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份額折損近半,裁員重組能否挽救沒落王國
在大地震、泰國水災、日元不斷升值(影響出口)等多重壓力下,曾經讓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電子業,已經處于崩潰邊緣。在繼松下、索尼、夏普等主流消費電子企業集體交出一份巨虧年報之后,日前,索尼傳出消息稱,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決定將裁員1萬人,通過重組來挽救沒落的電子王國。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表面原因是因為地震、水災、日元升值等外在因素,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都表示,因循守舊,創新能力不足,重硬(件)輕軟(軟件和服務),對環境變化不敏感,讓日本電子業在互聯網大潮面前,由領導者變成了跟隨者。如若不積極變革,日本電子業在強勢的美國和新興的韓國、中國面前,將進一步喪失話語權。
日本評論家嘲諷說,“我們可以為一部iPhone提供60%的零部件,卻再無能力奉獻Walkm an、單槍三束這般風靡一時全球通吃的革命性產品和顛覆性技術了。”
日系電子業集體巨虧
隨著2011年年報逐步披露完畢,日本電子業交出的成績單,可謂“滿目瘡痍”。
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財年,索尼虧損額2223億日元(約合27億美元),這是索尼連續第四年虧損;夏普在該財年凈虧損達2900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這一虧損額也創下了夏普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松下更是出現了7800億日元的巨虧(約合102億美元),這不僅創下松下年度虧損的紀錄,也創下日本制造性企業的年度虧損新高。
主流廠商巨虧背后,是日本電子業由盛轉衰的無奈現實。
在過去40年,日本的電子業一直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不論是計算器、電子表、收音機、錄影機、錄像機、電視、PC、MP3、相機、游戲機、手機等領域,日本企業都曾經占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索尼的walkman、任天堂的游戲機、夏普彩電、東芝筆記本等等,無一不是領潮流之先。此外,借助完善的產業分工,日本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有數量龐大的企業,并占據著本土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海外電子巨頭的產品很難在日本市場取得太多份額。
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在互聯網大潮沖擊下,除了數碼相機、錄影機、液晶電視方面仍保持一定優勢之外,在其他領域,日本電子廠商不斷在淪陷。日系電子品牌一度占據全球市場,然而,2010年,日本的數碼電子產品出口9100億日元,進口卻是1.05萬億日元,首現逆差;2011年,逆差增至2000億日元。要知道,在七八年前,電子產品每年給日本帶來的凈出口就高達近2萬億日元。
另外數據顯示,日本電子產品及服務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從1996年的19%,下降到了2009年的10%,折損近半;從2000年到2010年,日本電子產品的產量銳減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業貿易順差陡降超過68%。
內外因積重難返
在解釋巨虧的原因時,索尼、松下、夏普等廠商無一例外地將原因歸結為日本大地震、泰國水災和日元不斷升值。
地震、水災等天災確實讓日本電子業損失慘重,索尼、東芝、日立、佳能(微博)的廠房受損,訂單無法完成,影響整個IT產業鏈的運營,直到2011年年底,地震、水災給日本電子業帶來的沖擊才最終得到化解;而不斷攀升的日元匯率,更是讓日本電子業雪上加霜。2011年年初,一美元兌換83日元,到2011年底,這一數字變成了76、77左右,8%~9%左右的升值幅度,不但大幅降低了日本電子產品的競爭力,也讓日本電子企業遭受了巨大的匯兌損失。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地震、水災、匯率等因素不過是導致日本電子企業陷入困境的外在因素,真正讓日本電子業遭遇滑鐵盧的,還是內因。
倪光南告訴南都記者,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從科技方面考察,日本企業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其創新能力大大低于美國的同行。因此盡管在技術平穩發展的階段,它們可以將技術和產品做到極致,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但在技術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需要發展全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時候,它們就顯得反應遲緩,不能引領潮流,而只能做追隨者。“日本電子業的弱點還表現在重硬輕軟,不夠全面,在當今軟件、服務、商業模式等等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硬件見長的日本電子業在競爭中就感到被動、受制于人。”
IT評論員、DoNew s總編輯洪波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指出,日本電子產業的整體下滑,主要還是由于日本企業錯過了行業的變革。以手機業為例,全球移動產業都在積極應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而日本企業長期滿足于原有的封閉的產業環境,對變化缺乏感知和準備。另外,也由于對環境變化不敏感,日本企業在新技術的研發和布局上,也明顯落后于三星(微博)這樣的韓國企業。這場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劇烈的產業變革,也凸顯了日本企業在互聯網產業中的弱勢地位。目前日本企業仍保持優勢的數字影像和家庭娛樂領域,如果不能積極迎接變革,也將遭遇嚴峻的挑戰。
在日本,近50年來,在電子行業都沒有出現“黑馬”。當新技術出現時,松下、索尼、夏普、富士或日本電氣就會設立新部門。這些公司往往會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猶豫不決,延緩了創造性破壞的進程。
