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聯想剛成立那陣子,還沒有人說"后浪",大家只知道"下海"。
"下海"是中年人的詞。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傳達室創業的時候,已經40歲了,按照當下的標準,是絕對拿不到朱嘯虎投資的。
那會兒的年輕人也沒錢沒網貸,得省下生活費進網吧,自然也沒有人站出來,喊一聲"給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腦"。
下海的人多了,才慢慢有了浪。
等聯想做成全球PC老大,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兩場大浪往沙灘上一拍,眼睛一睜一閉,就已經成了中年。
不過,不是只有年輕人"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褚時健76歲開始種樹,85歲賣禇橙;蘋果賣了41年電腦,2007年用智能手機顛覆世界。能不能做"后浪",首先看心態,其次看時勢,跟年齡反倒沒有絕對關系。
終于,現在又到了一個變革的時代。
5G、云、大數據、邊緣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區塊鏈、機器人、量子……從硬件到軟件,從網絡到應用,幾乎每一個科技領域的技術圖譜,都在高速刷新,無論產業還是市場,都有足夠多的變數來孕育新的"后浪"。
也包括聯想。
2016年底,楊元慶提了一個"三波戰略"。
第一波,保持核心PC業務全球領先地位和盈利能力;
第二波,把數據中心和移動業務,發展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和利潤引擎;
第三波,從設備戰略全面轉移到基于人工智能的"設備+云"戰略。
大公司都愛總結各種"一二三四五",數字多了,哪些是口號,哪些動真格,外界往往分不太清楚。但"三波戰略"不同,從近到遠,從易到難,三句話背后,其實就是聯想在智能時代這一波"后浪"的轉型方向。
用楊元慶的話來總結,聯想要從以PC為核心的計算設備制造商,轉變為一家智能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這件事并不容易。
"三波戰略是聯想歷史上最艱難的戰略變革。"2017年中秋的一次內部員工交流中,楊元慶說,挑戰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從單一業務向多元業務轉型;二,從經營產品的公司向經營客戶的公司轉型。
有兩個代表性的細節案例,來自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商用大客戶總經理劉征的講述。
不久前,聯想中國很多高管剛開了一個會,主題是:如果未來以服務和解決方案交付作為核心,公司業務需要做哪些調整,考核需要做哪些調整?
反復討論后,他們得出結論:聯想以前以產品為核心的PC管理交付模式,已經完全不可用,需要從要素管控、時間和資源比配、定價等各個方面進行重新梳理和設計,"幾乎全公司所有的部門和架構都要變。"
與此同時,PC時代從總代到分銷層層鋪開的"線性分銷"業務渠道結構,以及由代理商代表聯想投標的業務模式,也都不再可行。
"未來不再是渠道為王,而是生態為王,"劉征說,聯想需要在底層、數據層、平臺層、應用層找到不同的合作伙伴,然后達成戰略同盟,共同為客戶去解決一攬子的問題。
縱觀聯想發展歷程,每一次重大的變革,聯想中國都是最關鍵的一塊試驗田。
而"三波戰略"轉型的正式落地,同樣也可以把2017年,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提出的"智慧聯想,服務中國"視為起點。
兩年后,在聯想2019新財年誓師大會上,楊元慶會正式明確聯想智能化轉型的三個核心方向:Smart IoT(智能物聯網)、Smart Infrastructure(智能基礎設施)和Smart Vertical(行業智能)。
但回到2017年,聯想當時還沒有徹底想清楚,這條路應該怎么走。換句話說,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第一塊石頭,是企業級的智能物聯網。
這塊蛋糕規模足夠大,增長足夠快,僅僅是到2022年,全球物聯網支出將達到1.2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將以3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它的市場格局還足夠混沌,即使聯想這樣新加入的"后浪",依然有充分的成長機會。
