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全新發布的iPhone 7 Plus終于也引入了雙攝像頭的設計,而事實上,時值2016年秋,這一年我們看到了雙攝手機的異軍突起。今年360率先推出雙攝機型,隨后是華為P9,現在連iPhone也跟進。
增加一個攝像頭,設計者可以在維持手機輕薄的外形基礎上提升拍照性能。雙攝像頭的設計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發展的一大趨勢。這樣的設計可以實現諸多拍照體驗,如雙圖像拍攝、光學變焦、圖像暗光增強和3D 拍攝等。雙攝也成為了各大手機品牌強調差異化的一大亮點。
據預測,到2018年雙攝產業鏈市場規模預計超過87.3億元。16-18 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達134%。這其中,CMOS芯片、鏡頭等模組的產業鏈將會迎來快速發展。
?
這份報告著重從傳感器的角度介紹CMOS的市場增長、全球廠商的出貨量與價格分布以及各應用市場的分布情況與復合增長率等關鍵信息。
Yole對于整個CMOS傳感器市場的預期是上升態勢。CMOS圖像傳感器市場在達到了里程碑的100億美元營收額之后,始終在保持這股上升動力。主要的驅動因素是雙攝像頭對智能手機拍照類應用市場空間的重振。
根據從2007年開始的市場營收預測,到2021年營收額將會達到190億美元。也就是說預計到2021年,圍繞手機雙攝技術的市場需求將達到接近200億美元的規模,背后的最大贏家將是以蘋果為代表的手機廠商和以SONY為代表的半導體廠商。
2010年Yole發布這一系列報告的第一篇時,整個成像行業還處在一個轉折點,那時CMOS(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感光元件)的市場收益才剛剛達到當年主流CCD(電荷耦合器件攝像機)的一半。
而從去年開始, 整個行業達到了100億美元營收的里程碑,同時也成為了索尼、三星、安森美、海力士等主要半導體公司的關鍵技術。移動端仍然是CMOS圖像傳感器的最主要應用市場,這就要求元件要符合移動端的體積與性能要求,因此整體營收也保持了優良的增長。整個行業在2015年的營收達到了103億美元,并將以10.4%的復合增長率增長至2021年,屆時營收將會達到188億美元。現階段,CMOS圖像傳感器最有活力的市場就在于移動端設備和汽車。所以未來將會醞釀出的新性能也將服務于上述兩個市場。
下圖反映了整個CMOS圖像傳感器各個玩家間的市場格局。
橫軸代表器件出貨量,縱軸代表平均銷售價格。所以圓形面積也就反映了各個廠商在2015年的營收情況。表現最搶眼的是索尼,其依靠在數字成像和移動端應用領域的技術優勢,同時受益于智能手機雙攝像頭對圖像分辨率的需求,索尼在2015年贏得了這個市場下出貨量和營收的雙料冠軍。此外,這一市場的主要玩家還有三星、豪威、海力士以及格科微。從出貨量的角度,第二梯隊玩家還有安森美、松下、意法半導體、***原相、東芝、派視爾、夏普、e2v、奇景光電等。出貨量雖然不高,但單價較高,主打高端路線的品牌還有佳能、AMS Cmosis、仙童半導體、埃賽力達、日本濱松以及加拿大品牌Teledyne DALSA。
各個不同領域的細分市場,逐年表現也不相同。總體來看,2014年CMOS圖像傳感器市場總營收為93億美元,這一數字到2015年則達到了103億,復合增長率為10.4%。移動端作為市場的絕對主體,份額在六成左右。2015年較2014年還有12%的增長,占比達到了64.4%。消費級市場占比13.5%,是整體的第二大份額,兩年里份額幾乎一致。占比10%左右的計算市場表現出了略微的萎縮。汽車市場在2015年占比達到5.2%,同時表現出了最高的成長性,份額增長了23%。其余相關細分市場還有安全、工業、空間技術以及國防。
再看各個品牌的營收表現。
索尼連續兩年獲得了營收冠軍,其2015營收達到36.45億美元,同時還保持了同比增長31%,勁頭十足。
第二名到第十二名分別是,三星、豪威、安森美、佳能、東芝、松下、海力士、格科微、意法半導體、***原相以及派視爾。 其中海力士、松下、安森美、派視爾都保持了相當高的增長速度。
而三星盡管在營收方面以19.3億美元(2015年)排名第二,但是增長率僅有6%,并不算高。同樣增長乏力的還有***原相科技。
然而排名前十二中,市場下滑的也并不罕見。意法半導體2015年營收僅有2億美元,下滑了23%。同樣市場萎縮的還有佳能、格科微、豪威以及東芝。
再來仔細分析份額最大的移動端市場未來走向。
移動攝像頭未來將會成為多個傳感器的光電子綜合體。
我們正在從集成攝像頭、LED閃光燈、測距儀的數碼時代向嵌入式三維計算時代過渡,雙攝僅僅是這一新時期的入門級產品。結合3D傳感器,更多的巨頭已經在這一領域預先布局,包括Intel的RealSense技術,蘋果收購的LinX圖像公司,以及德國的36個攝像頭的Panono手拋球全景攝影機。甚至在我們已經可以窺見的未來,嵌入式三維技術還要充分體現交互性,這就需要增加三維制圖和VR定位傳感器。類似Google Project Tango和微軟HoloLens等相關項目就是這樣前景的雛形。 事實上,相關技術都已經就緒,就看誰能率先帶來殺手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