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華爾街資本涌入加密貨幣世界的距離有多遠?還差一個成熟的托管服務體系的距離。
“機構接受區塊鏈資產的相關阻礙中,95% 與托管相關。”
EOS 母公司 Block.one 首席執行官 Brendan Blumer 發推如是說。
的確,美國比特幣期貨交易所 Bakkt 在經歷一年的波折后終定于 9 月末正式上線,監管對其開啟綠燈的重要原因之一,離不開其對合規數字資產托管公司(DACC)的收購。合規托管的解決方案,不僅 Bakkt 在合規之路的重要助力,也是其吸引機構資金的最大亮點。
與此同時的是,加密資產托管服務,仍然是傳統金融世界中尚存空白的一塊拼圖。
據外媒 The Block 發布的報告,由于風險/成本大于收益,大型銀行仍不愿向加密貨幣業務提供銀行服務,美國所有提供加密服務的銀行總資產不足 700 億美元,不到摩根大通總資產的 3%,在加密友好型銀行中,也僅有近三分之一現在提供加密貨幣托管服務作為補充。
由此,加密托管行業,這一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加密數字貨幣存儲和安全服務,正在成為新舊世界的兵家戰略布局地盤。
但它門檻不小,服務對象大多為企業級客戶,包括項目方、交易平臺、Token Fund、家族財富基金、抵押借貸平臺等,需要足夠的資金、技術和信任門檻。
在等待傳統資金入局的過程中,如何化解自身發展難題,找到與加密貨幣世界更為適配的商業道路,是他們需探索的路。
托管與資金安全
托管之所以可以吸引機構資金入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保障了加密資金安全。
正如金條或美元鈔票可能丟失一樣,加密貨幣也不例外。根據 Chainanlaysis 的研究,將近 400 萬比特幣永遠丟失,而這個數字很可能會持續增長。丟失的原因千奇百怪,但都可以歸結為私鑰丟失或者黑客盜取。
黑客盜取加密貨幣的新聞已經層出不窮。根據加密情報公司 CipherTrace Cryptocurrency Intelligence 發布的最新報告,2019 年被盜的加密資產規模達 50 億美元。
本文所要講的“托管”,說白了就是一個幫用戶或客戶保管資金的角色,以保證用資金安全。具體而言,托管預防的風險有兩層:一層是黑客入侵或用戶私鑰保管不當造成的丟幣;一層是資管團隊挪用用戶資金,甚至跑路的道德風險。
防黑客是目前托管行業要做的第一步。該服務主要面向交易所、資管平臺、量化基金等區塊鏈創業公司。
為客戶保管本質上是數字資產的幣,其實就是要把數據存儲好,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私鑰”。
在加密貨幣世界中,誰擁有了某個賬戶的“私鑰”,誰就被認為是這個賬戶的主人。因此,托管公司必須要把這把鑰匙保存好。保存鑰匙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放在聯網的熱錢包/冷存儲中,方便客戶隨時轉賬;一種是放在離線的冷錢包中,因不聯網而更為安全。
「冷存儲」是托管機構的基本功,包括離線設備的隔離(大多為HSM,提供可靠的密鑰備份機制,機密數據可安全轉移)、及物理層面的安全保護(如保險庫)。
為應對離線存儲流動性較弱,大多數托管機構往往會結合冷熱錢包,實現冷熱分離自動調度。也有新的玩法,以國內拓鏈科技Jadepool為例,其結合中心化網關,可以在 dex 和中心化交易所里發行 staking 份額憑證 token,token 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為投資者提供流動性。
超出了硬件安全范疇的例子也不乏有。2019 年初加拿大 QuadrigaCX 創始人意外死亡,導致私鑰意外丟失的例子被數次引用。今年 2 月, QuadrigaCX 創始人兼 CEO、杰拉爾德·科頓(Gerald Cotten)在訪問印度期間突然去世。由于交易所錢包的私鑰僅 Gerald Cotten 一人擁有,他的意外死亡也意味著,存儲在這家交易所的約 1.9 億美元數字貨幣也將無法提現。
這起烏龍事件,不僅給該交易所的用戶帶來了無妄之災,也在資產保管安全命題上敲醒警鐘。
對此,在第三方托管多重簽名機制提供更多備用私鑰以及緊急凍結機制以應對意外風險,即使一方死亡或者無法操作,另一方或者多方仍具備資產的控制權。如果 Quadriga CX 錢包采用了多重簽名,此類財產損失的悲劇或許就能夠避免。
以 Cobo Custody 多重簽名方案為例,Cobo Custody 持有至少一把私鑰,參與方比如法幣出借方等持有一把私鑰,任何人均無法單獨作惡。
另一方面,加密貨幣行業監管的缺位,使得項目方、量化交易團隊、基金方均存在挪用資金甚至跑路的風險,加密資產托管業務通過提供資金第三方監管以及凍結止損功能,可自證清白也提高了資金透明度。
具有礦業背景的 Matrixport,面向礦工也提供一套數字資產財務管理系統,旨在方便礦工企業對人,資產和信息進行系統化管理,其中很多功能都是滿足礦工群體的日常常用操作,例如,白名單、批量打幣、冷熱歸集、資產報告、財務對賬等。