而且,聯想已經深耕企業級市場多年,建立了非常強大的商用服務體系,比如全國2300多家服務站,1萬多名認證工程師,能確保7×24小時的400的電話支持,和全地市24小時內上門的服務能力。
而聯想自身的IT技術、產品、制造能力、解決方案的積累,也讓它能敏捷應對客戶需求。
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設備供應商,聯想在多年實踐中沉淀出了一流的柔性離散制造能力,可以針對不同企業的多樣化需求,按需定制。這種智能制造的DNA延續到物聯網時代,足以支持"小批量、快速響應、靈活定制"的生產方式,實現設備跟智能物聯網的"最后一公里"聯接。
聯想商用IoT解決方案資深產品經理黃宇宙說,曾經有一個大型的連鎖餐飲企業客戶,給聯想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度定制的需求,結果從定制主板、定制拓展板卡、DSP支持,外觀設計,結構設計,整體測試到最后交付樣機,僅僅用了一個月。
只不過,以往的企業級業務結構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PC類設備。而現在,這些服務體系都可以加持到物聯網業務上。
問題只在于,聯想應該做什么,又該怎么做。
"一開始,我們嘗試做平臺,甚至終端+平臺+應用,但是最后都遇到了一些問題。"劉征說。
最大的難點在于,物聯網只是一個載體,它的本質是通過物與物的連接,將現實世界的數據進行數字映射,進行處理和反饋,從而降低成本、改善服務、提高良品率。
所以,它不像傳統的IT和CT技術那樣,有高度統一的標準化產品和服務,而是需要將每一個案例放到具體的應用場景中。這就導致物聯網成為了一個極度多樣化、碎片化、離散化的市場。
以工業為例 ,按照聯合國的工業體系劃分,中國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包含了41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全世界擁有以上所有工業類別的國家找不到第二個。
每一個行業,都適配著不同的應用場景和網絡協議,整合著不同設備的類型,而且對于工業運行環境的性能、成本、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標,要求都極端嚴苛。
這就意味著,難以打通。
黃宇宙說,他這幾年最大的一個感觸,就是即使在同一個行業,每家企業的運行標準、商業環境、競爭策略都完全不一樣,導致切入物聯網業務的時候特別困難,"切深了變成垂直縱向產品,就沒有規模,切淺了就難以解決企業痛點,失去意義。"
從長遠看來,只有構建一個足夠開放、打破傳統硬件設備邊界、將不同層面的軟件硬件融合在一起的平臺,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應用場景下所面對的所有問題。
但在這之前,聯想應該先找到它自身的切入點。
于是劉征反過來思考,聯想智能物聯網到底能給企業用戶帶來哪些價值。
他決定,先以智能設備為突破口,通過撬動企業對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的需求,重點聚焦在能耗、設備運維管理、產品質量缺陷檢測等企業業務痛點上,務實地幫助企業在智能物聯網場景里產生數據、傳輸數據和處理數據。
對于收集什么數據,哪類數據,怎樣建立數據模型,怎樣將數據與IT系統打通都非常清楚的成熟客戶,聯想提供智能硬件設備。
對于清楚自己應該有什么數據,但是缺少數據應用能力的客戶,提供軟硬件一體化的技術支持和數據智能服務。
對于業務有明確的需求,但不知道需要哪些IT能力的客戶,聯想會深度參與,幫助他們厘清目標與需求,根據需求和場景,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在這方面,聯想還有一個優勢在于,它自身就是一個制造企業和銷售企業,所以從怎么優化MES制造管理系統,怎么優化倉儲自動化,怎么做在線質量監測和產線自動化控制,乃至如何管理連鎖門店,核算每個店的坪效和單店產能……聯想都有豐富的一手經驗,可以在業務中參考借鑒。
思路轉變,一切豁然開朗。
成功破局之后,聯想開始狂飆突進。
2018年10月,聯想發布全新的智能物聯網戰略,明確了自身的發展路線圖與戰略規劃,向消費和商用物聯網領域全面擴展。
到2019年底,聯想智能物聯設備,已經在制造、零售、交通以及醫療等30多個行業場景落地應用,幫助了100多家客戶獲取、傳輸數據并挖掘數據商業價值。
2020財年誓師大會上,聯想更進一步提出,未來10年會把服務和解決方案打造成為聯想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聯想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軟硬件產品和服務體系。
