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最重要的資產,合適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吉姆·柯林斯
如果十年間,你的產品或服務一直被對手壓制,是一種什么感覺?
乍聽上去有點悲涼,但這在商業世界里并非個案。
十年磨一劍
互聯網圈都知道,大概有十年時間,支付寶一直是壓在騰訊財付通頭上的一座大山。
2013年,移動支付市場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支付寶一家獨大,占據了76%的市場份額,而騰訊財付通僅占3.3%。
與此同時,在2013年,改變移動支付戰局的微信紅包誕生了。
但即便強大如騰訊這樣擁有海量用戶的互聯網公司,在微信紅包運營初期也遭遇了圈層壁壘的限制,而且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
直到2015年,微信支付借助春晚紅包搖一搖這個場景,一天之內,完成了從400萬到一個億的用戶增長。
支付寶積累一億用戶用了多久?大概是8年,而微信支付僅用了一天。
再往后,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成了兩家體量相當的對手。
以上數據來自于梁寧老師的《產品思維30講》,之所以講微信支付逆襲的故事,是因為今天我想分享一個類似的逆風翻盤故事。
曾經的至暗時刻
之前寫過幾篇談及芯片的文章,有POWER,有ARM,也有X86的Intel,但是總感覺缺了一塊,想來是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被AMD種了草。
在此之前,我對AMD知之甚少,甚至連公司的中文名稱“超微半導體”都不是很清晰,在我的認知里,AMD就是一個市場份額很小的非主流芯片廠商。
現實中,同樣是十年的時間,AMD一直被Intel吊打,前景暗淡,AMD最后無奈退出了數據中心市場。
業界有傳言說,AMD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防止InteI和Nvidia兩家公司形成壟斷,因為一旦被判定為壟斷,就會面臨分離業務的巨大損失,這是“雙英”(英特爾和英偉達)不希望見到的,于是,每當AMD危難的時候,友商們非但不會落井下石,反而會雪中送炭。
玩笑歸玩笑,畢竟對于AMD,活著就有希望。
AMD的文藝復興之路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否極泰來。
2008年經濟危機,AMD業績承壓,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剝離動作,裁員、賣工廠成了家常便飯。
直到2014年,AMD迎來了他們的華裔的女CEO,蘇資豐。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女CEO在IBM與郭士納曾經有過交集,在她接受AMD這個“爛攤子”的時候,跟當年郭士納入主IBM的劇情頗為雷同。
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闊斧把AMD重組為圖形和計算兩個部門,將主營業務聚焦于游戲,數據中心和沉浸式平臺三大增長市場。
體現一個公司價值最直觀的方式就是看資本市場的態度,AMD在蘇資豐的執掌下,股價從2016年最低2美元,漲到如今的90多美元,業績表現搶眼。
好成績的背后什么?感覺跟產品名字起得好也有關系。AMD新產品代號用的是意大利的城市名,從NAPLES(那不勒斯),到現在的ROME(羅馬),再到即將發布的MILAN(米蘭),用他們自己的話說,AMD走的是一條文藝復興之路。
借EPYC重返數據中心
通過一系列資產剝離和業務重組,輕裝上陣的AMD,似乎也找到了輕資產運營的感覺,在技術上借助Zen架構,研制了全新的產品線,尤其是EPYC系列服務器芯片。
科技發展,應該是兩種力量在推動,一個是真正的創新,一個是極致的效率,而此時的AMD,似乎二者都占了。
EPYC(霄龍)是AMD的一個品牌,用來在數據中心市場對標Intel XEON(至強)處理器的。
7nm制程的EPYC芯片,憑借最高64核的強大算力,在性能指標上反超Intel,價格還便宜,總算是讓AMD找到了揚眉吐氣的機會。
反正,AMD這次是拉開了架勢,要憑借EPYC重返數據中心市場,與Intel一決雌雄。
降本增效的“殺手锏”
芯片廠商除了講生態,就是講算力,最后用的都是降本增效的套路,因為這是企業永恒的主題。
拿廠商喜歡的大數據場景舉例,Intel是這么說的,如果提升CPU的型號和主頻,再配合自己的傲騰技術,可以在算力相同的情況下,縮減集群規模。
AMD,則更為簡單,直接拿多核的指標說事,結果你懂的,同樣規模我算力強,同樣算力我規模小,總之AMD性價比高,這一季他們的口號是,“AMD Yes!”
