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很多人想要放棄區塊鏈的時候,行業迎來巨大轉機。
10月24日,高層對區塊鏈技術進行了集中學習,并且肯定了區塊鏈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
一波全民學習區塊鏈的熱潮旋即掀起,媒體開始重新討論這項技術,上市公司紛紛宣布自己的區塊鏈業務,一度沉寂的幣圈從業者也開始活躍起來,誰都不想被這個按了快進鍵的風口甩在身后。
這讓不少人想起兩年前的場景。
當時的“區塊鏈”異常火爆,卻也是“騙局”的代名詞,投機者、傳銷的入場,使這個行業遭受到巨大爭議。一些曾在互聯網行業中證明過自己的大佬,一度害怕被區塊鏈行業惹得一身騷。
《自然》雜志曾這樣調侃:“區塊鏈是偉大的思想和技術革命,目前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區塊鏈’,一種在技術天才們的頭腦里,另一種在中國網友的微信群里。”
事實上,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熱潮。兩年前的熱,是炒幣熱;這一次的熱,則是技術熱。全球兩千多種數字貨幣并沒有因此而瘋狂大漲,相反,人們開始更關注的是技術本身,到底什么是區塊鏈。
經歷冰與火的考驗之后,區塊鏈技術距離大規模應用究竟有多遠?
從Libra到央行數字貨幣
無疑,區塊鏈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從技術層面上來說,現今最為引人注目的區塊鏈項目分別是Facebook的Libra和央行的數字貨幣。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上線了Libra的官網,并發布了白皮書。
根據白皮書介紹,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種簡單的、無國界的數字貨幣,以及一套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工程。Facebook在全球擁有27億用戶,這些用戶未來或可利用Libra進行轉賬、支付。
按照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設想,通過Libra轉賬可以像發信息那么容易,讓資金流變成一種信息流,打破跨境支付的壁壘。
不過,Libra的進展并不順利。
從白皮書發布的第一天起,Libra就受到美國政壇的嚴厲監管和高度警惕。無論是扎克伯格還是Libra項目負責人馬庫斯,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在議會接受來自各方的質詢,并為自己的項目作出辯解。
時至今日,來自美國政府的監管和質疑仍然存在,美國擔心Libra的出現會挑戰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
好在,Libra的出現讓主流社會尤其是主流互聯網重新思考區塊鏈技術。包括馬化騰、王興等中國互聯網界大佬都開始公開談論Libra,談論區塊鏈。這在幣圈最為喧囂的時候并不多見,他們一度擔心“沾上”區塊鏈后而被質疑。
中國人民銀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究要早于Libra。早至2017年1月,央行專門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更早之前的2016年,央行多位專家撰寫了一系列論文對區塊鏈、數字貨幣進行學術討論。
幣圈以為,央行對數字貨幣是“敵視”態度。到了后來,幣圈才意識到,央行的監管是為了數字貨幣的健康、有序發展做準備。如果這個行業話語權被投機者掌控,那么央行的數字貨幣也極有可能淪為炒作工具。
2019年下半年,幣圈喧囂已經得到有效遏制,央行開始逐步地介紹自己數字貨幣的研究進展。
7月8日,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透露,國務院已正式批準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央行在組織市場機構從事相應工作;進入8月份,央行密集地宣布數字貨幣的研發進展;近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也在一次演講中直言,中國央行有可能在全球率先推出數字貨幣。
可以看得出,以Facebook、騰訊、阿里這樣互聯網巨頭以及中國人民銀行這樣的監管機構正在掀起一股區塊鏈的技術熱。
投機風險再次隱現
從炒幣熱到技術熱,區塊鏈在這段不長的歷史中,走了不少的彎路。
比如ICO(首次代幣發行),在它剛興起時,曾因成本低、門檻低、可信任而被視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任所長姚前曾經在《當代金融家》雜志上撰寫文章《數字加密代幣ICO及其監管研究》,對ICO給予一定認可,并提出監管建議。
還未等監管成行,ICO很快就被投機者給玩壞了,各種路子的人開始虛構名號、背景、項目通過ICO進行融資。
在整個2017年的牛市中,各式各樣的山寨幣橫空出世,很多默默無名的人,在那個時候搖身一變,成為了所謂的“幣圈大佬”。
2018年5月之后,幣圈進入熊市,比特幣從最高的20000美元跌至最低的3500美元,以太坊則從最高的1400美元跌至最低的100美元。
那波牛市同樣傷害到區塊鏈這項技術的信譽。
趁那股熱潮,各種行業都來蹭區塊鏈的熱點,出現了區塊鏈手機、區塊鏈食品溯源系統等,一些傳銷騙局、資金盤打著區塊鏈的名號來行騙。
“顛覆”二字經常被他們掛在嘴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可以顛覆銀行、顛覆金融機構、顛覆信用體系,區塊鏈似乎成為了一個萬能“顛覆者”。
兩年過去了,區塊鏈沒有顛覆任何行業,反而因為各種騙局的出現,首先“顛覆”了自己。
曾經對這項技術表現出極大熱情的傳統風險投資結構,慢慢地轉向謹慎,甚至懷疑。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億邦國際三大礦機生產商的上市申請均被港交所拒絕,便能說明這一問題。
現在,區塊鏈再次大熱,雖然“顛覆”二字沒有被再次提及,但兩年前的喧囂似乎在重演。
10月28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轉發了一條微博:“截至目前,已有500家A股上市公司,即六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公布了自己和區塊鏈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
