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我認真拜讀了田鋒先生的《苦旅尋真——求索中國仿真解困之道》一書,深有感觸,收獲頗豐。作者是我的良師益友,雙方企業也有長期合作,我們還曾于2016年一起前往德國考察工業4.0。我十分敬佩作者長期推進仿真技術在中國制造業應用、普及和見效的執著與激情,更仰慕作者作為一位“理工男”,具有深厚的人文修養和妙筆生花的功力。讀完本書,有感而發,特撰本文。
讀這本書,仿佛是學習一門大學時代的必修課,我常常拿出紅筆圈圈點點,生怕漏掉一個細節。這本書并不是一本純粹介紹仿真技術的學術著作,而是結合作者長期的工程咨詢服務和仿真軟件研發、推廣及應用實踐,進行的系統總結與戰略思考,是一本幫助制造企業將仿真技術應用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的指點迷津之作,實用性和指導意義很強。
作為智能制造和制造業數字化技術應用領域的權威媒體和服務機構,e-works一直非常關注仿真技術發展,曾多次組織仿真技術應用的專業會議。記得我在主持一次仿真應用圓桌討論時,提出的研討話題就是:仿真技術如何仿得更真?仿得更快?仿得更全?仿得更易?對于這些問題,作者在本書中進行了全面的詮釋,并給出了具體的方法論和路線圖。
圖源:安世亞太
在中國制造業從Made in China走向Innovation in China的轉型過程中,制造企業必須從逆向工程轉向正向設計,而仿真技術的定位也從設計驗證轉向仿真驅動設計。這個轉型過程對于每個企業而言,都是一段苦旅。而在緩步樹立知識產權意識的社會環境中推廣和普及仿真技術,更是一段艱難的苦旅,就像“西天取經”沿途需要“斬妖除怪”一樣,需要百折不撓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我想,這正是本書書名的內涵,也是作者的親身體驗。
e-works曾組織過兩次網上大討論——“CAE如何走下神壇?”、“CAE普及應用正當時?”,這是當時我們發出的對中國仿真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叩問。盡管那兩次大討論距今已有十多年,但這兩個問題如繞梁之音,至今仍然值得深思。我想,這也是作者的心中所惑,他在書中寫下——“仿真驅動研發”是仿真人的夢,但這場夢屢屢淪為黃粱夢。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需求日益個性化,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眾多行業供過于求;同時,由于勞動力成本迅速攀升,低附加值產品的制造已經快速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制造企業要贏得競爭優勢,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借助仿真技術的應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十多年間,作者親歷了中國仿真軟件與服務產業的發展,他在書中所描述的中國自主仿真的困境,以及提出的解決之道,值得每一個仿真領域從業者和智能制造領域工作者深思。
如今,仿真技術廣泛已經應用于各行各業,在新型飛機、汽車、裝備,乃至新藥與疫苗的研發與制造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系統仿真優化產品整體設計方案,通過多物理場仿真提升產品性能,通過工藝仿真提高產品品質和可制造性,通過虛擬試驗減少實物試驗,通過數字孿生實現虛實融合,優化產品運營,改進下一代產品的性能。
但是,仿真技術在中國制造業的滲透率還很低,應用程度還不夠深入,總是“蒙著神秘的面紗”。客觀來說,我國制造企業對仿真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遠低于CAD、PDM等技術,熟練掌握CAE軟件的人才也相對稀缺,制造企業還十分缺乏對仿真知識的沉淀。
圖源:安世亞太
因此,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面臨著一個顯而易見卻又無比困擾的問題——制造企業為什么要迎難而上應用仿真技術?應用仿真技術如何見效?
