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鈉離子電池(SIBs)作為有前途的儲能設備之一,在過去幾年中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因為鈉的成本低,操作原理與鋰離子電池(LIBs)相似,以及Na+離子的獨特物理化學特性。在眾多的候選陽極材料中,錫(Sn)特別有吸引力,因為它具有高理論容量(847 mAh g-1)、大體積密度(7.28 g cm-3)和低工作電壓(0.3-0.4 V)。
然而,Na+的大離子半徑和重離子質量不僅在循環時引起巨大的體積變化(~420%),而且還延遲了電荷在體積中的傳輸。因此,固體電解質界面(SEI)的反復形成、不可控的粒子粉碎以及循環過程中的電極開裂/脫落,導致低庫侖效率和快速的容量衰減。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開發了多種策略,如尺寸控制到納米,與碳材料的均勻復合,截止電壓的精細控制,等等。例如,廣泛報道的Sn/C納米復合材料總是涉及費力的制備、復雜的儀器和昂貴的試劑。此外,納米復合材料中的碳材料不僅降低了比容量,而且還降低了攻絲密度和初始庫倫效率。
因此,有必要尋求新的方法來改進Sn陽極。使用微小的錫顆粒(μ-Sn)作為陽極材料可以有效地緩解對納米材料的制備成本、壓實密度和初始庫侖效率的擔憂。但如何保持其穩定的循環是社會的一個巨大挑戰。到目前為止,針對μ-Sn設計的策略還很少報道。
【工作介紹】
本工作將K+離子引入到醚基電解質中。然后,K+和Na+離子被電場驅動到電極表面。但是K+離子不會被還原或納入μSn中,因為Nernst方程、分子動力學(MD)模擬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估計的氧化還原電位低,解離能量大。K+離子會聚集在 "熱點 "上,并通過靜電屏蔽作用減緩局部的鈉化,促進均勻的電化學反應。它增強了電極的穩定性,正如化學機械模型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所證明的。
因此,該電極在2 A g-1的條件下經過3000次循環后保持了565 mAh g-1的高比容量,比電解質中沒有K+的情況好很多。在全電池和μ-Bi中也證明了K+離子的改進性能。類似的概念已經應用于金屬鋰陽極,但據我們所知,還沒有應用于合金型陽極。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不涉及費力的制備、復雜的儀器和昂貴的試劑,因此顯示出對其他SIB陽極材料的潛力。
圖1、K+離子的靜電屏蔽作用,增強了電極的穩定性。
(a, b) 合金型陽極(a)沒有或(b)在電解質中加入K+的結構演變。(c)Na濃度、(d)環向應力和(e)在沒有或有電解液中的K+的情況下,在鈉化過程中對Sn的結構破壞的化學-機械模型。 圖1說明了K+對增強電化學性能的靜電屏蔽作用。由于活性材料、聚合物粘合劑和導電碳在電極中的不均勻分布,Na+在特定部位的局部富集和優先鈉化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圖1a)。局部鈉化的進展將引起內在應力的不均勻分布,并最終導致電極破裂。
相比之下,添加K+將有效地緩解上述負面影響。如上所述,在這種情況下,K+比Na+更難被還原。因此,當K+被電場驅動到活性材料附近時,它不會被還原,而是優先吸附在Na+離子應該占據的熱點處(圖1b)。 K+的持續積累將呈現出一個內在的電場,并抵消了Na+到達這些位置的驅動力,這被稱為典型的靜電屏蔽。
然后,在熱點位置的局部鈉化將放緩,有利于均勻的體積膨脹并改善電極的穩定性。這個結論也得到了環向應力和損傷分析的支持。為了簡化計算,只有活性材料(μ-Sn),而不是整個電極,被考慮到模擬中,因為它們在電極中占主導地位。
此外,它們的體積變化是結構應力的主要來源。盡管μ-Sn經歷了復雜的相變,但在這些相變過程中結構應力的演變是相似的。因此,為了清楚起見,本化學機械模型只使用了其中一個相變,即Sn/NaSn3。圖1c-1e顯示了在這一轉變過程中Na濃度、環向應力和μ-Sn的結構損傷的演變。
在一個典型的過程中,由于內部體積膨脹,鈉的外殼逐漸向外擠壓,導致粒子表面產生拉伸箍應力。拉伸應力隨著鈉化過程而逐漸累積。當拉應力超過NaxSn的閾值時,顆粒會變形或斷裂以釋放應力。在沒有K+的情況下,由于各向異性的形態、粗糙的顆粒表面和電極中不均勻的材料分布,Na+通量容易誘發不均勻的鈉化過程和μ-Sn的各向異性膨脹(圖1c)。
