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虹半導體去年凈利1.45億美元;
華虹半導體公布,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凈利潤1.45億元美元,按年增12.8%,每股盈利0.14元,建議派發末期息每股0.31港元。
2.紫光展銳榮獲2018年度十大中國IC設計公司獎;
隨著全球半導體競爭格局的改變以及中國產業政策的持續支持,中國IC行業獲得了蓬勃發展,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迎來了跨越發展的時代機遇。3月30日全球電子技術領域最大媒體集團AspenCore在上海舉辦了“2018年度中國IC領袖峰會暨中國IC設計成就獎頒獎典禮"。紫光展銳憑借持續的技術創新及其市場成就榮獲“十大中國IC設計公司”獎。
中國IC設計成就獎是中國電子業界重要的技術獎項之一,是中國IC產業的最高殊榮,旨在針對IC設計公司進行年度產業現狀調查,并對優秀的IC設計公司以及為IC設計產業提供優質服務的半導體前端制造、EDA工具和IP服務公司進行評選和表彰。
2017-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紫光展銳始終以創新為根本,
用“芯”實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目前紫光展銳已發展成為全球前三的手機基帶芯片設計企業,全球每4臺手機就有一臺搭載展銳中國芯。同時在產品規劃上,紫光展銳已實現了貫穿全球市場的高中低端全線產品布局,擁有在16納米,14納米先進工藝上的設計能力。紫光展銳自主研發的國產手機CPU也即將量產,紫光展銳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擁有自主嵌入式CPU核心技術的手機芯片設計廠商。
中國最大的泛芯片供應商
紫光展銳不僅擁有移動通信領域的創新產品,同時加快布局物聯網的步伐,推出了物聯網2G芯片RDA8955;全系列硅基CMOS工藝的GSM功率放大器RTM72XX產品,首款國產LTE射頻功率放大器與濾波器集成產品RPF5401。此外在車聯網、金融支付、信息安全、集群專網領域紫光展銳也擁有創新的解決方案,助力萬物互聯。
中國領先的5G通信芯片企業
5G時代是一個芯片的時代。紫光展銳積極布局,已成為國內5G研發的領軍企業。目前,紫光展銳已進入第三階段的技術研發,緊跟IMT-2020(5G)推進組時間表,按照第三階段技術規范采用Pilot V2原型機及芯片分階段推進。同時紫光展銳攜手國內外優秀的合作伙伴英特爾、中國移動、華為、是德科技、羅德與施瓦茨,開啟了5G芯片全球領先戰略,強強聯合,邁入國際第一梯隊。
未來,紫光展銳將持續保持自主創新,攜手合作伙伴一起聚力推動中國IC產業的發展,在芯的時代,實現新的輝煌。
3.從芯片大廠看中國為何不受國際社會待見;
首先聲明我承認中國有很多問題。但我個人是不太相信那種把中國的各種問題一羅列,就得出結論吃棗藥丸之類結論的。這種論證太廉價。要說問題,三四十年前問題更多,八十年代的公知講喊的是“河殤”,但中國沒有完蛋,還是走過來了。風物長宜放眼量。
看這個問題有很多角度。給大家提供一個我自己私人的一個角度。算是十幾年參與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體會。
我在一家美國集成電路公司X。雖然不涉及什么機密但我還是隱去公司名字,當然行內人一看也明白。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說X在世界頂級之列應該沒有爭議。銷售額X不是最大,Intel最大,X穩定在全球第三到第五左右。但X特點是產品線特別特別寬。寬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按完整產品型號來細分:幾萬多種,比排名第二到第十加起來的總和還多。從幾千美金一片的專用處理器,到中國花錢都買不到的禁運的高性能AD,到幾角幾分美金一片的小邏輯小運放芯片,X都有。
