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復工不久,碧桂園因為組織架構大“瘦身”、“年終獎門”,又站上了風口浪尖。
近日,碧桂園悄然啟動了一場總部與區域人事大換防,至少涉及16項組織架構調整,38位高管獲得新任命,另有34位高管被免職。
其中,原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執行總裁張志遠改任湖南區域總裁。據悉,在2019年初,博智林總裁沈崗離職后,前西門子終身制高管周小天在去年5月份接任,四個月后也離開了碧桂園。再之后,此前分管甘肅、寧夏、青藏、新疆等區域的張志遠正式接管博智林機器人公司。
此次人事調動后,博智林機器人已處于群龍無首的境地,負責人人選則成為一大懸念。
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一直備受關注,2019年5月,高工機器人發布了一篇題為《造機器人蓋房子,有人又有錢的碧桂園還差點什么?》的文章,提出碧桂園的機器人跨界突圍之路面臨著五大挑戰和隱憂,包括從地產到機器人經營思維的轉變、技術路線與機械構型的創新、建筑集成工藝的標準化積累、人才團隊的招納培養、公司管理整合等。
此次讓碧桂園上熱門的正是后兩個挑戰和隱憂。
前腳招人,后腳走人
2018年6月,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揭幕;7月,碧桂園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9月,廣東博智林聲稱5年投入800億元建設順德機器人谷。2019年5月,碧桂園宣布將在長沙投入500億元打造長沙湘江智谷項目。
截至2019年12月,博智林成立了8大研究院和2大事業部,組建了超3000人的研發人才團隊,其中博士、碩士占比超過31%。
面對如此龐大的高端研發人才,對于企業來說,首當其沖的挑戰就是人才的培養和管理。碧桂園的“唯學歷至上”言論也是被詬病較多的一個點。
知情人士告訴高工機器人,公司給應屆畢業生開的薪資很誘人,好多應屆畢業生都要張羅買房子了,而且只要是個博士應屆畢業生,差不多都能擔任個小組長。
碧桂園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更是讓人大開眼界,“一個員工一個月能搬三次家換三次組織架構,你品品,你仔細品品。”知情人士表示,公司組織架構調整堪稱“魔幻”,碧桂園活生生把段子演繹成了現實。
高工機器人也了解到,自沈崗離職后很多機器人領域的資深大佬都走了,而很多博士坐等拿完年終獎就離職。近日,《碧桂園機器人陷“年終獎門”:70%獎金拿不到不斷招人裁人》一文在朋友圈流傳,雖然這篇文章已無法查看,但文中提到的現象并非空穴來風,也從碧桂園內部員工中得到證實:績效打C的年終獎系數為0.3。
此前就有報道提到,由于項目太多,再加上一些不切實際的安排,造成了博智林加班情況特別嚴重。晚上十點公司大有人在,甚至到凌晨兩三點,還有人在寫程序,而且加班與績效掛鉤,如果績效不達標,就拿不到年終獎。
此次碧桂園組織架構大“瘦身”,實際上是應對寒冬還是精簡冗余,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博智林機器人畢竟是個初創型的科技企業,如果開工就是趕項目進度,沒有技術規劃,沒有研發體系,沒有職業培養,沉不下心來踏實做事情,三個月一大變,一個月一小變,就難以穩定往前推進。
豪華研發團隊之下
碧桂園機器人業務瞄準的第一目標就是建筑機器人。根據2019年3月楊國強亮出的機器人業務時間表:建筑機器人2019年完成量產前的試運營,在2020年開始大量投入使用。
也就是說,從博智林成立到實現量產,楊國強給的時間表是一年半左右。
坐擁3000人的研發人才隊伍,碧桂園堪稱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公司了。在全球最豪華的研發陣容之下,建筑機器人的研發進度是否趕上了楊主席的時間進度呢?
