科技巨頭在賦能其他行業低碳發展的同時,自身也要實現零碳、甚至是負碳。
例如科技互聯網企業9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于高耗電、需散熱的數據中心,他們通常選擇以自然冷卻的方式減排——Facebook 將數據中心放在北極、微軟將數據中心放在海底、阿里將數據中心放在千島湖,這樣不需要散熱、也不需要使用制冷劑,就能有效降低GHG排放。
科技企業之于中國碳市場:
黃金時期勿失良機,科技配額取之有道
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舉辦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政策媒體吹風會,介紹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會上表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啟動,周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將被劃定碳排放配額,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進入新階段。
同時,國家也為重點排放單位的碳市場交易進行了限制:重點排放單位可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或生態環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減排指標,抵消其不超過 5%的經核查排放量;用于抵消的 CCER 應來自可再生能源、碳匯、甲烷利用等減排項目。
美國Freepoint公司亞洲區碳市場總監何曉松Peter He對中國碳市場做了進一步介紹。
歷史上,碳市場的構建曾因金融機構的缺席而失去發展機會。這一次,2225家發電廠得到碳配額意味著中國碳市場的開放,并將迎來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時機,這一次應抓住機會好好構建并發展中國碳市場。
在現行政策下,中國碳市場用來交易的配額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單純憑借市場貿易,碳市場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CCER的開發范圍進一步放開的幾率比較高。這時候,要依靠科技企業的力量,開發出更多的CCER。
對于碳技術賽道的投資,目前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碳捕捉、碳固定回報周期較長;短周期易獲得回報的光伏、氫能源等賽道值得投資,但現在熱度飆升,大型機構下重注,其他人恐難分一杯羹;如今中小機構能擠進去的無外乎是建筑保溫隔熱材料等。在此背景下,中國科技企業的投資賽道就需要好好斟酌。
進行節能減排的科技企業眾多,但如何參與進碳市場?
Peter提出了具體實施路徑:進行節能減排的科技企業先通過市場開發自身的CCER,讓中間商認購CCER,之后將CCER放入市場中進行交易,從而構建完善的市場供需體系,進一步促進中國碳市場投資體系發展。
之前CCER開發過快,導致碳市場供大于求;如今政策收緊,CCER只能來自可再生能源、碳匯、甲烷利用等減排項目。但目前CCER缺口過大,而碳匯等減排項目提供效益的周期較長,未來或許只有擴大可用于抵消的CCER項目才能解決燃眉之急。
科技企業之于中國碳交易:
登高一呼,眾人拾柴
對于科技企業與中國碳交易的關系,晏路輝也有自己的看法。
碳阻跡給百度等科技巨頭測算出的碳排放量約為5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而中國最大能源集團華能是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兩者有1000倍之差,從碳排放的體量及碳中和的迫切程度上看,中國華能明顯排放量更高,節能減排需求也更迫切;但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影響力較大,示范性與帶動性更強,對民眾及企業的引導作用更為明顯。
互聯網科技企業碳排放90%以上來源于數據中心。在全國大部分城市未向數據中心開放碳交易市場的時候,廣東試點市場已先行將數據中心納入碳交易市場,若試點工作進行順利,未來科技企業被納入碳交易市場指日可待。
當下,在未被納入碳交易市場的情況下,科技企業也有新的參與方式。
北京市“少開一天車”平臺與公眾端緊密結合,通過新的方法學開發新減排指標PCER,利用PCER參與碳交易,收獲的回報部分反饋給車主;在高校開展的“光盤打卡項目”通過計算減排量打包成方法學,開發出了碳減排指標,既鼓勵了公眾減少浪費,又獲得了上億的收益;螞蟻集團通過螞蟻森林,既鼓勵民眾參與到節能減排中,又影響了用戶的支付習慣,強化了產品本身的拓新與留存能力。
科技企業參與節能減排項目,不僅通過碳交易形成自身補給,同時也憑借其廣泛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民眾與企業參與進來。
機遇背后的挑戰:
藏糧技固碳如何計算,方法學開發如何激勵
此外,大家對于農業碳中和主題非常關注。馮欣欣表示農業減排固碳迫切度高,需要科技企業關注、眾人集思廣益,共同為農業碳中和出謀獻策。
Peter介紹,因為小農項目占比大,碳配額無法批量開發,無法形成方法學,不規范配額就無法簽發。但農業的碳配額是最具開發潛力和開發空間的,也是國家最想開發的領域,這也是農業科技企業重點發力方向之一。
方法學支撐減排計算,影響減排量核證與減排配額的發放。但在方法學的開發上,不止是農業項目,其他場景的開發進程也相對滯后。主要是因為方法學并不像知識產權一樣,擁有保護制度和激勵制度,因此導致大家開發的積極性不高,進而造成開發CCER的場景少之又少。如何推動多場景有效方法學的開發,是碳中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結語
溫室氣體排放量遞增、全球氣溫逐年上升,在全球變暖的情況越發嚴重的背景下,碳中和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
我國提出的“30碳達峰60碳中和”目標,必然會引起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中國科技企業應擔當重任,發揮其巨大的影響力與科技力,做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先行者、低碳技術的拓荒者,發揮各自的垂直技術能力,賦能其他產業低碳發展。
科技企業助力碳中和,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汽車工業是碳排放重要領域,實現工業低碳減排至關重要,打造綠色低碳汽車產業鏈也已成為行業共識。為此,由浙江省技術創新服務中心主辦,浙江省汽車工業技術創新協會承辦的汽車工業綠色發展及碳達峰高級研修班將于2021年5月13-15日在杭州開班,旨在引導汽車產業鏈企業正確把握戰略轉型方向,確保企業低碳轉型的有效落地和實施。
原文標題:中國科技企業如何為碳中和做出貢獻?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3瀏覽量
103621 -
碳中和
+關注
關注
0文章
205瀏覽量
13710
原文標題:中國科技企業如何為碳中和做出貢獻?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