就在5月8日,聯想正式發布了包括工業計算設備在內的五大智能物聯設備,并落地兩大智能場景解決方案。
至此,聯想的產品系列已全方位支持X86以及ARM兩大主流架構,涵蓋了從數據采集、數據傳輸和數據處理三大家族、六大產品線,其中包括:
數據采集端的傳感器ECS系列,
人臉識別、機器識別、計算識別的機器視覺ECV系列,
數據轉發、數據邊緣處理的智能物聯網關ECG系列,
支持從零下20度到零上60度寬溫的工業計算設備ECI系列,
適合于無風扇的外接整體嵌入式計算設備ECE系列,
邊緣一體機ECP系列以及邊緣計算機板卡ECB在內的全線產品。
而在平臺層面,聯想已經推出了工業物聯網平臺LeapIOT,來幫助企業實現工業數據采集、邊緣計算及實時分析。
這個平臺相當強大:
支持超過1000萬點數據存儲和15倍的數據壓縮能力,以及應急數據秒級響應的多維數據查詢計算;
提供超過200種數據對接和實時計算插件,包括工業數據預處理、工業指標機理計算、時間序列分析、機器視覺等常用的工業智能算法;可對實時、持續的數據進行分析、管理、建模、可視化和實時控制;
支持超過200種標準和專有的工業協議,對接西門子、施耐德、歐姆龍、發那科等等主要PLC和數控設備,甚至可以通過創新設計的日志和API組建,對接貼片機、焊接機、掃碼槍等等常見的離散制造設備。
"LeapIOT具備了業界最高性能的工業數據存儲跟計算能力,整體的性能超越了同類開源產品的20倍以上。" 聯想中國區商用解決方案中心總經理王磊說。
整體來看,無論辦公室還是工廠流水線,無論是盛夏午后的零售餐廳還是零下40度的南極科考,無論是擁堵的城市加油站還是風吹草低的牧場……聯想的產品都已經全方位覆蓋流程智能化、設備智能化、產線自動化的三大智能物聯網應用場景。
"聯想已經一個從傳統的OA類的計算設備供應商,變成了一個覆蓋辦公自動化以及三大應用場景的全方位的計算設備提供商。"王磊說。
劉征也強調,在幫助客戶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聯想仍會堅持開放生態合作。
"我們有一個清楚的業務界限,越界的東西一定不會去碰。"劉征說,聯想給自己的定位是IT廠商,核心工作是形成軟硬互相搭配的能力,為客戶解決連接問題。
換句話說,聯想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依然會是生態的構建與能力整合,最終通過所有生態伙伴的協同創新,來為客戶解決問題。
所以,聯想一直在廣泛地結盟。比如跟施耐德、埃森哲、微軟等廠商都達成了深度的合作。
這幾年來,在中國的互聯網語境里,批評聯想和批評百度,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但如果拋開這種預設態度來觀察,聯想"三波戰略"的轉型的確是成功的。
無論中國還是全球,只要將時間線拉長,幾乎沒有公司能做到長盛不衰,能穿越周期歷劫重生的公司也廖廖無幾,尤其越是大公司,掉頭越難。
而聯想,真的是在轉型中取得了突破。
從2017到2019,營收連續9個季度同比增長;PC業務重回全球第一,且刷新營業額和利潤紀錄;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行業智能、軟件和服務業務等新興業務,也一路狂飚突進。
比如智能物聯網業務,據劉征透露,在2019/20財年,聯想商用智能物聯設備營收已同比增長超過55%。
在智能物聯網這個新領域,聯想這朵"后浪",已經開始翻涌奔騰。
而在2020年春天,一場突然而至的新冠疫情,更讓這種轉變,接下了快進鍵。
過去三個多月,疫情已經改變了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很多企業運行的模式不得不做出應對和變化,很多原來默認為必須在線下的工作方式,已經逐步移到了線上。
客觀來說,疫情成為了整個社會向數字化邁進的催化劑。
與此同時,中國的"新基建"政策也全面加速,以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為驅動力,引領經濟發展實現從量到質的升級轉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論是智能物聯網,還是聯想去年就已經提出的智能基礎設施和行業智能,都將借助天時地利,有更快的發展。
過去30多年,聯想面臨過多次危機,也有過很多次變革,不同的是,這一次是在一個更廣闊的領域,面向智能時代發起沖鋒。
如一朵奔涌的后浪,在一條奔涌的河流。
挑戰,才剛剛開始。
? ? ? ?責任編輯:pj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