2019年4月18日,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副總裁朱劍敏透露,有10多款建筑機器人已經完成樣機研發,陸續進入工地測試。
8月20日,央視新聞頻道首次走進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實驗中心,展示了博智林研發的3款建筑機器人:地磚鋪貼機器人、墻紙鋪貼機器人及PC內墻板安裝機器人。彼時,博智林已遞交申請專利將近500項,聚焦在研的建筑機器人有30多種,其中已有9款進入工地現場測試。
12月11日,CCTV再次走進博智林機器人,PC內墻板搬運機器人、室內噴涂機器人這兩款建筑機器人出鏡。
從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的2020年寄語中也可以看到,目前博智林已研發出29款建筑機器人樣機進入工地測試。截至2019年12月,已遞交專利申請超過1500項,在研建筑機器人項目59個。
“碧桂園速度”果然名不虛傳。然而,碧桂園內部員工也透露:“一個項目,從提出概念到樣機落地,只給兩個月時間。通常這個時間連采購零部件都難以完成,核心技術研發更是無稽之談。”
他進一步指出,去年下半年有幾個月,去工地用了下建筑機器人都撤回來了,最后勉強有兩款產品留下來了,但全都出現問題,要么撞墻、要么趴窩。“一年半時間攤子很大,產品還需要多加打磨。”
另一方面,博智林機器人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已同步實施了系統化產業布局和基礎平臺打造,形成了建筑機器人、醫療康養機器人、智能建造裝備等產品線,在關鍵領域擁有了一批自主核心技術。
同時,碧桂園正在強制推行圖紙標準化,在設計的圖紙里面,所有的數據都記錄好了。接下來碧桂園會有裝配式工廠,生產標準化配件,提高機器人建房效率。
截至2019年上半年,碧桂園財報顯示,研發費用達6.2億。另據消息稱,2019年碧桂園在機器人業務上累計投入超30億。
今年能否按照楊主席的時間表,順利將建筑機器人推向市場,值得拭目以待。
碧桂園機器人如何“活下去”
當前,房地產界已進入深度的紅海競爭階段,2019年就有多家房地產龍頭企業高呼“活下去”的悲觀言論。
2020年開局,品牌整合、疫情重壓、債務撞擊等等,單純的地產制導市場的模式,不能再給房企們新的巨大蛋糕。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市場蛋糕被政策及災情等外力的不斷消融,以及別人的爭搶,很多企業必將被逼向懸崖地帶,進一步會墜崖、退則亦無可退。
對于碧桂園而言,除了架構調整等“救近火”方式外,仍然表達出發展機器人事業的巨大決心。楊國強在2020年集團工作會議上說,科技的進步正不斷沖擊著各行各業,并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深刻的變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卻也千難萬險。機器人事業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大家都在拼盡全力。”
如今,碧桂園的餐飲機器人已首先落地。碧桂園旗下成立于2019年5月的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已組建約750人的研發運營團隊,創造了中餐、火鍋、快餐、煲仔飯和粉面店等5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涉及70多個設備從無到有的開發,截至目前已累積提交超300余項專利申請。
2020年1月開業的Foodom機器人中餐廳已投入46種機器人作為餐廳運營的核心設備,包括迎賓機器人、煎炸機器人、甜品機器人、漢堡機器人、調酒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炒鍋機器人、云軌系統以及地面送餐機器人。
疫情期間,碧桂園已運送了兩批集裝箱煲仔飯機器人抵達疫區,為一線醫護人員免費提供24小時煲仔飯配餐服務,每小時能出品100-120份煲仔飯。截至目前,該機器人設備已累計生產近1000份煲仔飯。
碧桂園還表示,千璽集團會繼續捐贈煲仔飯機器人供疫區人民就餐使用,疫情過后,更會大力推廣,希望將機器人餐廳開到全世界去。
消費服務領域機器人的技術門檻較低已逐漸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碧桂園的餐飲機器人率先落地也無可厚非。
然而,智能制造需要復雜系統性的智慧和耐性,高端機器人是一個長周期的項目,不可能快速見效,一項技術突破或者研發成果有時候是不能用時間來衡量的,砸再多錢也無濟于事。另外,機器人行業不比房地產,越囤越貴。
回到文章開頭談到的人才和管理問題,想起郭德綱說過的一句話:“我跟火箭專家說‘那火箭啊就得拿火柴皮堆在一起一劃拉就上去了’,他要是瞪我一眼都算他輸。”
隔行如隔山,外行指揮內行,摸不清行業規則,跨界風險非常大。建筑機器人“搬磚”,也不能瞎干預,否則就會變成“拍磚”了。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