然后,表面的拉應力加劇,增加了潛在的粒子損傷(圖1d和1e)。相反,K+通過靜電屏蔽使粒子表面的Na+分布正常化,促進了均勻膨脹(圖1c)。然后,相鄰材料網格的拉應力相互抵消,導致較低的拉應力和較少的顆粒損壞(圖1d和1e)。這些結果支持K+的加入有可能促進均勻的鈉化和減少顆粒的損傷。
圖2、通過KPF6改善電極的穩定性和機械性能。
(a-f) 電解液中沒有K+或(d-f)30個周期后的電極的SEM圖像。(g, j) AFM圖像(插圖)及其相應的高度曲線,(h, k) 力的反應及其相應的卡通插圖(插圖),(i, l) 分別在沒有或在電解質中加入K+后的電極的楊氏模量分布。
在沒有K+的電解液中循環30次后,在電極表面很容易看到裂縫和斷裂(圖2a和2b),表明循環后的電極穩定性較差。同時,電極材料變得松散并從集流體上脫落(圖2c)。結果表明,巨大的應力對電極造成了明顯的損害,這增加了電荷傳輸電阻,導致容量下降。
相反,在電解液中含有K+的情況下,基本上保持了電極的完整性(圖2d和2e)。電極表面沒有明顯的裂縫。電極材料仍然保持致密并牢固地附著在集流體上(圖2f)。這些結果證實了電極穩定性的增強,與上述理論預測的結果非常吻合。
AFM得出類似的結論。圖2g顯示了在電解液中沒有K+的情況下,3個循環后電極的高度曲線和表面形貌,電極表面是粗糙的。表面上的臺階和/或山脊會強化電場,豐富局部的Na+濃度,從而加速局部生長,增加應變/應力。然后,電極材料變形,在反復循環后出現裂紋。
而在電解液中含有K+的電極循環是相對光滑的(圖2j),與循環前的情況相似。這種良好的穩定性也可能與該電極對結構應力的反應有關。如圖2h所示,在沒有K+的情況下循環的電極的力的曲線顯示了電極破裂的典型特征,即力隨著壓痕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它符合SEM圖像所觀察到的情況。然而,這種獨特的特征并沒有出現在電解液中含有K+的電極循環的力的曲線上(圖2k),這表明在這種情況下對力有良好的抵抗力。這方面的見解可能與μ-Sn的均勻膨脹有關,它使內在應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因此,電極對本征應力的耐受性更好,并表現出卓越的穩定性。這一結論直接得到了楊氏模量的支持。無K+循環的電極的楊氏模量只有2.7GPa,比有K+的8.3GPa小很多(圖2i和2l)。
圖3、K+離子不參與μ-Sn的合金化/焊接反應。
(a) 電解液中含有或不含有K+離子的電極循環的CV曲線,(b) EDS光譜和(c) XPS光譜。(d) K+/K和K+/KxSn的氧化還原電位隨K+離子濃度的變化。(e) Li+/Li和Li+/LixSn的氧化還原電位隨Li+離子濃度的變化。(f) 電解液中有無Li+的Sn||Na的循環性能,(g, h, i) 電解液中Na+和K+的典型溶解結構快照,(j) RDF曲線,(k) LUMO的能級,(l) Na+-2diglyme和K+-3diglyme的溶劑化能量。(k)中的插圖顯示了分子軌道的等值面,(l)中的插圖描述了相應的溶劑化結構。
K+對電化學性能的另一個可能影響是在循環過程中與μ-Sn合金化。為了澄清這一點,在循環的電極上測量了CV曲線、LSV(線性掃描伏安法)曲線、能量色散光譜(EDS)和X射線光電子光譜(XPS)。如圖3a所示,在電解質中含有或不含有K+的電極循環顯示出相同的陰/陽極峰,表明K+對電化學反應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換句話說,K+不參與合金化/去合金反應。這一結論也被EDS和XPS所證實。圖3b顯示了在電解液中含有或不含有K+的完全放電電極的EDS光譜。無論是否加入K+,在這兩個電極中都沒有檢測到K元素在3.31 keV (Kα)和3.59 keV (Kβ)的明顯信號。
這些結果排除了K參與合金化/去合金反應的可能性。同時,在用K+循環的電極中Na/Sn的原子比是~3.84,接近Na15Sn4的數據(3.75),該數據被公認為是Sn的完全放電產物。這一結果表明,K+提高了電極中Sn的利用率,因為它減少了Na+在熱點上的吸附,使Na+可以在其他位置上進行電化學合金化。
電極中沒有K+也被不同深度的XPS光譜所證明(圖3c),沒有觀察到K的可見峰。K+的加入并不直接改變電極表面的固體-電解質-中界面(SEI)膜。因此,在兩種情況下,Rct的差異很小。這一結果也得到了LSV的支持。電解液中含有或不含有K+的電池顯示出類似的曲線,證實了K+物種沒有被還原。