此后,還有消息說,有1000家上市公司自稱自己與區塊鏈業務有關系。10月28日這天股市開盤,確實有不少“區塊鏈概念股”迎來大漲。
就連波場幣創始人孫宇晨對此都看不下去了。
孫宇晨很早就接觸比特幣,2017年牛市開始后,晉身為“幣圈大佬”。2019年6月,因為用456萬美元的天價拍下巴菲特午餐,讓他名聲大振。一直以來,外界對他的一個標簽是會營銷、會蹭熱點。
10月29日,孫宇晨在一場直播中帶著嘲笑的語氣調侃道:“很多人講我們是在蹭熱度,這個我們還是不能同意,原因就是我們一直在這個行業里深耕了很長時間。今天整個A股三千家上市公司,至少一千家都在說自己跟區塊鏈有關系,它們才是蹭熱度。”
孫宇晨還說,整個A股上市公司中,技術水平比上波場的“真的沒有”。
孫宇晨的這個論斷可信度不高,但可以想象,當區塊鏈這個技術被主流社會進行推廣之后,在這個區塊鏈的草莽時代,誰都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度和話語權。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在區塊鏈再度大熱后,如何避免投機潮再現。
技術落地的夢想與現實
2018年11月6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的官網上曾經發布了一篇萬字長文,題目為《區塊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作者之一是時任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
這篇文章就明確指出,自比特幣問世后的十年,除了加密貨幣的發行和交易之外,區塊鏈并未得到大規模應用。沒有應用場景,也就沒有切身體會,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讀過很多篇關于區塊鏈的報道之后,仍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區塊鏈的一個原因。
隨著政策的推動,這項技術的應用場景有可能迎來一個爆發。
央行數字貨幣有望成為最大的一個應用場景,這個以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貨幣,將會大大降低法幣的發行成本。與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相比,央行數字貨幣的支付也將會更簡單方便,即便是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也可以用手機輕松支付。
屆時,圍繞著央行數字貨幣,有望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生態。
此外,包括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工商銀行、蘇寧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宣布已經將區塊鏈引入到金融服務當中。在工信部備案的區塊鏈服務清單中,這些銀行的區塊鏈服務榜上有名,不過,這些業務由于尚未成規模,并且距離我們生活較遠,直觀感受不明顯。
對于區塊鏈的應用落地,騰訊、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公司被寄予厚望,他們都早已布局區塊鏈研發,并且與單純的區塊鏈公司不同的是,他們都沒有投機圈錢的需求。
比如,阿里巴巴一直希望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跨境支付的難題。
2019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在香港上線了一個基于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使用港版支付AlipayHK的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向菲律賓錢包Gcash進行跨境匯款,由渣打銀行提供清算和兌換服務。
當時,有一個在場的菲律賓女士嘗試這一服務,整個匯款到賬耗時僅3秒,而傳統的跨境匯款則需要幾分鐘甚至幾天。
在區塊鏈技術尚且備受爭議之時,螞蟻金服CEO井賢棟就提出了“三做三不做”的要求——
不做“空氣幣”,不做違反法律法規的技術應用,不做任何傷害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的行為。螞蟻金服只會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有社會價值的實際問題,為用戶帶來更高質量的普惠金融服務。
可以想象,這些互聯網公司在今后將會減少很多來自監管層面的顧慮。如果它們能夠借助區塊鏈技術重構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或者讓它們的數億用戶直接使用區塊鏈,等到那個時候,人們就會像理解二維碼、移動支付、朋友圈一樣理解區塊鏈。
“資產上鏈”同樣是很多區塊鏈從業者的一個設想,由于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征,可以將個人資產或者公司財務上鏈,這樣在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易,公司與公司之間進行交易時,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復雜的會計和法務手續了,只要查看鏈上信息即可。
此外,高層會議也提出,要探索“區塊鏈+”在民生領域的運用,推動區塊鏈在教育、就業、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商品防偽、食品安全、公益、社會救助等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的廣泛應用同樣需要監管能力的提升。
10月31日,當時為高層講解區塊鏈技術的浙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純在媒體見面會上就說到,任何一個好的技術或工具都需要被正確予以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這對區塊鏈監管提出更高要求。
他還以公有鏈為例,如果把有害信息放在以太坊上,成本很低,區塊鏈很容易會被利用傳播謠言和煽動性信息,這都對監管提出的挑戰。
區塊鏈是一項具有顛覆性的技術。但顯然,距離它大規模落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