正因為這樣的特點,X產品應用的領域非常非常廣泛。基本上只要帶電的地方,都可能用上X的產品(只是說可能而不是一定,畢竟X也面對很多競爭),甚至你眼前這個手機可能已經用上了。基站、服務器、手機、電腦、電視、數控機床、醫療器械、汽車、高鐵、高壓輸電、智能穿戴、點鈔機、POS機(掃二維碼那種)、伺服、PLC、空調、機器人、工業控制、數控機床、變頻器、電影、照明、新能源、無人機、電梯、冰箱、洗衣機、音響、示波器、聲光電玩具、水電氣表、摩拜的GPS電子鎖……基本上你能想到帶電的應用,或多或少都能用上X的產品。我羅列的這些應用,只要在中國能排進前幾位的公司,肯定都是X的重點客戶。行外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X就是這么樣的公司。
所以我自己觀察一個東西:"X指數"--就是X在中國的總銷售額。我覺得這個X指數能反應一定的問題,因為:
1. 如前面所說,X的產品很全,可以覆蓋非常非常多行業。
2. 芯片是很多行業的源頭或核心。很多產品都需要芯片,連運動鞋里都帶芯片了。因此芯片是很多行業的指向標。很多行業要么直接是我們的客戶,要么被我們的客戶所間接覆蓋(譬如紡織業被我們做電動縫紉機的客戶所覆蓋)。通過芯片可以見微知著。
3. X在中國的銷售額規模已經很大,而且高度分散。快速增長到今天已經每年幾百億人民幣,這個規模我認為已經有統計代表性了。而且因為產品種類多,X在國內的客戶數以萬計,高度分散。
4. 能用X產品的公司,或者說需要芯片的公司,需要一定的研發能力。雖然不一定是最高精尖的部分,但在制造業里也絕對脫離傳統或低端了,不是鋼筋水泥傻大黑粗,也不是衣服鞋子塑料盆。他們的產品可算中檔工業品,少部分可算高檔工業品。他們的表現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國制造業的轉型。
5.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X的數據系統統計銷售額,是把純代工加工排除在外的。舉個例子:富士康在中國生產蘋果手機戴爾電腦,里面用到X的芯片。在X的體系里這個業績是算在美國團隊而不是中國的。因此這里說的X在中國的銷售額,反映的是研發設計和生產都由本土客戶產生的生意。行內話叫Local Demand Creation,本土需求。雖然富士康之類也是中國制造業的一部分,但本土需求顯然含金量更高。
說了那么多,結論是什么呢?
1. 結果是按年看05年至16年的每年,都刷新前面的記錄,創造了歷史最高。包括08年金融危機那兩年。
2. 12年還是13年,中國就成為X全球第二大市場了。超過日本,超過整個歐洲之和,臺韓自然不在話下,整個印度大概還沒有我們一個城市生意大。當然最大的還是美國(一家蘋果就占了X全球生意的不小一塊,也是最大的客戶),但中美已經是一個等級,遠超其它國家。如果按照寬口徑統計中國制造業,就是把上面第5條所排除的代工需求算進去,中國早就超過美國了。
3. 這兩年都說經濟不太好,生意也沒有想象的難做--17年2季度X指數又創新高。現在3季度過去兩個半月,再刷新歷史最高沒有懸念。而且上半年增速還達到了近年少見的水平。幾個規模類似的友商增速也都創近年最高。
4. X自己生意漲,但其實在中國市場可能是丟份額的。部分是輸給了外資競爭對手,不少是丟給了國產。譬如華為的海思芯片就在IPNC等圖像處理領域把我們的DSP干翻了。說明中國對芯片的消耗漲的可能更快。
本質上,沒有下游巨大的研發、設計和制造能力,是不可能需要上游這么多芯片的。所以,以我在X這么長時間觀察中國制造業的理解,我們的制造業確實在扎扎實實的轉型升級。中國現在靠的是海量的工程師紅利(不光是IT電子類,也包括土木工程、化學生物等)。現在看耐克把工廠搬到東南亞就宣稱中國藥丸的人,大概活在一二十年前。
很多國家,連X這個以觸角長為特點的IC公司,甚至連個辦事處都沒有。但是X在中國,晶圓廠、封測廠、物流中心、做研發,更不要提市場、銷售、技術支持。投資以數百億計。從這個角度上說,我覺得中國的產業在一點點往上爬,已經和普通國家拉開差距。