畢竟,AMD和Intel同屬X86架構,產品替代性相對ARM還是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在當下客戶服務器選型還是指定Intel的情況下,日常不過是幾大PC服務器廠商相互廝殺而已。這會兒要是再拿AMD說事,即便不買,只是給Intel透透風,說不定還能買到帶血的白菜。
在廠商眼里,擁有超大規模服務器的互聯網公司和集采客戶才是兵家必爭之地,畢竟他們才是金主,而且互聯網公司也相對更有意愿在性價比上做文章,這一點跟AMDd餓調性更符。
對于金融行業,所謂的降本增效,我覺得只能算是癢點,談不上痛點。
而且,當下我覺得金融行業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因為信創之路,任重而道遠。
競爭多變的商業格局
商場如戰場,蘋果的iPad Pro和微軟的Surface Pro,表面上看上去是兩個產品的誰更好,但背后其實是ARM和X86之爭。
移動時代,功耗更低的ARM芯片更有優勢,去年蘋果自研的5nm制程M1芯片亮相,架構緊湊,性能出眾。
如果將二者競爭比喻成一條賽道,兩邊分別代表高性能的X86和低功耗的ARM,同時向賽道中間跑,誰先跑到中心,誰就有機會贏得整場比賽。
而像AWS這樣的云廠商,也從服務器定制慢慢轉變成芯片定制,甚至是芯片自研,行文至此,忽然覺得未來好亂。
再回到我自己相對熟悉的企業數據中心,這是一個被Intel占據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核心市場,AMD要想有些作為,必然要花費一些心力。
我認為在國內,AMD還屬于“布道”時期,側面打聽了一下,目前金融行業的AMD服務器出貨量有限。
另一方面,PC服務器廠商多線作戰,他們算盤是“客戶需要什么,我們就賣什么。”,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最穩妥的方式只能是多條賽道同時下注,反正各家都處于同一起跑線。所以,AMD最終還是要靠產品和營銷,渠道是指望不上了。
PC服務器通常5年一個設備周期,五年很短,對AMD來說,在國內的時間窗口很寶貴,五年也很長,未來ARM架構和信創服務器的整個生態可能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拭目以待的逆風翻盤
我認為AMD的戰略是清晰的。
在AMD眼中,好像并沒有把ARM當成競爭對手,因為PK Intel才是當前的關鍵任務。
說到ARM,AMD的人認為沒法對標,應該說,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但是今天數據中心Intel一家獨大,不管是誰家的芯片,最后搶的都是Intel的生意,所以我認為本質上算是競品。
2020年,不知道算不算是信創元年,聽到一些反饋,考慮到目前華為的局面,如果狀況持續,只從技術上考慮,我倒是覺得“海光”似乎在生態里更具適應性。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復雜的時代,一端是桌面,另一端是服務器,一邊是X86,另一邊是ARM,再加上信創,最終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當下,數據中心市場,AMD,以一敵“二英”,好戲在后頭,我們一旁觀戰。
從優秀到卓越
寫這篇文章,讓我有機會了解了AMD公司的歷史,也借此機會,重讀了吉姆·柯林斯的《從優秀到卓越》,對于科技企業的生存發展有了更深的感悟。
回顧近幾十年的科技企業發展史,IBM、蘋果和英特爾這些國際科技巨頭,誰沒有過黑暗時刻。
創新永無止境,面對數字化的未來,無論一家企業在行業存在的歷史有多久,無論現在有多少客戶,無論銷售和利潤有多高,都有可能被瞬間顛覆。
再反觀自身,我覺得個人與企業并無不同,我們的認知、價值和思維一樣需要重構,而這些重構,無疑需要一個更加廣泛的視野、更加互動的關聯和更加開放的格局。
總之,一切都在重構之中。
原文標題:AMD復興!揭秘背后女版“郭士納”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ssdfan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處理器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9404瀏覽量
230758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1瀏覽量
426180 -
amd
+關注
關注
25文章
5490瀏覽量
134485
原文標題:AMD復興!揭秘背后女版“郭士納”
文章出處:【微信號:SSDFans,微信公眾號:SSDFan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