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后發的工業大國,中國目前仍然處于實現全面趕超的經濟發展階段,面臨產業能力從量到質、產業品質從低到高的轉型和躍升。由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引導的“新工業革命”,既為實現這樣的轉型和躍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性機遇和方向性指引,又為推動這樣的轉型和躍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和技術手段。因此,作為產業轉型和躍升的微觀基礎,企業尤其是實體經濟企業能否順利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成為中國產業抓住數字智能時代轉換重大歷史機遇重塑新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而對產業地位和市場作用正不斷提升的中小企業而言,其所具備的要素規模、資源實力和經營特征,顯然無法支撐其各自獨立地去應對、完成這樣的轉型。這樣一來,如何有效地引導、幫助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就成為關鍵中的關鍵。
地方政府要致力于培育內生性區域產業組織新生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表明,地方政府作為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形成的推手,是克服市場失靈,動員和組織產業要素、激發和集聚產業活力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及對中小企業群體的主動引導和大力扶持,同樣是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之一。只不過,地方政府要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產業治理水平。發展觀念要從過去尋求對生產要素和資源的控制,轉變為強化對區域性產業組織新生態的營造;行為方式要從過去直接配置資源和干預具體企業的市場行為,轉變為參與和主導區域目標產業的組織過程。當前,地方政府對數字智能時代轉換以及中小企業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對時代轉換背景下的產業及產業組織、產業治理乃至產業組織新生態的理解至關重要。
過去,為盡快發展地方經濟,地方政府通常更重視大企業,希望更多地從區域外部直接引進大資本、大項目,通過地區間招商引資競爭不斷擴大區域經濟增量。現在,地方政府應當按照上述發展觀念和行為方式轉換,著眼于區域內內生性、長遠性的經濟存量提質增效和內涵式拓展以及產業能力提升,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營造、優化滿足這一群體健康成長所需要的“雙創”區域環境,通過適宜的、服務導向的環境以強大的公共技術和產業鏈、產業網協同為中小企業技術賦能、組織賦能和管理賦能,使區域經濟增長建立在中小企業群體動力不竭和活力充沛的堅實基礎上。簡言之,地方政府一是要建立、完善區域性中小企業政策體系,二是要培育區域性中小企業產業組織新生態,三是要圍繞這一產業組織生態建設提供精準服務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工業發達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區,結合原有區域工業基礎、傳統制造能力和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通過培育產業組織新生態來發展數字智能制造和其他先進制造,引導、幫助、賦能中小企業群體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正是地方政府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產業治理水平,用新的發展觀念和行為方式參與產業組織過程的最佳機遇。這應當是新時代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傳統制造業作為一個整體最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轉型升級基本路徑和現實模板。
中小企業可以是產業組織新生態的主體
信息技術與自動化技術結合而產生的數字化智能生產方式,可以滲透、運用到幾乎所有的產業和行業,并圍繞信息智能技術形成新的產業組織生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企業在這種產業組織生態中,以更多、更新的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手段集成應用為基礎,創新商業模式,改造、優化生產和服務流程,重組經營過程和管理體系,使企業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獲利能力和運營效率,為市場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數字化轉型貫穿于企業的整個組織和各職能部門,在運營環節中落地,從規劃、生產、銷售和管理推進全面、深度的數字化。意味著企業將數字化投入重心從提升效率拓展至能力集成,再至創造價值,釋放數字智能技術的潛力并獲得新增長。從實踐中初步獲得成功的“數字領軍者”企業來看,既有海爾、徐工、酷特、盒馬鮮生這樣利用內生資源和能力推動轉型而成效明顯的大企業,更有不少借助公共平臺和外部力量賦能而推動數字化轉型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利用數字技術和戰略來改善核心業務,還能創造由數字技術驅動的新業務或新商業模式,成為數字化轉型的示范。
