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恰逢國際婦女節,不出意料,又看到一波以“女神”“女生”“女王”等為名的營銷,其中護膚品、美妝品更是煞費苦心瞄準了女性們的錢包。將女性與美容品捆綁,就像將男性與數碼產品捆綁一樣,都是一種過時的刻板印象,品牌如果陷入這種標簽化的懶惰思維當中,可能會直接錯失大市場。事實上,這些年帶有科技感的美業品牌正在年輕女性的助推下崛起,而男性也開始注重個人形象管理,有數據顯示,2020年日本男性化妝品市場規模增長創下歷史新高,40多歲男士成為主力軍。
在這樣的浪潮下,智能硬件也成為美妝市場不容忽視的一股新生力量。
巨頭的附庸,銷量的密碼
趨勢是美好的,進程是曲折的。至少目前來看,絕大多數的智能美容硬件能夠獲得一定的消費者認可,歸根結底還是源于身后各大護膚品牌的營銷加持。眾所周知,美容行業是一個營銷占比極高、熱愛制造新概念新潮流的領域,因此,為品牌注入“科技力”也就成了近兩年的流行趨勢。但具體效果如何,用八個字總結的話:大同小異、為了帶貨。
所謂大同小異,指的是智能硬件的存在方式。盡管這兩年各種可穿戴設備、LED面膜燈、智能美發梳等新硬件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基本邏輯就是在原本的硬件產品基礎上,增加一些深度學習算法,進而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玉蘭油推出的AI皮膚分析平臺SkinAdvisor,就通過儀器來分析消費者的皮膚狀況,進而幫助其更有效地購買護膚品;法國Romy Paris“迷你實驗室”打造的護膚機,配備的傳感器會搜集用戶包括所處環境(氣候、污染)以及生活方式(活動程度和睡眠習慣等)等多種數據,進而借由美容App讓用戶每天可以“鮮榨”一杯量身定制的護膚精華;潔面儀知名品牌Luna也跟風打造了一款人工智能潔面儀,能夠在幾秒鐘內分析皮膚狀態,提供個性化的護膚和水療按摩程序。
如果覺得護膚還不夠,寶潔公司孵化的Opte也曾在CES上推出過一款遮瑕魔杖,可以掃描皮膚,使用少量卻精準的化妝品遮蓋你皮膚的瑕疵,對紅血絲、老年斑、曬斑進行完美遮瑕。CES2018上,施華蔻則運用手持式SalonLab分析設備,借助內置的一套包括了分析儀和應用程序等在內的數字化系統掃描頭發樣本,對頭發進行分析,生成個性化的護理解決方案。
歐萊雅旗下的護發品牌卡詩,和諾基亞的Withings合作推出了一款智能發梳。通過內置的陀螺儀、加速計、傳感器等裝置,可以分析用戶梳頭發時候的動作頻率、力度、干濕等數據維度,做好發質管理。“科技力”甚至美到了牙齒,牙刷品牌歐樂B打造的人工智能牙刷——歐樂B Genius X。會根據刷牙時的習慣來發出提醒,比如刷牙太用力會提醒用戶放松,沒刷到的重要部位也會提醒用戶關注。
想必大家已經發現了,在這些護膚品牌或日用品企業的策略當中,智能科技更像是一個附屬品,一場巨頭們的概念“圈地運動”:
一方面,消費市場競爭的激烈,讓每個品牌都在有限的增長空間內挖掘存量,有什么新噱頭能標新立異都可以一試,“AI”的存在意義和“太空水”“羊胎素”“深海精粹”之類的概念差不多;另外,AI應用于個性化檢測最終要與解決方案綁定,這些企業所打造的智能美容產品可以直接促進帶貨,對于消費者來說能夠更便捷、即時滿足地解決問題,大品牌也能直接從中獲益。
大廠的失聲,創業者的困局
既然“科技力”只是護膚品牌們用來妝點門面的需要,那么更具研發實力的AI科技公司和創業者們能不能交付出一些長生命周期的智能美容硬件呢?