產業、科技能不能往上爬,是國家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決定因素,甚至是推動上層社會生態政治生態的因素。除了那些資源型國家(如沙特),所有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科技樹、產業樹上站得高。老牌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就開始爬了,后起如韓國雖然時間晚但在直追。普通農業、低端制造業不可能使國家富裕,那些行業不可能有超額利潤。只有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才能帶來豐厚回報,這點對個人、對公司、對國家都是如此。
關于補充評論:
很多人質疑這個角度的代表性。我覺得:討論中國經濟,全面誰也不敢說。但數百億規模、近百個季度的趨勢、高度分散的下游應用和客戶,總能反應點什么吧?更重要的:芯片是高端制造業的根基,對它需求直接反應了很多行業,是很多行業的指向標。很多行業要么直接是消耗芯片的客戶,要么被芯片客戶所間接覆蓋。
想知道現在中國制藥企業怎么樣?去看看那些賣光譜分析設備的客戶買多少東西就知道了。想知道房地產怎么樣?看看我們的芯片在電梯控制器客戶里如何,看看空調客戶業績如何。想知道電影院線生意好不好,看做影院投影的買了多少數字微鏡芯片--這個芯片拿過奧斯卡獎。
想知道國內自主汽車怎么樣?看幾個國內車廠要的汽車級芯片多不多。想預測下互聯網巨頭的生意?看看服務器上芯片要的多不多、數據中心專用的電源和溫濕度傳感芯片賣的如何。前些天大家看到消息說世界煙草銷量跌了,你以為是因為控煙?那是因為電子煙…… 至于那些本來就是電子產品的行業,如手機電腦通信設備之類,更是不用說了。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為什么國家下大力氣要搞定集成電路芯片。
201703補充
今年一季度X指數很好,不一定超過去年四季度,但同比增速應該是近年來一個高點。今年半導體業回暖應該是路人皆知的現象吧,知乎上都有人問。說明下游制造業很好。
201707補充
上半年國內所有大區和所有團隊同比生意都非常好。全國年化幾百億的生意規模,還成長了百分之*十多。尤其是中小客戶團隊,就是專做長尾中小企業的部門(全國上萬客戶),也全部成長了百分之*十多,非常難得!
【講個故事吧】
前東家大小產品線有幾十條。以前有個產品線有一種芯片,xxx2046. 是個很簡單的IC,就是電阻式觸摸屏控制器。手機用的早的都知道,iPhone之前也有觸屏手機,但那是電阻式觸屏,體驗遠沒有現在的電容式觸摸屏好,還需要一個小筆點來點去。當年高檔品牌多普達(后來的HTC)、三星、各種PDA、國產品牌等有很多款。
那時觸屏手機不像現在那么100%流行,但也算是海量消費品了,作為一個生意來說量很大。我司那個IC賣多少錢呢?剛出來時候1美金一顆,每個手機就要一個,而且市占率極高,幾乎壟斷。
大家不要小看1美金,一般一個手機公司的年銷量都是以百萬千萬計,也就是說這么個十幾平方毫米的芯片上一個手機公司一年就要花數百萬數千萬美金。
做這個產品的老外不要太爽啊。就幾個人,每次來中國就像是拯救世界似的,對國內品牌手機是看不上眼的,缺貨時還漲漲價。歐洲那位七八月是肯定休假的,去客戶那還總是鄙視加班---my value is family first.
后來呢?國產的這種IC出來,東西剛出來大概是我們80%的品質,70%的價格,也有人用,低端品牌。然后慢慢的,品質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低。人家慢慢往上爬,往大做。我司反正利潤高,跟著降價,九毛美金、八毛、七毛...就這樣一路和國產的殺下去,你猜最后殺到多少? $0.22美金。完全同樣的東西,以前賣$1,現在賣$0.22,還在賣,說明還是有錢賺。后來我司出了個改進型號,也沒太復雜,就是加強了ESD防靜電,加快了反應速度。新型號出來后市場價格大概穩定了大半年,后來國產的也跟進同等性能產品,價格迅速降到$0.2以下,我司覺得沒意思,就不做了。那六七個人也不在這產品上了,有的換產品做,有的換了個產品線,有的換了公司。現在這種IC還是有,不過不用在手機上了,在只能用電阻屏的特殊場合,如一些工業、汽車等。現在這種觸控IC大頭都是國內的了。
