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中國廠商已從與安全性能相關性不大的中低端車規MCU切入。
前言:ICInsights預測從2021年到2026年,全球MCU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長率約為6.7%,在2026年達到272億美元。
隨著汽車智能化趨勢推進,汽車功能增加與電子架構的集成化推動單車MCU價值量的提升,促使汽車從分布式架構向集成化域架構的轉變,將進一步促進車用MCU的需求增長。
?MCU市場三足鼎立,國產率不足10%
根據Yole最新對全球MCU市場的數據分析:在整個MCU市場中,2022年排名前十的玩家分別是英飛凌、瑞薩、恩智浦、意法半導體、Microchip、德州儀器、三星電子、新唐科技、SiliconLabs和華大半導體。
前十大MCU廠商中唯一一家大陸廠商就是華大半導體。
而剩下5.5%的全球市場份額則是數百家MCU公司的角逐場。
2022年,中國汽車***供給率不足10%。
目前,國內涌現出了兆易創新、國芯科技、比亞迪半導、杰發科技、芯海科技、中穎電子、紫光國微、復旦微電等一批車規級MCU企業,并于2022年推出了多款新產品。
產品主要聚焦于車身控制、儀表盤、觸控等領域,進入到動力領域的企業很少。
2023年是[后疫情]元年,然而疫情的影響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尚未完全消散。
未來汽車芯片的發展趨勢,將是軟件和硬件并駕齊驅,誰能把軟硬件優化到最佳效果,就是競爭力最強的。
由此看來,芯片公司想進入汽車市場,不是通過某個環節提升就能解決良率問題;而是要從芯片定義開始,貫穿整個設計、制造、封測流程地按照車規要求來做,符合不同體系的要求。
?車規級是目前拓展市場的有效產品
近年來,不少中國廠商已從與安全性能相關性不大的中低端車規MCU切入。
比如雨刷、車窗、遙控器、環境光控制、動態流水燈等車身控制模塊,并逐步開始研發未來汽車智能化所需的高端MCU,如智能座艙、ADAS等。
目前,行業內推進較為快速的廠商包括華大北斗、兆易創新、比亞迪半導體、杰發科技等。
在汽車應用中,從雨刷、車窗、座椅,到車載娛樂信息系統,幾乎都會用到MCU來實現控制。
據iSuppli數據,一輛汽車內半導體器件數量中,MCU芯片約占30%。
MCU主要作為ECU核心參與汽車各個系統控制之中。
而隨著汽車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MCU用處和用量還有望進一步提升。
技術研發能力是MCU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
MCU設計研發涉及架構和指令集選擇、內部結構設計、工藝改進等多方面要求,技術壁壘較高。
而作為技術研發型企業,研發能力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
圍繞MCU產品的完整生態體系是打造服務能力的關鍵。
現有廠商MCU產品生態體系完備,IP核、開發環境、配套解決方案打造服務能力的核心壁壘。
?融資多,金額大的故事正在頻繁上演
去年下半年以來,車規級MCU賽道投融資進入了高潮期。
去年11月,芯馳科技宣布完成近10億元B+輪融資,時隔一年再次拿到近10億元融資,去年7月,其已完成10億人民幣B輪融資。
近日,芯擎科技正式宣布,已于2022年四季度順利完成總額近5億元的A+輪融資,這已經是其在一年內的第三次融資;
粵芯半導體6月完成45億B輪融資,年底再融一輪;
芯馳科技兩年融20億,成立四年累計融資金額超27億元;
曦華科技兩年四輪,新老股東持續加注。
天眼查顯示,上汽金石為上汽集團孫公司,上汽與芯馳現已展開深度合作。去年7月份,上汽首款搭載芯馳芯片的車型已正式落地。
去年九月,定位于[MCU+]的平臺型芯片設計企業輝芒微電子完成5億人民幣Pre-IPO輪融資,日前獲得了SCG授予的AEC-Q100認證證書。
?