索尼大裁員,終身雇傭制再成焦點
據日本媒體報道,面對巨大的虧損,剛剛于4月1日上任的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就迫不及待地邁出了企業重組的第一步:裁員1萬人。在解釋之所以要采取裁員之舉時,平井一夫表示:改革雖痛,也要切實推進,已沒有時間猶豫了。
據悉,這次索尼裁減約1萬個職位,占索尼員工總數6%.1萬被裁減的職位中,一半來自早前宣布的重組計劃,包括已出售的化工業務;部分裁減則來自電視業務。《日經新聞》稱,索尼在裁員的同時,還將要求包括前CEO霍華德·斯金格在內的7位高管退還獎金。
1萬人的裁員計劃,對于擁有近17萬員工的索尼來說,不算是傷筋動骨,但是,這次的裁員,加上索尼2008年金融危機時裁員1.6萬人,對日本大企業引以為傲的終身雇傭制是又一次的撼動。在日本衰落十年的大背景下,其對日本社會心理層面帶來的沖擊,不容小覷。此外,有日本經濟學家指出,大企業的裁員,也會讓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不過,也有一些投資家對索尼的裁員表示出樂觀的看法,因為裁員對股東來說可以說是利好消息,標志著日本企業決策由重視員工向重視股東方向轉變,也傳達了高層領導者大幅改革的決心,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力,重新樹立股東對索尼的信心。
索尼于2000年9月時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如今僅剩200億美元,遠遜于蘋果的5910億美元和三星的1710億美元。信金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基金經理人藤原直樹預期,平井一夫將繼續裁撤無法獲利的部門以重建索尼。
在一片看空日本電子業的聲潮中,著名產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也指出,日本電子產業整體并非衰落的,需要全面綜合看待。“我們不能只關注這些衰退的企業,照相機、攝像機、復印機等市場目前仍然是日本品牌在壟斷。實際上日本在整體的電子產品行業方面并沒有太大衰退。”
相關報道
定位錯亂,日系手機重返中國欠缺話語權
近10年來,除了佳能和尼康所把持的技術依賴度特別高的影像產業外,整個日本電子產業早已物是人非,行業規則和消費熱點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相對而言,十年來日本的手機產業是電子產業中變革最大的細分領域。例如現在的日系手機開始大規模采用美國人的觸摸大屏設計和谷歌Android系統。但在“求同存異”的部分,日本人仍希望保持自己的“驕傲”。最終,卻在被迫西化的浪潮中落得不倫不類。
NEC手機回歸,雷聲大雨點小
日本電子產業慣于把“遲暮”的企業整合起來,以求重振雄風,手機產業也不例外。NE C于2006年退出中國手機市場。除此之外,松下、京瓷、三洋、三菱等企業的手機產品亦早已從中國市場消失,全面退守日本本土市場。
2009年,NEC、卡西歐及日立將旗下的手機業務進行了合并,成立了名為“NEC卡西歐移動通信”的合資公司,這一動作使其成為了日本本土僅次于夏普的日本第二大手機制造商。隨即,這家合并后的公司更宣布將進軍全球市場。
兩年多以后,NEC宣布重回中國市場。上月中旬,N EC手機重新進入中國市場,并發布了一款三防智能手機NEC909e,采用Android系統,標價與16G版本的iPhone 4S相仿,在5000元左右。
京東商城作為這款產品先發電子商務渠道,最先將這款產品放到了貨架上。然而對比三星或蘋果的同價位產品,問津者寥寥。僅有的數封評論,亦大都認為該款手機價格過高。NEC手機的回歸,似乎并沒有討到頭彩。
驕傲的品牌只是曾經
高通1Ghz處理器,800萬像素攝像頭,Android 2.3系統,NEC909e這款價格接近5000元人民幣的手機并沒有太過突出的配置。除去最大的賣點“軍工三防”外,剩下的似乎只有NEC品牌而已。
不久前,NEC移動終端事業部市場總監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明確表示,回歸中國的NEC手機將堅持走高端路線,原因是NEC樹立了一個良好的高端品牌形象。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在NEC手機退出中國一年后,2007年NEC筆記本亦退出了中國市場。到此為止,NEC品牌真正面向個人消費者層面的只有顯示器等零星的IT產品。剩下的中國業務只有投影儀、服務器、語音通信平臺等主要面向企業級用戶的產品。
昨日南都記者隨機采訪了20名20-45歲的普通消費者,談對NEC品牌的印象。其中10人知道NEC品牌,但不知道NEC在中國賣什么產品。4人知道NEC有顯示器銷售,另外6人則不知道NEC品牌。值得注意的是,這6名被訪者年齡在20-25歲。
“就像黑莓(微博)手機,很多人聽說過,但真要花錢購買,未必有人愿意。”廣東本地一家手機連鎖市場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若放在七八年前,NEC確實能在渠道商中擁有不俗的話語權。但就目前的情況,若NEC手機要進場則需支付很高的費用。“曾經的品牌確實值得NEC驕傲,但在商言商,現在的NEC手機品牌根本沒有競爭力。”該負責人如是說。
跨不過技術與市場的距離
在NEC回歸之前,夏普是中國消費者唯一可選擇的日系手機品牌。今年年初,索尼公司完成了對原索尼愛立信公司的全資收購,標志著原汁原味的索尼品牌手機重返中國市場。
到此為止,目前在國內銷售的日系手機共有夏普、索尼和NEC三個品牌。乍看之下頗有日系手機重振雄風的味道。但仔細看看,除了SONY、NEC、SHARP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名稱外,進入智能時代的日系手機長著和三星、蘋果手機差不多的臉面,跑著和HTC、摩托羅拉一樣的Android系統。
“日系手機有自己濃厚的風格,但過去十年市場證明了這不太適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如今情況大不相同,即便是日本本土市場的智能手機,亦普遍使用Android系統,但這種轉變更像是‘被迫’的。”手機行業咨詢公司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認為,無論是NEC定價虛高的三防手機,還是夏普轉戰智能手機后極力推崇的裸眼3D功能,看得出日系智能手機被迫大量搭載美國人的智能系統后,仍希望保持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然而,和近10年來日本電子產業下滑的病根一樣,軍工三防、裸眼3D、太陽能這些原本需要大量技術投入才能實現的功能,并沒有觸動到手機消費者最基本的需求,更像是自娛自樂的玩意兒。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