我那時看著一個芯片從一塊多殺到一毛多,都看傻了。2毛多我司都還有利潤,再想想以前國產替代品沒出來時賺的利潤,更傻了。那時我開始隱約理解為什么歐美人能過得那么優雅了。
這只是我司一個型號上的小故事,我司產品有大幾萬個。
后來這種事也越見越多,類似的事情在客戶那也越見越多---國產通信電源出來前,國際品牌賣上萬,我們的客戶做出來了,現在賣幾百,還送一堆服務。進口變頻器幾萬塊,國產出來后賣幾千。
那些老外以前下午五點就下班了,現在晚上還要陪著國內客戶concall。利潤降低算是好的,整個市場被端了那是要丟飯碗了。--關鍵是中國人還特別多,好多領域都想搞。不知道他們想起以前的奶酪,想起在深圳的日子,是否待見中國。
你搶了別人那么多飯碗,當然不可能受別人的歡迎,至少也是原因之一。君不見特朗普競選,三句不離“中國人搶了我們的工作”。當年美國的排華法案,最大的推手就是美國的“無產階級”--各個產業的藍領工人,因為中國勞工吃苦耐勞搶了他們不少飯碗。
有人誤解我舉的例子只是中國人做點低端的東西。首先,芯片分檔次,但能做出芯片就不低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再小的芯片也比做衣服鞋子塑料盆、或者賣礦賣石油高端多了。其次,低端不一定不賺錢。我司現在自己的理念是:把產品做的又便宜又夠用是門有技術含量的手藝活。
大產品的例子也不少,如我司數字電視、IP camera的芯片早就被華為海思干翻了。還說手機,當年摩托諾記一統天下的時候,我司的手機主芯片差不多在全球每個角落,影響力大到公司CEO來華被386接見。現在早就從手機套片撤出了,倒是華為海思的手機套片這兩年有數以億計的銷量。
還有人說,日本人、韓國人也搶了很多高端的飯碗,為何他們沒有那么不受“待見”?我想說:這么說的人肯定是小年輕,八九十年代日本和美國烽火連天的貿易戰、汽車戰、牛肉戰大概沒有什么印象了。
其次更重要的,中國和日本、韓國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家。我是說規模。這個規模是質的不同。日本才1.3億人口,韓國滿打滿算才5千萬人口。中國是14億。日本才能搶多少產業?韓國更不用提了。而中國的人口比所有發達國家總人口加起來還多。如果這么多人口可以加入工業化的大潮,不管你是用何種方式加入進去--富士康產線的小妹也好,京東的送貨員也好,大疆的研發工程師也罷,天天跑企業的PE/VC也罷---如果這么多人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起來、動員起來,大家覺得中國可以到什么水平?
中國的規模保證了:
中國人可以進入很多的領域:如果你只有5000萬人口,你可能電子發達、造船發達,但是你機械工程、生物、IT、航天...就沒有足夠的工程師了。而中國不會,中國每個領域的潛在人力資源規模都差不多頂上一個中等發達國家。
2. 中國從產業鏈低端往上吃,但是即使往上爬,吃到嘴里的也不放口。日本、韓國他們的產業鏈升級,相對低端的就轉移出去了,轉移到中國、東南亞、印度。可中國有豐富的不同層次的資源,少數人少數產業往上走的同時,相當部分的金字塔的低端仍然吃在自己口里。中國現在機電制造發達,可還是有大量的來料加工企業、衣服鞋子塑料盆。富士康深圳呆不下了,可以去東莞、去河南。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產業轉移可以在中國內部完成。以前是日韓吃肉中國喝湯,等中國這么多人開始吃肉時,湯也沒法剩給別人。這個是很恐怖的。東方時事
4.國民技術化合物半導體生態產業園開工;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亞飛 文/圖)3月31日,邛崍市第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集中開工重大項目15個,總投資約353億元。該批開工項目中,投資額10億元以上的項目共8個,包括融捷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園、云南城投成都超硅生產基地、國民技術化合物半導體生態產業園、威高醫療裝備產業園和成都臨邛文博創意產業示范區等,總投資331億元。
?
