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科瑞 張宇潔
大型能源企業重點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通過開展能耗大數據分析應用,為政府部門做好能源宏觀分析與戰略規劃、開展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形勢分析、實施節能監察、加強能源計量管理、制定節能標準等提供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持,為重點用能單位加強能源日常監控管理、開展能源審計、能效對標、能源計量審查、節能改造等提供支撐服務,切實促進企業提質增效降本。
整體結構
?
端系統結構
根據《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推廣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重點用能單位接入端系統部署在重點用能單位內部,由重點用能單位負責建設。
主要功能:
通過計量儀表、工控系統等采集、匯總本單位能耗數據,將數據上傳至省級平臺,或直接上傳至國家平臺;
重點用能單位接入端系統要通過網閘、防火墻、隔離等安全措施,確保內部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
要具備遠程升級維保、一端多傳、接收國家和省級平臺推送信息和用能單位自身能源管理所需的功能。
端設備
企業接入端系統需要從生產過程控制系統中采集能耗相關數據,考慮到企業生產網絡與辦公網絡(互聯網) 之間并不互通的實際情況,企業接入端系統將通過具備2+1架構的物理隔離裝置--能耗在線監測端設備,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確保從生產網絡(內網)獲取的能耗數據以單向傳遞、隔離加密、文件擺渡的形式安全傳遞到辦公網絡(外網),再通過外網主機側的CA數字認證證書進行身份認證識別后上傳至省(市)級平臺。結構如右圖所示。
◆支持從現場的儀表通過Modbus(GB/T19582)、DL/T645、CJ/T188等協議采集需要的能耗實時數據,并進行匯總生成上報的能耗數據;
◆支持從能源網關、DTU、SCADA通過Modbus TCP(GB/T19582)、能耗協議等上傳的能耗實時數據,并進行匯總生成上報的能耗數據;
◆支持從自動化信息系統通過OPC協議采集需要的能耗實時數據,并進行匯總生成上報的能耗數據;
◆支持手工填報數據:對于不具備在線采集條件的數據,提供手工填報數據上傳;
◆具有基礎數據處理、本地存儲功能,本地歷史數據可存儲6個月以上;
◆可根據項目情況錄入企業基本信息、企業生產層級結構、計量器具檔案信息、端設備信息、數據采集項信息等各類基本信息;
◆按照《NHJC-04-2018 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技術規范-端設備接口協議規范》的要求往國家或省級平臺上傳數據;
◆支持斷線緩存,保證數據的連續性;
◆端設備平臺方便用戶使用、配置;
◆支持人工補錄、遠程升級;
◆用能數據集抄;
數據上傳日志;
除了滿足政府要求的數據上傳的要求,我司還可幫助企業搭建能源管理平臺,通過該平臺可實現對企業用能的精細化管理,并進一步挖掘潛在的能源節約空間和改造機會,進而實現節能降耗與提質增效。
能耗統計
全廠看板
全廠看板頁面概要顯示企業的基本信息、日/月/年噸標煤能耗、每個分類能耗的逐日用能趨勢、數據上傳記錄等信息;
能源流向圖
能源流向圖以圖形的方式更加直觀的顯示企業能耗的組成,迅速定位能耗占比高的能源類別;
全廠能耗統計
按日、月、年統計全廠一次能源、二次能源、耗能工質消耗量,并將各類能源按折標系數折算成噸標煤能耗;
工序能耗統計
按日、月、年統計企業各生產工序的能源消耗,并根據折標系數折算成噸標煤能耗;
產品單耗統計
按日、月、年統計企業各產品的能源消耗,并與產量數據結合,計算產品的單耗;
重點耗能設備能耗統計
按日、月、年統計企業重點用能設備的能源消耗,并根據折標系數折算成噸標煤能耗;
計量器具數據集抄及用能統計
遠程集抄電表、水表、流量計等計量器具的數據,并按日、月、年統計用能數據;
手工填報
對于一些無法通過計量器具遠程采集用能數據的能源(如:煤、油等),提供手工填報用能數據功能;
能耗分析
趨勢分析
以柱狀圖的形式直觀顯示能源類別、工序、重點用能設備的日、月、年用能趨勢;
同環比分析
對能源類別、工序、重點用能設備用能進行同比、環比分析;
能效對標
將企業實際能效與國家或行業標準進行比較,使企業即時、直觀了解本單位能源消耗是否合理;
能耗預警
當能源消耗超過歷史同期數據、預先設置的單位時間消耗值、國家標準等情況時,系統主動提醒;
能源計量審查
提供能源審計功能,方便用戶查看每月的能源消耗量與能耗數據的質量;
能源平衡網絡
顯示重點能耗單位從購入存儲、加工轉換、輸送分配、終端分配各個環節的能耗情況;
用能監測
配電監測
實時在線監測全廠配電情況(電壓、電流、功率、電能);
用水管網圖
實時在線監測全廠的用水管網(流量、流速);
基礎信息配置
重點耗能設備信息
重點耗能設備信息頁面可以配置該設備所在的生產工序、工序單元,可以選擇所屬分類;以及設備安裝地點、設備所屬部門、設備運行情況、設備生產廠家等一些基本信息。
用能單位工序信息
生產工序是整個生產過程中加工產品的次序,用能單位生產工序信息頁面可以配置生產工序編號(工序編號長度為兩位)、生產工序名稱等。
?
審核編輯:鄢孟繁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