不過,整體而言,目前加密貨幣托管行業,還未發展到如傳統金融業這般基礎設施的地位,即在用戶、資管平臺之間,還有銀行作為第三方托管,防范管理人道德風險。
海外資本搶灘
2018 年是屬于傳統金融巨頭蠢蠢欲動的一年。
歷經 2017 年末 2018 年初加密貨幣的巨大牛市,傳統機構將數字貨幣開始列入投資標的。這又需要托管為機構們鋪平道路。
這一年,高盛(Goldman Sachs)目前正在考慮提供加密貨幣托管服務,并與前高盛合伙人、億萬富翁 Mike Novogratz 向加密貨幣托管公司 BitGo Holdings Inc. 投資 1500 萬美元。 前者管理著約 50 億美元的資產,后者截至目前共獲得了 8400 萬美元的融資。
管理萬億美元資產的富達投資(Fidelity)也宣布成立子公司,專門為對沖基金、交易公司等機構管理加密資產,同時提供加密貨幣托管服務。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介紹,至少有三家大型華爾街托管公司——紐約梅隆銀行、摩根大通公司和北方信托公司,正致力于開發或探索加密托管服務。
大洋彼岸也不乏亞洲財團的身影。投資銀行野村控股公司(Nomura Holdings Inc.)與加密貨幣公司 Ledger 和 Global Advisors 聯手成立名為 Komainu 的托管財團。
在傳統機構動作頻頻之時,加密貨幣托管創業公司也迎來了一個小風口。科技和區塊鏈業內巨頭也在 2018 年年末,新加坡加密托管項目 Propine 、加密貨幣托管服務商 Trustology 分別獲得 120 萬、8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國內 Cobo 完成 13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并正式發布面向機構的數字資產托管解決方案 Cobo Custody(Cobo 托管)。
今年 1 月,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加密托管公司 Anchorage 獲 1700 萬美元融資。 舊金山加密托管公司 Aegis 完成 400 萬美元 A 輪融資,香港復星集團領投。
2 月 IBM 在 Think 2019 大會上公布了 IBM Cloud Hyper Protect 系列云原生服務的進展,其中的專用云硬件安全模塊(HSM)可用于構建安全錢包。
7 月初,加密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 Coinbase 宣布將推出面向機構投資者的數字資產托管解決方,8 月以 5500 萬美元收購Xapo托管業務。
當前,海外托管機構已初成格局。頭部的托管機構有 Coinbase、BitGo 和 Kingdom Trust,托管規模均在 10 億美元以上。
不過,從比特幣期貨交易所 Bakkt 的坎坷上線之路來看,大部分托管方案,還未被美國接管認可。
國內草莽跑馬圈地
2018 年末,加密貨幣交易所 Oceanex 籌備上線。
上線前夕,Oceanex 采用了數字錢包 Cobo 的托管服務。Cobo 創始人神魚在區塊鏈業內是年少暴富的骨灰級老人,CTO 蔣長浩是前 Facebook 高級科學家,出于對兩位的信任,Oceanex 成為 Cobo 托管服務面世的第一位合作伙伴。
這也反映出行業初期的草莽狀態:相比起海外托管的如火如荼,不論在上線時間還是托管規模上,國內托管步子都稍顯緩慢;當行業山頭未立,選擇托管服務商,創始人背書因素更高。
此外,國內以托管為主營業務的初創公司仍尚可數。Cobo、拓鏈科技 Jadepool、Matrixport、inVault 是為數不多的玩家。
門檻頗高是原因之一。
“密碼和安全領域的人才是很稀缺的,同時一套金融級別的安全基建也不是中小型公司可以負擔的。”Matrixport 高級副總裁吳夢夏如談及托管服務業門檻如是說。
Matrixport 是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吳忌寒的新創業公司,其單獨分立出來的托管業務 Cactus Custody 一經公開便已經托管了 10 億美金級別的資產。
也正因為信任、資金與技術的因素影響,國內托管服務大都起源于財團生態。以 Matrixport 與 Jadepool 為典型。
據吳夢夏介紹,托管的方案最初誕生于比特大陸內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 ASIC 礦機芯片設計和制造商,比特大陸本身就有對數字資產安全保管的需求。當前,Matrixport 的戰略合作伙伴目前包括比特大陸、BTC.COM、Antpool、比特小鹿、Coinex,以上均為比特大陸投資體系下的交易平臺與礦企,也被外界視作打通比特大陸生態圖景中上下游產業鏈的關鍵。
同樣身處萬向系資本的 Jadepool,其合作伙伴包括 Hashquark、Hashkey Hub、Hashkey Pro、分布式資本、麥子錢包、去中心化交易所 CYBEX。