融入成都大局
積極建設天府新區邛崍產業園產業生態圈
“在戰略部署上,邛崍市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主動融入成都大局中明方向、找定位,強擔當。”在當天的開工儀式上,邛崍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空間布局上,邛崍搶抓成都實施“十字策略”、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機遇,以天邛產業園為核心建設綠色創新產業功能區,以綠色食品產業園、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為核心建設綠色生態產業功能區;產業方向上,緊扣成都“五大支柱產業”“五大優勢產業”和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以新能源電池、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及輔件為主攻方向的智能制造產業。
本次開工項目不少以天府新區邛崍產業園區為載體,建設新能源電池、集成電路及半導體材料產業生態圈。
細看產業項目——
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從無到有,邛崍重點利用“總部+基地”模式,共建共享產業園區,引進融捷新能源電池、云南城投超硅、國民技術半導體等重大項目。總投資80億元的融捷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園項目,主要開發鋰電池相關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綜合利用等,建成后將形成國內領先的鋰電池閉環產業鏈;總投資50億元的云南城投成都超硅半導體生產基地項目,建設兩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總投資50億元的國民天成化合物半導體生態產業園項目,包含單晶襯底、外延片、芯片設計等12子項目。
傳統優勢產業以重大項目為載體進行轉型升級。邛崍引進總投資35億元的威高醫療裝備產業園項目,建設高分子材料創傷及脊柱骨科系列、微創介入、透析耗材及設備系列等生產基地,并發展西南總部中心,計劃在11個月內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服務社會民生
“活化”城市文化名片
當天開工的總投資50億元的成都臨邛文博創意產業示范區項目(一期)引起了市民重點關注,該項目的開工是邛崍大力發展以文博會展、文創研發、文創旅游產業的階段性成果。
該項目依托邛窯遺址公園,秉承“讓文物活起來”的思路,旨在打造天府文化新名片。今年,該項目計劃實施公眾考古中心、文創研發中心等建設項目,完成8座大師工作室建設,5月,邛窯遺址公園將正式開園。
該項目位于天府文化臨邛文博創意產業示范區,該示范區按照“一個遺址公園、三大文博產業”總體思路,深耕南方絲綢之路文化,凸顯邛窯文化元素,發展文博文創+產業。
本次集中的開工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社會事業項目共5個,總投資約24億元。在交通建設方面,13.5億元的天新邛快速路(邛崍城區段)項目,按照一級快速路標準新建;在城市建設方面,“幸福崍道”(邛州綠道)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長度34.3公里的城市綠道項目;在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方面,6.8億元的南河路城中村改造項目,涉及884畝土地、500戶群眾。
?
創新項目推進機制
政府當“保姆”服務大項目
記者從當天的開工儀式上了解到,2018年,邛崍市計劃實施投資額5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00個,總投資約90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60億元。
對此,邛崍推出了一系列保障機制推動落實——
實行“一個重大項目一個指揮部一個工作專班”機制,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實際問題。在引進威高醫療裝備項目過程中,邛崍針對企業在全省布局50家血透中心的需求,組建30人的“工作專班”,協助企業選址布局和辦理審批,推進威高生產基地和總部項目“雙落戶”。
在天邛產業園,設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部、智能制造產業部等6個專業化部門,建立園區建設發展資金池,實行“注冊登記上門辦理”“非要件承諾”“首席特派員”等制度,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園區重點項目從獲得土地使用證到取得開工許可證時間由15天減少到1天,企業注冊最快2小時辦結。
除此之外,邛崍還實行項目清單化管理,對要素保障、前置審批等重點環節羅列清單、明確責任;建立可追溯的督查評價體系,實行周評估、月通報、季考核的評價機制。
5.專家:技術難超越+美國私心 中國半導體突破重圍長路漫漫
3 月 23 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總統備忘錄,計劃對至少 5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 25% 的關稅,并將制定新的投資限制條款。 而除了希望減少 1000 億美元貿易逆差等要求外,美方發布的“301 調查”報告還對中國“芯片”產業獲取境外企業知識產權的方式,以及跨境收購等有所指責。
〈嚴重依賴進口,貿易逆差擴大〉