為了在理論上理解這一結果,詳細討論K+/K(Na+/Na)的實際氧化還原電位和我們案例中K+/KxSn的合金化電位是非常必要的。眾所周知,K+/K的標準氧化還原電位(-2.931 V vs. SHE)低于Na+/K的氧化還原電位。K+/K的實際氧化還原電位會隨著K+的低濃度而進一步降低(藍線,圖3d)。
在本例中,K+的濃度為0.02M,導致氧化還原電位為-3.031V( vs. SHE),使得K+/K的電化學還原更加困難。然而,K+有可能與Sn進行電化學合金化,在~0.32 V(vs. K+/K)開始。如果參考電極被歸一化為SHE,K+/KxSn的起始電位將是-2.611 V(vs. SHE)。
然后,在本案例中,低濃度被考慮在內。K+/KxSn的氧化還原電位被估計為-2.711 V(vs. SHE,紅線,圖3d),幾乎與Na+/Na的相同。考慮到電極過電位,K+/KxSn的氧化還原反應必須發生在這個電位以下。這意味著,如果截止電壓被控制在>0.01V(vs. Na+/Na),KxSn的形成將被抑制。這些結果解釋了為什么K+不參與SIBs中Sn的電化學反應。
然而,如果把K+換成Li+,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Li+/LixSn的起始電位是-2.44V(vs.? SHE,圖3e),Li+有可能在鈉化過程中與Sn合金化。這將使有限的Li+的消耗,從而使電化學性能不能與K+相比(圖3f)。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陽離子進行靜電屏蔽是至關重要的。
基于Nernst方程的討論是簡化的,因為它沒有考慮到溶劑化結構。因此,進行了分子動力學(MD)模擬以反映電解質中的情況。如圖3g和3i所示,電解質中的Na+通過Na···Odiglyme與兩個DME分子相互作用,而K+通過K···Odiglyme與三個DME分子配位。徑向分布函數(RDFs)表明,Na比K更接近Odiglyme(圖3j),但Na的配位數(CN)比K的小。這可能是由于K+尺寸比較大。
然后,取溶劑化結構來計算最高占有分子軌道(HOMO)和最低未占有分子軌道(LUMO)的能級。通常情況下,LUMO的能量越低,表明該物種的優先還原。[K(diglyme)3]+的LUMO位于-1.79 eV(圖3k),高于[Na(diglyme)2]+(-2.14 eV)。
所以,[Na(diglyme)2]+將率先被還原。這一結果再次證實了K+在電解質中相對較好的電化學穩定性。除了熱力學,動力學也阻礙了K+在反應中的參與。因為溶劑化結構在還原前需要解離,K+和Na+的溶劑化能可以被認為是評估能量屏障的一個指標。如圖3l所示,[K(diglyme)3]+顯示出比[Na(diglyme)2]+(-4.69 eV)更大的溶劑化能(-24.97 eV)。這些數據意味著[K(diglyme)3]+的解離需要比[Na(diglyme)2]+的解離更多能量。
換句話說,[K(diglyme)3]+比[Na(diglyme)2]+更穩定。這一結論也得到了靜電勢(ESP)圖的支持。Na(diglyme)2]+的平均ESP比[K(diglyme)3]+的更正,這使得它對電子攻擊高度活躍,有利于電化學還原。簡而言之,高配位數、大的溶劑化能、高的LUMO能級和離域電荷分布使得K+在電解質中更加穩定,這與馬庫斯理論的預測非常一致。
基于這一理論,具有較少溶劑分子和局部電荷分布的巨型結構具有小的重組能壘。在這種情況下,溶劑化的Na+離子比K+離子的對應物更活躍。所有這些結果在理論上和實驗上都證明,K+不參與Sn的電化學反應。
圖4、KPF6增強的電化學性能。
圖5、NVP@C||Sn和Bi||Na的電化學性能。
總之,K+離子被引入電解質以促進均勻的反應和電極的穩定性,這在化學機械模型、SEM和AFM中得到了證明。CV曲線、EDS和XPS光譜表明,K+離子不直接參與電化學反應,這一點得到了由Nernst方程估計的氧化還原電位、LUMO的能級和基于MD模擬得出的溶劑化成分的解離能的支持。 靜電屏蔽的作用使μ-Sn在2 A g-1的條件下經過3000次循環后能提供565 mAh g-1的容量。
相比之下,在電解液中沒有K+的情況下循環的電極只能存活34次。K+帶來的益處在高負荷電極、全電池和其他陽極材料中也得到了證實,反映了未來的巨大潛力。這種策略特別耐人尋味,因為不需要費力的準備、復雜的儀器和昂貴的試劑。
審核編輯:劉清
評論
查看更多