CEO Yan 介紹,Jadepool 最初是給生態合作伙伴提供中心化礦池,跨鏈網關的托管技術開發之后,才漸漸打磨出私有部署的托管產品。
Cobo、inVault 則是更為「創業公司」的存在。前者除品牌與安全技術加持外,費用也較為低廉;后者則在合規上更有優勢,公開資料顯示,InVault 擁有香港合規信托牌照,也是國內最早參與數字資產托管機構之一。
據 Cobo 高級副總裁李堯介紹,Cobo WaaS (Wallet as a Service) 服務費每月從 1 萬至數萬不等,相比之下,交易所自行研發錢包和公鏈的成本在幾十萬到數百萬;此外,在 Cobo StaaS(Staking as a Service)中,挖礦產生的分紅降讓利 80~90% 給到資管平臺等客戶。他透露,目前,Cobo 的合作伙伴已達已經一百多家。
「區塊鏈銀行」
正如傳統的托管銀行已經發展出保管、結算、資產服務、基金服務、銀行服務、代理支付的多元化商業模式,加密托管業務也站在了「一站式區塊鏈銀行」的拐角路口。
據 Matrixport 高級副總裁吳夢夏介紹,目前托管的商業模式是按照用戶托管資金(AUC)金額的百分比進行收費,但是這個百分比會隨著行業發展、基建的成熟而越來越低。
“操賣白粉的心,賺賣白菜的錢”,Yan 同樣認為純做托管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在行業尚未規模化之時,尋找新的盈利方式,正在成為托管業務需要思考的問題。此外,托管用戶往往并不滿足「存儲的安全性」,「資產的增值性」正在成為新的獲客吆喝。
抵押資產進行 PoS 挖礦成為首選。今年伊始,隨著眾多 PoS 公鏈熱度升溫,質押代幣以獲得通脹獎勵成為新的流行姿勢,其邏輯類似于「存儲生息」,也為托管資產提供了新的增值思路,對用戶而言有點像銀行存款。
Matrixport 吳夢夏認為,滿足托管客戶通過 staking 獲取應得收益的需求是一個必然的方向,其原因在于 Staking 和數字資產托管在服務形式和技術要求上存在很多共同之處:都強調私鑰的安全保管,系統的可靠性以及品牌的知名度。
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就 2 月初宣布投資了節點服務商(PoS 挖礦服務商)staked.us,3 月 29 號即宣布其托管系統支持客戶在冷錢包中保存 Tezos 進行抵押。
再將眼光放至國內。Jadepool CEO Yan 就介紹,其商業模式已不止于托管費與提現手續費,還有“PoS 挖礦傭金、托管內交易傭金、借貸手續費、法幣資金通道傭金等”。
同樣,據 Cobo 李堯介紹,Cobo Custody 現有三大業務線,大額資產托管、Cobo WaaS(Wallet as a Service)云服務和 Cobo StaaS(Staking as a Service)。其中 Cobo WaaS 最為受市場推崇,尤其是交易所客戶;Cobo StaaS 占比也不低。
還需要更多信任:保險和合規
除開探索商業模式,合規與保險仍然是橫亙在加密創企前的兩道難題。
Jadepool CEO Yan 對 Odaily星球日報表示,當前的加密托管行業依賴熟人與大品牌的強信用背書并不可靠與專業。他認為各國沒有明確的合規審核及牌照,承保加密資產的險種極少才是加密托管行業最大的痛點。
當前,各國對于加密貨幣的法規仍舊模棱兩可。
“國內沒有相關牌照”是共同的聲音,至于法律更為清晰的美國,曾獲得南達科他州銀行部門批準的 BitGo Trust,被認為是首家獲得監管層批準的托管機構。
至于保險,是傳統金融中為資產增信或擔保的一種方式,相當于為資產再加一層保障。
Yan 進一步闡述稱,資本和保險代表賠付能力,當前,保險公司對安全、風控、反洗錢有嚴格的審計,加上保費目前也不低、申請保險整個過程耗時耗資,使得申請保險也有較大的門檻;當前,保險機構很大一部分審計不在幣的保管技術上,而是申請機構的背景、團隊、商業信用和傳統風控,使得 Jadepool 需同傳統機構一起申請保險。
當前,購買保險服務的托管機構寥寥可數,且以海外托管機構為主,包括 Coinbase Custody、Xapo、Bitgo、KingdongTrust。不過保險目前能發揮的作用尚不清楚,今年 3 月,BitGo 宣布計劃為其持有的數字資產購買 1 億美元的保險,其后便遭到了保險承銷商的指責,稱 BitGo 使用含糊不清的語言夸大其保險范圍。
但面對傳統機構入場爭奪加密托管業務蛋糕,創企們有著更加樂觀的預期。
Cobo CTO 蔣長浩曾接受采訪時說:“而區塊鏈領域存在一套全新的游戲規則,大家處在幾乎相同的起跑線上。領域內創業公司對數字資產更為熟悉,區塊鏈領域本身是技術驅動,在技術方面,初創公司更具有利地位。”
Yan 也認為“但幣圈托管服務方更了解目標用戶和需求,對新資產,新技術,新市場的反應更快。”
拋開大機構和創業公司誰更有優勢,無論如何,托管服務的成熟必然會促進加密資產行業的發展和普及。Yan 說,“降低加密資產保管使用的門檻”、同時“合規”是行業需要做出的努力。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