答案是可以,但沒必要。一方面,AI科技領域中女性研究者的占比相對較少,加上數據、資源支持的相對缺乏, 最終難以推進到落地應用階段。比如早在2016年的CES上,三星實驗室就曾打造過S-Skin,由皮膚偵測儀、手機以及微針貼片相配合,用戶將微針貼片與手機進行 NFC 配對,就能實時分析用戶的皮膚狀況,給出獨一無二護膚意見。
國內某企業級AI實驗室也曾推出過搭載AI算法的智能美妝鏡,裝備了大量的傳感器,可以隨時監測肌膚狀態,給出專業護膚建議。但亮相之后,也出于多種原因沒能投入更多資源來推進。顯然,對于亞馬遜、BAT等科技公司來說,在現階段,提供底層算法、開發工具或智能語音助手接口等等支持,將更多企業和開發者聚攏在自己的生態中是更具效率和價值的選項,而不是自己去做硬件。
而對于一些懂“美”的硬件創業者,也會因為在營銷成本上面臨來自美容界巨頭們的“降維打擊”,以及與后續產品和服務的斷層,而讓新硬件顯得后繼無力。比如某國民級修圖軟件的公司,就曾嘗試打造過潔面儀、皮膚檢測問診等產品及服務,也未能打造出消費級市場的爆款產品。這類創業者除了變為電商帶貨渠道之一,還有一個商業模式是將智能分析解決方案與美容醫院、技師服務等相連接。
前者很難與護膚品、彩妝品巨頭等營銷達人“爭霸”,而后者則面臨更復雜的問題:首先,美容服務往往是由技師來完成的,價格可以標準化,但服務內容、品質、手法等卻很難監管,效果不好可能直接反噬硬件品牌;其次,美容服務需要線下交付,往往也已經配備了完整的檢測儀器。和專業類機構相比,智能硬件的數據采集維度與規模相對較小,這會直接影響到預測的準確度。很多用戶被美容機構轉化之后,消費級硬件就變成了雞肋;
更關鍵的是,美容是一件兼具社交屬性和專業屬性的服務,即便產品給出了清晰的解決方案,但消費者在美容機構選擇產品或服務、做出購買決策時,很可能為線下導購、技師的意見所影響,這時候AI可沒什么存在感和話語權了,這也就讓算法失去價值。久而久之,智能化妝鏡開始和普通鏡子一個用途,智能梳子居然還不如普通梳子好用,被遺忘在某個角落再也不見。
B端市場的高嶺之花,長久的“冷靜期”
目前來看,消費級市場可能不是智能美容硬件的最佳戰場。反而是在更具專業性的B端市場,有著一戰之力。舉個例子,醫療機構涉及到的相關疾病治療、整形美容等服務,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幫助醫師輔助診斷和決策。比如人臉美麗評價系統,就可以利用監測出的數據與標準美麗模型相對比,給醫生和患者更多指導,制定更加科學的美容方案。
在皮膚科方面,機器人輔助治療已有不少臨床應用。以年輕人也開始關注的“植發”為例,就出現了輔助植發的機器人,可以自動篩除低活性的毛囊,識別和選擇最好的毛囊,精準判斷每一個毛囊的深度、角度、粗細、方向等,幫助醫師在操作時更精準有效地完成治療。此外,借助人工智能、區塊鏈與云等新技術,通過SaaS等模式提升醫療美容機構的管理效率,規范服務流程,藥物和器械的正品溯源,會員智能管理等等,近年來也成為智能科技在美業的一大突破口。
當然,這一硬件市場的打開,不僅僅需要專精的智能算法來壓陣,也離不開在醫療美容市場的渠道開拓與深耕。無論哪一項,都是需要資本才能上牌桌的游戲。這么說,好像智能美容硬件市場短期內一點機會都沒有。必須承認,消費級智能硬件要讓人們放棄長期以來形成的美容習慣和決策邏輯,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一些空白領域或許埋藏著寶藏。
舉個例子,目前智能硬件的分析,幾乎都是以女性面部特征和數據為基礎來訓練的,而相比之下,更少走進美容機構的男性,是不是更容易被智能美容硬件的便捷所打動呢?針對他們的個性化算法又會在何時出現?再比如,很多美容儀器讓愛美女性都缺乏堅持使用的耐心,除了智能提醒功能之外,能否將游戲化體驗引入到產品中,并與后續服務相結合,從而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形成全新的商業閉環,而不是在激發用戶沖動購買之后就棄之不顧?
總而言之,相關技術儲備早已有了,商業價值的落點也不少,智能美容硬件要持續點亮消費市場,最根本的還是對“美”和“追求美”不設限的腦洞。
fq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977 -
智能硬件
+關注
關注
205文章
2350瀏覽量
10784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