在《苦旅尋真》一書中,作者從正向設計模型出發來審視仿真的價值,把紛繁復雜的仿真技術和仿真軟件進行了“庖丁解牛”。不管是基礎的結構仿真,還是深層次的多學科仿真與優化應用,只有打造專業的仿真團隊,建立多專業協作的組織體系,形成企業的仿真知識庫、流程庫和模板庫,應用協同仿真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揮仿真技術的重要作用。
書中指出,誕生50多年的仿真技術已進入相對成熟的發展期,成為國際先進企業技術競爭的制勝法寶,仿真技術的效益越來越高,在產品創新和技術突破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然而,在我國很多制造企業中仿真仍然只是錦上添花,無法成為設計依據,因為很多情況下仿真人員自己都搞不清楚仿真結果是否可信?如何能得到穩定的仿真結果?為什么與試驗結果不一致?《苦旅尋真》將這些怪象概括為“大企業充斥著‘假仿真’,而中小企業受限于仿真的高門檻無法企及。”
對于這一系 列問題,《苦旅尋真》給出了務實的建議,作者的一些觀點也使我頗受啟發。對于大型企業仿真,應該從制定仿真戰略著手,規劃仿真體系的成熟度,建設仿真標準及規范,注重仿真人才與組織的建設,科學地開展仿真軟硬件選型,逐步構建仿真平臺和仿真體系,實現仿真驅動研發的目標;對于中小型企業,雖然他們創新基礎較差,比如研發基礎設施、人員儲備、技術積累等方面均無法與大企業相提并論,但是他們具有運營機制靈活的優勢,所以云仿真、仿真軟件彈性租賃、仿真APP的訂閱等手段,都不失為一種可以探索的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苦旅尋真》在探討云仿真議題時做了一定延伸,因為云模式與傳統工業軟件的運營方式不同,實現云仿真的基礎是完備的仿真生態,而仿真生態的生存基礎是仿真云平臺,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本書共四篇二十章,第一篇是“維谷叩天:仿真困局求解“,第二篇是“迷途破曉:仿真體系修煉”,第三篇是“云橋飛架:仿真生態衍進“,第四篇是”天路漫漫:仿真自主征途“。每一篇的標題對仗工整,內容縝密,寓意深刻,體現了作者對我國仿真技術發展與應用的系統思考。其中,我個人感覺收獲最大的是第二篇,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章“仿真體系規劃與建設“,清晰地描繪出仿真體系建設路線圖。
綜合仿真體系模型
在我考察和服務過的眾多制造企業當中,絕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一些單元仿真工具軟件的應用,缺乏仿真體系和仿真組織建設,更缺乏仿真數據管理和仿真流程管理的規范。
作者在書中系統地介紹了仿真體系成熟度的五級模型(采納級、重復級、預測級、驅動級、引領級),從戰略、人才、組織、流程、規范、標準、軟件、硬件和平臺九個維度來對仿真體系的成熟度進行評估,給出了具體的積分卡和評估案例;作者在書中明確了仿真標準(如何做和如何做好仿真)與仿真規范(什么時候做什么仿真)的關系,指出如何標定仿真結果的正確性,給出了仿真標準編制指南,列舉了某復雜產品企業的仿真體系建設過程,還提供了不少在為企業服務過程中的寶貴案例和模板。這些內容對于正在推進仿真技術應用,實現自主創新的企業非常有借鑒意義。
自主仿真是《苦旅尋真》書中的另一個核心議題。工業軟件被業界認為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而仿真軟件作為核心的工業基礎軟件,更是被放在重點發展的位置。這個進程中,實現自主仿真的意義不言而喻。但是,中國仿真的自主研發之路一直崎嶇不平。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經歷50年發展仍徘徊在主流之外。技術、人才、政策等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是沒有找到商業成功之路。
關于自主仿真,作者有很多獨到的思考,諸如中國自主仿真應對標本國工業企業的剛需;自主仿真“風口”的真正原因是中國工業和經濟已達到分水嶺;技術鏈和商業鏈是產業基因的DNA;而沒有成功的商業路線,就不會有成功的技術路線;實現自主仿真可采取“賦能開道”策略;中國仿真需要深度合作、整合出海等。
我曾在多篇關于工業軟件的觀察文章中提到:我國工業軟件產業的發展,需要開放的心態、長期的戰略、科學的態度、市場的機制和創新的組織模式,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在鼓勵自主創新和國產化同時,也應當與國外工業軟件廠商開放合作;要大力推進與工業軟件應用相關的咨詢服務,讓企業真正用起來,打通業務流程,創造實際價值;要大力支持工業軟件和服務領域的“雙創”,并合理使用開源技術;政府應大力支持那些真正有用戶基礎、有市場意識、有技術沉淀、有服務能力、有戰略定力的工業軟件企業和創新團隊;同時還應大力倡導企業尊重知識產權。
相似觀點在《苦旅尋真》一書中被屢屢提及,譬如與國外成熟仿真軟件合作的“高點起跳”,通過仿真體系建設方法論培養中國公司咨詢服務能力的“賦能開道”,借助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信譽背書、吸引人才、保護知識產權,不能靠一場運動和一個項目就能解決仿真體系修煉,而需要廣大自主仿真軟件企業共同參與且長期堅持。
此外,《苦旅尋真》還非常系統地闡述了仿真生態的演進以及云生態的發展等問題,作者結合多年來在仿真領域工作的實戰經驗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在實現自主仿真這個問題上,作者將其比喻成攀登珠穆朗瑪峰,行程何其漫長兇險,卻唯有篤定與堅持。在攻堅過程中,如何根據技術發展規律和工業需求來決定先后次序,作者從上百個技術與應用維度進行一一剖析和闡述,堪稱面面俱到、高屋建瓴。
總的來說,《苦旅尋真》與市面上仿真有關的軟件入門、技術實操等應用類書籍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是一部展現作者憂思的啟示錄,揭示了中國仿真的真實現狀,回顧了中國仿真應用的艱苦旅程,分享了這段苦旅帶給從業者的體悟,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解決之道。
書中還有許多精彩論述和總結,需要反復研讀。我認為,對于正在致力于向創新轉型的中國制造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對于仿真業界的實踐者,本書都應當被列為值得深閱讀的必讀之書!
責任編輯:lq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53瀏覽量
53681 -
仿真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4瀏覽量
25383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08瀏覽量
76447
原文標題:黃培:中國制造業仿真應用的憂思與解惑!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4_0club,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