在傳統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重視大型骨干企業的培育,以其為龍頭帶動配套的中小企業,形成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基本態勢。信息技術的普及運用,引致產業發展條件和市場需求特征產生重大變化,中小企業的產業地位因而發生逆轉,公眾制造和社會化創新正在顯示其獨特的生命力。自主性、獨立性、靈活性不斷增強的中小企業及其群體,正逐漸成長為促進區域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產業組織創新的主要力量。數字智能時代背景下國內外初露端倪的新的產業實踐已經表明,新興產業的發展正在改變過去由少數大企業主導的局面,而是形成開放的、多元化的、網狀分工的、相互合作競爭的產業組織格局。深圳、佛山、金華、青島、成都等地的初步實踐已經表明,以中小企業集群為特征的這樣一種產業組織格局,或者說產業組織新生態正在形成。中小企業完全可以成為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產業組織新生態的主體,同樣能夠通過數字智能改造實現核心傳統業務的轉型和新業務的開創與增長,從而順利完成新舊動能的切換,獲得新的市場機會,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實現持續的卓越績效。
以傳統制造向數字智能制造轉型為例
不同產業和行業的技術和組織特征,決定了數字化轉型形式和內容的差異。下面僅以《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和工信部《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為指導,傳統制造向數字智能制造轉型為例,探討地方政府應當如何具體部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首先,地方政府要全面、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數字智能制造的基本內容和本質,思考和分析中小企業在數字化產業生態體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以新的產業組織方式構造中小企業群體。概括而言,數字智能制造由產品的智能化、裝備的智能化、生產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以及服務的智能化五個方面構成,要求以標準化為基礎,實現這五個方面的數據信息能夠在裝備、人、企業、產品之間實現實時交換、準確識別、智能處理以及快速更新。數字智能制造的本質是要沿制造產業鏈實現貫穿企業設備層、控制層、管理層等不同層面的縱向智能化集成,跨企業價值網絡的橫向智能化集成,以及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端到端智能化集成。從系統架構、價值鏈和產品生命周期等三個維度構建的數字智能制造模型,可以清晰地刻畫數字智能制造的要素、對象、邊界、各部分的層級關系和內在聯系,有助于認識和理解數字智能制造的產業組織、產業關聯和產業治理。此外,基于“互聯網+”的理念,在數字智能制造的產業突破中,存在著超出傳統制造業想象的巨大創新空間。這不僅僅是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技術創新和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集成,而且是基于開放型數字智能柔性生產過程的生產方式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例如協同制造、眾包設計、制造物聯網、云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系統模塊制造等新型制造方式,形成了新的產業組織方式和產業生態體系。
其次,結合梳理本地區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根據產業類型,如離散型制造、流程型制造等,以及其產業特征,如產業鏈上或產業網內企業間的分工和關聯關系等,明確地方政府營造數字智能制造產業組織生態的方向和任務。由上述認識和理解,這個方向和任務就是緊緊圍繞系統架構、價值鏈和產品生命周期這三個維度,培育數字智能制造產業組織生態,形成區域性開放型數字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所謂區域性數字智能制造產業組織生態,從系統架構維度看,要點是區域產業網上的不同中小企業通過互聯網共享信息實現協同研發、配套生產、物流配送、制造服務等;從價值鏈維度看,核心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制造資源、集成系統和管理系統的跨企業、跨區域價值網絡互聯互通和信息融合;從產品生命周期看,重心是面向開放市場的區域產品與服務端到端延伸。地方政府需要在原有制造業產業能力和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中,找到融入數字智能制造的突破口,推動在位中小企業的轉型或再造,新生中小企業的融入或引領,分階段逐步形成由中小企業有機構成的上述三個維度數字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
第三,地方政府要從戰略的高度加強數字智能制造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針對營造區域性數字智能制造產業組織生態的方向和任務,地方政府應盡可能調動自身的政策資源,緊密結合本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區域傳統制造能力和知識存量,以及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發展成果,以最大程度地在數字智能制造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方面發揮作用。通過制定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數字智能制造發展戰略、規劃,確定區域數字智能產業生態體系的基本目標、形成方式、重大布局、發展階段和實現路徑,并且學會在產業生態體系形成進程中針對解決具體產業問題的需求,出臺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的促進政策和精準的地方性產業規范或標準,逐步培育起區域性開放型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激勵、引導在位中小企業主動實施戰略調整,新生中小企業精準產業定位,積極融入和共同構建區域數字智能產業生態體系。這些活動都集中體現了地方政府參與和主導區域性數字智能制造的產業組織過程。