從供給端看,預計從2023年開始,將掀起一波成熟制程產能擴張投資熱潮。
英飛凌、瑞薩、德州儀器、Rapidus等企業均啟動了建廠計劃,業界預估四家大廠擴產投入金額超250億美元。
上海積塔半導體、粵芯半導體、士蘭微、湖南三安半導體等合計達千億級的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中。
據IHS數據統計,2015-2020年中國MCU市場CAGR為8.4%,同期全球市場幾乎沒有增長;
該機構預測到2026年中國MCU市場規模或以約7%的CAGR提升至513億元。
?MCU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技術方向上來看,低功耗、高穩定性和高集成度已成為MCU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
[MCU+]是MCU的一大發展趨勢,所謂的MCU+是指,以原有MCU的基礎,延伸通信、加密、感測或AI等其他功能,進一步達到綜合競爭力提高及市場附加價值提升的效果。
這也算是通用MCU開始走向專用MCU。
譬如[MCU+AI],我們正在邁入AIoT時代,AI深入到邊緣和終端裝置,已經是一個長期必然的大方向。
?車規MCU需求量隨之發生變化
過去幾年間,中國車規級MCU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產品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國內MCU廠商針對汽車市場的產品幾乎都集中在32位。
目前已經進入前裝市場的有芯旺微、杰發科技和小華半導體等;
另外還有不少在MCU廠商已經推出,或即將推出車規級MCU產品;
比如兆易創新、小華半導體、中穎電子、航順、先楫、芯海科技、旗芯微等。
十四五時期車規MCU市場規模進行了預測:中國2022年-2025年車規級MCU市場規模分別為33.63,37.53,41.66,45.93億美元;2021-2025年CAGR為11.22%。
車規級MCU從研發到商用上車需要3-5年時間,從2018年前后大量廠商入局算起,2023年將是最關鍵的一年。
在未來更高階自動駕駛等級的汽車中,加以多傳感器融合的大趨勢下,總線寬度32位乃至64位高算力車規級MCU將成為主流產品;
而8/16位中低端MCU則會被更高制程的SOC所集成,失去增長動力。
?終有國產MCU廠商殺出重圍
國內搶占低端市場,應用在與安全性能相關性較低的場景,如雨汽車雨刷、車燈、車窗、遙控器、環境光控制、動態流水燈等車身控制模塊實現了量產突破。
雖有國產化、資本化浪潮助推,許多國內芯片供應商以及諸多從消費類、工業類領域跨入汽車領域的公司都在躍躍欲試,但尚未形成規模化的國產替代效應。
有很多本土廠商的車規MCU產品還在流片階段,甚至小規模試產,但同海外成熟的供應對比,業務進展顯得微乎其微。
在2022年很多本土廠商已經推出或正在研發支持ASILD功能安全等級的車規MCU產品,在2023-2025將是產品研發、品牌推廣和拓寬業務線的重要沖刺階段。
按照新車量產的周期,國產汽車MCU廠商可能到2025年前后得到產能的規模化釋放。
屆時,國產MCU產品性能、產品線豐富程度、市場占有率、出貨量將大大提升,將首次以集體力量與國際大廠分庭抗禮,一較高下。
車規級國產替代需求強勁,一方保證產業安全就要提高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倒逼整車廠開始擁抱***廠商。
另一方面擴展業績空間就要在產能緊缺的大背景下鎖定部分產能,并步步為營進擊中高端車規MCU領域,這是國產MCU領域的終極目標。
從布局上來看,芯旺微、旗芯微、芯馳科技、云途、曦華科技等,都在打造滿足ISO26262標準的產品開發和流程體系版圖。
?結語
短期來看,國內多數廠商切入國外MCU廠商成熟生態體系,憑借成本和服務優勢迅速打開市場。
長期來看,自建生態系統、深入應用場景、打磨解決方案是國內MCU公司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經之路。
期待國產MCU能夠逐漸從[易國產化]到[難國產化],并最終突破[極難國產化]的范圍,進軍國際巨頭的核心領域。
?
審核編輯:劉清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