《華夏時報》報導,芯片在中美貿易戰中地位凸顯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芯片消費市場,但長期以來,中國集成電路嚴重依賴進口,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CSIA) 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 年中國集成電路的產品需求達到 1.40 兆元 (人民幣,下同),但國內自給率僅為 38.7%。 同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超過 2600 億美元(1.63 兆人民幣),已經替代原油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同時集成電路的貿易逆差在 2017 年再創新高,達到 1932 億美元(1.2 兆人民幣)。
在強大的芯片進口需求中,美國是中國重要的芯片進口國。 商務部 2017 年 5 月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出口的 15% 的集成電路都銷往中國。
中國早已是美國芯片廠商的重要市場。 財報顯示,高通 (Qualcomm)2017 財年在中國大陸的營收為 145.79 億美元,占總營收的 65%。 早在 2010 年,高通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比重就達到 29%,超越韓國成為其最大市場。
另一家存儲芯片巨頭美光 (Micron)2017 年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達 104 億美元,占其總營收的 51%。 而中國大陸市場在美光總營收中的比重在 2013-2016 年間都保持在 40% 以上。
全球芯片業格局目前十分穩固。 以存儲芯片為例,目前全球 2 大主流內存 DRAM 和 NAND Flash 已經形成相對壟斷格局。 2017 年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 3 家共計占 95% 的 DRAM 市場,而 NAND Flash 市場則被三星、東芝、西部數據、美光、SK 海力士和英特爾 6 家瓜分。
在移動端的芯片領域,Counterpoint 對 2017 年第 3 季的統計數據顯示,高通以超過 40% 的市占率位居第 1,蘋果以 20% 的市占率位列第 2,后續依次是聯發科、三星以及中國的海思、展訊。 重點在于,2016 年 Q3 的市占率排名與之完全一樣,只是具體數字有所出入。
中國企業在全球芯片產業格局中長期處于中低端領域。 目前中國能自主制造模擬、分離等低端芯片,但邏輯、存儲等高端芯片目前都無法自給。 此外,紫光展銳、華為海思等企業還能夠生產手機所用的射頻芯片和基帶芯片。 但海思和展訊 2017 年第 3 季分別占據 8% 和 5% 的市場份額。 據了解,海思的麒麟芯片都用于華為自身,外部還沒有采用。
中國企業在全球芯片產業鏈上也較為弱勢。 在設計、制造、封測等眾多環節中,中國企業僅在較為低端的封測領域處于第一梯隊。
外患的同時還有內憂。 中國芯片企業的本土戰場,已有許多國際芯片巨頭前來建廠,搶奪市場份額。 最新的建廠消息來自韓國三星。 3 月 28 日,三星在陜西西安的半導體工廠二期宣布投建。 該廠一期的累計投資金額達到 100 億美元,目前已經有生產線全線運行。 而二期生產線投資規模在 70 億美元左右。
在具有針對性的美國貿易戰開打之際,中國提升芯片自給自足程度已經迫在眉睫,國家高層已經高度重視。 在資金方面,2014 年中國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來扶持芯片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投資資金一期超過 1387 億元。 2018 年 1 月,消息指該基金的第二期募資也已經啟動,預計規模達到 2000 億元。
中國企業還試圖采取走出去并購的模式。 紫光集團曾在國內外的芯片領域掀起一連串并購。 2016 年,在紫光集團曾試圖以 240 億元入股西部數據最終流產后,雙方在當年 9 月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其中紫光集團旗下紫光股份持股 51%。 2015 年,紫光集團還傳出試圖以 230 億美元收購美光,但也因國家安全問題最終落空。
對中國芯片產業來說,制造是未來相對能夠快速突破的一個環節。 賽迪顧問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劉堃表示,中國大陸 12 英寸的芯片生產線在加速建設,目前在建或者準備建設的有 20 多條。 他預計,2020 年左右,國內芯片企業在制造環節會實現比較快的發展。
中國芯片企業紛紛投入重金。 在存儲芯片領域,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投資 240 億美元的 3D NAND Flash 生產線、福建晉華首期投資 370 億元的 DRAM 利基型芯片生產線,以及合肥長鑫總投資 494 億元的 DRAM 生產線,此前都預 計在 2018 年投產。
IHS 半導體分析師何暉認為,國內芯片無法擺脫進口依賴,源于技術很難超越。 國外芯片巨頭的技術積累了幾十年,中國企業還有漫長一段路。 她表示,美國有自己的產業保護,不希望中國太快超越。
劉堃也表示,中國芯片企業在技術方面整體來說相對落后。 此外,一些芯片巨頭的技術基礎非常雄厚,一些知識產權無法避開。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爆發,寒武紀、地平線、深鑒科技等國內 AI 芯片領域的初創企業紛紛拿到融資。 劉堃認為,針對定制化的芯片改造,有利于國內芯片企業提前占領特色領域。
但他也認為,雖然中國在 AI 芯片領域相對走在前列,但是這種爆發源于下游應用的帶動。 如果應用沒有起來,還是會影響到整個市場。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