第四,致力于以大平臺、多模式、強協同、富生態的特點,提供適應本地區傳統制造向數字智能制造轉型所需的基礎設施,包括云計算、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數據庫和高性能運算服務等。這些基礎設施大多數并不需要完全由本地區單獨提供,而是選擇引進與本地區原有制造業產業特征相匹配、相適應的開放型、協同型云平臺和工業物聯網。數字智能制造基礎設施大體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如微軟 Azure、Amazon AWS、阿里巴巴阿里云等,提供基礎的IaaS、PaaS、SaaS服務。第二類如GE Predix、西門子MindShphese,徐工工業云、三一根云、PTC Thingworx、機智云、航天科工INDICS、紫光工業云UNIPower等,提供制造業的標準制造單元、設備運營維護、數據信息管理,以及SDK,API等工具。第三類為公共工程數據庫和工業大數據服務平臺。第四類為提供區域環境信息安全、網絡安全保障,防范安全風險的體系性解決方案。當然,也可以針對本地區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實際和需求,整合相關優質資源,打造滿足于、服務于本地區產業特點的專有數字智能制造基礎設施。例如,甘肅省工信委整合中國移動、IBM、軟通動力等優質資源,投入6億元共同打造“西北中小企業云”平臺。依托平臺整合各類優質基礎服務資源,試圖以品類豐富的應用、研發軟件和完整的云端生態鏈為中小企業提供辦公、生產、營銷等各運營和管理環節應用服務,同時提供研發云、Java云、集成云、SOA云、數據庫云、移動云等針對中小企業研發的基礎設施服務。
第五,圍繞形成區域數字智能產業生態體系,構建向中小企業群體提供技術賦能、組織賦能和管理賦能的產業公共服務體系。換句話說,產業公共服務體系是區域數字智能產業生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應時代轉換背景下產業組織變革的必然趨勢,在推動區域數字智能產業生態體系形成過程中,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中小企業和創業創新上,發展面向中小企業事業性、公私合作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服務機構,構建完善、高效、普惠、精準的區域數字智能制造公共服務體系,就成為地方政府最為重要的產業組織任務。
大致上看,除上述基礎設施外,面向中小企業群體的區域數字智能制造公共服務體系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圍繞數字智能制造的跨區域、跨領域開放性公共技術和科技服務平臺,整合區域內、外各類科技信息和資源,一方面促進區內中小企業與科技來源對接,另一方面提供公共標準、檢驗、測試、實驗、專利事務等科技服務。二是產業網和供應鏈支撐、對接服務平臺,以跨地域、跨行業、跨企業規模的方式能夠隨時隨地協調產業網內和供應鏈間的制造資源,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轉型和創新過程中融入制造網絡和供應鏈的問題,以及業務協同問題。這些平臺還能通過各種形式的應用引導和成果示范活動,強化中小企業間的交流,推動新技術在企業間的轉移和融合,促進轉型和創新經驗的擴散、推廣。三是針對區域數字智能制造產品和服務的開放性市場推廣和服務平臺,在建立區域數字智能制造產業端到端市場推廣體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區內外各類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市場調研、展覽展示、應用場景示范、路演對接、品牌推廣、渠道建設、新媒體運用、經驗交流等市場拓展精準服務。四是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包括提供各類研發、設計、技能、管理專業人才培訓、創業輔導和人力咨詢等公共服務,甚至開展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幫助中小企業盡快彌補在人才方面的缺陷。五是與數字智能制造相關的其他各類服務平臺,如政策信息、投資融資、貸款擔保、財稅代理、產權交易、對外合作、權益維護等等。這些涉及廣泛內容的服務重點要面向轉型中的中小企業,切實解決 “找得到、用得起、精準化、有保障”的問題。
最后,要進一步維護市場秩序、完善市場環境,為建立區域性開放型、協同型數字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提供良好的市場條件。政府產業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打破地區封鎖,規范市場行為,建立統一市場,使一切經濟活動都能夠公正透明地有效開展,一切供需交易都能夠在時空中得到高效匹配。這就需要按照“寬進嚴管”的原則,加強對市場主體、市場活動的監督管理,通過建立市場主體、政府和社會共治機制,違法違規經營重罰機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同時還要繼續簡政放權,深化地方政府服務產業、服務中小企業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加大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下放力度,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對確需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并向社會公開,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規范管理、簡化程序、明確時限、提高效率,并依法全面公開行政審批信息,規范行政裁量權,實行“陽光審批”。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適時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嚴格規范中介服務,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此外,要發揮行業協會和區域商會等社會中介組織在服務行業、服務企業方面的作用和優勢,充分利用信息時代顯現的社群效應、分享效應和開放效應,形成行業自律、資源整合、知識共享的良好氛圍。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